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駕崩後,慈禧為什麼不立載灃為帝卻反而立了載灃的兒子為帝?

月夜讀春秋


晚清的政局如同一灘渾水讓人難以琢磨,但如果以咸豐帝駕崩以後的權力走向看,似乎又非常清晰。從咸豐到同治,再由同治到光緒,以至末代皇帝溥儀的這段歷史中,滿清宗室之間的權力爭奪日益嚴重,這種鬥爭不僅是影響皇權的根本原因,更是晚清政治格局產生分化的內在驅動,溥儀能夠當上末代皇帝,也完全是權力鬥爭後的產物,這種圍繞權力的鬥爭最終是要回歸到宗法體制裡,載灃攝政,溥儀即位的配置是合理的。



清朝宗族輩分及儲位繼承體制

“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愛新覺羅宗譜》

清朝是在康熙年間學習漢族習俗,給皇家子孫錄入輩分時以字列入名中,康熙列出子、孫、曾孫的輩分,即胤、弘、永。所以康熙帝之子雍正帝的名字為胤禛,孫子乾隆帝的名字為弘曆,曾孫嘉慶帝的名字為永琰。乾隆帝作為一個文化修養很高的皇帝,當然是在世的時候就以自己的詩詞為後人立下輩分,他所立下的則是孫子輩的綿、曾孫輩的奕、玄孫輩的載。到了道光皇帝,又續“溥、毓、恆、啟”四輩。


這裡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自咸豐帝奕詝去世以後,清朝的皇帝由咸豐皇帝子侄輩的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孫子輩的宣統帝溥儀先後繼承。這裡就有人提出了兩個同輩分的宗室繼承大統之後,再以載之輩為帝不符合宗法,且指出這是江山無後的象徵,對大清國祚不利。其實清朝的大統繼承並沒有完整的體系,他們也並沒有像漢族王朝那樣“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即”,所以在影響國祚這個層面並不適合做出這等判斷。

縱觀清朝的帝位繼承,從努爾哈赤到康熙皆是由皇室貴族推選,也可以說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擬訂。而康熙帝本有效仿漢族王朝立嫡長的繼承辦法,但所立嫡長子允礽並非理想人選,廢除之後才有了四子雍正帝,且在此間還引發了清朝有史以來最大的奪儲鬥爭——“九子奪嫡”。所以立嫡長並沒有在清朝得到貫徹,反而是奪權成功的雍正帝發明了一種秘密立儲的制度,即挑出皇帝的意中人,寫好名字藏於乾清宮正上方“正大光明”的匾額之後,待皇帝駕崩之後取出匾額後的聖旨便知道誰是儲君。這種制度除了乾隆皇帝沒有遵守以外,一直沿用到了道光一朝,咸豐帝就是秘密立儲的最後一位清朝皇帝。

“一子兩祧,為乾隆間特製之條,所謂禮以義起也。道光間議定服制,大宗子兼祧小宗,則為所生父母斬衰三年,而為兼祧父母齊衰不杖期。”——《俞樓雜纂.喪服私論》

而咸豐帝去世時只剩載淳這一個獨苗,故而同治帝的皇位並沒有什麼爭議,但同治皇帝有一個孩子在嘉順皇后肚子裡時便夭亡,且有傳言是被慈禧害死(同治帝為慈禧親生,本人並不相信此傳言),所以到同治帝去世時無子,皇位空缺時便有了載湉即位,這個即位就出現了很大的爭議。從努爾哈赤到同治帝,清朝前十位皇帝皆是一脈相承的兒子輩兒繼承,尚未出現過“兄終弟及”的現象。清朝由於宗室、覺羅多享有爵位承襲,故而在無子嗣繼承爵位的問題上誕生了另一種制度,即兼祧制度。也就是一個男子同時繼承兩家宗祧的制度,這種制度有效的彌補了清宗室無後的尷尬窘境,這一制度用在皇位繼承上的首例便是光緒,所以光緒的情況並不是漢族的“兄終弟及”!



慈禧太后的政治野心與手腕

此時是有人提出立溥字輩兒的溥倫、溥侃為帝,但慈禧的態度是“溥字輩無當立者”,因為此時的溥倫還是個嬰兒。溥字輩兒不當立其實在年齡上說得過去,但此時的載湉也只是個四歲的孩子,立一個四歲的孩子與立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又有多大區別呢?所以慈禧太后在與軍機大臣爭論溥字輩該不該立的時候說了句“此後垂簾如何”,這才是慈禧太后的動機,因為她在同治帝沖齡即位以後有過垂簾聽政的經驗,也因此獲得了同治中興的“豐功偉績”,權力的慾望不會讓她就此罷手,反而更是她獨掌朝政的又一次機會。



在同治帝即位之前,清朝的政壇充斥著三股勢力,一則顧命大臣派,也就是咸豐帝臨崩之前安排的輔政八大臣,其中包括宗室親王和軍機大臣,此為政要加宗親的輔政體系;二則是帝胤派,我們可以理解為遠離輔政體系的宗親權貴;三則是帝后派,即以兩宮皇太后為核心的聯姻勢力,或者外戚勢力。由於咸豐帝去世前留下了“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御印,分別賜給了皇后(慈安)和懿貴妃(慈禧),並下詔此後新皇帝所頒的一切詔書,都要印有這兩枚御印才能有效,所以慈禧聯合慈安,拉攏帝胤勢力對付八大臣,隨即發動了辛酉政變,繼而由御史董元醇奏清皇太后進行垂簾聽政,並派恭親王輔政。咸豐皇帝留下的輔政體系瓦解,進入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歷史階段。



面對親兒子去世無後的境地,慈禧太后既然想繼續垂簾聽政,那麼就應該立一位與自己親近且年幼的君主,所以載湉是一位合適人選,因為他是慈禧胞妹的兒子,也是辛酉政變帝胤派的關鍵人物奕譞的兒子,在恭親王奕訢與慈禧貌合神離之後,慈禧也迫切需要奕譞這樣的宗室親王合作,故而載湉成為最佳人選,而由慈禧培提拔起來的軍機大臣附和著“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朝中再也沒有了立溥字輩的聲音,傀儡皇帝光緒登上舞臺。

慈禧的妥協與溥字輩兒的迴歸

溥儀的上位與光緒帝如同一則,首先一點是溥儀並非慈禧臨終前才決定立儲的。慈禧於“戊戌政變”之後便有了廢帝之心,但光緒帝與同治帝一樣無嗣,因此慈禧於光緒二十五年(1898年)年底懿旨由載漪的兒子溥儁做大阿哥,是想兼祧同治、光緒兩房為嗣,並預定庚子年元旦令光緒帝舉行讓位禮,改元“保慶”。此舉遭到國外勢力以及心腹大臣榮祿的強烈反對,慈禧才被迫停止廢立計劃。後因義和團引發的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一事中,載漪成為禍首,溥儁也就被廢了大阿哥儲位。


溥儁能夠立為大阿哥,是因為他的母親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兒,也就是說溥儁算是慈禧的外孫。而溥儀呢,他的父親是載灃,且襲封了奕譞的醇親王爵位,這種政治面貌可以說是信得過、用得上;而溥儀的生母是慈禧心腹大臣榮祿的女兒蘇完瓜爾佳氏,且是由慈禧親自安排給載灃的嫡福晉,這種身份是政治聯姻下最好的果實,因此也就成為慈禧繼溥儁之後的另外一個操控目標,或者說是對光緒徹底失望之後又因自己年邁,欲培養溥字輩兒的繼承人。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已經病重在床,這時候慈禧就已經下令將新目標溥儀帶回宮中扶養,到11月14日光緒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儀繼承皇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 。但此時的慈禧也已經臥床不起,如果說慈禧之前的準備是有繼續垂簾聽政的嫌疑,而此時大限將至她不會沒有感覺,所以這一次的任命更多的是彌補同治帝到光緒帝傳承時的問題。

上文講到了同治到光緒皆為載字輩兒,其實這個安排也是為其垂簾聽政的身份打基礎,因為只有立刻載字輩兒,慈禧才是皇太后的輩分,如果立了溥字輩兒,那麼她便成為了太皇太后,自古有皇太后聽政,未見太皇太后聽政(孝莊從未聽政)。如果溥字輩兒被立為同治帝繼承人,那麼同治帝的皇后則會被尊為皇太后,聽政輪不到慈禧;而立了載字輩兒,同治帝的皇后則只是皇嫂,所以慈禧立光緒的舉動是符合遊戲規則的。



到了溥儀被扶上皇位,此處更多的是慈禧力圖改變之前的政治格局。我個人倒很相信慈禧於光緒親政後的讓權是真心實意的,但光緒的變法將宗室守舊派利益虐的體無完膚,這一點是慈禧改變態度的起因,更何況袁世凱透露出光緒帝的“殺心”,慈禧收回權力屬於自保以及維護宗室利益。到了溥儀這裡,慈禧就是有心也已無力,她在此時的決定更像是為大清鋪好最後一條路,所以載灃也成為清朝第二位真正意義上的攝政王,上一位則是多爾袞。此時以溥字輩兒接任大統,恢復到清朝隔代傳位的傳統體制,是一種迴歸宗法的行為,而載灃在清末算是一位不錯的親王,他攝政總比亂政強!

綜上,慈禧在最後選擇溥儀即位,載灃攝政的人事安排,在宗法上講,是恢復有清一朝兩百多年隔代傳位的傳統;從清末政局來講,算是慈禧歸政的一種舉措,無論她是否真心交出政權,至少在體制上已經做出了妥協,也許就是人之將死,其行也善吧!

參考史料:《清史稿》


棍哥觀史


首先慈禧決定立三歲溥儀為帝的時候,光緒並未駕崩,在光緒駕崩前一天慈禧就下旨立溥儀為帝,其父載灃輔助溥儀監國攝政,隨後慈禧也走完自己垂簾聽政的一生。

我們不僅要好奇,當時溥儀的父親二十多歲正是大好年華,而溥儀只有三歲,為何慈禧不立溥儀之父而立溥儀為帝呢?

慈禧病危之時感覺自己能挺過去從而繼續垂簾聽政

大家都知道慈禧只所以立光緒,是當年光緒年幼,加上與慈禧有點血緣關係,光緒皇帝是慈禧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的兒子,所以下一代帝王不但要年齡年幼,跟自己還要有親近的關係,那怕是過繼而來的子嗣。

於是乎,慈禧就把溥儀過繼給同治皇帝為子,這樣溥儀在名義上就是慈禧的孫子,溥儀此時才三歲,年幼不懂事。慈禧感覺自己也許會有奇蹟出現,在身體好了之後可以繼續垂簾聽政把持朝政。

不立載灃主要原因還是溥儀的父親是一位成年之人,有自己的思想,如果載灃為帝,慈禧起死回生之後難免大權會旁落,慈禧這麼做還是害怕權利被搶奪。

立載灃為帝與禮法不合

一般帝王駕崩之後都是以父死子承的規則立太子為帝,而同治皇帝沒有子嗣,駕崩之後立光緒為帝,光緒按照輩分來說是同治皇帝的兄弟,如果光緒駕崩之後在立載灃為帝愧對同治皇帝。

也就是說如果立載灃為帝,同治、光緒、載灃三人是平輩,一個朝代連續三位帝王都是平輩不利於朝代的國運,自古封建王朝講究一代一代的往下傳,光緒繼位已經兄終弟及,繼續以兄終弟及立載灃為帝好像在預示清朝後繼無人。

最好的辦法就是立三歲溥儀為帝,載灃監國攝政,雖然這是慈禧為了自己的權利不被搶奪強行以禮法達到自己的目的,但似乎也有點道理。

立載灃為帝慈禧害怕有損自己的歷史地位

俗話說閻王叫人三更死,絕不留人到五更。慈禧雖然渴望奇蹟發生,讓自己身體好轉長壽下去,但是大限將至,命數不可違也。

縱觀慈禧的一生,從垂簾聽政到簽訂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把整個大清朝弄的內憂外患,體無完膚。

若立載灃為帝,自己死後難免載灃會大權在握,自己的一些親信勢必要被載灃清除,到時載灃會把所有過錯推到慈禧身上,讓慈禧遺臭萬年。

立溥儀為帝雖然載灃監國攝政,但載灃不會大權在握,慈禧的親信能制約載灃,不會讓

載灃太讓慈禧難堪,歷史地位得以保全。

慈禧一生到最後都在考慮自己的權利,自己的歷史名聲,殊不知自己掌權時期的所作所為已經留下千古罵名,那怕去世前後考慮的如此周全依然改變不了自己在歷史上的遺臭萬年。


豫北老崔


眾所周知,1908年,清朝廷發生了一件大事,光緒帝載湉和皇太后慈禧在兩天內相繼去世。而在光緒帝病重,慈禧太后也快不行了的時候,慈禧便在中南海召見了朝廷重臣,商量立儲之事,以便在光緒帝駕崩後繼承大統。

而大家都知道,最後商議的結果是立醇親王載灃年僅三歲的兒子溥儀為嗣君。那麼,為何慈禧會立年幼的溥儀為帝,而不是正當壯年的載灃呢?

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立溥儀為帝光緒和同治才不會絕後。

在慈禧和張之洞等軍機大臣商議儲君之立時,這時候的張之洞深知清政府內憂外患,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丞需治世的明君,於是他向慈禧懇奏:“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徑立載灃。”

也就是說他主張立成人的載灃。

然而,慈禧卻面露悲慼地說:“你們說的慮的都很有道理,但是不為穆宗(同治)立後,終無以對死者”。

也就是說立載灃則同治和光緒都會絕嗣,有道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慈禧才會選擇立年幼的溥儀,並將溥儀過繼給光緒為子,史載君主溥儀,“一人祧兩房”,也就是說溥儀是繼承光緒和同治兩個人的宗姚的,要稱光緒為父,祭其於宗廟的,如此一來,光緒帝就有了後。

而載灃是光緒的弟弟,總不能讓他尊光緒為父吧?侄子可以過繼給伯父,稱其為父。而弟弟是不可以過繼給兄長,稱其為父的,這是基本倫理。

所以說如果慈禧選擇了傳位於載灃,那麼光緒和同治就要絕後了。所以,慈禧才會選擇過繼溥儀於光緒,讓他繼承大統,而不是傳位於載灃。

第二,溥儀的生母蘇完瓜爾佳·幼蘭是慈禧太后的養女。

溥儀的親生母親蘇完瓜爾佳氏是大學士、軍機大臣榮祿的女兒,而榮祿又是慈禧太后一派的人,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慈禧為了鞏固和榮祿的關係,便收其女為養女,並指婚醇親王載灃。而溥儀就是蘇完瓜爾佳和醇親王的長子,所以有了這層關係,慈禧太后自然心有偏袒,一心要立蘇完瓜爾佳氏的兒子溥儀為帝了。

第三,慈禧和載灃有過節,產生了隔閡,慈禧不願立他為帝。

上面就提到過載灃由慈禧指婚,娶了蘇完瓜爾佳氏為妻。然而,其實,他真正想娶的人並不是蘇完瓜爾佳氏,而是另一個女孩子,而且載灃的生母劉佳氏已經親自主持,讓載灃娶他那心儀的女子了,並且已經放了大定,只待選擇吉日迎娶過門。

然而,這件兩情眷屬的美事卻被慈禧給破壞了,慈禧為了達到自己政治目的,霸道地譭棄了載灃的生母劉佳氏既定的婚約,硬是讓載灃娶了自己不喜歡的蘇完瓜爾佳氏為妻,而載灃敢怒不敢言,只得接受皇太后慈禧的旨意,與蘇完瓜爾佳氏完婚。

因為此事,載灃的生母劉佳氏氣得精神失常,載灃因此也暗自深深地惱恨慈禧。所以說,載灃和慈禧二人早有隔閡在了,因此慈禧會立年幼的溥儀為帝,而不是正當壯年的載灃。

以上三點就是為何慈禧會立年幼的溥儀為帝,而不是成年的載灃的原因。


白話歷史君


公元1908年11月14日的晚上,瀛臺孤島的涵元殿內,身形消瘦,面容枯槁的光緒皇帝帶著絕望與不甘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年僅三十八歲。這位清朝第一位非皇子出身的皇帝四歲便被兩宮皇太后懿旨接進宮中,他一生在位三十四年,是清朝十二帝中除了康熙帝和乾隆帝之外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但是其生前卻從未掌握過實際權力,他的一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自己的姨娘兼伯母的陰影下度過,可以說做了一輩子的傀儡,在這方面,他甚至超過了他的前任,也是他的堂兄同治皇帝。光緒皇帝雖然在位三十四年,卻終身沒有誕育子嗣,三十八歲去世時與同治皇帝一樣,也是絕嗣而終。光緒皇帝去世後,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成為了這個風雨飄搖的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大清帝國第二位非皇子出身的皇帝。嚴格的來說,如果光緒皇帝的繼位是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共同的決定的話,那麼宣統皇帝的繼位則純屬慈禧一人的決定了。慈禧太后我和不選立年富力強的載灃位皇帝反而選擇三歲的溥儀為帝呢?其實這裡面及由慈禧太后的私心,也有關於清朝理法上的制約。

慈禧太后內心的如意小算盤:

老佛爺最所以選立年幼的溥儀而不選成年的載灃,這其中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年幼的溥儀易於控制,而溥儀的父親載灃則早已經成年,如果在載灃成為皇帝,那麼雖然慈禧太后仍然是皇太后,但是卻根本沒有繼續垂簾聽政掌握權力的必要了,而選擇年幼的溥儀有著這方面的優勢,溥儀繼位時年僅三歲,雖然慈禧太后將順勢升為太皇太后,但是作為皇太后的隆裕太后既沒主見,又沒能力,朝政大權仍然可以牢牢握在自己手裡,雖然清朝沒有太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先例,但是這些在老佛爺這裡都不是事兒。

值得一提的是,老佛爺選立溥儀為光緒皇帝繼承人時,光緒皇帝尚未去世,雖然處在彌留之中,但是神志頭腦尚算清醒,據說當慈禧派人將冊立溥儀為皇帝的消息通知仍在囚禁之中的光緒皇帝時,光緒皇帝苦笑的同時還吐出了一句話:“又是一個傀儡皇帝!”所以光緒皇帝生前是知道溥儀將成為了自己的繼承人的。而當時的慈禧太后雖然也已經病重,但是她卻絲毫沒有料到自己已經行將就木,反而非常樂觀自己的病情,她認為自己的病之時小病小痛,不日即將康復,她仍然要親臨朝廷一線,掌握權力,但是歷史和命運彷彿和這位權慾薰心的女人開了個玩笑,就在光緒皇帝去世後的二十多個小時,這位統治中國長達四十八年的女人在一片哭嚎聲中昇天了。

兄終弟及連續兩代與祖制不符:

同治十三年,當十九歲的同治皇帝龍馭上賓時,他的母親卻將與其平輩的載湉選立為了新皇帝,因為載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而同治皇帝的駕崩宣告了咸豐皇帝一脈的徹底絕嗣,所以載湉在繼位之前先被過繼給了咸豐皇帝為嗣子,其繼承的實際上也是咸豐皇帝留下來的皇位而不是同治皇帝的皇位,這樣額皇位繼承實際上就是除了父死子繼之外的另一種繼承方式--兄終弟及,清朝從太祖努爾哈赤開國一直到同治皇帝繼位,皇位的繼承一直以來都是父死子繼,而光緒皇帝的繼位則是清朝皇位繼承的第一次兄終弟及。

當時的人們一定不會想到,三十四年後,皇帝無子而逝的尷尬一幕將再次出現在朝堂之上,光緒皇帝去世後,當時朝堂之上曾有人呼籲慈禧太后冊立載灃為新皇帝的呼聲,但是慈禧太后卻以皇位繼承不能三代平輩為由加以拒絕,實際上慈禧太后這個回絕的理由也是合理合法的,光緒皇帝的繼位已經是打破常規了,載灃如果繼位將是對清朝祖制的繼續破壞,如果不是萬不得已,慈禧真沒必要這麼幹,何況,對自己確實沒好處。

慈禧要兌現同治十三年的承諾:

同治十三年,19歲的同治皇帝駕崩,當兩宮皇太后決定選立年僅四歲的同治皇帝堂弟載湉繼位時,朝野上下瞬間引起了軒然大波,雖然大家對這位醇親王自出身的小皇帝並沒有什麼敵意和不好的看法,但是載湉的繼位是繼承了咸豐皇帝的皇位,這就宣佈了同治皇帝的絕嗣,人麼你對於慈禧太后不給自己親兒子立嗣的做法非常不滿,但是慈禧太后卻堅持自己的意見,並沒有做任何改變。直到一位叫吳可瀆的御史以最最激烈的“尸諫”方式向慈禧太后抗議,慈禧太后才不得不出來進行了解釋,當時的慈禧太后對於光緒皇帝的選立做出的解釋是:“萬不得已而為之。”除此之外,慈禧太后還當眾承諾,在光緒皇帝生下皇子後即過繼給同治皇帝,日後光緒皇帝駕崩後,光緒皇帝的兒子繼承的將是同治皇帝的皇位,這就是所謂的“繼承同治,兼祧光緒”。溥儀後來的繼位就是慈禧太后對當年承諾的一種兌現。

慈禧太后選擇溥儀繼位而沒選載灃繼位實際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就是為了能夠在皇帝年幼的時期牢牢地把持著朝政,慈禧太后對於權力有著難以解釋的痴迷,她的一切決定都是以不失去權力為前提,一切做法也都是為了保住既得權力。所以她選溥儀而不選載灃,也是基於這種情況。


歷史課課代表


說到晚清時期的歷史,慈禧真的是一刻耀眼的明珠,就清政府而言,她可以說是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慈禧掌權

說到底,整個大清國的末期就是由慈禧一個人掌控著的。即使是下面的官員多方的變化,但是慈禧一直都是他們圍繞著的中心。李鴻章,張之洞,還有後來的袁世凱等等,幾乎都是圍著慈禧在轉。

而慈禧的影響力不僅僅是在活著的時候,即使是她去世以後,大清朝的局勢很長時間都不能擺脫了她的影響。就比如說載灃還有他的兒子溥儀。

慈禧立後世之君

說到底,歷史上慈禧一手操辦了三位皇帝的地位。同治皇帝,光緒皇帝還有就是宣統皇帝。而最後一位更是她在去世的前一天一手策劃的。

慈禧也是厲害,即使是死亡,她也是表現的非同一般。一邊佈置著後世,一邊又著手將光緒給帶走。


慈禧一生輔佐了不少的皇帝,就她前期的遭遇倒是有些孝莊的意思。都說大清國成於女人,敗於女人,很不幸慈禧就是敗的那一個。她立的皇帝幾乎都是小孩子,前面的同治,後來的光緒,所以對於後繼之君她可能也是這麼思考的。


圍知歷史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冬季,光緒帝載湉病重,慈禧下令將溥儀從醇王府接到宮中養育,併成為嗣皇帝,準備接位已經臥病不起的光緒皇帝,成為大清朝新任君主。11月13日,醇親王載灃被慈禧任命為攝政王,總攬大清朝上下軍政事務。11月14日,光緒帝去世,慈禧下詔溥儀為新君,過繼於同治帝,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11月15日,慈禧駕崩。



13日到15日,3天的時間,大清朝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鉅變,先帝去世,新君繼位,慈禧駕崩,事事畢至,一切宿怨迅速了斷,清朝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但同時也走向了窮途末路的結局。

這裡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慈禧要選溥儀這個年僅3歲的幼童為帝,卻不選已是成年的載灃為帝呢?其實這個原因大家或許都會說,那是因為慈禧在乎權力,她想繼續掌控這大清天下,所以她不能立年長的君主為帝,她只能立幼君,如同當年立光緒皇帝一般,只有這樣她才能以新君年幼,再次垂簾聽政,掌控這偌大的大清帝國。



但是如果真的就只是這個原因,為何慈禧在立溥儀為帝時,還要去立載灃為監國攝政王,讓他去全權幫助溥儀處理朝中事務,這種做法在某種意義上其實就是等同於讓載灃為皇帝。所以個人覺得慈禧立溥儀為帝,絕非是為了什麼能夠再次掌控清朝大權,因為如果真的是這樣,她就完全沒必要去再立載灃為攝政王。

慈禧當時已是病入膏肓,這點慈禧不可能不知道,作為當事人,她肯定知道自己已是時日無多,所以她完全沒必要為繼續掌權去刻意立一位幼君為帝。個人覺得慈禧會立溥儀為帝,其實就是在為自己的身後事做準備,而非繼續掌控清朝的權力。



慈禧這個人對於權力很看重,對自己的身後名同樣也很看重,這點從她臨死前所留下的遺言就可以窺知一二。其在臨死前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就是後宮不得再幹政,後世之君應該要嚴加防範,同時太監不得干政。以上的事情說實話,在慈禧之前清朝都遵守的很好,只是在慈禧出現後才被破壞的,所以慈禧說這話難免會讓人覺得可笑。而這點慈禧難道不知道嗎?當然知道,那為何她還要說呢?顯然不就是想要給自己的身後名留下一個較好名聲嗎?



如此,從以上的事情可知,慈禧很看重自己的身後事,她不想自己死後遺臭萬年,她想自己死後能留個好名聲,且還能風光大葬。

也就是這樣,慈禧在彌留之際才會選擇幼君溥儀為帝,才會選擇載灃為監國攝政王,因為這是慈禧在做兩手準備。首先溥儀的生母蘇完瓜爾佳·幼蘭是慈禧的養女,也就是收養的女兒,就是說溥儀是慈禧的外孫,載灃是慈禧的女婿,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溥儀、載灃與慈禧存在著“血緣”關係,而這點就是慈禧選擇溥儀的最重要原因。



只有存在著“血緣”關係,慈禧才能確保自己的身後事能得到一個較好的對待,畢竟封建時代還是講究孝的,如果載灃、溥儀不好好的對待慈禧的喪事,不給一個慈禧好的身後名,難免會被人說成不孝。

再者慈禧之所以會立溥儀為帝,同時立載灃為監國攝政王,其目的就是保證自己能在清朝兩代“帝王”的統治下,身後事和名不被更改。畢竟如果隻立溥儀這位年幼的孩子為帝,而不立載灃為攝政王的話,難免在自己死後,身後事被更改,身後名會變差,因為溥儀是位幼君,自己死後所有事情肯定是要大臣討論的,而如果這時沒有一個向著自己的決策人,誰知道那些憎恨自己的官員會不會掌控話語權,然後惡意的對待自己。



再後,如果直接立載灃為帝,慈禧也怕接任載灃的新君是位對自己有意見的,那到時候自己的身後名肯定還有被更改的可能。所以先立溥儀為君,再給載灃一個攝政王實際皇帝的頭銜,這樣慈禧就能確保自己的身後名至少在70餘年不會被更改,因為載灃死後,溥儀掌權,溥儀是自己的外孫,而且還是自己立為帝的,所以肯定是不會動自己的。而到了70年後,慈禧的名聲早就固定了,之後的皇帝就想改也改不了了。



綜上所述,慈禧會立溥儀為新君,而不立載灃為新君,其目的雖不是為了繼續掌控大清權力,但也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就是為了給自己的身後留下個好名聲。


澳古說歷史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這件事情哪怕用腳後跟想一下,慈禧太后也絕對不會立載灃為皇帝,只能立載灃的兒子為皇帝,因為光緒就是這樣成為皇帝的。

事件回顧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慈禧太后是如何奪權的,如何在那樣的一個年代裡面從之前的一位太后變成了太皇太后,慢慢的將權力收歸為自己的手中,並且號令天下無所不從。

很簡單,因為咸豐皇帝在去世的時候曾經挑選了八位顧命大臣,可是咸豐皇帝仍仍然對自己的孩子不放心,在挑選八位顧命大臣的同時給了慈禧太后一個印章,這個印章的主要權利,就是一旦當皇帝決定去做某些事情,需要蓋皇帝的大印,必須向慈禧太后請求,希望能夠獲得印章,慈禧太后有權利拒絕給皇帝印章。

也正是在這一系列的較量之下,自慈禧太后慢慢的將權力收歸自己,並且在後來的系列皇帝執政期間,慈禧太后牢牢的掌握住自己的權力,從來沒有放手過。

可後來出現了意外,因為當光緒皇帝慢慢長大成人之後,對於皇權的貪婪超過了慈禧太后的預料,於是慈禧太后不得已將光緒皇帝安排在一個小島上,並且每日只能吃一些粗茶淡飯,過上苟且的日子,就連平日裡對光緒皇帝非常尊敬的太監也轉眼之間變成了另一副嘴臉。

就在光緒皇帝遭受到慈禧太后的極端壓迫,以及自身對於皇權的渴望卻無能為力去獲得的時候,光緒皇帝終於再也承受不住了。當光緒皇帝去世之後,慈禧需要挑選新一輪的皇帝,請注意這裡指的慈禧,只是單純的慈禧挑選,因為滿朝文武大臣全都聽從慈禧的號令,與其說是清王朝皇位的更迭,倒不如說是慈禧指令誰來當皇帝。

挑來挑去也就這麼個娃娃更能夠入得了自慈禧的法眼,慈禧也感覺非常不錯,於是便讓載灃的兒子成為了皇帝。

沒錯,這就是事實

在當時那個情景之下,誰當皇帝慈禧不在乎,唯一在乎的就是自己手中的權力是否還能夠牢牢的被自己把控。

說句不太恰當的話,這時候哪怕突然之間出現一頭豬,並且這頭豬想要當皇帝,慈禧太后也會非常願意讓這頭豬當皇帝的,前提只有一點,那就是這頭豬必須要足夠的聽話。

對於慈禧而言,禮儀廉恥全都是身外之物,只要能夠將手中的權力牢牢把控,只要能夠繼續享受這樣的生活,那就足夠了。對慈禧來說,什麼大清王朝、什麼延續帝王,通通都是廢話,只有把自己伺候舒服了,把自己伺候爽了,那才是最為正當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