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都不是!鴻門宴體現項羽智慧

如果要評中國歷史上武功最高的將軍是誰?那李夫子認為有一句話就形容的很像,

“王不過項、將不過李”!這個項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項羽”!作為楚漢爭霸歷史事件中的主角,“項羽”有很多事蹟為後人津津樂道,從而使得“項羽”這個人給我們的既定印象就是“剛愎自用、有勇無謀、婦人之仁”!而這些評價大多都來源於一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鴻門宴”!可能很多小夥伴會認為“鴻門宴”中項羽剛愎自用,不聽范增勸誡,婦人之仁放走劉邦,最終失了天下!但真實歷史上的“鴻門宴”是什麼樣的呢?“項羽 ”真是我們所認為的這樣嗎?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聊聊你不知道的“鴻門宴”!

被誤解的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都不是!鴻門宴體現項羽智慧

楚漢爭霸的開始

說起劉邦、項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楚漢爭霸”,但是“楚漢爭霸”是從何時開始的,估計很多人就不瞭解了。其實“楚漢爭霸”的開始並非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最大慘敗的“彭城之戰”,也不是劉邦偷偷摸摸的走出漢中,而是起源於那場著名的宴會“鴻門宴”。在宴會之前,劉邦和項羽的敵人都是秦軍,他們兩個人屬於同盟關係,可是“鴻門宴”發生的時候,大秦已經亡了,之前所有團結起來討伐秦朝的勢力,一下子180度大轉變,都由盟軍變成了敵軍。為什麼變臉這麼快?還不是為了爭搶秦朝原來的那塊大蛋糕上的土地、城池、地盤,那為什麼歷史上會發生“鴻門宴”這個事件呢?

被誤解的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都不是!鴻門宴體現項羽智慧

鴻門宴的來龍去脈

簡單的來說,就是當時的劉邦在實力不允許的情況下,獅子大張口想要的太多,他希望自己可以守住函谷關,自立為王,還接受了秦王子嬰投降的國璽與秦民約法三章,竟然還膽敢把項羽領導的大軍擋在函谷關外面不讓入關,這對剛剛打贏鉅鹿之戰的項羽來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怒之下就攻陷了關隘,並推進至“戲水之西”。項羽的40萬軍隊在新豐鴻門駐紮,而劉邦的10萬軍隊則駐紮在霸上。這是公元前206年發生的事,項羽在歷史上本來脾氣就暴,結果當時身邊還有個小人換作曹無傷,又是一番告密,煽風點火,說沛公他想在關中稱王。

被誤解的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都不是!鴻門宴體現項羽智慧

“關中稱王”可以說是犯了項羽的忌諱了,所以肯定是不能同意的,誰做“關中王”誰就有可能稱霸天下。可這個天下他應該姓“項”。曹無傷還說,“劉邦要以子嬰為宰相,還把咸陽的珍寶權據為己有”。項羽聽了是怒髮衝冠,恨由心生,一個是恨楚懷王“熊心”給自己分配了“北上救趙”的苦差事,更恨的是,劉邦一個小小的沛公,竟然敢擋住我的路!讓我在函谷關前吃你的閉門羹?楚霸王能不爆發雷霆之怒嗎?

另外在項羽身邊的大謀士“范增”,也在不斷地進言,說“劉邦志向不在小處,我叫人觀望,他那片區域的雲氣都是龍虎的形狀,呈現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之氣,要趕快攻打,不要錯過機會!”那麼就在項羽準備聽從亞父“范增”的建議,醞釀著如何出兵滅了劉邦的時候,這劉邦也不是省油的燈,很快就從張良交好的項羽叔父“項伯”那裡知道了這個事情,劉邦也不傻,就仔細琢磨了一下,“項羽氣勢正盛、兵多將廣,按實力相比較的話,咱可能還有點弱,估計不一定打的過”,於是讓項伯傳話,說“都是誤會,劉邦準備親自到您駐守的鴻門登門謝罪!”

被誤解的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都不是!鴻門宴體現項羽智慧

就這樣,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就此開始了。那麼在鴻門宴上到底發生了哪些驚心動魄的故事呢?有一部小說叫《楚漢傳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裡面的內容與“司馬遷”寫的《史記》上的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關於“楚漢之爭”都是從鴻門宴前項伯去找張良開始講起的,之後被張良和劉邦聯手欺騙,接著項羽也被項伯洗了腦,他竟然認為劉邦沒有野心!等到劉邦真的趕來赴宴,項羽更是認為自己冤枉了他,本來想按照范增的要求宰了劉邦以絕後患,竟然關鍵時刻心軟了,放了劉邦一馬,最終劉邦就在范增的質問中和項莊的力薦下有驚無險地跑回大本營了。

被誤解的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都不是!鴻門宴體現項羽智慧

那麼這場宴會上我們可以看到劉邦的勇氣、張良的智慧、樊噲的忠誠,後人還會惋惜范增和項莊的一番苦心,同時對我們故事的主人公項羽那是嗤之以鼻,就是“婦人之仁”的小子放走了劉邦,氣壞了范增,可見“庶子不足與之謀”,因此項羽最後的結局都是自己找的,若不是他放走劉邦,又怎麼會有垓下之圍呢!到目前為止,各位小夥伴甭管是看小說,還是看一些影視作品,看完《鴻門宴》這部戲都會對項羽留下這樣的差評印象!

那麼在這裡李夫子不禁要問大家,項羽真的是大家認為的那種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莽夫嗎?真的就像司馬遷所寫的那樣,婦人之仁、狂妄自大、一意孤行嗎?

被誤解的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都不是!鴻門宴體現項羽智慧

鴻門宴的背後隱秘

如果說歷史上真實的項羽真有這麼愚蠢,那“鉅鹿之戰”他根本就贏不了,而且他多次在歷史上把劉邦打的是丟盔卸甲、落荒而逃、慘不忍睹,他怎麼可能智商很低?另外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劉邦那也是見過大世面的人物了,他難道不知道自己帶著一點隨行人馬直闖敵營,項羽可能會宰了他嗎?試想一下,項羽打仗的時候最喜歡屠城,還坑殺了20萬秦軍呢,那像是心慈手軟的人嗎?劉邦為什麼敢參加鴻門宴?僅僅是因為項伯給他吃了顆定心丸,說“沒事,你來吧,我保護你”?

當然更重要的是,到目前為止,也有很多的歷史愛好者似乎都在質疑說,“項羽身邊老謀深算的范增慫恿項羽要殺劉邦,可能並不都是為了自己的這位少主”,也就是說《鴻門宴》其實包含著太多太多的謎團,需要我們穿越歷史的迷霧來一一解開,所以今天李夫子就嘗試著揭秘“鴻門宴”背後的種種隱秘!

項羽為啥不殺劉邦?

首先要解開的第一個千古謎團就是“鴻門宴”!如此好的機會,又是自己的場子,一聲令下,劉邦插翅難飛,項羽為什麼到最後就不殺劉邦,是因為他蠢嗎?恐怕並非如此吧!其實很多問題的真相併不難找,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幾千年前的那一天,主角換成你是項羽,你在鴻門宴上,那麼你肯定也不會殺劉邦!為啥呢?因為當時的項羽並非先知先覺的現代人,能知道自己最終的結局,所以他當時一定得從大局出發考量問題,他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不殺劉邦的。

被誤解的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都不是!鴻門宴體現項羽智慧

對比一下各自的軍力就知道了,劉邦雖然從楚懷王那裡拿到了不足萬人的兵馬,可是在進軍咸陽的路上,他一直在收編,“鴻門宴”發生時他已經有了10萬大軍,而項羽兵力有40萬,但要知道,這40萬人不全都是項羽他一個人的,真正屬於項羽的只有參加鉅鹿之戰的5萬人,而且大戰之後估計死傷也不少,雖然也有一路的收編,但是人數並不多。那麼當時在鉅鹿時項羽5萬人,再加上其他諸侯聯軍的9萬人,還有十幾萬降軍,粗略算下來,他們有30萬人馬,那麼到達函谷關總共就達到了40萬,可見這一路上所有的軍隊加起來才擴編了10萬人,因此從兵馬實際數量上來看,這時的項羽嫡系部隊也許比劉邦多一些,但未必佔優勢!

更何況俗話說的好,“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如果真的兩方打起來,劉邦和項羽不管誰死誰活必將是兩敗俱傷,讓各路諸侯坐收漁翁之利。如果你是項羽,你也不會輕易動兵,讓別人佔了便宜!可能很多小夥伴會說,項羽是個能以5萬兵力打敗秦國30萬大軍的牛人,更何況現在實際兵力還比劉邦多,能幹不過劉邦嗎?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現代人並不瞭解古代行軍打仗的規則,我們現代人可能無底線、陰謀百出,只要能贏就行,但古代不一樣,項羽即便能夠打贏劉邦,但是他也不能打,更不能殺。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古時候行軍作戰一定要講究“師出有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各位小夥伴可能對“師出有名”不以為然,這爭地盤,這麼高尚幹嘛?想當年“鴻溝之約”後,劉邦照樣撕毀合同,然後打項羽,他師出有名了?其實這些話都對,但並不適合項羽,因為項羽他祖上是誰?“項燕”!出身楚國貴族,與劉邦這種地痞流氓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他是很講究這個的,而且“鴻溝之約”簽訂的時候,就是劉邦項羽在爭天下,把你打趴下,我就徹底贏了。

可是鴻門宴的時空背景不一樣,這時除了劉邦、項羽,還有一大堆人在等著瓜分勝利果實,如果說項羽貿然殺了功勞最大的劉邦,其他人會不會唇亡齒寒?會不會為了自己的命運團結起來共同反抗項羽?況且人家還是低頭來認罪的。因此項羽不能殺劉邦,雙拳難敵四手,餓虎也怕群狼,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所以大家應該知道項羽為什麼不能殺劉邦了吧?其實從這件事也能夠反映出項羽還是很有智慧的,如果是按照這個思路來說,那麼項羽身邊的最強大腦——亞父“范增”為何主張一定要殺劉邦?難道說范增不如項羽聰明嗎?

亞父范增的真實身份

其實歷史上的范增看人還是很準的,他認為“劉邦之前好色,你看生了一堆娃,現在竟然不喜歡了,之前貪財現在竟然都不要了。一個男人在有條件置辦良田美妾的時候,能控制住自己,這是要幹大事,並且說劉邦有天子氣,我們一定要把他宰了”。范增的這番話是有道理的,後來的事情也證明老爺子說的都是對的,但是智商很高的范增似乎對於殺掉劉邦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並沒有當時第一時間提醒項羽,似乎是另有隱情。因此李夫子認為要先理順一下范增和項羽的關係。

在歷史上,雖然項羽的名氣很大,但是他的身世卻比較模糊,史書上說項羽是跟著叔叔項梁長大的,並沒有交代他的父親到底是誰,因此項梁可以說是項羽最親近的人。可是即便是最親近的人,項羽也只能叫他叔叔,但是他卻叫范增“亞父”,就跟自己的父親一樣。范增又有何德何能受得起這樣的稱呼呢?雖然大家都說范增對項羽幫助很大,但其實這都是演義、小說中的體現,如果你查閱史書,你肯定發現不了范增對項羽的實質性幫助,反倒是還添過幾次亂,這並非瞎說,不信一起看一看!

被誤解的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都不是!鴻門宴體現項羽智慧

范增在歷史上的第一次出場,就給項家帶來了一個非常大的麻煩,什麼麻煩呢?話說當時陳勝已經被殺,項梁是反秦大軍中公認的老大,就在項梁與各路反秦勢力匯合,商量下一步該怎麼走的關鍵時刻,這位范增建議要把楚懷王的後人立為新的楚王,理由是陳勝失敗是因為自立為王,失去了楚地百姓的支持。如今各地起義軍都願意跟隨將軍,您也是因為將軍是項燕的後代,因此想要成大事,一定要挑選一個楚王的後代當領導,並且最好是楚懷王的後代。

因為歷代楚王中,楚懷王死得最冤,那麼范增口中的楚懷王就是那位被張儀幾次三番哄騙,最後在秦國被逮起來,受盡屈辱而死的楚王。他死後楚人非常悲痛,如果把他的後代扶持為新的楚王,就能點燃舊楚人民的反秦意識!而這個被扶持起來的楚王,就是那個讓項羽恨恨的“熊心”,後來被項羽給害死了,也被視為“懷王”!項梁當時聽了范增之言覺得很對,因此他們找到了當時還在放羊的楚懷王的孫子“熊心”擁立他為新的楚王。

被誤解的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都不是!鴻門宴體現項羽智慧

事實證明範增的說法確實是正確的,可是這裡邊也埋藏了一個大的漏洞,就是他們找的這個“熊心”問題很大,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項梁”要找一面旗幟拉隊伍,你找的楚王應該就是個傀儡,說白了你就是利用他來招兵買馬,按道理說當然是找來的這個人年紀越小越好,否則如何掌控?可是這位牧羊人熊心的年紀當時有多大?雖然現在很多的影視劇中扮演雄心的都是小鮮肉,而且史書中也並沒有直接說他年紀有多大,不過我們可以通過推導來大概推算一下。第一任楚懷王是在公元前296年逝世的,大澤鄉起義發生在公元前209年,這中間有87年的間隔。即便說熊心的父親是楚懷王最小的兒子,那熊心是楚懷王最小的孫子,只怕他范增、項梁找到之時,粗略算一算至少也有五六十歲了,誰家選傀儡的話,選這麼大歲數的?這不是給自己添堵嘛!

事實也證明楚懷王真的不省心!項梁被殺後,他馬上把權力都抓到自己手中,還拼命的打壓項羽的氣焰,比如說項羽要向西走,進軍咸陽,他不讓,反而把項羽安排成了宋義的手下打鉅鹿,若不是歷史上項羽殺了宋義,又打贏了鉅鹿之戰,只怕項家就要在歷史上消失了,范增幫助項梁找了這樣一個楚王,我們確實有理由懷疑范增他別有用心!

被誤解的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都不是!鴻門宴體現項羽智慧

再來看看范增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劉邦入座之後,范增多次對項羽使眼色,讓項羽行動,可是他的眼睛都抽筋了,項羽還是沒有反應,那麼這時范增是怎麼做的?他竟然叫項莊借舞劍之名刺殺劉邦。那麼當你看到這裡的時候,有沒有覺得這哪裡是一個謀士該做的事情?就比如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大陣營當中那麼多的謀士,誰有膽子敢代替主公發號命令?諸葛亮他也不敢啊。更離奇的還在後頭,劉邦藉口上廁所溜掉了,范增竟然敢當著大傢伙甚至張良的面,直接把劉邦給他的玉斗摔碎,然後說

“庶子不足與之謀”,意思是這小子不足以同謀大事!

被誤解的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都不是!鴻門宴體現項羽智慧

范增的這番作為可是當著所有人的面把自己的大領導項羽是一頓臭罵加羞辱,他就不怕項羽砍了他?另外范增當時說的一些話也很有問題,比如說:“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這句話,初聽起來好像是在說劉邦和項羽共爭天下,可是仔細一琢磨,當時的項羽還不是天下之主,你怎麼能叫奪項王天下?你想當時還有各路諸侯,誰不想爭奪天下?這天下還沒有定,你就說天下是你項家的,因此范增這句話其實是給項羽拉了一大波仇恨。范增他在歷史上也不是說話不過腦子的人,因此他的行為是極其不正常的,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范增不正常的背後肯定是另有原因,那是什麼原因呢?

前面說了找楚懷王熊心是范增提出來的,他有沒有可能其實是楚懷王熊心的人?鴻門宴上殺劉邦有沒有可能是楚懷王的意思?因為劉邦如果在鴻門宴上被殺,他手下的10萬人難道就會悄無聲息嗎?肯定不會,一定要跟你幹啊!其他諸侯看到劉邦無辜被殺肯定也會兔死狐悲,若是劉邦的部隊以及諸侯聯軍聯合起來反抗項羽,是不是楚懷王熊心又有了出山的機會?通過這個邏輯判斷范增很有可能是楚懷王的人,況且這場名震天下的鴻門宴還有一個沒有到場的大咖,他就是楚懷王,或許項羽叫范增亞父,那也是被迫的,他想通過這個稱呼拉攏一下范增,希望他不要跟楚懷王靠的太近,而要站到自己的隊伍來,至少也不要處處給自己使絆子!

被誤解的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都不是!鴻門宴體現項羽智慧

被人誤解的項伯

說完了范增身上的謎團,再來捋一捋行事詭異,被無數人詬病的項伯,司馬遷筆下的項伯就是一個典型的吃裡扒外之人,他是項羽的叔叔,卻在項羽要殺劉邦的時候跑到劉邦的大營去找張良,因為張良救過他的命,他不想張良無辜被殺!事情發展到這裡,我們可以理解成項伯重情重義,為他點個贊,可是接下來項伯竟然進了劉邦的帳營,不僅把項羽的計劃對劉邦和盤托出,還和劉邦成了兒女親家!這個項伯是不是腦袋進水了?作為項羽的叔叔,若是項羽成功了,那他就是皇親國戚,他為什麼要背叛項羽和劉邦勾勾搭搭呢?

被誤解的項羽: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都不是!鴻門宴體現項羽智慧

並且當時的劉邦勢力較弱,應該也不是項羽的對手,還有鴻門宴上發生的事就更詭異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竟然幫助劉邦擋劍!這麼明顯的舉動,項羽怎麼可能看不出來?但是事後項羽對項伯一如既往的好,這可能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項伯其實是按照項羽的指示在做事。也就是說無論是他深夜跑到劉邦大營,還是酒席之上幫助劉邦擋劍都是項羽授意的。而項羽為什麼這麼做?自然還是劉邦他不能殺嘛!

劉邦派兵擋住函谷關,不讓項羽進,項羽當然氣的要命,但是項羽他還是有智慧的,他分得清輕重緩急,劉邦他為什麼敢參加鴻門宴?難道是寄希望於樊噲?樊噲即使再厲害,也不可能在項羽的地盤上把劉邦救出來,因此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劉邦參加宴會之前可能就已經知道了此行有驚無險,而這顆定心丸就是項羽通過項伯給他吃的!

李夫子說鴻門宴

通過另類的視角,分析鴻門宴中的種種人物和事件,是不是感覺也比較有邏輯呢?當然,最真實的楚漢爭霸,我們除非穿越回去,否則永遠也不可能知道真相,所有的歷史都是基於已有的史料記載推導而出,希望李夫子對鴻門宴的解讀能夠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