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為何司馬懿面對北伐的諸葛亮卻始終不主動出戰?


司馬懿,三國時期的一位頂尖人物,站在三國人物榜中的頂端,與武廟十哲的諸葛亮分庭抗禮,他是唯一一個能在諸葛亮手下挺住的人。

提到三國自然繞不開一本小說——《三國演義》,在其廣泛的傳播之下,或許司馬懿成了一個城府極深的陰謀家。

其實只要仔細的靜下心來,看看司馬懿的戰績,你就會驚訝的發現,自司馬懿出道以來,戰遼東,取孟達,平淮南,還有荊州大敗諸葛瑾,大大小小的戰役,司馬懿的戰績是全勝。

只是在面對武廟十哲的諸葛亮後,司馬懿才開始有了敗績,並且採取了“龜縮防守”的戰術,頂住了諸葛亮的攻擊,直到諸葛亮仙逝。那麼,司馬懿面對諸葛亮北伐,為什麼從未失敗的司馬懿要採取堅守的策略呢?

司馬懿的處境決定

司馬懿在曹魏的地位一直很尷尬,他走的最對的一步棋就是壓對了曹丕這個寶。曹操在世的時候,對司馬懿時刻提防,本來想在自己走的時候帶走司馬懿,結果陰差陽錯的留下了他一條命。

司馬懿和曹丕在一起,地位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這一切得益於曹丕稱帝前爭儲時司馬懿“出力甚厚”。曹丕的能力不足以與曹操相比,但是並不弱,至少拿捏當時的司馬懿綽綽有餘。

司馬懿蟄伏於曹丕身邊,像一隻暗中觀察獵物的豹子,等待著時機的到來。不過老天似乎不想給他這個機會,曹丕死後,曹睿上位,繼承了曹操與曹丕一貫作風的曹睿,對司馬懿的防備一刻都沒有停止,司馬懿無言,喜憂不行於色,他知道,曹睿的時代也不屬於他,他還要等待才行,在這段期間,司馬懿想明白了一個問題,想要一展宏圖,非手中有兵權而不可也!

當司馬懿想到這裡,他的眼睛瞟過了掌管軍權的三個巨頭——曹真、曹休、夏侯尚。這三位堪稱曹魏的三個支柱,只是瞟了一眼,司馬懿便收回了目光,他無奈的選擇繼續韜光養晦,以待天時。

讓司馬懿無奈的正是這三個人,太強,而且都不待見他,在政治層面,他顯得勢單力孤,勝算太低,而司馬懿恰巧是一個從不做低勝算事情的人。但是,他還是對三人進行了分析和了解,畢竟他要有所準備,當時機來時,一擊制勝!

當時,曹休守東線,曹真守西線,夏侯尚守南線。三人都是一方軍事巨頭,其中以曹真為尊,曹休次之,夏侯尚再次。司馬懿在等,等待一個機會,那就是他們三人之中,有一人出問題。這個機會很快被司馬懿等到,三人中實力最弱的夏侯尚,因為自己的小妾死去居然鬱鬱而終。

司馬懿等到這個機會,如獵豹出擊,又如蒼鷹俯衝,他成功的捕捉到了這個機會,並且牢牢抓在手裡。此時的曹睿儘管對司馬懿非常忌憚,但是迫於形勢,還是任命司馬懿接替了夏侯尚的職務,防守南線。

此時的曹真對司馬懿極為不滿,只是司馬懿小心翼翼,不落半點口實於曹真,惴惴度日。隨後曹休石亭之敗,羞愧而死。曹真最終熬不過司馬懿,先走一步。這一刻司馬懿幾乎笑出了聲來,畢竟他的障礙,全都被他給熬死了。

曹睿先是給了司馬懿兵權,這次又選擇讓司馬懿接替曹真防守西線,與諸葛亮對壘。走到這一步,司馬懿的目標前還剩下一個絆腳石,那就是張郃。張郃一直在曹真手下做事,威望極高,是曹魏名將,有他在,司馬懿難搞出什麼大名堂來。於是,張郃戰死,或許是天意,或許是司馬懿的計也未可知。

總之,司馬懿在隱忍多年以後,終於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兵權,站在曹魏的權利頂端。只是他在曹魏的處境並不完美,因為曹氏的族人,對他司馬懿一個個都虎視眈眈,就等司馬懿一步走錯,將他挫骨揚灰。

所以,司馬懿不能潰敗,亦不能完勝。他司馬懿深知,完勝諸葛亮無異於痴人說夢,所以他就要守住底線,不潰敗即可,這樣他就有價值,曹氏家族就不得不利用他,更不敢加害於他。

司馬懿不可能贏諸葛亮

這一點,主要表達兩層含義,一個是司馬懿的軍事能力遠遠不如諸葛亮;另一個是司馬懿即使能打過諸葛亮也不敢贏。

司馬懿的軍事能力遠遠不如諸葛亮

司馬懿在遇到諸葛亮之前,他的戰績是全勝,只有遇到諸葛亮之後,才有了敗績,從此司馬懿患上了“懼諸葛亮綜合症”,再也不主動出擊找諸葛亮打仗了。

為什麼全勝戰績的司馬懿遇到了諸葛亮卻如此不堪一擊呢?要知道,曹魏的人口數高達430多萬,擁有兵力40餘萬,而蜀漢的人口數只有90多萬,兵力更是隻有9萬餘。以強攻弱,為何被諸葛亮壓著打?難道真如大家傳說的那樣,是《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話了嗎?當然不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或許比他的政治才能要弱,那是因為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實在是太強了,而他“弱”一些的軍事才能與其他人比較,還是極強的存在。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歷史上是得到了肯定的,他是唯一一位沒能一統天下卻入選“武廟十哲”的人,歷朝歷代都沒有將諸葛亮移除“武廟十哲”,這足以證明,幾乎歷史上所有的朝代都認為,蜀漢的失敗“非孔明之過,乃不得其時也。”

“武廟十哲”都是些什麼人呢?武廟的主神是姜子牙,其餘人分列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從這個排名中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武廟十哲”,其實就是古代的“戰神”、“兵仙”,隨便拿出一個來,那都是同時期無敵的存在,諸葛亮位列其中,足可以證明其武功之高,決不在白起、韓信之下,這樣的軍事能力,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也就並不奇怪了。以強擊弱而固守,也並不羞恥。畢竟,司馬懿戰不贏諸葛亮在他的意料之中,不被諸葛亮打的潰敗才是其戰略目的。

司馬懿即使能打過諸葛亮也不敢贏

刨除司馬懿與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不提,假設司馬懿可以輕鬆打敗諸葛亮,其實司馬懿也並不敢打贏諸葛亮。因為,司馬懿一旦打贏諸葛亮,曹魏集團勢必下一步要入川,如此一來,司馬懿將轉守為攻,而蜀地易守難攻,他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而他失敗的時候,則曹氏家族就會對他動手,將他剪除出軍權之外。因為諸葛亮採取守勢,元氣大傷的話,也就無法再進行北伐,司馬懿也就失去了鉗制諸葛亮的作用。

即便司馬懿入川之戰順利,拿下蜀漢,立下不世之功,那麼他功高震主,最終也難逃一死。想要霸佔蜀地,自立為王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具體可以參考鍾會之敗。


所以,司馬懿無論如何不能贏了諸葛亮,既然如此,他選擇堅守的策略就再正確不過了。對於當時的司馬懿而言,能夠抗住諸葛亮的進攻,保持現有局勢,才是對司馬懿最有利的情況。



野史日記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撐控了朝政,為了復興漢室,他始終沒有打消北伐曹魏的決心,在公元234年的春天,諸葛亮重整軍隊再次從斜谷出發北伐曹魏,帶領軍隊在五丈原紮營。此時:魏國主帥司馬懿也帶軍隊紮營在諸葛亮對面,形成對峙局面。可是諸葛亮怎樣激戰,司馬懿總是不出戰。諸葛亮知道:如不速戰的話,拖下去糧草供不上來,還採取送一身女人衣服去羞辱司馬懿,可是:司馬懿總不出戰。

我認為司馬懿不出戰有二個原因,一:當時曹魏的對手並不是蜀漢,而是東吳,東吳更強大,對於蜀漢只要守住西線逼諸葛亮退兵回蜀即可。二:就是司馬懿為了保持自己的大權撐,只要蜀漢諸葛亮不死就是對魏國算是個強大的敵人,而要對付諸葛亮只有自己。所以司馬懿這層考慮才不出戰,使諸葛亮憂死在五丈原。

當時曹魏來說:對敵戰爭並不是單純的戰場對決,而是更重要的政治延續,使國家更平穩更強大。



誠心走天下2


大國對小國,用勢不用力。

所謂勢,根據自己的優點,敵人的缺點進行戰略部署,用自己的優勢,攻擊敵人的弱點,敵人自然不戰自退。

所謂力,戰場角力,在戰場上廝殺,運用戰爭決定勝負,而戰爭中充滿偶然性,勝負難料。

司馬懿對陣諸葛亮就是大國對小國,所以司馬懿很聰明的選擇用勢,而沒有簡單的用力。諸葛亮北伐,帶領大軍遠征,後勤補給是關鍵,而蜀道難,自古就是一條很難行走的道路,將糧食運輸到軍前就更加不容易。

蜀漢軍隊出川,運送時消耗就要達到總糧食的一半,而且蜀漢只有益州之地,本來就比較貧窮,能提供的軍糧本來不多,加上路上消耗的糧食,經常會造成前線糧食不足,這是諸葛亮的弱點,所以諸葛亮會為了偷糧食打仗。

司馬懿所處的情況則完全不同,自己所駐守城池,兵力消耗本就比蜀軍少,加上魏國的實力比蜀國強很多,後援糧草可以不斷的提供給前線,基本不會擔心缺少糧食的情況。

雙方的處境一分析自然明瞭,司馬懿只要據守不出,諸葛亮定然不能長久耗著,一旦持久戰打響,諸葛亮軍隊就會面臨糧草不濟的現狀,最後只有灰溜溜的退兵回漢中。

這就是司馬懿用勢不用力的結果,若是司馬懿率軍出去與諸葛亮決戰,則勝負難料,而且無論勝敗對自己都是深淵。諸葛亮勝利了,則意味著司馬懿失敗,那麼諸葛亮就有直接佔據雍凉的可能;若是司馬懿勝利了,一旦諸葛亮被殺,“狡兔死、走狗烹”,他的日子又不好過了。

司馬懿採取最好的辦法就是避開與諸葛亮的交戰,逼迫諸葛亮退兵,這樣不戰而屈人之兵,可謂上上策。


帝國烽火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因為兩個人的性格不同。諸葛亮就曾經說過: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而司馬懿卻說過:軍事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

由此可見,兩人的用兵方法頗有不同。司馬懿這句話讓我想起毛主席的十六字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似乎和司馬懿的用兵有些相同之處。都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己方實力。既然打不過,那我就防守,如果不能防守,那我就跑,這又不丟人!難道天底下只有投降和戰死嗎?可見司馬懿這人很看得開。


他心裡很明白,在軍事方面,他是不如諸葛亮,這他自己都承認過。既然我打不過諸葛亮,那我就高掛免戰牌,我就不打,你能咋地!甚至諸葛亮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服,司馬懿也不為所動,不僅如此,而且還穿上沾沾自喜。司馬懿可真能忍,不過話說回來,成大事者,忍是學的。

當然了,司馬懿也不是一直避戰不出的,有時候他發現了戰機,就會主動出擊,畢竟有利己方的時候,傻瓜才不出。只不過多次都是諸葛亮留下的計謀,結果總是大敗而歸。於是司馬懿學乖了,他變得越來越謹慎。只不過他的謹慎是有道理的。


諸葛亮再厲害,他始終是在魏國境內作戰,糧草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六次北伐當中,有兩次就因為糧草的願意被迫撤兵。司馬懿就是學會了拖,我不打,我等著糧草不濟,然後主動撤兵。在司馬懿看來,這是最穩妥的辦法。

於是乎,諸葛亮六次北伐皆無疾而終。而司馬懿卻是活的好好的,你說氣人不氣人。


青史回聲


因為三國演義上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戰最精彩,所以現在跟多網友認為司馬懿屬於烏龜流的大師,實際上這種認知是錯誤的,綜合司馬懿一生的戰績,他是一個攻擊性的大師,而不是防守型的。

司馬懿第一次給曹操提出建議是曹操討伐張魯時候,司馬懿建議曹操趁劉備立足不穩拿下蜀中,卻被曹操以人苦於不足,既得隴復望蜀而否定,但可以看出司馬懿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

司馬懿第一次獨自領兵作戰是在曹丕死後孫權趁喪攻魏,這一仗司馬懿乾脆利落的打退孫權,打敗諸葛瑾,斬殺吳國先鋒張霸。其餘兩次最有名的戰鬥就是尋日破孟達和白日破遼東,我們看到司馬懿將他的攻擊性屬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可是在對陣諸葛亮時候他的風格變了,為什麼?其實司馬懿這時候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直接對決實際上只有兩次,那就是公元231年和234年的諸葛亮兩次北伐,還有一次沒碰上面的,就是230年曹真伐蜀,這次司馬懿從新城沿漢沔溯流而上,遇雨班師。所以231年的諸葛亮北伐是兩大名將第一次較量,這一次雙方在試探中是展開了一場對攻的,很遺憾,司馬懿敗了,比較慘,諸葛亮獲得了甲首三千的第一滴血,更是在糧盡退軍路上斬殺了魏國名將張合,更慘的是司馬懿患上了諸葛亮恐懼症。

然而司馬懿還是有他自己的優勢的,他很清醒,更大的優勢是他後面有個強大的魏國,所以在234年的第二次對決中他學乖了,將他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雖然他以前並沒有展現什麼善守的天賦,但是大概能者無所不能吧!他這次選用了烏龜流戰法,而且很堅定,寧願穿女人衣服也不出戰,終於諸葛亮耗不住把自己耗死了。但是司馬懿的諸葛恐懼症依然沒有治好,被楊儀一個返旗鳴鼓給嚇跑了。

其實可見的是司馬懿選擇防守是迫不得已的,因為打不過,失敗了可能會後果很嚴重,但魏國國力強大,耗下去對自己有利。就個人才能而言,很明顯諸葛亮還是勝利一籌了。


困獸88


道理很簡單,司馬懿主動出擊打不贏諸葛亮,所以只能採取“拖延時間”、“消耗糧食”、“以逸待勞”、“伺機而動”的戰略,以時間換取空間及最終的勝利。

諸葛亮所代表的蜀漢,僅一州之地,偏安一隅,擁有百姓不足一百萬人,軍隊十萬人,官吏四萬人。




司馬懿所代表的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天下十三州中曹魏獨佔九州,擁有人口四百餘萬,軍隊四十餘萬,數倍於諸葛所代表的蜀漢勢力。

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一場以弱打強,以地方對抗中國,以一州對九州力量懸殊的戰爭,但諸葛亮的北伐始終佔據著戰場上的進攻勢態,這真是一場奇怪的戰爭。



官渡之戰袁紹強,曹操弱,戰爭是由袁紹發起的,而袁紹軍始終保持著進攻勢態;赤壁之戰曹操強,劉備和孫權弱,戰爭是由曹操發起,而曹操軍始終保持著進攻勢態,只有實力強才能在戰爭中保持進攻姿勢。

而以弱勢之力卻在戰爭中以進攻勢態,歷來很是很少的,而諸葛亮之所以能以弱勢之力而採取進攻勢態北伐,唯一的原因就是諸葛亮以個人能力彌補了實力的弱勢。比如楚漢戰爭中的韓信,就是以弱勝強,完全憑藉強大的個人能力,以弱勢實力採取進攻姿態。



回到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中來,司馬懿不敢主動出戰的根本原因就是打不贏諸葛亮,因為他們兩人第一次交戰時,司馬懿被打得大敗,原本就很諱忌諸葛亮,現在更是畏蜀如畏虎了。

諸葛亮北伐一共有五次,第一次到第三次時,曹魏關中地區的總指揮是曹真,當時司馬懿是都督荊州諸軍事,也就是荊州地區軍事總指揮,相當於荊州戰區司令,直到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前,曹真去世,司馬懿才被曹睿空運到關中前線擔任總指揮,於是才有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也就是諸葛亮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被稱為滷城之戰,此戰,諸葛亮先是搶收了魏軍在上邽種的麥子,然後與司馬懿對峙,也許是司馬懿對諸葛亮早有耳聞,司馬懿率領優勢兵力的魏軍與諸葛亮對峙,卻沒有主動進攻,而是緊跟諸葛亮大軍,尋找機會。

最終,諸葛亮採用誘敵深入,不惜自陷絕境,讓魏軍斷絕糧道及退路,讓所有破綻露給司馬懿,也要引誘司馬懿與諸葛亮主力對決,司馬懿始終不敢決戰,手下的將領都在背地裡議論司馬懿畏蜀如畏虎,到最後,司馬懿終於沉不氣了,最終結果就是司馬懿大敗,被斬首三千甲士,角弩、玄盔大量丟棄。



此戰,諸葛亮還斬殺了魏國三朝名將張郃,這種恐怖的戰績,讓司馬懿膽戰心驚,此戰過後,無論諸葛亮使用何種誘敵之計,司馬懿一概不出戰。

如果司馬懿有把握主動取勝的話,他肯定會主動進攻諸葛亮的,正因為司馬懿沒有一絲能贏諸葛亮的把握,所以司馬懿只能採取“拖延時間”、“消耗糧食”、“以逸待勞”、“伺機而動”的戰略。



這是司馬懿的風格嗎?明顯不是。看看司馬懿如何平定孟達之亂的,八天急行軍從宛城趕到新城,全程1200里路,司馬懿只用了八天,趁孟達毫無防備,然後迅速攻佔新城,斬殺孟達,這是標準的快、狠、穩,這才是司馬懿的風格。

還有司馬懿平定遼東之戰,三個月出發,三個月平定,三個月回軍,行軍迅速,攻城迅速,採用聲東擊西之計迅速擊破遼東,並且築京觀顯示戰功,這就是快、狠、穩,這才是司馬懿的風格。



還有司馬懿在荊州和淮南前線抵禦東吳軍隊的時候,也都是主動出擊,積極攻城,從來沒有像對戰諸葛亮這樣,採取消極對峙的策略,為什麼司馬懿會這樣?

就是因為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無論是論計謀還是論戰略,司馬懿都比諸葛亮差了一點,但也就是僅僅比諸葛亮差,比其他人還是強了不少。



如果司馬懿能夠憑藉謀略和戰術主動出擊打敗諸葛亮的話,他早就用了,如用他斬殺孟達和平定遼東那樣速戰速決,可是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只能用其他辦法了,比如消耗戰。

消耗戰是一種被動的消極防禦,最終目的同樣也是為了擊敗敵人,於是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就只能運用消耗戰進行防禦諸葛亮,因為司馬懿沒有別的辦法了,打不過就是打不過。



最終諸葛亮病逝於第五次北伐的軍中,對手司馬懿不戰,又利用地形消耗時間與糧食,諸葛亮縱有鬼神之才,也無可奈何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就算是諸葛亮死後,蜀軍退兵,司馬懿都不敢追,因為他怕跟張郃一樣,命喪於追擊諸葛亮的路上,這難道不是“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嗎?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們都知道,從公元228年開始正式對魏北伐,直到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在這幾年間,諸葛亮一共進行了五次北伐。

相比於蜀漢的主動,而曹魏在對蜀漢的進攻一般都是採取防守策略。僅僅在公元230年,曹魏派遣曹真率軍攻打蜀漢。其中曹真就走的是大名鼎鼎的子午谷,曹魏方面同時派遣司馬懿經漢水進軍,郭淮、費曜等部或從斜谷入、或從武威入。但是因為道路艱險,再加上一場大雨,最後這場進攻就虎頭蛇尾的結束了,連漢中的城牆都沒見到。

那正如題主提到為什麼司馬懿面對北伐的諸葛亮卻始終不主動出戰?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司馬懿作為雍涼之地的最高軍事長官來防守諸葛亮的進攻,僅僅是在第四次與第五次北伐。前三次北伐基本都是曹真在防守。

那我們就試著猜測一下為何司馬懿不主動出戰?我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曹魏當時的軍事重心在東邊,不在西邊。雖然曹魏是最強大的,但是在兩條戰線主動開戰對於魏國的國力也是一種巨大的負擔。曹魏自曹丕建國以來軍事重心一直是在東吳方面。就連司馬懿在回答曹睿問到該先伐吳還是伐蜀上面,回答也是伐吳。

《晉書·宣帝紀》: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凡攻敵,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東關,賊之心喉。若為陸軍以向皖城,引權東下,為水戰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從天而墜,破之必矣。

可見司馬懿心目中也是認為就該伐吳。因此在面對諸葛亮的進攻時,司馬懿一直採取守勢。在保證諸葛亮不得寸進的同時,可以讓曹魏在東邊的軍事行動順利進行。

其二,曹魏的政治環境相當複雜,司馬懿在其中也是如履薄冰。早在曹操時期,司馬懿就讓曹操感到忌憚。雖然司馬懿得到曹丕的信任,能夠與陳群、曹真、曹休共同成為輔政大臣,但是曹氏大臣對於司馬懿並不信任。

司馬懿是因為曹真的去世才得以成為西方軍事的統帥。面對諸葛亮的進攻,司馬懿要做到一個平衡。一方面就是不能出現大敗、慘敗的情況,避免喪師失地的情況出現,這樣就不會遭到朝中大臣的攻訐,以至於最後自己被罷免;另一方面不能大勝蜀漢,以至於立下大功,使得魏明帝曹叡忌憚,朝中大臣的嫉妒。這個平衡要做好,最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堅守不出。司馬懿可以允許小敗,譬如大將張郃的戰死,也可以忍受“畏蜀如虎”的稱號,接受女人的衣物,但是就是不會去主動出戰。

其三,司馬懿熟知蜀漢的情況,他們的軍隊早晚必定退兵。蜀漢國小地狹,物資匱乏,而且運輸困難。因此蜀漢出兵最多僅僅幾萬,但就算如此,國力依舊負擔不起。諸葛亮的每次北伐最終都是以主動退兵作為結束,最大的原因就是後勤問題。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蜀漢是真的沒能有足夠的糧草。

就是因為司馬懿深知蜀漢的這種情況,才選擇堅守不出。反正蜀漢退兵,不管他們是主動退的,還是被打退的,結果都是說因為他司馬懿的原因,蜀軍最後退兵。功勞肯定是放在司馬懿的頭上的。

因此說,司馬懿完全不需要主動對戰前來北伐的諸葛亮。


秋心談歷史


司馬懿乃三國一流謀略家,戰略家。他明白戰爭的實質,即力量的角逐。在與諸葛亮幾次對壘中,雖然是諸葛亮小有勝數,但改變不了整個戰略的勢態。

特別是在五丈原對壘中,諸葛亮為求速戰,給司馬懿送來幾套女人衣服,故意羞辱他,逼他出戰。可司馬懿不但不生氣,反而笑納。並通過來使,向諸葛亮問好,打聽諸葛亮飲食及工作情況,心中明白,對付蜀漢,無須征戰,一個"耗"字,一個"拖"字,不戰即可屈人之兵,只有堅守,諸葛亮因後勤供應及天氣狀況,必定退兵。

所以真正高明的是司馬懿。只要魏國堅守,穩住戰略一線,繼續發展實力,滅掉東吳及西蜀,指日可待。最後,歷史按照司馬懿的規劃,終於滅了南方的東吳西蜀,統一天下。


別當真58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征伐中原,司馬懿作為中原大將,卻始終深溝高壘,為何?

諸葛亮,字孔明,蜀國丞相。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計謀第一人,在人們心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記得小時候有一首歌謠:魯肅三步一計,周瑜一步一計,諸葛亮一步三計。可見,諸葛亮智慧遠在眾人之上。

司馬懿,魏國都督。此人深有謀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在諸葛亮六次征伐魏國期間,司馬懿作為都督,每次都率兵抵抗蜀兵。

司馬懿雖然很佩服諸葛亮,但開始時並不是很服諸葛亮!所以,魏、蜀兩國交戰初期,司馬懿總是出兵正面與諸葛亮交鋒,但在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後,司馬懿終於得到了一個結論:與諸葛亮正面對抗,那結果只有一個:失敗!

記得有一次,蜀兵撒退後,過了幾天,司馬懿才知道。司馬懿仰天長嘆:孔明有鬼神不測之機,吾不如也!

所以,在以後的戰鬥中,司馬懿總是高掛免戰牌,不出迎戰!不管諸葛亮怎樣羞辱他,他也不為所動。有一次,諸葛亮派人送一套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意指司馬懿是女人,不是男子漢,不敢正面迎戰。司馬懿不以為恥,竟然把女人的衣服穿起來,反而向來使問起諸葛亮的生活起居。可見,司馬懿的機謀也是十分深遠!

最後,由於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諸葛亮、司馬懿的較量才結束。


wddfc


我認為這就是司馬懿的過人之處,他在與諸葛亮交了幾次手以後終於意識到自己頻謀略不是孔明的對手,所以就採取以逸待勞堅守不出的方法待西蜀糧草耗盡後再出擊,俗話說兵無糧自亂,那時戰勝諸葛亮的幾率就大。而這也是孔明最擔心的地方,因為曹魏經得起耗,而蜀漢不行,時間長了軍無鬥志,糧草再接濟不上,不戰自亂。僵持也不行,蜀國勢力最弱稱自己還活著,孔明盡最大努力擴展蜀國的生存空間,以便和魏,吳相持時能夠立穩腳跟而已,所謂的北伐中原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政治口號蠱惑人心,其實諸葛亮內心最清楚。

司馬懿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採取僵持的手段最終耗死孔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