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筆力是怎樣練成的?

幻化成風_不能言說的傷


書法筆力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運筆寫字的時候肌肉的力量,此乃人體之力;另外一種是寫出來的點畫線條具有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感一般都蘊藏在點畫之中,通過筆與紙產生摩擦後的墨痕所顯示的力。

筆力包涵了書法創作中的多種用筆特徵,包括骨力、彈力、平緩之力、柔和之力、絞轉之力等等。例如我們常說的“顏筋柳骨”就是說顏真卿的書法特徵是“筋力”,柳公權的書法特徵是“骨力”,因此在評價一些書法作品的筆力的時候,也可以闡述其他特徵。唐人林蘊的《撥鐙序》中說:“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

書法的筆力不是靠的蠻力,而是書寫時候的經驗,否則一個舉重運動員一定比一個垂暮的書法大家寫的好,而現實恰恰相反。用筆之力是一種巧力,是書法中運筆的技巧,那麼如何練就書法中的筆力呢?

其實練筆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臨帖,臨帖的目的就是學習古人駕馭毛筆的技巧,提高自己的用筆能力。在臨帖的時候要細心揣摩古人的書寫時候用筆發力的方法。古代傳承下來的各種名家法帖,不同書家有不同的用筆特徵,即使是同一書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都有可能用筆不同。

而這些風格迥異的書法作品,之所以能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其實就是書寫的時候用筆發力的方法有關。所以,我們說臨帖的時候務必要求形似,因為用筆發力的方法對頭了才可能達到形似的要求。

這一點就非常有感觸,因為最近在輔導孩子練書法,我小的時候也學的柳楷,但是覺得自己練的筆法不正確,就沒敢教孩子,讓她跟老師學的是柳楷,老師錄像給我們看,我和她一同又重溫了一遍,一些基本用筆的寫法確實不一樣。我就發現,小孩子如果動作不正確了,那麼寫出來的筆畫就是一種很無力的感覺,而動作正確了,寫出來的筆畫就是有力量感。

所以,如何練筆力,就是多臨帖,臨帖的時候要求形似。不求形似的臨帖就是自欺欺人,這樣學你是不能理解古人的用筆發力的技巧的,臨帖當中,一旦動作正確了,寫出來的點畫自然會筆力充盈。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個人認為,筆力的表現為書法作品增色不少,但是,若要表現的酣暢淋漓,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

聊一聊傳統筆力與現代人眼中的筆力,望對書友有所啟發,看完需要點耐心哈。首先說現代人眼中的筆力:

筆力——筆毫在運行時與阻力對應的反作用力。即阻力越大,筆力越強。所以可以在增加阻力上做文章。

怎樣才能增加阻力呢?

1、選擇表面毛糙或質地鬆軟的紙,以增加筆毫與紙面的摩擦力。

2、增加手對筆的垂直壓力,即重按,但此法對提筆書寫表現筆力沒有作用。 

3、運腕,使筆毫呈逆勢澀行狀,即筆桿的倒向與筆畫的走向相反。

這些是一般的表現手法,下面對之逐一分析:

1、選擇表面毛糙的紙,書寫時會有輕微的“沙沙”聲,說明筆毫運行時在克服阻力,寫起來感覺非常過癮(這樣比較傷筆,好筆慎用),而如果拿一塊表面光滑的玻璃,感覺是滑,筆留不住,阻力微乎其微,筆力就無從談起了。

2、提筆書寫時,筆毫與紙面的接觸面是小了,紙的受力面隨之縮小,但壓強沒有變(還可表現筆力,只是人很難感覺到筆毫對紙面的壓力),這種情況下要想表現筆力就要靠速度,提筆時筆鋒抵紙,如果速度慢了,非常難控制(尤其是彈性很小的長鋒軟毫),無法表現筆力,寫出的線如春蚓秋蛇。只有加快速度,如快刀斬亂麻,寫出的線才能乾淨利索,才有力的感覺。

3、傾倒方向與筆畫走向相反,這樣能充分發揮筆鋒的彈性,從而增加筆毫對紙的壓力,進而增加阻力。同時,筆頭根部墨汁可以充分溢出被紙吸收,產生力透紙背的視覺效果,寫出的筆畫有厚度,墨像堆在紙面上。  

筆桿的倒向不同,筆毫對紙的壓力也大不相同,如筆桿倒向與筆畫走向一致(即拖鋒),這種情況下筆毫對紙的壓力最小,最難寫出筆力,故不可取;  

第二種情況是筆桿向筆畫兩側傾倒(即偏鋒),因為筆畫兩側受力不對稱,表現筆力也不理想。

最後,還是筆桿的倒向與筆畫走向相反最易表現筆力,而這要靠運腕才能做到。這種方法對用軟毫筆表現筆力作用更為明顯。

以上是一家之言,下面,在看看傳統的對筆力的理解,請耐心看完:

筆力,來自筆鋒與紙、絹、綾、碑石等書寫材質間產生的摩擦力。

這個力同時又受到墨和水融合比例的影響:墨過濃會滯筆,墨過稀會抵消筆力。

我們對筆力的要求有哪些呢?

含蓄而不外露。

王羲之:“第一須存筋藏鋒,滅跡隱端。”

張懷瓘:“若露筋骨,是乃病也,豈曰壯哉!書亦須用圓轉,順其天理,若輒成稜角,是乃病也,豈曰力哉!”

力要含蓄而不外露,在線條內部充盈,富有張力,而不外露、外洩。

拋筋露骨不是中國書法筆力的追求。

舉個例子,好像炸藥包,在無限臨近爆炸前,爆破力是最大的,等你聽到了響聲,看到了火光,力就已經分散了。

也像即將離弦而飛的箭。

越含蓄,越有力。


均一而無差異。

書法點畫線條的筆力,還要均勻而沒有差異。

不能出現忽弱忽強的狀態。筆力不可中斷,而要連綿不絕。

唐代中期及以前書家,無論單個點畫還是整字、整幅,力度都能保持均一,而不會出現某處有力、某處力弱的現象。

到了唐末及以後書家,筆法衰竭、逐漸失傳,法不完備,筆力不再均一,開始強弱互現。

黃庭堅、趙孟頫的筆力分別超過了各自的後世書家,但點畫間時強時弱的問題還是不少,筆力始終如一上均未能做到。

筆法不完備,就是這個結果。

現代不少書家也做到了均一。

但那是從頭至尾的無力。

活而豐富。

筆力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如飛龍在天,而不是如死蛇掛樹。

筆鋒有了生命力,便會有多種形態和表現。

像打拳,有太極,有形意,有少林。

點畫既要體現陽剛的雄強之力、又要表現陰柔的秀美之力。

具體到點畫上,又可分為下沉之力——渾厚而沉實,上揚之力——飄逸而有空間感。

王羲之作為書法史上空前絕後的集大成者,點畫筆力豐富多樣,雄強、妍媚、清峻、古拙等等全在裡面了。

那麼,如何做到有筆力呢?

力量大的人筆力就會大嗎?

一個舉重的世界冠軍,拿起毛筆來未必有一個小孩子寫的字更有力。

“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蘇軾)

“子學吾書,但求其力爾,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林蘊)

顯然,筆力跟自身的氣力大小關係不大。

當然,如果連一支毛筆都拿不動,也肯定是不行的。

“須稜側起伏,用筆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王羲之

“側”,“衄側下其筆”。——永字八法

“古人一點一畫,皆使鋒轉筆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處乃用使轉。”

“古人一牽一連,筆皆旋轉。”——包世臣

怎樣才有筆力?

也就是如何增強筆鋒與紙等書寫材質間的摩擦力,同時又能使筆鋒順暢無礙?

筆鋒順著筆畫方向在中間運行,類似平滑而過,也就是中鋒用筆,如何呢?

筆鋒在筆畫的一邊拖動而行,也就是偏鋒,又如何呢?

中鋒、偏鋒都做不到。

想每個點畫都能做到筆鋒與紙間摩擦力的最大化,又都能旋轉,怎麼辦?

唯有側鋒!

王羲之講的“稜側起伏“,永字八法講的”衄側“,就是側鋒絞轉,也就是側鋒用筆。

但側鋒與偏鋒古今以來往往混為一談。

須知側鋒皆含絞轉,偏鋒沒有絞轉。

什麼是側鋒?

側鋒是筆鋒沿著筆畫邊緣一側或兩側的絞轉運動,本質上是一種涵括了點、直線、弧線等多種外形筆畫,向內的絞轉圓運動,從而使筆鋒的各個面次序交替滾動、連綿不絕,得以八面入鋒、八面出鋒。

想讓筆如何旋轉、絞轉起來,讓不少人大費心思。

晃動手腕去轉筆,捻管或搓動筆管等等,各種方法都有人用。

這些方法都無法使筆畫至始至終都能絞轉,只能是旁門小技。

正確地執筆、運筆,不動手腕、不動手指,下筆就能做到側鋒絞轉。

側鋒絞轉是一種內向絞轉圓運動,包括順時針、逆時針兩種。

武術也是這樣,每一個招式都是圍繞一個內向圓運動進行。

否則,一出拳就露出破綻,就要捱打了。

魏碑書法外形看起來是方筆多,其實本質上還是圓的。

因為唯有圓運動才能涵蓋一切形式的運動。

側鋒的筆力分析

側鋒絞轉運行的時候,至少有四種力在相互作用:

1、向下的下沉之力。

這個力容易理解,筆鋒絞轉向下的摩擦力。

2、與下沉力相反的上揚之力。

這個力是下沉之力的反作用力,筆鋒富有彈性的時候,上揚之力更強。

3、絞轉前行的前衝之力。

筆鋒絞轉起來,像出膛的子彈一樣旋轉著前行。

4、與絞轉反方向的復原力。

筆鋒沿著點畫的一側或兩側絞轉,產生一個反作用力——復原力。筆鋒復原的時候也是絞轉運行。筆鋒富有彈性的時候,復原力更大。

筆力如何最大化?

筆力如何做到最大化?

如何做到像王羲之一樣“筆力精絕”,力能扛鼎,像他那樣“力屈萬夫,韻高千古。”(劉熙載)

這是每一個書家的畢生追求。

“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衛夫人

“僕以為,知書不在於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 ——蘇東坡

如何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力又怎樣傳遞到筆端?

做到這一點,像武術中的點穴。

使一身之力能集中在手指頭的一點,這樣才能擊中穴位。

否則,按到穴位也沒效果,反倒有點像撓癢癢了。

蘇東坡講的“浩然聽筆之所之”,講的是任由筆自己運行。

筆鋒怎麼自動運行?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玄?

“此《蘭亭詩敘》,筆意清峻和暢,佳石刻也……餘舊有淡墨數本,頗見古人用筆起”——黃庭堅

“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處耳。過此關,即右軍父子亦無奈何也。”

“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董其昌

古人用筆又有“起倒”?

筆鋒能“自起自倒、自收自束”?

又能像“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

聽起來,是不是更玄了?

怎麼解釋,又怎麼做到?

前面講過,側鋒運行中,筆鋒在一側或兩側絞轉時,有兩種反作用力:

1與下沉之力相反的上揚之力

2與絞轉反方向的復原力

釋放這兩個反作用力,也就是筆鋒的自動上揚與復原的過程中,你所做的只是控制筆鋒的方向和角度,令鋒自行,它就可以自動滾動著完成筆畫,同時又有粗、細上的變化。

為什麼筆鋒自動運行會更遒勁有力呢?

舉個例子,一根彈簧棒,你把它折彎了,然後空手釋放,讓它彈出去,力度有多大?

是不是快而有力,比你揮動它還有力?

想想就知道了。

而中鋒和偏鋒由於無法產生這兩種反作用力,筆鋒自然無法“自起自倒”。

李陽冰及以前的篆書,筆筆皆能收圓,是筆鋒因側鋒絞轉,釋放反作用力而自動復原、收圓。

為什麼明清以來很多書家講,篆書必須要中鋒呢?

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

按照中鋒去寫篆書的時候,收筆的時候只能提按、頓筆,尾部之處愈加軟弱,筆力外洩。

李陽冰之後的篆書,也只能講只懂篆體而不懂篆法了。

筆力的最高境界

“每作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 ——王羲之

王羲之為什麼講“掉之”,而不是“送之”?

這就是王羲之超越衛夫人之處了。

也是筆力的最高境界。

“掉之“怎麼理解?

是使筆掉下來嗎?顯然不是。

這是講身心放鬆,自己感覺不到手、肘、肩等關鍵的存在,手和筆彷彿在做一個垂直的自由落體運動,筆鋒接觸紙的瞬間,即能絞轉開鋒。

自由落體運動,靠重力而行,自己不就可以不用力了嗎?

不用力才更有力!

想達到這種境界,首先得做到真正的全身心放鬆。

這種放鬆,不是鬆懈。

蔡邕講“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

越放鬆,筆力越遒勁有力。

等到了“得大自在”,到了“無我”的層界,就做到了。

找準方向,找對方法,慢慢修行吧。

你的修為決定你的筆力!


遊手於斯


問題:書法的筆力是怎樣練成的?

筆力是一種感覺,是書法作品給人的一種直觀的力量感,我看到一幅書法作品,會說他它筆力雄強或者說筆力軟弱,力量感是書法審美的的一個重要元素,書法格調在高,結構再美,沒有了力量感就屬於下品了。

這和人也一樣,這個人有才華、長的帥、而且還有錢有勢,但是他做了漢奸,就是沒有骨力,就要被國人唾棄了,比如說汪精衛。

毛筆的筆裡來自於三個方面:

1、中鋒,能不能中鋒用筆是體現筆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用中鋒書寫,筆畫飽滿厚重、線條勻稱,更能體現筆畫的力量感。

2、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速度加快,速度感就能給欣賞者來來一種力量感。

3、用墨,用墨太淡是不容易產生力量感的,墨越黑筆畫越精神,力量感也更強。反過來,適當的加一點飛白和枯筆也能體現力量感。

但是,最終力量感還是來自於作者多加練習,練的多了,筆下的力量感自然就出來了。

你覺得呢?


不二齋


筆力是什麼?

筆力是力,然絕非僅是力。

筆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效果,它不僅與執筆和運腕有關,而且還與點畫的厚度丶深度、形質以及用筆的方圓、中側、節奏、筆勢等有關,而且涉及字形的間架結構。

“力”雖有剛柔、虛實、動靜之分,但必須以沉著為本,點畫能沉勁入骨,入木三分,用筆如用刀。

舉例來說,寫橫畫,古稱“勒”法,如勒馬韁,愈收愈緊,猶如刮書鱗的動作。運筆時手腕漸向右上翻,筆桿亦隨之漸向左傾倒,鋒抵紙面,逆勢澀行。

力量出自哪?力量來自逆行的筆鋒與紙面產生的相爭、抵抗、摩擦。這樣墨才能“殺”入紙中,入木三分。

而有些作品一看就無神,似一條死蛇躺在紙上。為什麼?因為寫時作者筆桿在前,筆鋒在後,學是用筆肚在紙上拖出來的。

有無筆力先看作品的背後就能感覺到。下面兩件作品,大家自行判斷一下。




千年蘭亭


這個問題對書法來說很重要,也是很多人所困惑的,下面我來說下自己的認識,僅供大家參考!

首先要想練出筆力,先要理解什麼是筆力!個人認為筆力就是毛筆書寫出的線條的形給我們的視覺產生的力量感!

書法的力主要包含有兩種:一種是物理上的力,另一種是筆畫所展現的張力!

先說物理上的力,筆毛觸紙以後都會產生形變,這時候就會有力的產生,而要通過形來感受這個力,古人已經有所總結,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入木三分!

筆畫要達到入木三分的效果,則筆毛就必須入紙,而要入紙則必須用鋒!武術上說力在槍尖,換到書法上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同時筆鋒是墨水集中灌注的地方,如果筆尖入紙然後保持中鋒行筆,則墨水會由中間向外散開,有錐畫沙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書家提倡以中鋒為主的道理!

其次就是筆畫線條所產生的張力,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就說古人講的寫字要注意俯仰向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四招都是弧線的形態!因為只有弧線才能給我們的視覺產生張力感覺!就像你看到一個拉弓的人,在那一瞬間,你能感覺到這個弓拉開以後產生的力量!


我有一個觀點,就是書法是符合手的生理結構的!要練習出線條的張力也不是很難,關鍵點在於用腕,最舒適的運腕書寫出來的線條就是弧線!



最後就是速度問題,不同的速度都會產生不同的線質效果!

總結一下,要練成筆力,一用鋒,二用腕,三節奏,如此而已!

希望對書友有所幫助

弘揚傳統文化,專注書法教學!歡迎關注我的書法教學視頻,也許對您有所啟迪,謝謝!


小寶的思考


書法的筆力是怎樣練成的?

書法的筆力是正確的使用筆法而成的,而筆法的使用是中鋒運筆而來的。

一、通過眼睛來判斷字的書寫力度;

我們一般對男士的讚美為陽剛,對女士的讚美為柔美。

這種通過眼睛判斷形體而得出的結果是對力之風格的第一印象,

在書法中,有一個法則叫做“陰陽法則”它其實就是對所書風格的陽剛或者柔美的表述,陰者代表柔美,剛者代表陽剛,書法只有剛柔相濟才能表現個性藝術。

若只是表現其中之一則有不逮。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只有“陰極陽生,陽極陰長”方可融會貫通表現書體藝術。

二、運用筆畫及結字的形態來表現力度;

在上面有說到“陰陽法則”,在書法筆畫書寫中,將圓轉筆畫看作陰,方轉筆畫稱為陽;以圓潤帶篆籀風格的線條為陽,以細瘦的線條為陰;以正方形之結構為陽,以瘦長或扁寬為陰。

如下圖:

1、顏真卿之麻姑仙壇記(局部)

2、趙佶瘦金書濃芳詩帖卷(局部)

三、書寫中的執筆來體現所書的力度;

書法中有“執筆無定法”之說,但要求執筆需“虛而寬”,在實際書寫中執筆運筆是有講究的,諸如:所書字體之大小,其執筆位置之高低;所書書體不同,其毛筆選擇不盡行同等等。而這些再加以運筆是會對所書力度有影響的。

在現實書寫運筆中,正如以上所提出的‘阻力越大,筆力越強’,怎麼使在書寫時增加阻力呢?在宣紙與毛筆及墨汁忽略不談的情況下就是運筆最為關鍵,其重點在於運筆在於“推”而非“拉”。

簡單來說,你書寫一個橫筆畫的時候,你的筆桿方向是跟你所書寫筆畫的方向是相反的,豎筆畫也是如此,其他諸筆畫亦是如此。如此,自然就增加阻力,體現字之力度出來了。

綜上所述,筆力的練成不但需要對筆畫、結字、佈局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研習,還需在執筆運筆以及文房四寶等用具上加以選擇,但是,最重要的是人之個性對所書影響尤大,一個剛烈直腸子的人去學柔美風格的書體,這未嘗不是一件南轅北轍的事情。因此,先審己,再擇帖方為磨刀不誤砍柴工。

以上觀點為一己之見,書法貴在交流,歡迎大家留言多加探討,謝謝。


書法有云


書法的筆力指書法內存精神的線條表現力。說簡單點,就是以意馭筆,以意馭墨,以意馭形。

這樣說還是有些抽象。往下細說。

馭筆。

中鋒為主運筆不用多說。運筆需要自由,就是臂(戰略)、腕(戰術)、指(細節)帶動下筆的自由。小楷用指腕、中書用指腕臂,大書用臂腕指,榜書用腿身臂腕。

有的人喜歡案書,有的人喜歡牆書,一般來說,牆書更能鍛鍊運筆。

假設把人手臂當成一個機器臂的話(筆桿垂直於紙面),那麼,機器臂握筆處與紙面,整體上是兩個平面時,這樣寫出來的字粗細一致。

局部有提有按時,機器臂的平面出現變化,有了上下運動,字的線條就有了粗細變化及換寫新字。我把這些動作稱為“3軸動作”(橫方向、豎方向 、高方向 ),這是標準的中鋒運筆。筆畫的變化處,如折、鉤、提等,由提按來轉換鋒實現。

實際上,我們使用的毛筆,使用的是毛筆的前1/3部分,毛筆毫鋒就在行筆方向之相反處(中鋒時)。

我們在寫懸針豎結束時,毛筆桿有一個提起及向上傾斜動作,使毫鋒自上向下、從後向前翻出,露出鋒芒。我把毛筆桿的傾斜動作稱為“4軸”動作。

實際上,這種4軸動作,可以以“垂直點”為中心,畫一個360度的圓,橫、豎的方向,構成中鋒,其他部位則構成側鋒。這種側鋒,楷書中較少用,在行草書中用得比較多。

有一種動作:捻筆管轉鋒。我稱為“第5軸”。

還有一種動作,與筆的紙面運動無關,主要為方便寫“方筆”,將毛筆的毫鋒,捏成、蘸擦成扁平狀態。算是“第6軸”。

毛筆的所有運動都脫不了這6軸型。說了這些,只是探索運筆的靈活性,但並不能保障筆力。

一般來說,有筆力的書法一定以中鋒為主,但中鋒為主的書法不一定有筆力。

(未完待續)


urna風之度0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我不請自來了,因為您這問題提的太可愛了!哈哈哈!

阻力越大筆力越強,那大家就不用紙寫書法了,直接買50目的砂紙寫,那阻力大的,一個字還沒寫完,毛筆剩下竹竿兒了!哦,那就改用鐵筆,還是耗損太大,練半個月書法家裡多了幾十根鐵棍棍,做燒烤嫌粗,做曬衣叉嫌短,練少林棍嫌輕,做牙籤嫌重……滿嘴血啊哈哈哈……

好吧,笑夠了,說正經的,大成板起臉來了,注意了……您如果用物理學研究書法,好比是火鍋裡頭找冰棍、南非草原找北極熊……又不正經了……咳咳……

再板起臉來……我先來說說筆力是什麼吧。

小時候練書法以前常常見大人搖頭晃腦袋瓜子說寫字要力透紙背,就拿筆使勁兒用力,紙戳破了,書法比賽灰頭土臉捱了打……還聽一個故事,說王羲之伯伯趁王獻之哥哥寫字時去抽他的筆,居然沒搞定,喜得跟過年似的到處對人說,兒子有筆力,以後有出息……然後我就使勁兒捏那筆,憋到指頭髮白,那字還是雞屎一樣難看,還一坨一坨的……咳咳……

書法是一門二維藝術,二維中寫出三維的質感來,這就是筆力。戳筆或者捏筆,力量都是二維的,用運筆的力量來衡量筆力,就像用牛頓定律來解釋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起源一樣,越解釋越不能自圓其說。

寫完字,當我們透過燈光看紙的背面,我們可以看到有的筆畫黑色深,有的筆畫黑的淺。所謂力透紙背其實是指的黑墨滲紙的程度深,尤其是宣紙。如果給您一張塑料薄膜,就算請了王羲之伯伯來演示力透紙背,估計聽完了要昏死過去。黑墨滲紙的程度與行筆力量有關嗎?有,是間接關係。滲墨兩個因素,1墨量大,往下直流。好吧,您說了,這就不是書法了,是毀紙玩兒。2、行筆速度慢+屋漏痕。

我們說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屋漏痕。房子漏雨,雨水透過房頂沿牆壁緩緩流下。停停走走、偶爾轉向,但總體而言是一條直線。這樣行筆,就是屋漏痕。(也有說屋漏痕是指行氣,不管了,先說筆力)屋漏痕的行筆方式,往往滲墨最深,程度甚至超過濃墨下滴。為什麼要這樣做點畫的軌跡呢?一個點是一維,一條直線是二維的,三個不同層面的點相連接就具備三維空間屬性。當一根線條遵循絕對的直線特徵,就失去了厚度、時間感和節奏變化的可能。我們看碑學的很多作品,尤其是漢隸,筆畫的波磔看得人觸目驚心,甚至有些石碑的殘破處也讓人回味。這就說了一個道理,人類是高智能動物,欣賞的高端對象不是線條本身,而是線條裡透露出來的別的信息:時間(歲月感)、情感(或者人性)和理性(節奏)。其實這個物質世界最真實的現象就是萬物都在微動中。如果不信,你試試把你的手指絕對靜止10秒鐘看看。(這說的正常人,沒說中風的,是的!)關於屋漏痕,我們以後細說,但這裡,可以給一個值得思考的信息:筆力和做了多少牛頓的力沒半毛錢關係,卻和行筆的速度、韻律、線路的最簡練的迴環往復性有關。

以當代在世書家而論,筆力雄健超過七十歲老太周慧珺的很罕見了。這周老太用的還是一根長到叫人咂舌的長辮子一般的長鋒筆,寫字的時候那鋒像蛇一樣擺動和自我糾纏。這個例子大致可以說明筆力不是物理概念。

我們再來說說筆力怎樣來的。

1、筆法種類很多,但要以正鋒(中鋒)為主、側鋒為輔。

2、對筆畫的開始和收束部分,不同的書體和流派均有不同的講解和要求。但筆畫的中段,一定要保持正鋒。這對轉鋒、揉鋒和捻管提出了技法要求。

3、行筆過程不要死掐著筆畫不放,要感受筆與紙之間的脈動、律動和舞動,做一做這樣的練習。正確的行筆過程其實是在構思之下,讓自己的指、筆和紙之間完成一場三位一體的舞蹈。我沒有說玄學,識者自識。

4、速度是需要的,但一味飛白其實是腎氣不足的表現,筆力就更差了。為什麼,因為筆力有一種外顯形式是節奏變化,所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您可以仔細的一個字一個字的琢磨。節奏有潛在規律的變化會使輕者如風、重者如墜石,力量就在其中。

如果您還嫌講的不夠薄、漏、透,那我先給您祝個新年,再告訴您一句話:您的程度還不必談筆力,臨帖臨的像再說吧……

書法,最美的藝術,沒有之一!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敬請撥冗點贊,冬夜碼字,自感溫馨!謝謝!


大成國學堂


所謂“腕力遒時字始工”,書法很講究一個筆力問題。對於歷代書家來說,筆力與否,都是一種考驗,一個衡尺。

圖:近人臺靜農書法

筆力云云,表現在視覺,其實就是“力感”。過去人很講求這個力感,微妙處無法具體形容,喜歡搬出什麼“萬歲枯藤”、什麼“百鈞弩發”、什麼“崩浪雷奔”、什麼“高峰墜石”等套詞,其教學目的,都是意在模擬自然,予人以形象思維。

這些話語,五花八門,一言以蔽之,其實都是在講筆力——儘管它似有似無,萬難指授,很像玄學。


我的粗淺理解,筆力涉及到的要求,主要有二:淺層面為“指力”,深層來說則是“功力”。

圖:近人沈尹默書法

比如,我等初學者,總被嚴格端正執筆、姿勢、運筆諸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透過這些協作,可將全身力量凝集至於軟毛的鋒尖之上,從而讓字在有規範之外,還能有力感。

只是說,真正的筆力,絕非單憑用蠻力所能生硬達到,單憑指力,其書必弱。筆力談到最後,考較的必然是“功力”。任何一位高明的書家,其字的雄深雅健, 能窮神變,都不會是純靠腕力去硬拖得,那叫“氣急手戰”,不是筆力。

一支毛筆不過10來克,使勁去下狠手,推、拖、捻、拽,往往緣木求魚。你看老王《蘭亭序》、顏公《祭侄文稿》等名帖,那都是匆忙潛氣刷刷刷寫來,迅捷飛騰而無所阻礙,是筆不停揮,疾澀相間,結果樸質中見秀整,寬博中藏著偉岸。若徒靠臂力,那也是無心去使的。可通篇文字,飄逸感十足中,筆力冠絕千古,這是不經意中功力的展示。

圖:今人田英章書法,其實核心就在無骨無力,因此而乏風神韻趣

過去唐人盧肇,這位江西首位狀元,議論說“用於力,筆死矣”,就說明只用肢體之力,只會產生反作用力。 所以,一副絕佳的書法作品,那是皮、肉、骨、筋俱全,脂澤、風神皆有的。


另外,我等初學,還需要明白的是,筆力之力,不是一味地提按,將筆鋒盡根按下,強行硬拖,顯示立體感。

為什麼,因為書學審美中的“力”,本就是多姿多彩的。剛健是力,渾重是力,難道柔美就不是力,含蓄就不是力?顯然不能這麼單一化、機械性理解書學之道。否則,不但無法得法,甚至會導致書作無筆觸,無墨韻,用力過豐,只是粗重而無神,潰不成軍,猶同“墨豬”。

圖:近代書家沙孟海

書法中,有的力,是鋒芒畢露顯而易見,比如大家中柳公權、現代書家中的臺靜農等;但有的力,是一派含蓄的,是如棉裹鐵,外圓內方。比如宋元趙孟頫、當代的沈尹默,其字方折較少,圓轉筆畫較多,表面上溫文爾雅,江南貴介風範,但你仔細端倪,依然會發現其字“微胖感之外”,其筋骨還是異常充沛的。他們的實質力感並不差。

胡問遂大佬回憶,說沈尹默先生寫字,圍觀看來只是輕輕落墨,但是寫畢,掀開紙張,你會發現,黑墨早已滲透到了七八張紙頁以下。這就是筆力,可不是他力持的“筆筆中鋒”而已,而是內外俱顯,全身立到。


過去的書法史,稱王羲之書法,是“晚年益精,筆力更健”,其力到,是隨著他年與俱深的.

這說明,筆力云云,初學者無妨端正身姿,多嘗試中鋒,努力做到用筆技巧純熟,切實往行筆有力方向走,也是一路。倘若好高騖遠,連柔軟的筆鋒的起倒都控制不住,哪裡去談什麼筆力,乃至骨力、筋骨呢!

而且,我們還需要明白,筆力這東西,到了最後,說白了就是“人書俱老”的功力,非曠日持久的功夫,不能臻至吧。從這一點看,真正的筆力云云,確實難度較大的,顯示的是功夫,也是書學境界。

我等學書者,雖知筆力的好處,可多力不從心,多半隻能心嚮往之依醉就醉而已。所謂不具特色,就是特色,像我等初學者,還不需要太多瞎想,一切還得經典為依,用心為上的好吧。

劉愚愚


當你會用筆,會執筆。筆力也就寫出來了。越練越好!

我只是代表自己的觀點,希望大家一起探討。

精妙絕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