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樓蘭古國在沙漠裡繁華了800年?

劉建國7838


樓蘭古國雖然是在沙漠,也歷史現在的羅布泊。

其實羅布泊曾經是我國西北乾旱地區最大的湖泊,湖面達12000平方公里,上個世紀初仍達500平方公里,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直到至1972年,才完全乾涸。


樓蘭古國地區原本是一片很大的綠洲,《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都有關於樓蘭古國的記載,樓蘭原本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國家,玄奘取經時也曾經路過樓蘭。

1895年2月,瑞典人斯文·赫定沿克里雅河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到達羅布泊地區,沿途進行了艱苦然而極富收穫的地質學、生物學和古代文物遺蹟的考察,初步摸清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重要古代遺址的大致情況。1900年斯文·赫發現樓蘭古城,並在第二年三月進行發掘研究。並發現了大批的漢文、佉盧文木簡、紙文書和一些粟特文書以及精美絕倫的絲、 毛織品, 別具風格的木雕飾品等等。



1934年5月,一支探險隊在樓蘭庫姆河邊紮下營地。他們要尋找隱藏在庫姆河流域的一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 他們發現了一條流向東南的河流。它有20米寬,總長約120公里,水流遲滯,一串串小湖沼被蘆葦、紅柳環繞。並發現了著名的2000多年前的樓蘭美女“小河公主”。1979年在孔雀河道的太陽墓考古隊又出土了距今3800年前的印歐人種的“樓蘭美女”。發現了近10處古代人類遺址,一些石球、手製加沙陶片、青銅器碎片、三稜形帶翼銅鏃、獸骨、料珠等人類遺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蓋的黃土地表面。還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頭、細小石葉、石核等。這清楚地顯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樓蘭,自新石器後期、青銅時代直至漢代前期,的確曾綠草萋萋,森林覆蓋率達到40%。



雖然現在羅布泊是一片沙漠,而在古代時這裡去是比較溼潤的,很適於人類的生活居住。而往來不斷的商業活動,也給樓蘭帶來了很好的商機和繁榮的經濟,樓蘭古國也就一直興旺。睡覺自然環境的改變,樓蘭古國變成了一個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樓蘭古國便消失了。

據說樓蘭古城的門票3500元錢,也真是個天價了。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去羅布泊穿越的時候,難免會去一趟樓蘭古國遺址所在地,為什麼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上能夠生存800年的樓蘭古國,也是一種奇蹟,其實,古絲綢之路上,在羅布泊,路上有太多各種神奇的方面,羅布泊的突然消失,包括樓蘭古國的突然消失,都有很多的歷史意義。



樓蘭古國能在沙漠裡生存800年,其實這個道理非常的簡單,大家都看過電視劇,或者瞭解過走西口,闖關東,這也是那些年代,就和我們闖深圳是一樣的,包頭,就是走西口時候貿易的重要一站,樓蘭古國也是,是古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的驛站,由於去的人多這就變裡就變成了一個繁華的地方,為什麼突然間消失,其實也特別簡單,就是古絲綢之路,應該什麼再慢慢衰落的過程當中,樓蘭古國也消失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沙漠化地帶,有太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有可能集體遷途了。

凡是有人氣的地方,都可能形成一個大的貿易中心,或者中轉中心,樓蘭古國,就是古絲綢之路的貿易和驛站中心,週轉中心,所以在這慌慌大漠上,存活了800年的樓蘭古國,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奇蹟,得益於古絲綢之路,至於後來為什麼消失,其實,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盛唐時期的戰爭,影響的,再加上沙漠裡邊的一些氣候變化,沙畫,導致的吧!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關於的西部旅行,還有什麼其他的疑問可以隨時關注公眾號,藏區自駕遊,回覆關鍵詞,就會有一系列到西部自駕旅行的一些小常識,祝你們玩的開心吧。


川藏自駕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沙漠是沙漠,但樓蘭並不缺水。

古代樓蘭主要依靠羅布泊的水。而當年羅布泊沒有乾涸,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淡水湖,預計面積超過3000平方公里。

羅布泊的河水,主要來自塔里木盆地。羅布泊西部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和車爾臣河;東部主要有甘肅的疏勒河。

羅布泊的湖水是直到1962年才完全乾掉的,之前是有水的。

沙漠中只要有水,人類就可以生存。

比如阿拉伯人中很多部落,就是在沙漠邊緣遊牧。只要沙漠中有一些水源,他們就能夠以放牧為生。

古代樓蘭這裡的自然環境不錯,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漢人軍隊都在這裡屯田駐紮。

但是,當時就已經有了水量不足的問題,漢人主要依靠自己的技術修建引水渠。

然而,到了公元330年,由於孔雀河水的改道,致使位於其下游的樓蘭水源枯竭。

同時,羅布泊面積也大為縮小,引水渠已經無法勝任灌溉任務。

漢人駐軍無奈,被迫放棄屯田東撤。

擁有先進水利技術的漢人尚且如此,樓蘭國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公元300多年,樓蘭國曾經試圖挽回,傾全國之力修建了大量水渠。

然而水渠的修建和維護工程量太大,最終無法堅持,被迫放棄了樓蘭古城。

也就有了今天3500元門票的樓蘭古城遺址。

但樓蘭國並沒有滅亡,只是將民眾南遷,在新疆若羌縣附近。

樓蘭國的滅亡則是100年以後的事情。

公元492年,高車大舉進攻樓蘭國。

樓蘭小國寡民,對抗不了強大的遊牧民族高車,軍隊潰散,民眾四散逃亡,樓蘭國這才滅亡。


薩沙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自然地理有很多的限制性條件。

對於極地來說,限制其發展的是低溫。對於高原來說,限制其發展的是高寒缺氧。而對於大沙漠來說,光照和熱量都是很充分的,限制因素就是水。

如果沙漠裡有水,就是一片富饒的綠洲。

沒水的話,只能是一片荒蕪的沙漠。

在今天新疆羅布泊西北岸,有一片古城,面積竟然可達12萬平方米,方形的城牆,暗示著這裡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這就是震驚世界的樓蘭古城。

要知道,現在的樓蘭古城附近,可是一片荒蕪的景象,根本無法想象,這裡曾經有過一段繁華往事。

中國的古詩文中,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也有記載:“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

樓蘭是一個自西漢到唐初,存在於西域的一個叫鄯善國的人建立的都城。

當時的樓蘭城,建在羅布泊旁邊,既然有泊,說明有水。當是的羅布泊有孔雀河注入,為這片沙漠中的城堡,提供了生命之水。

班固在《漢書》中,記載了漢代人眼中的樓蘭國人:“地沙滷少田,寄田仰谷分國。國出玉,多葭葦(蘆葦)、枝柳(紅柳)、胡桐(胡楊)、白草(芨芨草)。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駱駝。能作兵,與婼羌同。”

蒹葭,就是蘆葦,是標準的水邊生的植物,說明當時的樓蘭城,確實有羅布泊中的水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

但是之後的環境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孔雀河改道,羅布泊萎縮,樓蘭沒了水,就成了絕境下的一個死城。

這也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羅布泊和樓蘭遺址。

曾經住在這裡的人,早已因為乾旱缺水無法生存,而遷徙到了其他地方。



歷史寶藏


樓蘭古國在古代歷史上似乎像西域沙漠裡的一顆明珠一樣,在經歷了800多年的繁華後,便突然失去了光芒,帶著它的光芒,神秘一起被埋在了黃沙之中。讓後世多少人對它心馳神往!那是什麼讓這顆沙漠裡的明珠持續亮了800多年呢?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會有人居住,就會有文明的產生。公元前176年,樓蘭古國圍繞中國當時第二大的內陸湖羅布泊而建。羅布泊的西部和東部分別有塔里木河,孔雀河,疏勒河,所以羅布泊不缺水,樓蘭古國也不卻水。光有水就能產生一個繁華的古國,顯然是不夠的。

樓蘭古國,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國家,是西域的一個重要的樞紐,大多數商人都要到這裡去進行商品的交易和買賣,使得樓蘭古國成為一個貿易中心,週轉中心,驛站中心,這不僅能增加當地的人口,還能帶動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這也促使了樓蘭古國的繁華!



樓蘭古國在沙漠中繁華了800多年,確實是一個奇蹟,對於它的滅亡,可能是自然的因素,可能是因為戰爭,也有可能是絲綢之路的消失,但不管是什麼,都是歷史的悲劇,文化的傷疤!

謝謝!


吉他玄上的律動


因為古代樓蘭國存在時期,這地區還沒有沙漠,這裡水資源豐富,而且還是交通要道。

“死亡之海”

現代的羅布泊被稱為“死亡之海”,四周是廣闊的沙漠,滿目淒涼,寸草不生,天上沒有飛鳥,地上沒有走獸,但是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的羅布泊湖面積大約有3000多平方公里,僅次於清海湖。湖泊由西部的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以及東部的疏勒河,四大河水注入。這些河流周邊植被好,牧草豐富。那個時期,在羅布泊的西北部存在著一個繁華的不算大的國家,史稱樓蘭國。

樓蘭的興與衰

據說,當時的樓蘭國是一個繁榮富庶的國家,地理位置優越,處於“絲綢之路”要道。《史記》記載了漢朝張蹇出使西域,樓蘭國是必經之地。所以樓蘭國在那段很長時期成為中原與西域各國交通來往的中轉站。到漢朝時,樓蘭國改名鄯善國,成為西域重鎮,三國時期成為魏屬國;西晉時期,封鄯善王為歸義侯。到了公元4世紀時為零丁國所滅,至此,樓蘭國在歷史上消失。

樓蘭遺址

從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的初次發現,到1980年中國考古學家的最新考查,這些活動都初步證實了樓蘭古國的燦爛文明景象及其對溝通中西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在遺址上發現的文物中,有許多古幣,比如中國漢代的五銖錢,還有大量的絲織品,陶器及漆木器具,還有希臘,羅馬的藝術品,還有流於中亞撒馬爾罕,布哈拉一帶的用窣利文字書寫的紙片殘件,波斯地氈殘片,以及具有羅馬,波斯風格的壁畫等等。所有這一切都無可辨駁地說明了樓蘭古國當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樞紐地位。


可惜,後來由於樓蘭國人們的亂砍濫伐,以及戰爭,瘟疫等影響,造成生態惡化,水資源匱乏,樓蘭國就很快消失了。 所以,在水資源充足,植被好的條件下,況且地處中原和西域交通的中轉地,使樓蘭古國繁華了800多年。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樓蘭繁榮的原因,是因為它出於我們古代絲綢之路的關鍵樞紐地帶,所以依靠這一優勢,它成了商人們來來往往的交易中轉站和休息的小城市。

由於頻繁的貿易往來,樓蘭的經濟迅速地開始發展,慢慢的開設起了許多飯店供來往的商人們休息補給,建立了許多的客棧,供人們歇腳,所以因為貿易,這個小城市成為了西部沙漠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許多人們也直接來到樓蘭進商業活動,這裡是中華的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匯處。中國的茶葉和波斯的器物在這裡交換,吐蕃族的食物和中國的絲綢布料在這裡談判價值,這裡還是一些外國的宗教和中華文化和匯集點,這裡經考察也發現了一些佛教的蹤跡。這裡當時是中國通往西域的一個窗口,也是世界瞭解中國的一個門戶。

在實際的考古中,考古專家發現,這裡還發現了樓蘭美女的墓穴。人們經過現代技術的還原,一位曼妙迷人的西域樓蘭美女出現在了世人的眼前。這位美女身上的配飾也具有很強烈的西域風情,足以窺見樓蘭的文化豐富性。

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繁華的樓蘭古城消失了,能夠發現的記載和現有考古的證據表明它大概是延續了800多年左右,到了魏晉時期之後就沒有了樓蘭的記載。有人說它的滅亡是因為戰爭,後來許多的少數民族崛起,就掠奪了樓蘭古城的財富。還有人說是自然的原因,後來樓蘭的地理環境發生了大改變,人們難以生存,城市自然就滅亡了。還有的一種說法是因為後來疾病的流行,瘟疫肆虐,人們紛紛死亡,城市自然衰落。







大向侃史


樓蘭古國位於羅布泊,當是羅布泊的環境也沒有現在如此的惡劣,是可以正常生活的。在我國《史記》中就有了樓蘭古國的記載。



樓蘭古國繁華的原因,是因為它位於我們古代絲綢之路的樞紐地帶,所以依靠這一獨特地理位置優勢,它成了商人們來來往往的中轉中心。由於貿易往來,樓蘭的經濟迅速地發展,當地的各種產業得以持續穩定增長,比如客棧,飯館,交易中心,所以因為貿易,樓蘭成為了西部沙漠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同時這裡也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點,中國的茶葉,絲綢和西方的器物在這裡交換,還有一些外國的宗教通過這裡傳播到中國。當時這裡是中國通往西域的一個窗口,也是世界瞭解中國的一個門戶。


驚奇隊員


樓蘭古國與精絕古國都是中國古代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也同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雖然人口很少,距離中原遙遠,而且又地處西域荒漠,但是那時候,這兩個小國也是相當繁華的,因為畢竟處在絲綢之路的沿線。

據史料記載,精絕古國距離長安8820里路,人口約為3360人,並且擁有軍人500人;

而樓蘭古國距離長安6100里路,人口約為14100人,軍人數量自然就要比精絕多,但是具體數目不詳。

樓蘭古國於公元前176年建國,於公元630年神秘消失,前後算起來樓蘭古國共有800年的歷史;精絕古國與樓蘭古國類似,處於同一個歷史時期,但是精絕古國在大約公元4世紀時神秘消失。

目前關於這兩個古國究竟是怎麼消失的,存在諸多假說,畢竟歷史久遠,資料甚少。而對於鬼洞族,鬼洞族是精絕國的主要族人,但是正史中並未記載這一名字,很可能鬼洞族只是虛構的名稱罷了,真實名稱應該不是這樣的,從字面上來看,鬼洞族更像是小說中慣用的描寫手法。

對於他們究竟是如何消失的,較為令人信服的原因有這幾種:

第一:河流由於泥沙淤積而改道,地處西域荒原的國家,靠水而居,他們的城池也都是靠水而建,所以賴以生存的河流改道了,他們自然也會離去,前往另一處;

第二:戰爭的侵略,由於國家實力太弱,無法抵禦外族入侵,很多人背井離鄉,棄城而去;

第三:另有一說是認為瘟疫的突然降臨導致人們死的死,逃的逃。

事情大概就是這樣了,你們有什麼要補充的嗎?歡迎在下方討論。


和田網


1900年3月27日,傍晚,塔克拉瑪干沙漠。一個白人老頭和幾名嚮導、幾頭駱駝在緩慢地行走著,夕陽下,他們的身影被拉得很長很長。沿著古塔里木河的河道,他們想尋找行蹤不定的羅布泊,在太陽落下的時候,他們終於來到了一個土崗上。這時,糟糕的事情發生了,白人老頭髮現駱駝身上的水袋在漏水,所剩的用水已經寥寥無幾。禍不單行,嚮導發現他們落腳必須用的鐵鏟也丟失了。老頭決定,所有人員立刻就地休整,嚮導獨自返回尋找鐵鏟。

行進中,獨行的嚮導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古城的城牆、街道、房屋,甚至還有烽火臺。嚮導以為自己產生了幻覺,使勁揉了揉眼睛,才敢確定這一切並不是幻覺。他立刻返回把這個發現告訴了老頭。老頭異常興奮,他們循著嚮導的指引,再次來到了那一片古城。由於沒有了水,匆匆查看後他們就離開了,第二年他們又按照原路回到了這裡,進行了大量發掘。

老頭根據當地出土的佉盧文簡牘“kroraina”一詞,推定古城名為樓蘭。此後,樓蘭這個名字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一直深深地吸引著世界。而最早發現樓蘭古城的維吾爾族嚮導,名叫艾爾迪克,那位白人老頭,就是赫赫有名的探險家、瑞典人斯文·赫定。斯文·赫定在這裡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36張寫有漢字的紙片、120片竹簡和幾支毛筆。這個被斯文·赫定稱為“沙漠中的龐貝城”的古城震驚了整個世界。隨後,許多國家的考古學家、地理地質學者、探險隊接踵而至……

1905年美國的亨廷頓探險隊;1906年英國的斯坦因探險隊;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探險隊;1910—1911年日本的大谷光瑞第二次探險隊……

各國探險隊在樓蘭古城及羅布泊地區發掘出的文物數量之豐富、價值之大,震驚了全世界。這裡出土了各個時代的石器、木器、陶器、銅器、玻璃製品、古錢幣等等,品種極其繁多,歷史久遠。在各種出土文物中,樓蘭古城出土的漢錦和晉代手抄《戰國策》最為珍貴。漢錦大約製作於公元1—2世紀,做工精細,色彩絢麗,並繡有文字,如“延年益壽”、“昌樂光明”、“延年益壽宜子孫”等吉祥字樣。這裡發掘出的晉代手抄字紙,比歐洲人最早的紙張都要早六百餘年。在出土的文物中,還發現了西晉時期西域長史李柏寫給焉耆王的信件,即“李柏文書”。以斯文·赫定為代表的探險家們,盛讚樓蘭是一個湮沒在“沙漠中的寶地”,是遺落在歷史角落的“博物館”,是“東方的龐貝城”。

延續了數千年的文明,湮沒了數千年的記憶,慢慢揭開了神秘面紗,樓蘭古城,在風沙和荒煙中漸漸顯露出來。

考古專家根據樓蘭古城附近遺址出土的古墓乾屍推論,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時間,樓蘭地區生活著一群以遊牧為生的人,他們金髮碧眼,與古歐羅巴人種同宗。或許是因為逐水草而獵,他們僅留下幾具乾屍,就神秘地消失了。

其後2000餘年,這一地區的歷史出現斷層,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中均找不到樓蘭一絲痕跡。當時,樓蘭地區的自然環境不像今天一樣惡劣,而是非常適合遊牧或農業,但這一段歷史成了不解之謎。

西漢時,樓蘭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張騫通西域後,樓蘭成為東西方交通的要道。《史記·大宛列傳》記載:“于闐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南河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而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司馬遷時代,“樓蘭”一名已為漢人所知,這些記錄就是依據張騫出使西域的所見所聞而來。

魏晉時期,中央政府設置西域長史一職,治所就在樓蘭,樓蘭也因此成為西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從長安出發,古絲綢之路一路西延,到達樓蘭時開始分為南北兩道。樓蘭作為亞歐大陸心臟位置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處在強大的漢帝國、匈奴和周圍許多遊牧民族國家夾縫中的樓蘭,時常面臨生存危機,各國也經常為爭奪樓蘭進行大規模戰爭。

晉代之後,樓蘭突然再次消失,一個曾經繁華一時的西域重鎮,在此後的1500多年裡再次銷聲匿跡。

從公元前176年始見記錄,至公元前77年更名為“鄯善”盛極一時,再到四世紀左右突然消失,樓蘭留在文獻中的歷史十分短暫,也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樓蘭什麼時候建國,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有什麼樣的社會經濟生活,信仰什麼宗教,是什麼樣的民族等等,都已無從考證。

文獻中記載最多的,只是簡單說公元前1世紀時,在漢帝國與匈奴的激烈鬥爭中,樓蘭“小國在大國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努力維護自己的生存。西域史名家馮承鈞感慨:“考證西域古國今地,往往一件簡單問題,變成極複雜的問題,樓蘭就是一例。樓蘭疆域有多大?都城在何處?現在假定雖有幾說,尚無定讞。”

樓蘭雖然迅速而悄然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卻留下了“一塊緊張的世界史的紀念碑”。1700年後的今天,荒漠古道中的樓蘭依然保持著她“謝幕”時的姿態,殘垣斷壁揭示出塵封的記憶,令人恍然覺得歷史就發生在昨天。誦讀李白《塞下曲》中的名句:“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仍能感受到歷史的獵獵風塵。樓蘭為什麼變成了人跡罕至的沙漠戈壁?多少年來,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亡於全球氣候的變化。大約從一萬年前起,地球環境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性變化,距今10000年至8000年為升溫期,距今約8000年至3000年為高溫期(氣候適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為降溫期。三大階段性變化決定了人類的活動範圍與方式,樓蘭古城的消亡大約在公元前後至四世紀,這時正是旱化加劇的時期。

在這一旱化過程中,不僅是樓蘭古城消亡,而且由於沙漠擴大,先後發生了尼雅、米蘭城、喀拉墩、可汗城、統萬城、尼壤城等國家和城市的消亡。樓蘭古城地處亞歐大陸腹地,處在乾旱內陸,在地球氣候出現旱化的大背景下,消亡不可避免。

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亡於青藏高原的隆起。在距今7到8萬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這對亞歐大陸中部地區的氣候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再也無法到達這裡,整個中亞地區都出現了乾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趨勢。

水源和樹木是荒原上綠洲能夠存活的關鍵,樓蘭古城建立在水系發達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在這期間,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水系的變化,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樓蘭曾頒佈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但水源依然迅速萎縮終至最後消亡,城市也就無法存續下去。

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亡於戰爭。公元五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

一種觀點認為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闢有關。樓蘭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早期古絲綢之路從這裡經過。後來,經過哈密、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通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亡於瘟疫疾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絕大多數居民的生命,僥倖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樓蘭因此而亡。

一種觀點認為樓蘭亡於生物入侵。據有關專家考證,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昆蟲螻蛄,給樓蘭帶來了致命的災難。這種螻蛄生活在土中,它們以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的土地、房屋,在樓蘭沒有任何天敵,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無論如何,樓蘭的消亡足以說明,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自身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樓蘭曾有挾制要道、左右東西交通的輝煌;曾有積粟百萬、威服四鄰諸國的壯舉,然而,自然環境的演變、水系的變化、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戰爭的破壞,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最終導致樓蘭由綠洲變成了荒漠,由盛世走向了荒蕪。昔日塞外綠洲,今日黃沙亂冢,興衰成敗之間的落差給後人留下無盡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