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哪個最悲痛,為什麼?

盧廣奎


少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讀來都讓人極為心酸。他們對人帶來的打擊與悲傷是致命的,我們只能用時間去慢慢消化它。小暮覺得,它們無法簡單地分出悲痛與否。

人常說,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少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了。「少年喪母」是指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依靠與避風的港灣;「中年喪偶」是指生活中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伴侶;「老年喪子」更是令人痛心、惋惜,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慟,是任何語言都難以表達的。



少年喪母:

親人的亡故對孩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心智尚未發展成熟的少年時期。雖然男權思想已經逐漸淡化,但母親在家庭中擔當的角色也是不能忽視的。母親能夠用女性獨具的母性光輝去引導孩子,有著比父親更多的包容與耐心。同時,母親的日常行為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往往能夠影響孩子個性的形成和能力的培養。很多年少喪母的孩子,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安全感缺乏症狀,也容易發展為“問題少年”。



少年時期是一個孩子在各方面的心智建立、成熟時期。在這個時期需要的是親人循循善誘的人生教導。在這個時期,孩子可能對親人的離去沒有過多的概念,但從身邊人的反應中,她也會大概瞭解事情的全貌。朝夕相伴的親人的離去,對於未經多少世事的少年來說,影響是致命的,因為他們尚在少年時期,面對如此巨大的變故,如果沒有身邊人的及時心理干預以及自身積極的自我心態調整,那麼親人的離去,將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因此,人們習慣上把「少年喪母」稱為三大悲劇之首。


中年喪偶:

為了能夠擁有一個幸福的小家,夫妻倆任勞任怨、努力工作,當貧困的家境剛有起色的時候,當幸福的日子即將到來的時候,當孩子即將成家,一家人享受天倫快樂的時候,自己的枕邊人突然撒手人寰,拋下剛剛有一定起色的家庭,此時的喪偶之痛,更是令人難以承受,有些人還會因此一蹶不振,從而喪失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但此時,在經歷了至少三十年的人生旅程之後,人對於身邊人的離去,已經有了一定免疫,能夠正確調整自身心態,從喪偶的悲傷中及時脫身出來。但相濡以沫的伴侶的離去,給人帶來的悲痛之感也是巨大的,需要很多的時間來慢慢修復心中的傷痕。

老年喪子:

張恨水說:「世界上每天一個人吃飯的,不計其數,然而沒有多人共餐的盛況在前陪襯著,也就平常了,所以一個冷淡的所在,最怕的是有過去的繁華來對照」。在生命的盛宴裡,孩子不辭而別早早離席,剩下杯盤狼藉的局面到最後,老人面對這樣的結局,往往是最痛苦的。「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慼慼」用來描述老年喪子的心痛和無奈,或許是最恰帖不過了。



他們曾經是父母,卻突然沒有了孩子。儘管沒有了孩子,可是在心理上他們仍然擺脫不了為人「父母」的心態,總是在餐桌邊保留著孩子的座位,總是情不自禁地和孩子說話寫信……孩子永遠都在,只是在他們心裡,不在他們的生活裡。

有孩子的家庭是一個穩固的三角關係,一旦缺了一個角,家庭就沒有了穩固的根基,孩子所帶走的歡樂不是用簡單的三分之一來計算的。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是怎樣的人生滋味?一個生龍活虎的孩子從此在他們的生活中消失了。無數父母因為孩子的離去而一蹶不振,身體狀況甚至會惡化,整日鬱鬱寡歡。這樣的家庭,還有什麼信念和力量支撐他們完成生命的旅程呢?



因而,少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給人帶來的痛苦是同等的,我們沒有辦法對它們的痛苦程度進行量化評分,也無法從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勸告經歷過家庭變故的人“要堅強”,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我們能做到的,只有在旁陪伴他們,盡力為他們營造一個溫馨的環境,以幫助他們更快的走出陰霾。


關注今日頭條號“暮享國際老年大學”,進入頭條號主頁面點擊“更多精彩”,帶你探索、解密更多你想知道的!


暮享國際老年大學


都悲痛吧。看到這個,想起我婆婆,少年喪父,那時剛好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活下來多麼不容易。四十多歲,公公意外去世了,快七十歲了,唯一的兒子,我老公,意外也走了,老公走的時候,婆婆沒有了眼淚,感覺她眼淚在幾十年裡都流乾了。唯一慶幸的是,她十年前找了個老伴,還有四個女兒,能照顧她的晚年。


yangl1314520


不一樣的痛,小時喪母,那時還小,痛可以說沒有那麼痛。

中年喪妻,那得看感情深不深了,也會走出來的。

晚年喪子,就不一樣了,因為這時候,人剛認識到親情的重要性,在這時候喪子,就非常痛,很容易走不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