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分享」教師資格證科目二考試重點,精心彙總

「乾貨分享」教師資格證科目二考試重點,精心彙總

​​小學、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必背考點

轉發、收藏、比心


中學四“學習考點”

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訂的有關學習過程的複雜方案。

一般來講.學習策略可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三種。

(一)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於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主要包括複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

常用的複述策略有以下幾種:(1)利用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2)排除相互干擾(3)整體識記和分段識記(4)多種感官參與(5)複習形式多樣化(6)畫線。常用的精細加工策略:(1)記憶術(2)做筆記(3)提問(4)生成性學習(5)利用背景知識,聯繫實際。常用的組織策略:(1)列提綱(2)利用圖形(3)利用表格。

(二)元認知策略

分為以下三種:1.計劃策略2.監控策略3.調節策略。

(三)資源管理策略

主要有以下幾種:1.時間管理策略2.環境管理策略3.努力管理策略4.資源利用策略。

學習理論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一切學習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應R之間建立直接聯結的過程。主要有:(1)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2)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3)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4)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二、認知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有機體獲得經驗的過程.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聯結,而是通過積極主動的內部信息加工活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主要有:(1)苛勒的完形—頓悟學習理論;(2)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3)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4)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傑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人的潛能、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強調自我實現、自我選擇和健康人格作為追求的目標。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心理學被視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是心理學發展史中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為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後來在維果斯基、奧蘇伯爾、布魯納等人的推動下,這一理論得到充分的發展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

學習動機

一、學習動機的功能

1.激發功能2.指向功能3.維持功能

二、學習動機的理論

(一)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

學習動機的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家提出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納。行為主義強化理論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因此.在學習活動中,學校經常採用獎勵(讚許、獎品、給予權利、高分數等)與懲罰(訓斥、剝奪權利、低分數等)的辦法以督促學生學習,其目的就是通過外在誘因來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需要層次理論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任何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發生的基礎上被激發起來的,而人具有七種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識和理解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這些需要從低級到高級排成一個層級.較低級的需要至少達到部分滿足之後才能出現對較高級需要的追求。

(三)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通過練習和使用某種力量克服障礙,完成某種任務的願望或傾向。

個體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部分:趨向成功的傾向和避免失敗的傾向。

(四)成敗歸因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

同時,維納認為這六個因素可歸為三個維度,即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不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歸因。最後,將三維度和六因素結合起來,就組成了歸因模式。

(五)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強化,但是,他認為行為的出現不是由於隨後的強化,而是由於人認識了行為與強化之間的依賴關係後,形成了對下一強化的期待。

三、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一)學習動機的培養

1.瞭解和滿足學生的需要,促使學習動機的產生;

2.重視立志教育,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訓練;3.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獲得自我效能感;4.培養學生努力導致成功的歸因觀。

(二)學習動機的激發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3.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4.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學習遷移

一、學習遷移的分類

(1)正遷移和負遷移;(2)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3)一般遷移和具體遷移;(4)水平遷移和垂直遷移;(5)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與重組性遷移。

二、學習遷移的理論

(1)形式訓練說;(2)共同要素說;(3)概括化理論;(4)關係轉換理論;(5)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三、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措施

(1)關注知識經驗,完善認知結構;(2)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過程;(3)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

小學四“教學考點”

教學評價

一、小學教學評價的內容

(1)學生髮展評定;(2)教師授課質量評價;(3)課程和教材評價。

二、教學評價的類型

(1)根據實施功能的不同,教學評價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2)根據運用的標準不同,教學評價可分為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3)根據評價的方法,教學評價可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

(4)根據評價主體,可以分為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三小學教學評價的步驟及方法

評價的關鍵是建立評價目標,並在此基礎上通過收集和整理資料,判斷目標的達成情況。

(1)建立評價目標:①與學業成就直接相關的評價目標;②與學業成就間接相關的評價目標

(2)收集評價信息:①觀察;②檢查作業;③考試;④家訪;⑤鐵事記錄法。

(3)報告評價結果。

教學評價

一、教學設計的原則

(1)教學設計要以目標為中心;(2)在教學前明確學習者具有的能力;(3)教學水平應與學習者的接受水平相一致;(4)幫助學習者在學習中構建“理想的模式”;(5)對複雜的學習內容進行分解;(6)提高教學媒體的應用控制能力;(7)運用多種教學活動方式;(8)創造對學習有利的環境。

二、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教學設計是以整個教學系統、教學過程為研究對象。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育信息傳播的過程,而視聽教育在傳播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和教學理論共同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三、教學設計的步驟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2)教學背景分析;(3)教學目標設計;(4)教學重點、教學難點;(5)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6)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教學實施

一、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

(1)藉助語言創設教學情境;(2)藉助問題創設教學情境;(3)藉助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4)運用遊戲創設教學情境;(5)運用故事創設教學情境。

二、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一)學習動機的培養

1.學習動機的培養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2.設置具體目標及到達目標的方法

3.設置榜樣

4.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5.利用原有動機的遷移,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6.注意學生的歸因傾向

(二)學習動機的激發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4.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三、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

在教育史上先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制、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其中班級授課制(班級教學)是我國現行的教學組織形式。

四、課堂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影響

(1)課堂教學行為

①口頭語言;②體態語言;③書面語言。

(2)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①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舉動,如授課方式,對學生提問的語氣,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等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②教師的態度和行為會給課堂氣氛帶上某種色彩,不同的態度和行為會形成不同的課堂氣氛。

③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保持飽滿、快樂、振奮、良好的精神狀態,並以良好的、積極的、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和影響學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使學生處於愉悅的、積極的情緒之中,以陶冶學生的情感,為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學習方式的類型

(1)維持性學習與創新性學習;(2)體驗學習與學術學習;(3)情境學習與抽象學習;(4)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5)自主學習與他主學習。

六、課堂教學實施的策略

(1)直接教學策略;(2)自主型教學策略;(3)共同解決教學策略。

七、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2)談話法;(3)討論法;(4)讀書指導法;(5)演示法;(6)參觀法;(7)練習法;(8)實驗法;(9)實習作業法;(10)實踐活動法;(11)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12)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學反思

一、教學反思的內容

(1)反思教學理念;(2)反思教學目標;(3)反思教學過程;(4)反思教學得失;(5)教學再設計

二、教學反思的類型

(1)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2)自我反思和集體反思;(3)縱向反思和橫向反思;(4)理論反思和經驗反思。

三、教學反思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2)自我提問法;(3)教學診斷法;(4)比較法;(5)閱讀新知法。

四、教學反思的意義

(1)教學反思有利於教案的改進;(2)教學反思為撰寫教學研究、論文提供豐富的素材


考慮到篇幅問題,幼兒園知識點會在之後單獨發佈,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