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的終極焦慮:為什麼承認孩子普通那麼難?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道理嗎?

中國父母的終極焦慮:為什麼承認孩子普通那麼難?


贏得最高讚的回覆是:一輩子都要和別人去比較,是人生悲劇的源頭。

這個提問和回答也許涵蓋了拔苗助長和贏在起跑線上的問題綜合。

所謂拔苗助長,是在孩子沒有到那個能量的時候硬是讓他去承載本不該他的年齡應有的能力,於是只能造成損耗。

而起跑線的命題,首先要問問什麼是起跑線?幾歲開始起跑才是最好的?真正的贏比的是速度還是厚度?

如果能夠準確把握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和問題,那麼,很多關於孩子早期教育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中國父母的終極焦慮:為什麼承認孩子普通那麼難?

最近,中國教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不僅如此,還有另一個調查結果: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係。

我們不是說教育無用,學歷不值錢。高學歷意味著更多的更優的選擇,只是正如中國教科院院長袁振國教授認為,“創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來的。”

上海市浦東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程紅兵也指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這一階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誤,就是沒有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這一階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為基本特徵的,由於巨大的就業壓力,導致巨大的升學壓力,學生要不遺餘力地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升學準備,所以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全部由教師負責填滿,學生在家時間比如雙休日,則基本由家長負責填滿,這個原因不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會造成的。”

可惜的是,在應試教育的沉重壓力下,別說文科課程、就是數理化生等理科課程,能有幾個老師認真、紮實地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無論什麼樣的教育,其實都遵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原則,有些孩子在胎教時期就開始教育,也許長大後依然是一個普通人,有些孩子到了初中大學依然表現平平,可是走入社會後又成就了一番事業。

教育講究因人而異,可是我們在教育的時候卻總是急於尋找同一個標尺。因為周圍人都在拼命讓孩子拼命,自己的孩子不拼命,也許就會被甩出起跑線,所以父母也很著急。

他們雖然很著急,但是絕大多數家長卻只是認為,要贏在起跑線上就是要考一個高分,多報一個班,於是,就拼命地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讓孩子從小開始學習學習再學習,美其名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我都是為了你好。

數量上的多填補了父母內心深處的焦慮,以為高分只是多報補習班就可以實現,而不會考慮也意識不到培養孩子的全面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父母的終極焦慮:為什麼承認孩子普通那麼難?

試問,父母真正明白什麼是為了你好嗎?

孩子是要被逼一把,可是也需要掌握方法和尺度,而不是一味地填鴨式的教育,這樣只會物極必反,那些初期的教育也會被損耗。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常說,他在科學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於小時候不僅學習科學,也學習藝術,培養了全面的素質,因而思路開闊。這種素質是應試教育之外的藝術培養,這些藝術不單單只是人云亦云地給孩子報個舞蹈班、美術班、音樂班,而是其中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的理解,可以豐富孩子對世界的認識,學會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或者說,正因為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薰陶,所以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

而很多家長以為的藝術僅僅只是讓孩子多學了一門可以展示給外人的顯示於外的能歌善舞的技術。

都說最好的教育是終生教育,父母的榜樣力量更是教育的初心,而不是從一開始只是在比較中教育。

《博美早報》曾經刊文引發過一則討論“父母為何焦慮?”

很多人給出了答案:

“大家都說孩子沒有童年,都痛恨奧數和培訓班,但沒有人願意退出,因為退出就意味著掉隊。為什麼會焦慮,就是因為有不確定性,如果註定不能翻身,你肯定不會焦慮;如果地位鞏固,你也不會焦慮。只有那種上不上、下不下,可上可下的狀態,才會讓你焦慮。”

而這種所謂的“不上不下”的狀態,其實就是想要成龍成鳳並不容易,但是卻都不願意做鳳尾,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還有上升的空間和能力,所以就不遺餘力地在能力達到或者更多是在達不到的情況下強迫孩子去做自己不願意或者能力達不到的事情,往往用錯了方法,導致孩子更加厭學。

父母從來不肯承認自己的孩子就是普通的孩子,儘管很多父母能夠承認自己普通。因為自己的普通能夠看出來,但是孩子的普通卻在極力掩飾下總覺得有更好的未來。

正如今年高考結束後,因為“詩詞才女高考613分”而登上熱搜的武亦姝的媽媽所說:

“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我們應該摒棄的是那些所謂的勵志雞湯文:

那些優秀的人,一出生就贏了;當你費勁前往羅馬的路上時,有的人就出生在羅馬。

是啊,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是,為什麼非要去羅馬呢?東京巴黎紐約、甚至北京上海廣州不好嗎?

為什麼非要拼了命地擠破頭往一線衝呢?

也許很多父母會說,“為了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為了讓孩子將來少吃苦或者不吃苦。”

中國父母的終極焦慮:為什麼承認孩子普通那麼難?

但是,這句話背後的潛臺詞卻是:我拼爹已經失敗了,你也拼不了我這個爹了,所以我們家就要靠你光宗耀祖了。

說到底,道理誰都懂——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但是,做父母的自己一事無成,就會逼迫孩子,這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無論做什麼事情,逼迫別人總比逼迫自己容易的多。

父母自己不努力而總以為逼孩子一把就可以坐享其成的投機做派,像極了炒股的瘋狂股民一樣。

中國父母一生都在為兒女操勞,終極都在圍繞“孩子成龍成鳳還是泯然眾人矣”而不斷地焦慮。

絕大部分中國父母是世界上最慈愛最偉大的父母,但是其中的一部分卻又是最不懂得邊界感和無法掌握分寸感的長不大的巨嬰。

這部分中國式家長生兒育女的目的就是為了養老送終,生二胎也只是為了多一個人分擔養育他們的辛勞,而從來都不懂得體面的退出和樹立一種放手的邊界感。

其實,不是獨立乃至長大後的孩子們離不開父母,而是那些中國式父母離不開漸行漸遠的孩子罷了。

成長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過程,如果註定相遇是為了分離,那麼,體面地站成守望孩子的堅強後盾,讓自己強大豈不是最體面的臉面!


【羿雲天,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