改革开放后日本动画片的对华输出

在改革开放前,日本动画业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限。比如,东北解放后,以持永只仁(方明)为代表的原“满映”留用的日方人员,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卡通组,参与了《皇帝梦》《瓮中捉鳖》的制作。后来,上海电影制片厂卡通组时期,持永只仁也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谢谢小花猫》的制作,并担任卡通组总技师。1953年,日方人员回国后,中国动画业便与日本失去了交集。

改革开放后日本动画片的对华输出

持永只仁

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中日两国间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领域交流还比较有限。1978年,中日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中国也在这一年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随之热络起来。

1978年10月,第一届“日本电影周”在中国举行,故事片《追捕》《望乡》和自然纪录片《狐狸的故事》等三部影片在国内上映。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日本电影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公映,一时间万人空巷,国人争相观看,电影中经典台词被众口传诵,片中角色的服装发饰也成了当年流行的时尚。1979年9月,第二届“日本电影周”再次举办,又有五部日本电影登陆中国,其中就包括东映动画制作的动画电影《龙子太郎》。

改革开放后日本动画片的对华输出

《龙子太郎》是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松谷美代子于1960年出版的一部童话故事。后来,曾经获得过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东映动画将其改编成同名动画电影,于1979年上映。当年,即由中国电影公司引进,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在国内上映。影片以古代日本山村为背景,讲述了孕妇阿龙因为偷吃东西,被山神惩罚变成了一条白龙,不得不藏身深山之中。阿龙的儿子龙子太郎长大后,依然奔赴深山,救出母亲。这部影片就制作水平而言,当属上乘,与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相比,也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不过,由于这是一部以古代日本乡村生活为背景的神话动画片,对当时国人的吸引力有限,没有能够形成广泛的影响力。但《龙子太郎》作为中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登陆中国的首部动画电影,其意义不容小视。

就在《龙子太郎》在国内上映的同一年,中央电视台派团到日本考察,为从海外引进电视节目探路。访日期间,在爱国华侨韩庆愈的帮助下,中央电视台考察团初步形成了以带广告的形式引进日本动画片的思路。考察团回国后,向有关领导汇报请示,得到同意后,由中央电视台下属的中国电视服务公司同日本向阳社进行了一系列洽谈。最终,在1979年底敲定了这一项目具体实施办法是:先由向阳社出面,购买日本动画片在中国的播出权,同时联系日本企业进行赞助,随后中央电视台免费获得该动画片的播放权,但在每一集播出前和播出后,插播长约两分钟的日本赞助企业的贴片广告。之所以这么大费周章,是因为当时国内政策还不允许电视台经营电视广告。而当时被选中引进国内的就是当年日本首部电视动画系列片(动画电视连续剧)《铁臂阿童木》。

1980年五六月间,《铁臂阿童木》的译制工作在中央电视台内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在中央电视台及借调的兄弟单位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经过半年左右的精心译制,《铁臂阿童木》首个普通话配音版终于制作完成。在正式播出前,经向阳社安排,手冢治虫以日本动画协会会员的身份来华访问。在中央电视台参访期间,手冢治虫专门观看了刚刚制作完成的普通话版的《铁臂阿童木》,并对其赞不绝口。

改革开放后日本动画片的对华输出

1980年12月7日,《铁臂阿童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正式播出。在那个即便是黑白电视机都尚未普及的年代,《铁臂阿童杜》如同其当年在日本首播时一样,也在中国引发了电视动画收看的热潮,不仅仅是青少年观众,成人观众——上至中央离休干部,下至普通百姓,都对这部表现未来世界的机器人动画片报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每周日晚上,全家乃至四邻八舍围坐在一台电视机前,收看《铁臂阿童木》的场景,在全国各地都不罕见。而全国各地的观众给中央电视台写来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让工作人员应接不暇,可见人气之高。

《铁臂阿童木》的成功引进给中央电视台极大的鼓舞。随后,他们以同样的方式,引进了手冢治虫的另一部名作《森林大帝》。1982年1月3日开播,仍然是以每周一集的速度播放,持续到当年6月底。相比于《铁臂阿童木》播出时的盛况,《森林大帝》的反响要小得多。但是,前后两部日本动画片的播出,让国人养成了电视动画片的收看习惯。这个意义远胜于电视动画片本身的受欢迎程度。

改革开放后日本动画片的对华输出

在中央电视台的率先垂范下,各地方电视台也开始尝试引进日本电视动画片。1983年,广东电视台为缓解“电视节目荒”的问题,通过香港的代理公司从日本东映动画购买了电视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播放权。后来,几经辗转,以“支援闽、粤电视节目”的名义,由辽宁电视台负责译制,于1983年10月11日在广东电视台首播。前后共两批分别播出了104集。《聪明的一休》的播出,又引发了一波全国范围内的动画热潮。这让很多地方电视台也都加入到了引进译制日本动画片的队伍中来。

此后,日本动画片开始大规模被引入国内。只不过,由于这一时期引进的日本动画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日本动画公司根据欧美经典儿童文学改编的动画片,由于片中人物和场景都是欧美风味,被很多观众误认为是欧美动画片。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性的有:1983年1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开播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1984年1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开播的《三千里寻母记》、1984年2月14日在广东电视台开播的《世界童话名作选》、1984年12月12日在广东电视台开播的《花仙子》、1986年1月6日在广东电视台开播的《小妇人》、1986年4月6日广东电视台开播的《咪咪流浪记》、1988年10月24日在北京电视台开播的《Oz国历险记》,等等。如果再加上实际为日本出品,由美国公司购入版权后,重新编辑制作成美版,再引进到国内的《太空堡垒》《麦克瑞一号》等片。日本动画片几乎占据了当时国内引进电视动画片的近七成。如此大规模的动画片引进,对中国动画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冲击了国内原有的动画制播体系。自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动画片制播的重心始终在电影领域,无论是动画短片还是动画电影,都是以影院放映的技术标准进行制作的。对于当时的日本和美国在电视动画领域普遍采用的“有限动画”技术缺乏了解,没有大规模生产电视动画片的能力。而且,由于长期实行国家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运行模式,且当时国内电视台普遍缺乏支付能力,国内电视节目市场也没有成型,当时的中国动画业对于进行原创性的电视动画制作缺乏足够的兴趣。尽管也出现了像《黑猫警长》《邋遢大王》《魔方大厦》等优秀的国产动画系列片,但始终是杯水车薪,难成气候。事实上,不要说是当时国有的电影制片厂,就算是南方的那些从事动画出口加工的三资企业,有很多家设立的初衷都是想做原创动画节目,但由于当时国内电视节目市场的不成熟,而不得不转向纯外贸的动画加工业。其结果就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电视台的动画栏目都被国外动画片占据,而中国动画业的有效产能都在给国外的动画公司打工。

第二,重塑了中国动画观众的欣赏口味。新中国建立以来,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核心的中国动画人,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辛勤,引进消化吸收当时世界动画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理念,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动画艺术和美学体系,被国际同行公认为“中国学派”。在为国家赢得了众多荣誉的同时,也给当时的中国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带来了充分的艺术享受,并塑造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然而,随着日本动画片的大量引入,一些在传统的中国学派体系框架内缺失的题材类型,如科幻、奇幻、传奇、爱情等类型的作品,越来越多出现在银幕和荧屏之上。事实上,能够引起收视热潮的往往就是这些题材的作品。这极大地改变了国内观众对动画片的欣赏口味,越开越多的国外动画角色、尤其是日式大眼睛头发颜色各异的“可爱风”(卡哇伊)的动画角色,开始成为青少年们的卡通偶像。以至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历次有关国内青少年最喜爱的卡通角色调查中,除了孙悟空和黑猫警长外,国产动画角色形象几乎全军覆没。这种欣赏口味的转变也意味着蕴藏在国产动画人物形象背后庞大的衍生品市场潜力的丧失。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重视进口动画片在国内泛滥的问题。一方面,开始出台扶植国内动画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外国动画片在国内电视台的播放。进入新世纪,相关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收紧,包括日本动画片在内的外国进口动画片几乎在国内的电视荧屏上绝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