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制造的这把枪被誉为中华第一枪,抗战中杀的鬼子胆战心惊

鸦片战争是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接受近现代文明冲击的起点。它在使中国蒙受重大前所未有之屈辱的同时,也令当时开眼看世界的社会精英对英夷“船坚炮利”的先进武器艳羡不已。

很快,战败后的大清王朝朝野,炼铁铸器成为巩固国防、富国强兵的共识。

清末名臣张之洞在对洋务运动的失败作了反思后,认为一味从结果上对外国产品进行模仿,既不符合国情,也无法实现对外国同类产品的性能超越,提出了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理论。

1884年,张之洞奉命督粤,中法战争爆发,广东无法为战争提供枪炮军需,张之洞只得不惜重金向海外求购。然而,欧美各国不是以“中立”为由拒绝,就是落井下石漫天要价。

战争结束后,深受刺激的张之洞苦思强国之路,决定在广东兴办炼铁、枪炮以及纺织厂,发展工业,蓄积国力巩固国防。不久,他就在驻德大使洪钧的帮助下联系上了德国柏林的卢德维西-列维兵工厂,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商定了购买毛瑟枪的全套生产设备。

晚清制造的这把枪被誉为中华第一枪,抗战中杀的鬼子胆战心惊

当时的德国设备可以日产50支M1871|1884毛瑟步枪,十分符合张之洞实业兴国的构思。只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不久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继任者并不热衷此事,无奈之下,张之洞只得奏请将自己的构想及业已运至广东的德制设备运至湖北。

1891年,就在张之洞筹建兵工厂之时,得知德国工厂已经研制出了新型的M1888步枪,于是在时任驻德公使许景澄的协调下,追加投资45万马克,改订了可制造M1888的升级型机械设备。

汉阳兵工厂选址在汉阳龟山北麓,1892开始动工兴建,十三个月后厂房初具规模,准备验收开工。哪知道好事多磨,1893年6月突发的一场大火将厂房与设备化为灰烬。

张之洞欲哭无泪,汉阳兵工厂的建设不得不中断。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第二年,清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一败涂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上疏光绪,要求制定新的治国方略,发展工业全面增强国防力量。

在此情况下,汉阳兵工厂的建设得以重新启动,1895年末,湖北枪炮厂终于完成重建,并开始正式仿制德国M1888型号的7.92毫米步枪,并定名为“汉阳造88式七九步枪”,也称之为“委员会步枪”,即著名的“汉阳造”。

在此之前,张之洞就意识到了发展工业的基础原材料——铁的重要性。他认为“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

张之洞到湖北后,在他的主持推动下,汉阳铁工厂于1890年动工开始修建。历经四年,终于建成开炉炼铁。

1907年,汉阳兵工厂与湖北钢药厂合并,称为“湖北兵工钢药厂”。

晚清制造的这把枪被誉为中华第一枪,抗战中杀的鬼子胆战心惊

由于汉阳造步枪与其生产地久负盛名,辛亥革命后湖北兵工厂收归陆军部管辖,从此正式命名的“汉阳兵工厂”广为人知,张之洞也因此得享中国近代工业之父的美名。

抗日战争爆发后,汉阳兵工厂又更名为“第一兵工厂”,因战事所迫,汉阳兵工厂迁至湖南辰溪,最后一直转移在重庆的军政部兵工署21厂,退无可退这才算安顿下来。

从第一支毛瑟枪的问世,一直到1944年,“汉阳造”步枪成为服役期限最长的中国产制式步枪。数十年间,制造数量保守估计超出了100万支。

汉阳造在兵器史得享大名,完全是因为它模仿的对象——德系M1888确实非同凡响。试想,清末山寨的德国步枪,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中国军人使用的制式枪械,与日军装备的“三八大盖”在战场上对决也丝毫不落下风,“汉阳造”步枪的性能还真不是吹的。

直到现在,德制机械的精密技术仍是被不断追赶的,一百多年前的德系M1888也是如此。

19世纪末,无烟火药与发射技术的发明极大促进了列强间的军备竞赛。法式勒贝尔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无烟发射药的小口径步枪,与德国制毛瑟1871|1884式步枪相比,无论是精度还是射程上都要胜出许多。

为此,德国政府特意成立了“步枪实验委员会”,于1888年推出自己的新式步枪,因此也被称为“委员会步枪”。

M1888式步枪借鉴了奥地利人曼里夏的五发漏夹,外露式单排弹仓与五发弹夹,改为了上下方均可装填而不是之前只能固定单向压装的方式。

枪管外加装了隔热套筒,一端固定于准星收口,一端固定在机匣上,防止射手为高温灼伤。

德系M1888步枪不但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而且提高了精度,扩大了射程,问世后即超越了法式勒贝尔,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轻型武器。

张之洞虽然引进了全套的德系生产线,但由于M1888存在装弹退弹困难,容易炸膛等设计缺陷,再加上两国在生产工艺水平、成本投入、制造效率方面现实存在的差异,为适应国情,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对M1888做了多次改良。

如:最初,枪管外径增加了1.4毫米,以方便填装直径更大的弹药,更便于固定枪管与木托;1910年,又改回13.4毫米的外径,并增加了上护木,以较低的成本与更加轻便的木料,增加了保护手部的功能。

经改造后的汉阳造,“性能可靠、结实耐用”,以至于全国各地的兵工厂纷纷仿制,一时间,“汉阳造”遍地开花。从此,“汉阳造”成了近代中国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

晚清制造的这把枪被誉为中华第一枪,抗战中杀的鬼子胆战心惊

令张之洞始料未及的是,他吹嘘的的“自强持久之计”,成了埋葬清政府的急先锋,汉阳兵工厂为起义的成功提供了充足的弹药,“汉阳造”在武昌首义中大显神威。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使用的步枪主要就是“汉阳造”。尤其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八路军所辖三个主力师使用的步枪全部为“汉阳造”。

在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115师使用“汉阳造”伏击了装备“三八式”步枪(1905年造、即日本明治三十八年,故名)的侵略者。在与日军的贴身肉搏战中,“汉阳造”长400MM的刺刀,在与日军的“三八式”步枪的对决中丝毫不落下风;阵地战中,“三八式”虽然在精度、射程方面超过了“汉阳造”,但“汉阳造”7.92毫米子弹的强大杀伤力令手持“三八式”的侵略者胆颤心寒。

“汉阳造”历经辛亥革命、北伐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历史时期,武装了清末新军、北洋军阀、国民革命军、人民解放军等部队,拥有纵横战场半个多世纪的辉煌过往,充满神奇色彩,军史专家赠其美誉为“中华第一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