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四川省自貢是中國的鹽都?

老牛31899056


自貢,川南區域中心城市,地處四川盆地南部,為四川省轄地級市,成渝經濟圈南部中心城市,享"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美食之府"之美譽。管理自流井、貢井、大安、沿灘四區和榮縣、富順兩縣。釜溪河在自貢城中蜿蜒而過,成為新城區與舊城區的自然分界線。

自貢號稱鹽都,鹽業創造了這座城市鼎盛的花樣年華。然而,興也鹽、衰也鹽,鹽業在自貢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兩百年。

因鹽而興

熟悉自貢的人都知道,自貢是因鹽而興旺的,只不過在民國28年(1939年)國民政府下令設置自貢市之前,地圖上還沒有自貢這個名稱。那時候,自貢屬於此去東南30公里外的富順縣。和自貢樣,富順也是一個因鹽而興之地,其開採井鹽的歷史要比自貢為早。宋代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載了鹽被發現的過程:

“梅澤,本夷人,晉太康元年因獵,見石上有泉,飲之而鹹,遂鑿石三百尺,鹽泉湧出,煎之成鹽,居人賴焉。梅死,官立為祠。”

晉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光陰了。經史學家們考證,梅澤發現鹽泉並打出第一口鹽井的地方,位置在今天的富順縣城鹽井街,其遺址依然存在,遺址旁有一株10人也難以合抱的黃桷樹,古樹古井,彷彿猶自訴說著這方土地上鹽業所書寫的人世滄桑。

富順因鹽而富,故在北周時立縣名為富世,到了唐代,因避李世民之諱而改作富順,並沿襲至今。明中期以後,富順採鹽業開始走向沒落,而它屬下的自流井一帶則天車林立,鹽井密佈,採鹽的中心遂從富順轉移到了自流井。

強勢登場

清末民初,自流井鹽業走上了巔峰,一個新興工業城市的維雛形已然形成,整個城市七成以上的居民依靠鹽業為生。古老的人工採滷製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除了直接勞作於鹽井的工人外,那些間接為鹽井服務的尚有數倍之多。當時的記載說:

“擔水之夫約有萬”

“行船之夫數倍於擔水之夫,擔鹽之夫又倍之”

“鹽匠、山匠、灶頭,操此三藝者約萬人”

“為金工、木工、石工、為雜工者數百家,販布帛、豆粟、油麻者數千家,合得三四十萬人。”

總之,以採鹽為中心,自流井形成了一條龐大的產業鏈,鏈條的最終端,就是那些採自地下的神奇滷水。著名作家李銳祖籍自流井,他出版的長篇小說《銀城故事》即以自流井為背景,對19和20世紀之交的自貢鹽業有頗多生動形象的描述。

如此眾多的生產人員和當時已領先世界1000年以上的鑽井、採鹽和製鹽技術,使自貢的鹽業放射出了令人驚訝的財富之光。據美國人弗吉爾·哈特1888年在自貢的調查和推算,當時自貢的井鹽年產值高達4940萬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這是100多年前的美元,換成今天的時價,其價值可能在10多億美元左右,而今天,整個自貢的工農業總產值也不過這個數字。哈特還感嘆說:

“許多木製井架隱隱可見,巍然屹立,這不可想象的中國景觀,在帝國其它地方難以見到。”

當時四川政府的統計則表明,自流井鹽業的稅收佔到了全省財稅的40%以上。民國期間,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他的調查報告中寫道:

“遊子初抵此者,聞各處鹽井機械叮噹之聲,以為身入歐美工廠矣,此在我國罕見而在內地不啻鳳毛麟角。”

抗戰期間,長江中下游被日本佔領,海鹽無法上運,自流井井鹽又一次川鹽濟楚。為此,1939年,國民政府劃出富順和榮縣各一部分土地設市,市名,則是從自流井和釜溪河對岸的貢井兩個地名中各取一字而成——自貢。鹽興市興,自流井在1000多年裡一直是富順治下的個鎮子,現在卻搖身一變成為管轄富順和榮縣的省轄市,這就是當地人所謂的“兒子”變成了“老子”。

流逝的鹽井

在自貢,至今還殘留著12000餘口廢棄的鹽井,大多數鹽井的井口,還保存著幾十年乃至百年前的天車。所謂天車,就是每一座鹽井井口搭建起的類似於今天的鑽井井架的東西,那是些優質的杉木質地堅硬,外面再綁著柔韌的竹條,雖然歷經幾十上百載的風吹雨打,依然不動聲色地佇立在21世紀的夕光與朝雨中。走進它,也就彷彿走進了這座骨子裡滿是鹽味的古城。也許,鹽和鹽文化賦予自貢的影響,正如一個人的初戀將是他最銘心刻骨的往事樣,它們也無法從自貢的血液裡排除,哪怕經過了如此漫長的歲月。

在沒有現代鑽井技術的近代,每口鹽井都是用人力和畜力再加上極其簡單的利用槓桿原理的機械來完成的。因此,當我們走近19世紀中葉前世界最深的一口井——燊海井時,我們沒法不為祖先的智慧所震驚。

燊海井坐落於自貢大安區阮家壩山下,該井開鑽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歷時3年方始鑿成。井深1001.42米,既產滷,又產氣。當時,滷水自噴量每日約14立方米,並且能日產4800—8000立方米天然氣,可供14噸鹽的熬煎。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海井鑽成8年後,俄國的謝苗諾夫才於1846年鑽成了一口淺井,採出少量石油。再過了13年,美國的狄拉克才於1859年鑽成一口21.69米深的油井,但只從井裡採出了區區1.8噸石油即報廢。

許多自貢人都曾經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清代中後葉,也就是西方資本主義迅速上升時期,自貢的大鹽商們所擁有的產業之龐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比如王三畏家族,擁有的一線工人就多達1200人。這個數字,不要說當時有洋務運動作背景的上海和南通無法相比,就是與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美國的大多數工廠相比,也是伯仲之間。但是,令人奇怪而遺憾的是,為什麼在自貢鹽場這種大生產的條件下,居然沒有產生資本主義,而是一直停留在家族式的手工業作坊上呢?或者說,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自貢鹽業的衰落呢?

今日貢井鹽

最本質的一點在於井鹽開採的高成本。在交通不便和戰亂不休的動亂年頭,廉價的海鹽無法更經濟更方便地運抵內地,自貢井鹽因而佔有巨大的市場。但到了戰爭結束,交通條件開始改善時,成本極低的海鹽順著長江水道溯流而上,對傳統的自貢井鹽銷售區形成了合圍之勢, 而井鹽的高成本使它缺少必要的競爭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井鹽的萎縮甚至被淘汰出局也就成為必然。

此外,近現代鹽商家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和人生理念也阻礙了自貢鹽業的深化與發展。我們以大鹽商中排在前三甲的李四友家族為例,略作說明。

李四友家族早在明代開始打井產鹽,到了道光年間,由李維基掌門,他與陝西鉅商合作開發了7口鹽井和3口天然氣井,立即從原來的中小型發展到超大型。李維基死後,其侄子李祥庵接任,正值太平軍佔領南京時期,他利用川鹽濟楚的大好機會,又將勢力擴大了一步,成為當時僅次於王三畏家族的大鹽商。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到了李祥庵之後的李紹堂時期,這個鐘鳴鼎食之家開始走上了不歸路。當時,這個家族的錢已之有盡的滷水呢?

時值今日,以鹽而興的自貢工業門類裡,那些和鹽沾邊的諸如製鹽和鹽化工,幾乎都無一例外地走向了黃昏,那是一些夕陽工業。輝煌了兩個世紀的自貢井鹽業也就此走到了盡頭。王爺廟成了茶樓和舞廳,釜溪河成了地下水的排汙通道,精美絕倫的鹽商俱樂部成了鹽業歷史博物館。一切都在悄悄地變化著,不論你是否已經感覺到了,這座城市的生活都不再直接和鹽有關,雖然在他們的骨子裡,也許還殘留著鹽文化時代的烙印:豪爽與義氣。


上聊歷史下談地理


其他的都不說了。就科普下自貢如何而來的。此處省略一萬字,從抗戰說起。

抗日戰爭時期,沿海淪陷,川鹽再次濟楚,但兩縣分治的弊端卻阻礙自貢鹽業的進一步發展。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戰時軍需、民食及支援抗戰,國民政府決定設市。民國28年(1939年)8月,經四川省政府批准,劃出富順縣第五區和榮縣第二區的產鹽區,取自流井和貢井第一字合稱自貢市。9月1日,自貢市政府成立,隸屬四川省政府。

早在1913年,自貢地方議事會就曾提議設立新和縣,在論及設縣理由時,有一段頗為精彩的敘述:“今自、貢連合之舉,言人願則兩廠之維新、土著俱表同情;言地勢則犬牙交錯,銼聲車影相雜相聞,久已渾為一廠,言情形則兩廠俱距縣百里,分則呼聲不靈,合則機關易設。具此三因,故兩廠可以合自、貢而成會,且可以離富榮而置縣”。由於種種原因,未獲批准。1928年和1932年,自貢各界地方人士曾兩次提出建立自貢市,也未獲批准。但此後冠以自貢名稱的政治機構、商會和同盟公會,則相繼問世,如:自貢商會、自貢濟商股份有限公司等到1938年6月,經由國民黨四川省政府批准,成立自貢市政籌備處。


1939年9月1日,自貢市正式宣告成立,直隸省。政府管轄。首任市長曹任遠寫道:“自、貢兩井歷史上早已成為連帶名稱,實際上亦有不可分離之勢……建獨立行政機構之組織,勢所必需。”建立之初,由富順、榮縣分別劃出自流井和貢井地域內5鄉5鎮組成自貢市,當時城市面積160.9平方公里,總人H235192人。至此,歷經千餘年的發展演進,自貢終因鹽業經濟的推進,工商業中心的形成,經長時期的醞釀和孕育,誕生在中國的大西南。





豬豬132221078


自貢市位於四川之南,是一座有“鹽味”的地級城市。其有三張“名片”:一是鹽都,二是燈城,三是恐龍化石。

自貢的鹽屬於井鹽,全是古人用手工開鑿。最有名氣、至今保留完整、且還在出滷熬鹽的是燊海井。燊海井開鑿於道光三年,歷時13年鑿成,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深井。每天的收入達530多兩白銀。

鹽的生產分為:提滷、運滷、熬製等過程。當時的自貢因鹽興市,先後鑿井近200口。呈現“天車”林立、鍋灶密佈、鹽管縱橫、雲蒸霧蔚的繁忙生產景象。因鹽興市,各地鹽商紛至沓來,自貢的水道釜溪河(連接沱江至長江順流而下)兩岸:帆船密密麻麻、人流熙熙攘攘。

至民國抗日戰爭時期,自貢鹽場年均產量達480萬擔,鹽稅佔全川鹽稅的80%以上。而當時的四川承擔了政府財政總支出的30%以上。而且自貢人在一場捐資抗日運動中便捐資達1億2千多萬法幣和2架飛機。為全國之最。

可見,自貢被譽為“鹽都”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至今保留完好的古鹽井---燊海井

燊海井的天井,用於在井下提取滷水。


取水管提上來後噴流的滷水景象。


熬製滷水的灶臺。
熬製的井鹽


歲月味圖


朋友,中國四川省自貢市是因為鹽業而發展起來的城市,到現在有2千多年了,所以人們稱自貢市是中國的千年鹽都。清代時期朝廷的財政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關稅別一個是鹽稅。在清代成為鹽商必須經過朝廷的任命與批准,在清代如果一個人得到朝廷的任命與批准?這各人將來會變成富可敵國的鉅富。到現在食用鹽還是歸國家管理。在遠古時期中國大西南是海洋,如在中國大西南發現過海百合化石,後經過地殼的變成成為陸地與高山,海水流走,海鹽留下









自貢的食用礦鹽是這樣來的。現在自貢市的鹽業博物館是國家級博物館。自貢也稱之為南國燈城,恐龍之鄉。


老牛31899056


我老家是自貢市下屬的富順縣。不過,在幾十年前,自貢卻是富順下轄的一個鎮。在自貢,我也曾生活工作過多年,對自貢井鹽有一定的瞭解。

自貢一向號稱中國的鹽都,是有其深厚的歷史原因的。自貢所產之鹽為井鹽,自貢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井鹽生產基地。其井鹽生產歷史,可以上溯到西晉年間,《輿地紀勝》中明確記載:“梅澤,本夷人,晉太康元年因獵,見石上有泉,飲之而鹹,遂鑿石三百尺,鹽泉湧出,煎之成鹽,居人賴焉。梅死,官立為祠。”

梅澤發現鹽泉並打出第一口鹽井的地方,位置在今天的富順縣城鹽井街,其遺址依然存在。富順因鹽而富,故在北周時立縣名為富世,到了唐代,因避李世民之諱而改作富順,並沿襲至今。

明中期以後,富順採鹽業開始走向沒落,而它屬下的自流井一帶則天車林立,鹽井密佈,採鹽的中心從富順轉移到了自流井。清末民初,自流井鹽業走上了巔峰,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的雛形已然形成,整個城市七成以上的居民依靠鹽業為生。

古老的人工採滷製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除了直接服務於鹽井的工人外,那些間接為鹽井服務的則有數倍之多。當時的記載說:“擔水之夫約有萬”、“行船之夫數倍於擔水之夫,擔鹽之夫又倍之”、“鹽匠、山匠、灶頭,操此三藝者約萬人”、“為金工、木工、石工、為雜工者數百家,販布帛、豆粟、油麻者數千家,合得三四十萬人。”

竺可楨在他的調查報告中寫道:“遊子初抵此者,聞各處鹽井機械叮噹之聲,以為身入歐美工廠矣,此在我國罕見而在內地不啻鳳毛麟角。”

抗戰期間,長江中下游被日本佔領,海鹽無法上運,自流井井鹽又一次川鹽濟楚。為此,1939年,國民政府劃出富順和榮縣各一部分土地設立自貢市,而自貢這一名字,則是從自流井和釜溪河對岸的貢井兩個地名中各取一字而成。

在沒有現代鑽井技術的近代,每一口鹽井都是用人力和畜力再加上極其簡單的利用槓桿原理的機械來完成。位於自貢大安區的燊海井,開鑽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歷時3年鑿成。井深1001.42米,既產滷,又產氣。這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

建國後,因自貢有良好的井鹽基礎,國家在自貢佈局了眾多與鹽有關的化工企業。在九十年代以前,自貢也是四川除了成都和重慶外,工業化與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當時,自貢是排名在成都和重慶之後的四川第三大城市,井鹽的影響不無關係。


聶作平


鹽的歷史悠久,鹽的制度完善,鹽的加工技術精巧,鹽的生產量極大,鹽井非常的多。這裡被稱為鹽都的原因,不是因為現在有很多鹽,而是因為當地鹽的歷史非常的悠久,不管是鹽的開發還是釀造以及加工市場,從這裡開始算起就差不多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所以它的歷史文化非常的悠久。並且在古時候這裡有著很多的鹽井,大概有13000多口鹽井,自古以來,自貢生產的鹽的產量都非常的大,可以說這裡的供給了全國的市場,特別是在古時候,這裡的鹽的生產量可以緩解政府的財政困難,比如說在清朝的時候,有一次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讓國庫雪上加霜,但是正是由於自貢的鹽的開發和生產才緩解了清政府的財政問題,因為在古代的時候鹽不是私家擁有的,特別是開發鹽井,所以都是國家控制的,因為像這樣的生活必需品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只有控制這樣的必需品,才能夠控制人們的生活以及思想。


南充身邊事


鹽都  開放分類: 故鄉、自貢  四川省自貢市歷史悠久,因鹽設市享有“鹽都”之稱。據歷史記載,約在[東漢](公元76~88年)時期,勞動人民就在這裡鑿鹽礦藏,採滷製鹽,至今已有二千年歷史。今日自貢市系由古代的崇州和江陽部分產鹽區組成,自貢稱謂沿於自流井和貢井兩地名的合稱。1939-9月,當時的中央政府以“自貢”為正式地名設市,這一名稱和建制一直相沿至今。1986年,國務院批准自貢市為對外開放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貢盛產井鹽,因鹽建鎮、置縣、設市。1995年,全市除自流井區外,其他區、縣行政區劃都有較大調整。調整前全市六個區、縣、轄17個區公所、147年鄉、26個鎮、12個街道辦事處;調整後,轄15個區公所、52個鄉、76個鎮、10個街道辦事處。  

自貢在中國鹽業史上已走過了1900多年的漫長曆程。古人有種說法,曾稱自貢鹽場是:“牛頭對馬嶺,不出貴人出鹽井”。  

全市有國家、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十多處。有陳列井鹽生產技術發展史的鹽業歷史博物館,有世界第一口超km的深井燊海井,有世界奇觀的恐龍群窟,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之一館,有名揚天下的自貢燈會和彩燈博物館,有佛教文化榮縣大佛,有儒文化的建築富順文廟等。這裡,曾經有一個緊挨一個的、由人工開鑿的鹽井,有四通八達的根根輸滷梘管,更有一座座堅立於井口之上高聳入雲的井架。這種井架在當地叫“天車”,它是以“堆積木”式的方法,把數千根杉木層層往上累疊,用篾索捆紮而成。沒有地基,地面是用篾繩作拉式支撐,一般有數十米高,最高的“天車”有113m,形如通天高塔,氣勢磅礴,使不少初次到這裡的參觀者驚心動魄。1990-10月,年愈古稀的原美國自然科學史學會主席羅伯特·P·墨爾索夫到古井場觀看後,說這麼高的井架,簡直令人不可思議;法國里爾大學教授霍克奎特更是驚奇不已,說他比當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要激動。


小世界大生活


我是自貢人,我來回答。因為資源和特殊歷史時期,成立了自貢地級市。資源是滷水,特殊歷史時期是抗日戰爭。或許將來自貢會被取消或者合併。自貢這個城市生活水平很低,除了機關事業部隊人員,地方也小。現在還保留其級別,地廳級。自貢的特色其實很精髓,但是作用和知名度不大。鹽幫菜,不鹹。特別辣,可以說,辣過重慶和全川,講究新奇和古怪,是川菜的小王牌,不過很多人吃不了下去,不習慣,太講究味道,自貢夜宵水平輕鬆戰神成都的大廚,可以來PK,我在成都餐館工作,廚師問我哪裡的,我說自貢,他說你們自貢川菜小河幫,特別好吃,不過成都和省內其他地區的人對吃沒有自貢那麼刁鑽古怪。龍,遠古時期,四川遍地恐龍,不過發生地質運動把很多恐龍的滅絕後的屍骨匯入了自貢地區,在四川就獨有了。燈,從隋朝開始,自貢學子多,個個吟詩作對,猜謎語,形成熱鬧。燈,得到過詩人陸游的褒獎!自貢,四川一座小城,不敢爭什麼名次,但也不是窮得很的,城鎮化較高,幾乎在外地看到的自貢人都比較有錢,我周圍的自貢人家庭經濟都比較強。川C,怎麼來的,從民國,四川以城市叫的少,最初都是地區,只有萬年省之治所成都和名城重慶,其次叫市叫得比較早的就是自貢了。重慶直轄,川B綿陽,就可看出自貢沒什麼好重要的地位。一直聽說自貢和內江容易合併,有可能,不管如何,自貢還是比很多縣好。這十年,自貢的官員很勤政,真的,比內江,宜賓等等都努力。高速路修得多,還爭取小通用機場,是自貢打得擦邊球,我們一直想要民航,無奈,空軍和航空管理局,不批准,打個擦邊球,自貢將會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通用航空機場得到了成都軍區空軍,也就是西部戰區空軍的支持,自貢的精緻,慢慢展現,有醫學高校了,也有小珠峰計劃的二本。成都大哥也看得起我們了,給我們修川南城際鐵路,我們為節點,修成都到自貢的高鐵,就是新的成昆高鐵。其實自貢單個老百姓還是比四川很多地區老百姓富裕的。做生意的,農業人口比重少的多。不管怎樣,至今,自貢,是四川省單獨的一個地級市,0813,643000,川C是他獨有的。四區兩縣320萬鹽都人民,一方水土,一方人。有些評論。請你不要詆譭,我在成都安家,我依然看重我的故土,鄉音不改,很好辨認。沒什麼耍的,但是吃東西絕對安逸,歡迎大家去自貢吃東西(自己帶錢)。從最近幾年開始,自貢的領導都是川東廣安,巴中過來的,也非常有魄力,感謝雷書記為自貢所做的。我在成都遇到的老鄉都他媽有錢,就我最窮,真的。希望成都省支持我們建立音樂體育高校,支持交通建設,自貢不如去爭什麼四川幾大城市,把川C換後頭點字母也行,讓他永遠是直屬省政府的就行。不想被合併。因為我知道,50年之後,我還會埋到自貢的土裡去。我愛你,四川自貢。


人生第二次重大失敗


土生土長的自貢人。。。

鹽之都,燈之城,龍之鄉。。大三絕。

龔扇,扎染,剪紙。小三絕。。

自貢曾經因鹽設市,抗戰時期,自貢鹽商也是全國捐款最多的。因鹽而聞名天下。但是現在,自貢幾大鹽廠,倒閉的倒閉,合併的合併。剩一家久大鹽業,還幾個月不發工人工資。(本人表姐就是久大的)絕對真實。


狂奔的螞蟻51



自貢是中國唯一一個產井鹽的地方(滷水燒製而成),其他地方產的都是海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