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製造的這把槍被譽為中華第一槍,抗戰中殺的鬼子膽戰心驚

鴉片戰爭是閉關鎖國的中國被迫打開國門接受近現代文明衝擊的起點。它在使中國蒙受重大前所未有之屈辱的同時,也令當時開眼看世界的社會精英對英夷“船堅炮利”的先進武器豔羨不已。

很快,戰敗後的大清王朝朝野,鍊鐵鑄器成為鞏固國防、富國強兵的共識。

清末名臣張之洞在對洋務運動的失敗作了反思後,認為一味從結果上對外國產品進行模仿,既不符合國情,也無法實現對外國同類產品的性能超越,提出了著名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新理論。

1884年,張之洞奉命督粵,中法戰爭爆發,廣東無法為戰爭提供槍炮軍需,張之洞只得不惜重金向海外求購。然而,歐美各國不是以“中立”為由拒絕,就是落井下石漫天要價。

戰爭結束後,深受刺激的張之洞苦思強國之路,決定在廣東興辦鍊鐵、槍炮以及紡織廠,發展工業,蓄積國力鞏固國防。不久,他就在駐德大使洪鈞的幫助下聯繫上了德國柏林的盧德維西-列維兵工廠,雙方一拍即合,很快商定了購買毛瑟槍的全套生產設備。

晚清製造的這把槍被譽為中華第一槍,抗戰中殺的鬼子膽戰心驚

當時的德國設備可以日產50支M1871|1884毛瑟步槍,十分符合張之洞實業興國的構思。只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不久張之洞改任湖廣總督,繼任者並不熱衷此事,無奈之下,張之洞只得奏請將自己的構想及業已運至廣東的德制設備運至湖北。

1891年,就在張之洞籌建兵工廠之時,得知德國工廠已經研製出了新型的M1888步槍,於是在時任駐德公使許景澄的協調下,追加投資45萬馬克,改訂了可製造M1888的升級型機械設備。

漢陽兵工廠選址在漢陽龜山北麓,1892開始動工興建,十三個月後廠房初具規模,準備驗收開工。哪知道好事多磨,1893年6月突發的一場大火將廠房與設備化為灰燼。

張之洞欲哭無淚,漢陽兵工廠的建設不得不中斷。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第二年,清日戰爭中北洋艦隊一敗塗地,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上疏光緒,要求制定新的治國方略,發展工業全面增強國防力量。

在此情況下,漢陽兵工廠的建設得以重新啟動,1895年末,湖北槍炮廠終於完成重建,並開始正式仿製德國M1888型號的7.92毫米步槍,並定名為“漢陽造88式七九步槍”,也稱之為“委員會步槍”,即著名的“漢陽造”。

在此之前,張之洞就意識到了發展工業的基礎原材料——鐵的重要性。他認為“舉凡武備所資槍炮、軍械、輪船、炮臺、火車、電線等項,以及民間日用、農家工作之所需,無一不取資於鐵。”

張之洞到湖北後,在他的主持推動下,漢陽鐵工廠於1890年動工開始修建。歷經四年,終於建成開爐鍊鐵。

1907年,漢陽兵工廠與湖北鋼藥廠合併,稱為“湖北兵工鋼藥廠”。

晚清製造的這把槍被譽為中華第一槍,抗戰中殺的鬼子膽戰心驚

由於漢陽造步槍與其生產地久負盛名,辛亥革命後湖北兵工廠收歸陸軍部管轄,從此正式命名的“漢陽兵工廠”廣為人知,張之洞也因此得享中國近代工業之父的美名。

抗日戰爭爆發後,漢陽兵工廠又更名為“第一兵工廠”,因戰事所迫,漢陽兵工廠遷至湖南辰溪,最後一直轉移在重慶的軍政部兵工署21廠,退無可退這才算安頓下來。

從第一支毛瑟槍的問世,一直到1944年,“漢陽造”步槍成為服役期限最長的中國產製式步槍。數十年間,製造數量保守估計超出了100萬支。

漢陽造在兵器史得享大名,完全是因為它模仿的對象——德系M1888確實非同凡響。試想,清末山寨的德國步槍,直到抗日戰爭時期還是中國軍人使用的制式槍械,與日軍裝備的“三八大蓋”在戰場上對決也絲毫不落下風,“漢陽造”步槍的性能還真不是吹的。

直到現在,德制機械的精密技術仍是被不斷追趕的,一百多年前的德系M1888也是如此。

19世紀末,無煙火藥與發射技術的發明極大促進了列強間的軍備競賽。法式勒貝爾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無煙發射藥的小口徑步槍,與德國制毛瑟1871|1884式步槍相比,無論是精度還是射程上都要勝出許多。

為此,德國政府特意成立了“步槍實驗委員會”,於1888年推出自己的新式步槍,因此也被稱為“委員會步槍”。

M1888式步槍借鑑了奧地利人曼裡夏的五發漏夾,外露式單排彈倉與五發彈夾,改為了上下方均可裝填而不是之前只能固定單向壓裝的方式。

槍管外加裝了隔熱套筒,一端固定於準星收口,一端固定在機匣上,防止射手為高溫灼傷。

德系M1888步槍不但結構簡單、操作簡便,而且提高了精度,擴大了射程,問世後即超越了法式勒貝爾,成為當時最先進的輕型武器。

張之洞雖然引進了全套的德系生產線,但由於M1888存在裝彈退彈困難,容易炸膛等設計缺陷,再加上兩國在生產工藝水平、成本投入、製造效率方面現實存在的差異,為適應國情,在生產過程中逐步對M1888做了多次改良。

如:最初,槍管外徑增加了1.4毫米,以方便填裝直徑更大的彈藥,更便於固定槍管與木託;1910年,又改回13.4毫米的外徑,並增加了上護木,以較低的成本與更加輕便的木料,增加了保護手部的功能。

經改造後的漢陽造,“性能可靠、結實耐用”,以至於全國各地的兵工廠紛紛仿製,一時間,“漢陽造”遍地開花。從此,“漢陽造”成了近代中國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

晚清製造的這把槍被譽為中華第一槍,抗戰中殺的鬼子膽戰心驚

令張之洞始料未及的是,他吹噓的的“自強持久之計”,成了埋葬清政府的急先鋒,漢陽兵工廠為起義的成功提供了充足的彈藥,“漢陽造”在武昌首義中大顯神威。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使用的步槍主要就是“漢陽造”。尤其是在全面抗戰爆發初期,八路軍所轄三個主力師使用的步槍全部為“漢陽造”。

在平型關戰役中,八路軍115師使用“漢陽造”伏擊了裝備“三八式”步槍(1905年造、即日本明治三十八年,故名)的侵略者。在與日軍的貼身肉搏戰中,“漢陽造”長400MM的刺刀,在與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的對決中絲毫不落下風;陣地戰中,“三八式”雖然在精度、射程方面超過了“漢陽造”,但“漢陽造”7.92毫米子彈的強大殺傷力令手持“三八式”的侵略者膽顫心寒。

“漢陽造”歷經辛亥革命、北伐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各歷史時期,武裝了清末新軍、北洋軍閥、國民革命軍、人民解放軍等部隊,擁有縱橫戰場半個多世紀的輝煌過往,充滿神奇色彩,軍史專家贈其美譽為“中華第一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