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總是親自帶兵征戰?他屬下沒有可以統兵的人才嗎?

高陽飛雪



在我看來,曹操總是親自帶兵征戰,跟他的屬下有沒有統兵人才,完全是兩碼事,兩者沒有必然的聯繫。劉備也喜歡親自帶兵打仗,能證明劉備麾下沒有統兵人才嗎?孫策也喜歡親自帶兵打仗,能證明孫策麾下沒有統兵人才嗎?其他的袁紹、袁術、公孫瓚、孫堅……也都經常親自帶兵。

往遠的說,劉邦、項羽、劉秀,是不是也總是親自帶兵征戰?劉裕、趙匡胤、李世民、忽必烈、冉閔、石勒、李存勖、朱元璋、慕容垂等等,這些開國皇帝們,親自帶兵征戰的例子也不在少數?難道能證明他們屬下沒有統兵人才嗎?

所以並不能說曹操喜歡親自帶兵,就證明他們的屬下沒有統兵人才。


漢末天下三分,曹魏獨佔其二,曹操麾下猛將如雲,能人志士數不勝數。其中能帶兵的,會打仗的,更是和尚敲木魚,哆,哆,哆,不勝枚舉。

簡單的列舉幾位:

第一位:曹仁

曹操麾下將領中,曹仁的統率能力,至少能排在前三位。

必殺技:振奮人心

每逢敗軍之際,將士們人人惶恐不安,士氣低迷的時候。曹仁總是能用特別的方法,去找回將士們的自信,使其甘願為國家奮死賣命。具體體現為南郡之戰與樊城之戰。

南郡之戰:

曹操赤壁兵敗後,領主力部隊回師許都,只留曹仁統少量兵馬鎮守南郡。東吳大都督周瑜剛打了發勝仗,士氣正盛,於是領數萬兵馬進攻南郡等地。

曹軍將士見周瑜大軍,皆想起赤壁之苦,心驚膽寒,士氣低迷。適逢吳軍先鋒數前軍馬先至南郡城下。曹仁想出一計,令猛將牛金率三百勇士衝陣。

牛金一貫以勇武聞名,帶領著三百將士,衝入敵陣左衝右突。雖然寡不敵眾,但成功的擾亂了敵軍的陣營。曹仁遙見牛金所部漸漸被曹軍包圍,於是率數十騎而出,兩番衝入敵圍,氣勢如虹,將牛金等人全部解救了出來。

自此!曹軍將士軍心大震,上下同心協力守衛南郡城池。足足與周瑜周旋了一年之久。

樊城之戰:

關羽包圍樊城,曹操遣于禁等七軍往樊城,去解曹仁之危。結果天降大雨十餘日,關雲長威震華夏,斬殺了大將龐德,于禁等三萬將士盡數投降。

對樊城的守軍來說,情況極度兇險。一則他們只有數千之眾;二則城中水深五六丈,城牆沒被水淹的也只有數尺;三則糧食已然將盡;四則山洪遲遲不退;五則援軍遲遲未到。

所以將士們皆情緒低迷,毫無抵抗之心。見此情況,曹仁激勵將士們的勇氣,與將軍滿寵沉白馬示以誓死的決心。將士們多被曹仁此舉所感動,皆願與他誓死保衛城池。

關羽以大船在樊城外形成克數重包圍圈,多次衝鋒皆不能攻克。


第二位:張遼

張遼的統率之才毋庸置疑,在合肥的一系列戰役中,打得東吳諸將“聞張喪膽”,江東小兒不敢夜啼哭。“張遼止啼”一節,更是被後世傳為了佳話。除此之外,張遼還被後世評為了古今六十四將之一。

經典戰例:合肥之戰

曹劉漢中激戰期間,留張遼、李典、樂進等駐守合肥,統七千兵眾防備東吳孫權偷襲。孫權聽說曹劉激戰正酣,親提十萬大軍,準備攻打合肥城池。

張遼遂拆開曹操臨行前留下的軍令,只見上面白紙黑字的寫著“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眾人皆不解其意,認為孫權十萬之眾,怎麼能以卵擊石主動出擊呢?

只有張遼深知其意。決定趁敵陣腳不穩,殺他個措手不及,是為長我軍之士氣,滅敵軍之銳氣。

於是連夜挑選了八百勇士,第二天早上,張遼便率眾衝鋒,立殺數十人,斬殺敵軍二將,直奔孫權大營殺去。吳兵亂作一團,孫權等不知魏兵多少,慌忙鼠竄。張遼氣勢如虹,氣衝霄漢,緊追孫權不放。

孫權登上高出避戰,見張遼所部兵少,漸漸指揮部將聚攏,將魏軍圍在了垓心。張遼全無懼怯,奮起砍殺,數十人殺出陣門。正準備撤回大營的時候,突見眾軍士被困在圍中,於是再度殺入敵圍,救得眾人突圍。

此後,魏軍士氣大漲,吳軍銳氣漸墮。在十餘日的僵持之下,孫權難以攻克城池,被迫收軍還吳。

在撤退的過程中,張遼瞅準時機,命令合肥的守將傾巢而出,追上孫權,一頓混戰,差點將孫權活捉。


其他的比較厲害的還有……

夏侯淵:

夏侯淵是夏侯惇的弟弟,在軍事成就方面,他甚至比他老哥更強。一生戰功無數,最精彩表現為:五出平叛、大破馬超。軍中盛讚其“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意指夏侯淵五出平判的速度之快。

張郃:

張郃是曹魏中後期成長起來的名將,他應該是一員儒將。張郃懂得事物變化的規律,善於安營佈陣,根據地形佈置戰役計劃,沒有不如他所料的。蜀中劉備、諸葛亮等,皆非常忌憚張郃。陳壽亦評其為“巧變著稱”。


——還有

徐晃、于禁、樂進、李典、曹洪、曹休、文聘、曹真、曹彰……

等等等等

總之,曹營能統軍的將軍數不勝數。


愛尚文史


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也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或許很多人很奇怪,曹操手下猛將如雲,為何每次征戰,非要自己親自帶兵呢,其中其實有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

<strong>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軍權

牢牢抓住兵權,曹操親自帶兵征戰,那麼兵權始終在自已手裡,如果曹操長年不帶兵征戰,那麼肯定有其它人來征戰,兵權一旦被其它人掌握,曹操不是成了第二個漢獻帝,軍權對三國時期,軍閥割據的年代尤其重要,軍權是立足之根本,曹操作為一代軍事家,政治家不會不明白個鐘道理,因此牢牢把握軍權,才是重中之重。

二,有利於培養和發現人才。

曹操親自帶兵征戰,而戰爭中會有一系列的謀略和行為,在實戰過程中,曹操會發現各種各樣的人才,為自已所用,而這些提拔起來的人才,又因為曹操的提拔,會對曹操感激而更加效忠。曹操算的上是比較賢明的人,廣開言路,廣納賢才,在於袁紹一戰中,將領,謀士投靠的不少。作為第一線的指揮官,曹操可以第一時間發現,並且決策,授予高官厚祿。

三,有利於掌握戰場情況,制定下一步的戰略規劃。

曹操親自參與了所有的征戰,有助於瞭解戰場的情況,做出增、減兵的決定,調動哪支部隊,下一步的行動是什麼?這些戰略決策皆出自曹操自已,而對於戰場形勢的瞭解,親自征戰是最好不過的了。曹操自己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戰場形勢把控,戰略規劃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有利於制定下一步的卓展計劃。


唯戀無名


曹操太過於自信了,認為只有自己親自帶兵打仗才會取得勝利。自己甚至改編了孫武的兵法,然後寫出了著名的曹操的兵法。可惜的是這個兵法最後被燒了,就是因為當時蜀地的一個謀士能夠過目不忘的背出,說這個兵法所有人都知道,就連小孩子都能夠背下來,曹操一氣之下就燒掉了。

曹操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在當今這個亂世之中,必須自己要牢牢的掌握著兵權,他吸取過所有人的教訓,只有自己掌握著權力才是最可靠的,任何人都不能夠相信。

曹操不相信任何人,他只相信自己。

曹操之所以在夢中殺人,就是因為他在防範所有人,希望所有的想要刺殺他的人都離他遠。當楊修知道曹操是這樣做的原因之後,曹操對楊修是越來越討厭,所有真正瞭解他的人都得死,最後楊修被曹操殺掉了。雖然司馬懿也能夠猜到曹操想到什麼,但是他最後是什麼都沒有說,隱忍了起來,所以才能夠生存這麼久。

對於兵權這麼重要的東西,他希望能夠自己掌握在手裡,不希望給任何人。而且他帶兵打仗也非常的厲害,曹操雖然被很多人鄙視,但是他在戰場上的表現也是非常厲害的。想官渡之戰,所有人對曹操都已經失望了,但是曹操卻一個人扛起了重任,最後憑藉著自己優秀兵法和掌握時機,最終是打敗了袁紹,一下子成為了北方中最大的軍閥。



手底下帶兵打仗的人也特別的多,但是真正的統帥也依然是曹操。

曹操雖然會把很多權力交給自己的手下,但是他牢牢的掌握著對這些將領的控制權。這些將軍能夠帶兵打仗,而曹操卻能夠帶領這些將軍打仗。曹操每次都親自的去打仗,就是因為重視每一個小戰役,所以他才能夠一次又一次的取得勝利。很多時候的失敗都是因為一些小因素而造成的,曹操對這個可是非常的明白。


像曹操這麼謹慎的性格,他不能夠去信任任何人,他唯一能夠相信的就只有自己 就像他曾經說過,我寧可負天下人,也休叫天下人負我。

你們認為曹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歡迎在下面評論。


史研三國


劉邦在平定天下的七年中,無論是滅秦之戰,還是楚漢戰爭,都是親自帶兵征戰,能說劉邦手下沒有統兵人才嗎?

大凡開國之君,都是親自帶兵征戰的,並不是說手下沒有統兵的人才,而是需要自已參與整個過程。

為什麼曹操總是親自帶兵征戰呢?



1、牢牢抓住兵權。曹操親自帶兵征戰,那麼兵權始終在自已手裡,包括各種資源也優先戰爭,如糧草、補給等後勤都要滿意征戰要求,如果曹操長年不帶兵征戰,那麼肯定有其它人來征戰,兵權一旦被其它人掌握,曹操不是成了第二個漢獻帝。

2、有利於培養和發現人才。曹操親自帶兵征戰,而戰爭中會有一系列的謀略和行為,在實戰過程中,曹操會發現各種各樣的人才,為自已所用,而這些提拔起來的人才,又因為曹操的提拔,會對曹操感激而更加效忠。

3、有利於掌握戰場情況,制定下一步的戰略規劃。曹操親自參與了所有的征戰,有助於瞭解戰場的情況,做出增、減兵的決定,調動哪支部隊,下一步的行動是什麼?這些戰略決策皆出自曹操自已,而對於戰場形勢的瞭解,親自征戰是最好不過的了。



那曹操手下有哪些可以統兵的人才呢?

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可以統兵的人才太多了,一般來說,授於假節的將領基本上可以獨自統兵,舉幾個例子:

1、夏侯淵。夏侯淵的妻子是曹操妻子的妹妹,很早就跟隨曹操在陳留起兵,作戰勇猛,以別部司馬、騎都尉職追隨曹操,歷任陳留太守、潁川太守。官渡之戰中以督軍校尉為曹操運輸軍糧,夏侯淵分別與張遼、于禁兩次平定昌豨的叛亂,因功拜為典軍校尉。



之後夏侯淵平黃巾、 滅雷緒、斬商曜、屠大陵,逐漸成為徵西護軍,後隨曹操討伐張魯、馬超、韓遂,成為曹魏西部關中地區軍事主帥,駐守漢中,在漢中之戰中了劉備的聲東擊西之計,被黃忠斬殺,夏侯淵雖戰死沙場,仍是曹魏方面的統兵大將,獨擋一面的軍事將領。

2、曹仁。曹仁是曹操的族弟,任別部司馬、厲鋒校尉的身份,跟隨曹操起兵,曹操徵徐州時,曹仁為偏將,率領一支偏軍擊敗徐州刺史陶謙的部將呂由,擊破敵軍,與曹操勝利會師。曹操徵呂布時,曹仁率領一支偏師進攻句陽,成功破城並生擒呂布手下將領劉何。

曹操徵張繡,曹仁還是率領一支偏師,最終擊敗張繡。曹仁與史渙一起擊敗眭固,並斬眭固,官渡之戰期間,曹仁率偏師大敗劉備於許都以南,赤壁之戰期間,曹操大敗,下令曹仁堅守江陵城,曹仁英勇善戰,堅守城池一年多才撤退,之後隨曹操徵關中、屯居巢,宛城候音叛亂時,曹仁率軍平叛並屠城,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曹仁堅守樊城,寧死不降,為徐晃擊敗關羽提供了保證。



曹操去世後,曹仁被曹丕封為車騎將軍,次年又進封大將軍,在濡須口之戰中被吳將朱桓擊敗,不久便病死。曹仁雖在最後一仗中被擊敗,但曹仁一直是曹操軍中一員大將,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曹仁的守城戰,先後死守江陵城及樊城,寧死不降,可謂是統兵大才。

3、于禁。于禁原為濟北相鮑信部將,鮑信戰死後直接跟隨曹操,在公元192年就開始隨曹操,194年,于禁單獨率兵隨曹操征戰呂布,在城南攻破了呂布兩座營寨,又率兵在須昌打敗了高雅。隨從曹操打張超,平黃巾,殺黃邵,斬袁紹手下四將。



之後隨曹操徵張繡,並平定已方青州兵之亂,隨曹操擒呂布,與史渙、曹仁、樂進攻破眭固於射犬,並斬眭固,官渡之戰中於禁堅守延津,殺昌豨,討伐梅成,奪朱靈兵權,因功成為曹操手下外姓將領最高的地位,假節鉞,之後于禁在與關羽的襄樊之戰中被擒而投降,晚節不保,但並不能否認于禁一生的戰功。

4、張遼。張遼是降將,最早跟隨丁原,之後是董卓,後來在呂布手下,呂布被曹操擒拿後,投降曹操,成為曹操手下的將領,被封為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官渡之戰中,張遼因與關羽一起解白馬之圍有功,之後平昌豨、討袁譚、袁尚於黎陽,隨曹操攻破鄴城,招降 黑山賊,收復東萊諸縣,因功被任命他為蕩寇將軍。



張遼隨曹操徵烏桓,大破烏桓,斬單于蹋頓於陣前。平定陳蘭、梅成的叛亂,215年守合肥,與李典、樂進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張遼此戰親率800勇士,突襲孫權大營,打到孫權中軍大帳,孫權十萬大軍況不能擋,之後孫權攻城也被擊敗,逃離時差點被張遼俘虜,幸虧孫權部下拼死救援,此戰成為孫權一生的陰影,從此懼怕張遼。

曹操去世後,張遼被封為前將軍,222年病死,張遼是曹操手下外姓將領作戰最勇猛的,領軍能力也是一流。

除此這外,曹操手下還有不少有統兵才能的大將,如夏侯惇、曹洪、曹真、曹休、李典、樂進、張郃、徐晃等 ,都是統兵人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雖然是漢朝的丞相,但他因為是曹魏集團的老大,其實也就是那時候漢朝的老大。照一般的情形來看,他大可呆在後方,派大將出去作戰。然而,實際上每次有什麼戰事,他都會“親冒矢石”,親自率軍上前線和敵人廝殺。有好幾次,比如被張繡追殺,被馬超追殺,都差點死在戰場上了。

(曹操劇照)

那麼,明明可以好好地呆在家中,派大將謀士出去打仗就是了,曹操為什麼不這樣做呢?難道是曹操這邊沒有人才嗎?

顯然並不是這樣的。三國時期,曹魏集團的人才,無疑是最多的。無論是謀士還是武將,都是蜀漢和東吳沒辦法相比的。既然如此,曹操這樣做,有什麼考慮呢?

一、應該。

曹操雖然是曹魏的實際掌權者,但他並不是皇帝。

古代皇帝是不能隨便離開京城的,皇帝要離開京城,那就是大事。所謂“雲從龍,風從虎”,天子要是出行,天下必然風雷滾湧。反之,皇帝要是在路上東奔西跑,東躲西藏,那叫做“天子蒙塵”,都是不得了的事情。

但是曹操不是皇帝,他是丞相。如果是太平年代的丞相,一般也都不會隨便離開京城。但是,那是戰爭年代,曹操是戰爭年代的丞相。古代仕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既然要“平天下”,在戰爭年代,你不去帶兵打仗,能叫做“平天下”嗎?

所以,作為丞相的曹操,無論如何,都應該親自帶兵,前往前線打仗。

(丞相曹操)

二、被迫。

我為什麼說曹操帶兵打仗,是被迫的呢?

因為曹操手下雖然有非常多的人才,但是,真正稱得上是帥才的,其實非常少。

要知道,打仗是系統工程。首先要有個很好的設計和配合,整個軍隊中,哪些人負責打前哨?哪些人負責去誘敵深入?哪些人負責埋伏?哪些人負責斷後?打贏了又該如何處理?打輸了又該如何處理?還有,誰來負責糧草?誰來準備武器?這些,都需要一個通盤調度。

我們所說的“帥才”,就是一個能夠進行通盤調度的人。

曹操的手下人才雖然多,執行力也都還可以,但是,要找一個這樣的人出來,進行通盤的調度指揮,卻非常少。可以說幾乎沒有。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人能夠像曹操那樣,同時調動別人。

既然如此,曹操就算是想偷懶,過安閒日子,也是不能夠的。

(司馬懿劇照)

三、必須。

以上所講的兩個理由,其實還不是最主要的。曹操之所以每次都會親自帶兵打仗,是因為他必須親自率兵打仗。為什麼這麼說呢?

曹操當丞相,表面上是想要“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也就是說,他表面上是想做“周公”,實際上是想奪取漢朝的天下。要想奪取漢朝的天下,就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把兵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二是把人才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

如果曹操不親自帶兵上前線,他能夠牢牢地把兵權掌控在自己手裡嗎?如果曹操不親自上前線,親自給那些部下們分配任務,他能在那些部下心中建立威信嗎?那些部下能聽他的嗎?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曹操如果把軍隊交給那些將軍去打仗,那些將軍立的功勞太大,建立了自己的權威,不是就會取代自己的地位嗎?那樣一來,自己不是白忙活了一場嗎?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實在是太多了,所謂功高震主,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了,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每次打仗的時候,曹操都會“親冒矢石”,也並不一定就是好事。要知道,畢竟曹操這個人比較多疑,又特別自信,同時又絕對不允許哪個部下有做大的跡象。因此,雖然他打了很多仗,但其實他也失去了很多機會。比如當年司馬懿就曾向他提過很多很好的建議,但是因為他提防司馬懿,覺得司馬懿不甘“久居人下”,因此,並不聽司馬懿的那些計策,以至於很多時候,與戰爭的勝利失之交臂。

有一個議題,劉邦能夠幾年功夫就建國,曹操奮鬥了三十多年,才得到三分之一的天下。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曹操事必躬親,不敢大膽用部下的緣故。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有道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從不缺破陣殺敵、鎮守一地的武將。而能獨當一面、有戰略眼光的將才,實屬稀缺資源。這需要時間培養、需要在戰爭中歷練,在未挖掘出這種人才時,曹操不得不赤膊上陣,親自指揮作戰。

曹操才識卓著,尤其喜好兵法,性格又靈活變通,在戰爭中積累經驗,在勝利中贏得自信。在強大的自信心支配下,在對自身能力的認知中,曹操相信自己能帶領大家取得勝利。用勝利鑄就威信,曹操早已變成軍中之魂,是眾人的主心骨,將士們已習慣曹操的存在,是眾人的心理支柱。

出將入相,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上馬能治軍,下馬能安民,是西漢時期丞相能服眾的基本要求。對於曹操這樣力圖超越先賢的人來說,必定會來軍中實現夙願。

群雄征戰,不是簡單的軍事征伐,還要摻雜許多政治考量。前線將領或是沒這個能力,或是沒權限處理,當曹操在前線時,就可以迅速做出調整,降低交通、通訊不便造成的不利影響。

人才的提拔挑選,離不開溝通交流。在軍事第一線,通過接觸才能瞭解謀士將領的才幹、性格特點、擅長領域,以及有哪些缺陷。才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更快更好的選拔人才。

還有就是客觀情況的需要,軍中只能有一個聲音,這樣才能做到號令統一。越是有能力的將領,越是有不同的想法,只有曹操這個統帥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統一思想、消弭矛盾。要不然,一個將軍一號,各吹各的調,沒等打仗,自己內部先亂了。


寒星針


曹操並不總是親自帶兵征戰,也有屬下將領指揮的戰役,到後期只有屬下解決不了的問題,曹操才會親征。

在早期,曹操不過袞州一個地盤,那個時候基本都是自己帶兵出去的多,比如進攻陶謙的時候。等到把漢獻帝迎到許昌以後,曹操就不是每次都自己親征了,只有在遇到屬下解決不了或者比較重要的戰事時,曹操才會出征。

比如劉表和張繡進犯南陽、章陵的時候,曹操是先派曹洪去征討,結果失敗,曹操才南征宛城,攻克湖陽、舞陰,生擒劉表部將鄧濟。建安三年呂布改和袁術聯盟進攻劉備時,曹操也是先派夏侯惇去救援,夏侯惇被高順擊敗以後,曹操才在九月東征。劉備佔據徐州的時候,曹操先派劉岱、王忠來進攻,被擊敗以後才自己親征。漢中之戰也是在夏侯淵兵敗以後曹操才親自前往。

還有在官渡之戰時曹操在官渡和袁紹主力對峙,但是其他戰線上都是由屬下負責,比如在徐州的臧霸“數以精兵入青州”,牽制在青州的袁紹軍,而郭援、呼廚泉、高幹進攻河東時也是鍾繇率馬騰等人將其擊退。劉備和龔都在汝南響應袁紹,曹操命蔡陽迎戰結果被殺,在擊敗袁紹以後曹操才趕回汝南擊敗劉備。

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因為夏侯淵、夏侯惇等人雖然也是名將,但是和曹操相比,在軍事能力上還是有一定差距,遇到比較強悍的對手時往往不能取勝,有時候必須曹操親自來指揮。特別是決定性的決戰時,曹操也不敢掉以輕心,自己要親臨一線才放心。

二是因為在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部下叛亂也是常有的事,曹操在東征陶謙時袞州就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所以自然始終把最精銳的部隊掌握在自己手裡,需要動用時必須由自己親自指揮才放心。像曹操的精銳騎兵虎豹騎,開始是由曹純指揮,曹純死後曹操在沒有合適人選時寧可自己親自指揮,也不輕易交給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在需要動用主力的情況下,自然曹操也只能跟著去。從後來司馬懿奪權的事情看,曹操這麼小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沉的經遠


曹操生於官宦之家,舉孝廉入仕,起初和袁紹袁本初一起跟隨大將軍何進。何進被十常侍誘殺後,曹操轉投於董卓,又因為刺殺董卓失敗,曹操於是回到鄉里舉義旗,變賣家產用以招兵買馬,在亂世之中欲有一番作為。


曹操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閹黨和外戚交替禍亂朝綱。此時,群雄逐鹿中原,曹操與各路義軍一起征討黃巾黨,而後會同十七路諸侯一同討伐董卓,不久,袁紹害怕曹操實力逐步壯大而攻打曹操,最後袁紹反被曹操所滅,曹操收編袁紹三十萬軍隊後,向南一路吞併徐州、荊州,並擊敗劉備、呂布,可謂兵鋒正盛。


曹操

然而,不管是剛舉義旗時的征討黃巾黨、張繡,還是爭霸天下時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西征西涼軍之戰,曹操都是親自領兵出征,這是為什麼呢?曹操手底下有上千員大將,不乏像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許褚張遼這樣的勇將,那為什麼不讓他們領兵打仗呢?


首先,曹操出身於行伍,在帶兵起事之前,其本身就是一名帶兵打仗的將軍,因此,曹操起事後,每凡有戰事,自己自然而然就充當大將親自率兵打仗,坐鎮軍中。況且,曹操起兵之前,經常遊走於基層軍旅,瞭解普通士兵的心理,知道軍官身先士卒對軍隊士氣具有提振作用,因此每逢戰鬥,都會親自掛帥,起的作用猶如皇帝御駕親征一般。

赤壁之戰

其次,在派遣武將帶兵打仗上,曹操有過血的教訓。汝南的袁術自不量力,自己竟然坐了皇帝,曹操派遣當時投靠曹操的劉備和曹操手下大將朱靈一起領兵討伐逆賊袁術。袁術被剿滅後,劉備竟然捆綁了魏國大將朱靈,自己把原本屬於曹操的大軍獨自帶走,去攻伐此時佔領徐州的魏軍,劉備來到徐州城下後,用魏軍虎符騙進了徐州城,把守城魏將車胄斬殺,劉備自己又重新霸佔了徐州城。曹操知道此事後,瞬間暈倒,自己不僅丟失了五萬軍隊不說,還失去徐州城,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從此,每到關鍵戰役,曹操都會親自領兵出征,避免像劉備騙取徐州之事再次發生。


官渡之戰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曹操生性多疑,做事顧慮重重,往往對用人上也多有疑慮,並不完全信任。曹操自舉兵以來,攻城奪地,歷經戰役大小上百戰,曹操能夠取得這樣的豐功偉績並保障自身的性命安全,就是平時做事十分謹慎,對身邊將士多有提防。曹操曾經向外傳出自己夜晚睡覺時常夢遊起來殺人,其實就是曹操防備身邊人夜晚刺殺他自己罷了。對別人的不信任,其實反過來也就是對自己過於信任。曹操屢次親自統兵出征,就是說明了寧願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別人,萬一哪個將領帶兵帶熟了,擁兵自重,然後把自己給架空,那麼真的要重演漢王室衰微的局面了,曹操做事可謂是深謀遠慮。

綜上所述,曹操手底下並非無大將可用於領兵,而是曹操本人更加願意自己帶兵打仗。


月夜讀春秋


錯!曹操並不缺能帶兵打仗的能人。整個三國裡,最難打的不是戰爭,而是政治。比如烏桓謀反,曹操就不是自己出徵了,而是派曹彰去出擊,因為這種國與國的戰爭很好打,雙方比拼的是實力,甩開膀子幹就是了;夏侯淵在追擊馬超的時候也遭到了羌族武裝的截擊,夏侯淵也是拎著大刀對砍就是了。但是在碰到同樣是漢族勢力的時候政治就顯得很重要,這就是民心問題,這玩意兒關係到政策,普通將軍做不了主,還得請示曹操,遠不如曹操親征來得有效率。比如在進攻鄴城的時候,曹操發兵奪取鄴城後想要繼續進攻南皮,鄴城老百姓派出了代表,跟曹操談判要求免除鄴城三年的稅賦,曹操當場就答應了,所以鄴城百姓才會民心歸附並主動幫助曹操搬運糧草物資。

其次,軍隊組成問題。曹操的部隊是屯田兵,這些部隊並沒有駐紮在一起,他們本身分屬於各自的將領,將領與將領之間並不互相統屬,難免有互相猜忌,比如張遼跟李典就有矛盾,互相不服;龐德跟于禁也是互相矛盾,明爭暗鬥,這樣的情況就不利於打仗必須曹操自己去親征。比如,夏侯淵,曹仁,夏侯惇等,這三個人由於資歷夠,手下將領多能服從管束,所以曹操在派他們三個人打仗的時候基本上就不需要自己出徵了,比如曹仁長期鎮守荊襄曹操也不管的。


優己


您好!我是雞湯,我來答。

曹操總是親自帶兵征戰,而不讓屬下統兵是大家常見的誤解。而這種誤解產生的原因,正是處於四戰之地的曹公統一北方的重要原因。

這種誤解的原因是:曹操總是自己擔任主要方向的戰場指揮,部下擔任次要方向的戰場指揮。而我們如果不深讀,眼光總是放在主要戰場,自然就會產生“曹公總是親征”的錯覺了。

以官渡之戰為例。曹操親自領軍在官渡主戰場“遏其喉”,曹仁領軍在陽翟掩護左翼,臧霸在北海方向攻略牽制,同時徐晃等擔任遊擊截取糧道,另外河內等地各有安排。在其他次要方向,也有配置,曹洪領軍防禦劉表,程昱防濮陽。

曹仁:丞相,他們說你總是自己一個人領軍辛苦,臣覺得委屈。

而在曹操判斷劉備叛亂的嚴重性時,由曹仁守衛官渡,自己親自引軍攻劉備。

這就是曹公善於用兵之處,善於抓住主要矛盾。

類似的,在征討馬超的戰爭中,自己在潼關方向牽制馬超主力,以徐晃偷渡側擊,一舉突破潼關天險。

馬超:我就是以為曹操就是唯一領軍大將,才丟的潼關呀

實際上,任何時代的創業之君,要是沒有親自統軍的能力,是無法有效進行決定性戰役的,而如果只有自己一個統軍大將,也是無法生存的。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街亭失守致使大局頓壞,毛主席在後來評價時,談到“亮宜自臨陣”,也是這個意思,統帥應該出現在要害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