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時光網特稿現代生活的一天是這樣的。

每天隨著鬧鈴的嘈雜聲醒來,有時或許醒的比鬧鈴更早一點,然後等到“鬧鈴時間”再起床。

匆匆買好早飯來到辦公室裡開始日復一日的工作,可是這些工作和你究竟有什麼關係?換個人也可以做的和你一樣好。

在一堆讓人毫無食慾的食物中隨便挑選一個,和昨天不重樣就行,讓它得到進入你腸胃的機會。有時候甚至不是很餓,只是到了午餐時間,必須得做點什麼。

在下班的地鐵裡刷刷手機,看看最新的電子產品,看看這一季的潮流服飾,選擇自己負擔的起的,選擇可以代表自己的,對自己說這些可以代表我的地位,我的品味,我的實力。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偶爾你會覺得麻木不仁,覺得不解,我到底要做什麼才能和這平庸的生活對抗,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世界大戰,沒有經濟大恐慌,我們的大戰只是心靈之戰,我們的恐慌只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從小看電視,相信有一天會成為富翁,明星或搖滾巨星,但是,我們不會。那是我們逐漸面對著的現實,所以我們非常憤怒。”

這是大衛·芬奇在《搏擊俱樂部》中,借布拉德·皮特飾演的泰勒·德頓對現代社會的控訴。但更壞的是,他憑藉高超的敘事技巧,先將每個人面臨的困境全盤托出,再將這滿腔的憤怒宣洩於銀幕之上,於是有了我們如今看到的這部邪典經典。

20年前的今天,《搏擊俱樂部》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上映了,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部影片。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第一次看《搏擊俱樂部》應該是在高中,D9封套上布拉德·皮特手裡拿著一塊肥皂,愛德華·諾頓在景深處詭笑。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搏擊俱樂部》海報

那時候撿肥皂的梗還沒普及,所以這個封面實在波瀾不驚。或許是聽說這部電影比《猜火車》還要離經叛道,我才在密密麻麻的盜版碟中注意到了它。

那時候不理解芬奇是如何利用精心設計的空間調度,掩人耳目地處理愛德華·諾頓飾演的“講述者”與他腦海中分裂出來的泰勒·德頓的關係,也不懂芬奇借好萊塢電影幾乎已經放棄的旁白效果,高效的統領了整個敘事,又弱化和消解了影片中陰暗的部分。

如果你恰巧和我一樣,在剛剛察覺到了現代生活的荒誕時觀看了《搏擊俱樂部》,影片的震撼程度彷彿這是你第一次看電影——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在世界觀的層面帶給人這麼大的衝擊,我們彷彿是片中那個被泰勒用槍對著後腦勺的便利店青年。

當然,我並沒有讓看完影片的第二天“成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生活依然在繼續。十幾年後,我和影片中“講述者”一樣,每天朝九晚五,做著平庸的工作(比如寫這篇稿子),儘量避免和人發生衝突。

十幾年後再次觀看《搏擊俱樂部》,我依然能夠感受到那份身體對抗身體的荷爾蒙衝動,但更多看到的是大衛·芬奇用嫻熟的敘事技巧,將尼采的哲學觀化繁為簡的鑲嵌在好萊塢敘事當中,然後把這顆炸彈精確投入到資本主義世界的精神空洞中。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搏擊俱樂部》的魅力在於它的迷惑性,或者說布拉德·皮特飾演的泰勒所具有的巨大迷惑性。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泰勒·德頓

他寄生於“講述者”的肉體,卻完全是他的反面——泰勒不失眠、不抱怨、不迷戀物質、不黯然神傷,他的每句話都直擊痛點,內心和身體都足夠強大,甚至性能力也超強——一個傳統意義上近乎完美的男性形象,然而現實中真的存在這一的人物嗎?

“講述者”依靠泰勒補全自我缺失的一部分,而更多的人視他為拯救者,不僅僅是對自我的,更上升到時代和社會層面。諷刺的是,這個理想化、領袖化的人物只是一個精神病人分裂出的人格。

泰勒·德頓、泰勒·德頓……我們從來都不知道諾頓的角色的真實姓名,卻一再被告知泰勒·德頓這個名字的存在。

依照泰勒的觀點,現代人的自我價值從出生起就被閹割了。在和平時代,資本主義通過鼓勵消費形成一套價值體系,以此分化階級,鼓勵人們追求各自的物質滿足,然而付出的代價卻是冗長的日常勞作,在精神層面也無法建立起可供信仰的價值體系。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皮特的肥皂,你撿還是不撿?

在這點上影片與《猜火車》的確有相似之處(想想《猜火車》開頭的那段話)。《搏擊俱樂部》裡的泰勒,正是利用這種不滿情緒,來建立起一個更加可靠、可投入情感,卻更加危險、破壞性更強、秉持無政府主義的團體。

他鼓勵大家用肢體進行對抗,用最原始的方式體驗由外到內的情感,體驗肉體痛感帶來的強烈精神刺激,令人們在麻木的世俗社會中得到個體解脫,於是也逐漸放下了世俗社會的倫理與道德。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當然,在導演的高超技巧下,類似這種複雜的轉變只需要一段蒙太奇就可以完成。比如在“招募軍隊”階段,影片以簡單的考驗來證明其他人有資格追隨泰勒的腳步,一組鏡頭之後一個有組織、有紀律、有破壞性的小隊就入駐泰勒的那幢破房子。

舊思想的土崩瓦解在現實中也會有所反映。為了推行泰勒推崇的價值觀念,為了證明自己是踐行者,搏擊會的成員必須從歷史的旁觀者轉化為參與者,因此以崇高的名義組織團體暴力活動。

這種類似的事件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但是以更加複雜的形式孵化產生,絕非影片中如兒戲般幼稚。正如著名影評人大衛·安森對影片的評價:高超技巧、幼稚哲學、犀利諷刺、超載感官的令人難以忍受的雜糅品。

《搏擊俱樂部》並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至少在很多人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它的價值觀令你反省,它的敘事讓你沉浸,這是影片的魅力所在,也是成為經典的原因所在。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搏擊俱樂部》的小說最早於1996年出版,大衛·芬奇讀過之後就想自己拍攝影片,在他的心目中這個故事就是90年代的《畢業生》。不過他晚了一步,影視版權早就被20世紀福斯拿下。

大衛·芬奇並不想和20世紀福斯合作,畢竟拍攝《異形3》時不愉快的經歷還歷歷在目​,而後者也抱著同樣的想法。

福斯心中的理想人選是後來拍攝了《指環王》的彼得·傑克遜,但他在新西蘭忙於其他的項目無法抽身;第二人選是如今在好萊塢無片可拍的布萊恩·辛格,書都寄過去了辛格愣是一頁都沒翻​;第三個想到的正是《猜火車》導演丹尼·鮑爾,他倒是把書看了但又去忙別的項目。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芬奇老師說的對!

大衛·芬奇想拍,20世紀福斯也想拍,雙方乾脆不計前嫌,​終於達成了合作。

​下一部就是選角。在與布拉德·皮特正式簽約前,製片人也考慮了羅素·克勞,皮特的商業價值令他在​競爭中勝出。

​ “講述者”的角色一開始考慮的是馬特·達蒙,但愛德華·諾頓在《性書大亨》裡的表現給芬奇留下了深刻印象,何況諾頓的薪酬比達蒙低很多,製片人最終用250萬美元簽下了諾頓。多嘴一句,片方為了簽下足足花了​1750萬美元。

​ 大衛·芬奇是一個備受業內尊敬的導演,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喜歡和幕後的技術人員一起研究和發揮題材的潛力,讓每位工作人員都有用武之地。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簡直宜家樣板間

​ 《搏擊俱樂部》的視覺層面上極其用心。在沒有泰勒出現的日常場景中,視覺表達非常壓抑。芬奇選擇用低飽和度的顏色構成畫面,形成“宜家”風的視覺效果,看似高級但在銀幕上非常黯淡。

​ 而泰勒在場的部分視覺上多了更多超現實色彩。泰勒的一身暗紅色西裝本身就擁有影片中飽和度較高的色彩,當他出場時很自然的就成為視覺重心,同時暗紅色也沒有在影片的整體色調中顯得突兀,角色的表現力隨著這種設計大大加強。

​ 甚至於,有泰勒在場時,芬奇的視聽手法更加多樣,定幀、快速剪輯、不同時空的蒙太奇,就連配樂也更突出節奏的律動感。芬奇不惜打破第四堵牆,讓諾頓直面鏡頭為觀眾講述泰勒的生活,甚至在這種非現實場景下還讓兩人對話互動,當然還有與女主角瑪拉的那場詭異的激情戲。總之,以視聽風格的癲狂渲染角色的癲狂,芬奇營造了一種與之前完全不同的超現實效果。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光源隨處可見

​ 如果你有仔細觀察的話,會注意到影片中的場景有極其多的燈光,事實上在《搏擊俱樂部》中,幾乎所有用光都依賴於自然光和場景中的光源,此外後期處理時還加大了色彩的對比度,顯得曝光不足,整體環境呈現一種幽暗、昏沉的視覺效果,在這種用光下人物的面部也被暗化,甚至看不清角色的眼睛。這種設計既讓影片的視覺保持了風格化,同時沒有失去現實味道。

​ 芬奇很清楚,他想營造的是一種“被解構、被摧毀、也更加真實”的視覺效果,這是他在視覺層面對影片主題的展現。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儘管考慮再三,但《搏擊俱樂部》​一開始的商業表現令人大跌眼鏡。

影片在北美上映首周只取得了1100萬美元票房,低於媒體預測的1500萬美元。而到了第二週票房就跌落到633萬美元,​下降了近一半。要知道影片的製作費用高達6300萬美元,福斯和大衛·芬奇的這次合作至少前者不會滿意。

拯救《搏擊俱樂部》的是DVD​。大衛·芬奇親自掌控了DVD製作的環節,還特別錄製了評論音軌。在2009年之前,DVD版在全球賣出了超過600萬份,絕版後在粉絲的要求下於2004年再版,光DVD出租收入就達到5500萬美元​。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一吻定江山》

有趣的是,如果你購買了藍光版的《搏擊俱樂部》,一開始的菜單欄顯示的是德魯·巴里摩爾主演的喜劇《一吻定江山》。不要以為你買的是盜版,這是大衛·芬奇與觀眾開的一個玩笑,點擊播放依然是《搏擊俱樂部》的正片,當然這個玩笑是得到了《一吻定江山》​的授權。

於是,幾乎從未獲得過任何獎項的《搏擊俱樂部》成為觀眾心中的無冕之王,在2000年得到了網絡影評人協會頒發的最佳DVD、最佳DVD評論、最佳DVD特別花絮​三項大獎。

與此同時,媒體對《搏擊俱樂部》的討論非常熱鬧。許多媒體都對這部影片視為洪水猛獸,甚至將他的負面作用和庫布里克的《發條橙》相提並論。但大部分影評人都不否認影片的魅力所在,只是在道德層面上對影片保持批判的姿態。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發條橙》

北美著名影評人“大拇指”羅傑·伊伯特就表示,《搏擊俱樂部》鋒芒畢露,是一場偽裝成哲學觀點的冒險之旅,很多人會喜歡,但自己不會。尤其對影片的第三幕​大加批判。

批評的聲音還在繼續,伊伯特在節目上再次肯定了影片的技巧,但對影片的價值觀念​十分不屑。《波士頓郵報》認為影片被愚蠢的結尾毀了,還有很多人擔心​影片中的搏擊俱樂部真的會在現實裡出現。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這個彩蛋有多少人至今沒發現?

客觀的說,這些擔憂並不是杞人憂天。影片上映後,美國各地真的誕生了各式各樣的“搏擊俱樂部”,有的是中年男性組成的消遣俱樂部,有的則是學生組成的尚武團體,​甚至在網上上傳比賽的視頻。最可怕的是,有托兒機構的員工鼓勵幼童鬥毆,並在錄下的視頻中提到了《搏擊俱樂部》​。

更可怕的是模仿作案。影片中有一幕,搏擊會的成員們在破壞一棟建築時塗上了巨大笑臉的圖案,真的有人試圖在地圖上畫出一個由爆炸地點組成的笑臉圖案,所幸他沒有完成這個計劃就被​警方逮捕。

這或許也印證了《搏擊俱樂部》所具備的​邪典魅力。

一代經典《搏擊俱樂部》是怎樣誕生的

—Fi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