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需将太多人请进自己的人生里

远离“无效社交”| 你无需将太多人请进自己的人生里

(图/rawpixel)

01


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在社交上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

在社交场合中,明明不太关心别人的事情,却还是要装作十分感兴趣的样子听完,还要时不时憋出一些提问,显得自己十分真诚;认为“朋友越多越好”、“圈子人脉越多越好”,抓住各种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人,但这些人最终都只是静静躺在了自己的好友列表里;喜欢叫上三五同事组队吃饭喝酒并美其名曰“聊人生”。然而,酒足饭饱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时,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却涌上心头,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焦虑感。


这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交圈:生活中,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社交、去认识那么多人才能为我们带来成功的机遇吗?

远离“无效社交”| 你无需将太多人请进自己的人生里


02


社会学家博恩•思希有一个著名的理论——1:25裂变定律,即:你如果认识一个人,那么通过这个人,你就有可能再认识25个人。

戴尔•卡耐基也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

话虽如此,事实上我们都高估了自己的人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尽管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我们所谓的“人脉”实际上不过只是一种“交换关系”。

在社会上,如果做不到“公平交换”,那么,你最终不过只是对方的负担。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交换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无效社交”。

在《请停止无效社交》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你忙于交际,频于应付,鸡同鸭讲的尴尬无处不在。

你为了别人的欢笑而奔波,又为了别人的肯定而牺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

其实,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无谓地蹉跎光阴。”

远离“无效社交”| 你无需将太多人请进自己的人生里


03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经历,姑且称他为老李吧。老李是个销售,为了销售业绩平时自然少不了要跟客户应酬。某天的饭局上,他遇到了他那行的金主,于是他主动过去跟那个金主打招呼、敬酒。

但那个金主打量了老李一番后,说了句:“你谁啊,我认识你吗?”

那瞬间的空气有那么一点点凝结了,老李讪讪地把酒一饮而尽,怯生生说了句:“哎呀,您贵人事忙,把我都给忘了哈哈哈……”说完便回到自己座位上,那个画面就别提有多尴尬了。

说到底,社交终究不是几瓶酒就能搞定的。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圈子、融入不了的团队,你硬往里凑也没用。

因为,无效社交并不能给你的生活和精神带来任何的愉悦和进步。

所以,与其去各种社交场所广撒网,倒不如费心力经营一个你认为最重要的朋友。


远离“无效社交”| 你无需将太多人请进自己的人生里


04


说到底,人的精力还是有限的。

如果你没办法挤进某些社交场合,那我建议你也不要硬挤了。

与其让这些人将你的生命搅扰得拥挤不堪,倒不如空出点时间给自己去成长。在我认识的一些朋友里,也许他们不擅长言谈、不擅长交际,但他们利用时间去督促自我成长,同样过得有滋有味。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社交的本质也正是应从自己出发。

社交的意义,无非是有两样:一、获得精神上的陪伴,二、获得物质上的交换。如果两样东西都换不来,那么社交就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无效社交。

人生不过短短几十载春秋,与其在无效社交中蹉跎,倒不如学会获得社交自由、减少压力。

作家刘同也曾说过:

“以前觉得取悦了别人才能成功,现在发现只有做一个更真实更投入的自己才是有可能成功的前提。”

远离无效社交吧,你无需将太多人请进自己的人生里,把余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自己喜欢和有意义的人和事情上去,才能获得真正的充实和快乐。

(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关注我的账号——“知姐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