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考试重点,精心汇总

「干货分享」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考试重点,精心汇总

​​小学、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

转发、收藏、比心


中学四“学习考点”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一般来讲.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几种:(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常用的组织策略:(1)列提纲(2)利用图形(3)利用表格。

(二)元认知策略

分为以下三种: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主要有以下几种:1.时间管理策略2.环境管理策略3.努力管理策略4.资源利用策略。

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主要有:(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主要有:(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心理学发展史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功能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校经常采用奖励(赞许、奖品、给予权利、高分数等)与惩罚(训斥、剥夺权利、低分数等)的办法以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

个体成就动机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后来由阿特金森加以发展。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四)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是,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和负迁移;(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4)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5)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理论

(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化理论;(4)关系转换理论;(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三、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小学四“教学考点”

教学评价

一、小学教学评价的内容

(1)学生发展评定;(2)教师授课质量评价;(3)课程和教材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1)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评价的方法,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4)根据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三小学教学评价的步骤及方法

评价的关键是建立评价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判断目标的达成情况。

(1)建立评价目标:①与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评价目标;②与学业成就间接相关的评价目标

(2)收集评价信息:①观察;②检查作业;③考试;④家访;⑤铁事记录法。

(3)报告评价结果。

教学评价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

(1)教学设计要以目标为中心;(2)在教学前明确学习者具有的能力;(3)教学水平应与学习者的接受水平相一致;(4)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中构建“理想的模式”;(5)对复杂的学习内容进行分解;(6)提高教学媒体的应用控制能力;(7)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8)创造对学习有利的环境。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是以整个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而视听教育在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教学理论共同构成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设计的步骤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2)教学背景分析;(3)教学目标设计;(4)教学重点、教学难点;(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教学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2)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3)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4)运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5)运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三、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其中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四、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1)课堂教学行为

①口头语言;②体态语言;③书面语言。

(2)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①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举动,如授课方式,对学生提问的语气,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会给课堂气氛带上某种色彩,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

③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饱满、快乐、振奋、良好的精神状态,并以良好的、积极的、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使学生处于愉悦的、积极的情绪之中,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学习方式的类型

(1)维持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2)体验学习与学术学习;(3)情境学习与抽象学习;(4)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5)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

六、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1)直接教学策略;(2)自主型教学策略;(3)共同解决教学策略。

七、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法;(9)实习作业法;(10)实践活动法;(11)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2)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理念;(2)反思教学目标;(3)反思教学过程;(4)反思教学得失;(5)教学再设计

二、教学反思的类型

(1)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2)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3)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4)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2)自我提问法;(3)教学诊断法;(4)比较法;(5)阅读新知法。

四、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教学反思有利于教案的改进;(2)教学反思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考虑到篇幅问题,幼儿园知识点会在之后单独发布,持续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