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讀大學還要父母管嗎?父母能與大學老師交流嗎?

我們都愛想念熊


從小到大,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有人說,教育培養好自己的孩子是做父母的一生的事業。從孩子生下落地,哪個父母都希望自己他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人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因此,許多父母對孩子從冷暖飢飽到學習成績,從身體健康到心理成長,事事關注,一刻不停,操碎了心。

題主的問題從邏輯上分為兩方面,實際是兩個問題,需要分開來探討和解答。

問題1:兒子讀大學了,還要不要管。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牽掛。“兒行千里母擔憂”,培育孩子十幾年成長的慣性力,也在自然而然地影響家長的思想和行動。

我覺得,兒子讀了大學,父母當然還要管,天經地義,沒毛病!問題在於管什麼,怎麼管。

進入大學的孩子,絕大多數經歷過成人儀式,完成了青春花季到社會人的蛻變,已經成為一個法律和現實意義上的成年人。家長應該接受現實,放手“不管”!

進入大學,青年人在思想觀念、行為習慣、處事能力方面,都會有質的飛躍。這一時期的青年人,思想心理基本成熟,三觀趨於穩定。大多數進入大學的青年人,他們從小都是在正常軌跡中學習成長,大部分人平穩或坎坷地度過了青春期,很少出現中小學階段比較突出的“問題學生”。

這些憑藉學業優勢進入大學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適應小學生一樣事無鉅細聽命父母老師的教育方式。如同雛鳥長成離開巢穴,家長應該藉助孩子進入大學這一時機,得體地退出孩子的生活,給孩子獨自面對生活的勇氣和機會。

再說,就算家長還想繼續大包大攬,干預孩子生活,大學多半離家庭較遠,也是鞭長莫及啊!該放手的時候,家長果斷放手吧!少了父母的干預,他們的生活或許更加豐富絢麗,他們的人生,才能更加天地寬廣。

當然,在我國,進入大學的孩子,多數還沒有經濟獨立,無法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自食其力。家長給予孩子必要的學習生活給養支持,是孩子認真學習知識,健康快樂成長的必要動力。從這個層面,兒子讀大學必須得管,誰讓他是你兒子呢?

除了生活和經濟上的支持,當孩子面對學業問題、繼續深造,交友戀愛等人生重大選擇時,在尊重孩子選擇的基礎上,父母仍然需要給予支持鼓勵或指導。


問題2:父母能與大學老師交流嗎?

孩子進入大學,標誌著進入獨立自主、自己擔當人生風雨的階段。學習生活中,孩子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困難。有的孩子會主動把這些情況告訴家長,更多的孩子可能會選擇獨自面對,不給父母添麻煩。

面對孩子在學校遇到困難和問題,不少家長不淡定了,恨不能陪伴孩子身邊,做救苦救難的現世觀音,拯救孩子與水火。可是大學的師生關係已經不是中小學教師未成年人的監護被監護關係,不少家長就會困惑,能不能跟孩子大學老師溝通交流的問題。如果能像中小學那樣,就能多地掌握孩子在校情況,遇事有效協調,幫助孩子度過危機難關。

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少聯繫或不聯繫老師為上。

1.孩子已經不需要父母的過度關注。孩子青春期的家長大都體驗過,以前跟父母親密無間,對父母言聽計從甚至非常尊重甚至崇拜的孩子,一段時間忽然跟父母產生疏離,或者表現出排斥、嫌惡情緒。進入大學的孩子已經思想性格成熟,家長通過老師去“遙控”孩子,只能讓正常的親子感情受到傷害。

2.給孩子出錯遇挫的機會。出門在外,孩子遇到問題和困難,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中,才能得到鍛鍊和成長。家長的干預,只能讓老師同學認為孩子是長不大的“媽咪寶貝”,對孩子的個人形象和身心成長明顯不利。

3.孩子主動要求家長介入某件事時,家長要及時聯繫老師。如果孩子在校遇到複雜棘手、個人無法協調解決的問題,尋求家長支持幫助時,家長完全可以跟老師甚至學校方面溝通交流,瞭解情況,尋找對策,幫助孩子度過危機。


進入大學的孩子,家長既要捨得放手,給孩子自由。又要做孩子最後的退路,給孩子最適合的關愛!

龍應臺關於母子關係的名句,很多家長耳熟能詳,這裡複習一遍,與題主和各位家長共勉: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