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智若愚到鈍感力——最後發現,人還是蠢一點好

從大智若愚到鈍感力——最後發現,人還是蠢一點好

《四海行舟》第125篇文章

從大智若愚到鈍感力——最後發現,人還是蠢一點好


我們十幾歲時,覺得三十歲已經很老。到自己三十的階段,就說六十方老,古來稀了,還自圓其說:“人老心不老”。

哈哈,人生真滑稽。

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是好的,所以不必罵年輕人無知,也別嫌老者固執。一切靜觀自得,得個笑字。

——蔡瀾 《看得開,放得下,才是人生》

從大智若愚到鈍感力——最後發現,人還是蠢一點好



從大智若愚到鈍感力——最後發現,人還是蠢一點好



《老子 四十五章》中的: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其中的“大直若愚”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大智若愚”。

這便是老子一生智慧的體現。

如魯迅先生曾在《出關》一文中這樣描寫老聃:好像一段呆木頭。無疑也是對老子這位大哲學家的高度讚譽。

後又有蘇軾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寫到: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便從此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成為國人對智者的最高褒獎。

從大智若愚到鈍感力——最後發現,人還是蠢一點好

隨後,我們又從蘇學士寫給兒子的那首《洗兒詩》看出了一些端倪——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拋開蘇軾這首詩對當年朝廷的譏諷之外,更是對於自以為聰明的懊悔,以及對兒子的告誡。

三國時期,曹操最為欣賞的人才——楊修,智力過人,聰敏善辯論,上知天文,下查地理,懂奇門,會八卦,學識淵博,為人謙恭,可以說是一個奇才。

卻因過於聰明,最後被斬。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楊修之死”

從大智若愚到鈍感力——最後發現,人還是蠢一點好

曾國藩認為: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當年,民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夜裡,曾國藩在自家書房背課文,卻怎麼也背不出;直到夜深人靜,所有的人都已熟睡,突然從房樑上跳下一名蒙面的黑衣人,一口氣把曾國藩要背的課文背了出來,然後揚長而去,口裡還說了一句:蠢才。

雖然這只是一個無從考證的笑話,但從側面反應了曾國藩當年並非一位天才。也正是因為曾國藩的“拙”,才成就了以後的豐功偉績。

胡適也說: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人。

聰明人只適合聊天,真正做事的人都是那些看上去呆頭呆腦的靠譜之人。

從大智若愚到鈍感力——最後發現,人還是蠢一點好


最近,看到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鈍感力》一書,不但對書中的一些理念若有所感;竟然發現就連“鈍感力”這個偉大且充滿智慧的詞都是渡邊先生創造出來的。

書中這樣描寫鈍感力——

鈍感的人和敏感的人相比,前者不會造成器官的消耗,可以更為悠閒自在,胸襟開闊的長壽下去;

人們的各種感覺器官若過於敏感的話,會對人產生負面影響,只有對各種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計,才能開朗、大度地生活下去;

……

從大智若愚到鈍感力——最後發現,人還是蠢一點好

顯然,一位與魯迅先生有著類似經歷,棄醫從文的渡邊先生站在醫學的角度,用大量的事實闡述了關於鈍感力對於身體的好處。

並且,渡邊先生還列舉出一些親身經歷,以此證明鈍感力是一種生活哲學、人生智慧。

對眼前的事情要頓感一些,不要什麼都往心裡去;

鈍感力是一種才能,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

……

難怪,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用這本書來建言不受待見的安倍;同時也引起日本民眾的熱烈追捧。

如果講敏感是一種反應迅速,鈍感就是一種反應遲鈍;如果講敏感是一種本能,頓感就是一種才能。

如此說來,敏感只是一種小聰明,鈍感才是一種大智慧。

從大智若愚到鈍感力——最後發現,人還是蠢一點好

從健康的角度來講,過於敏感,一點傷風感冒、小病小痛就要投醫問藥的人身體自然不會好到哪裡去。

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中也反覆強調,並用事實證明:鈍感力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動力,它不會造成器官的消耗,會讓人保持良好的心態,降低癌症的患病率,可以更為悠閒自在、胸襟開闊地長壽下去。

同樣,凡是把一些不足掛齒的小事、閒言閒語往心裡去,對外界的變化迅速做出反應的人,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最後也是庸人自擾、痛苦不堪。

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中那句“情深不壽,慧極必傷”恐怕也有這樣一層意思在裡面。

從大智若愚到鈍感力——最後發現,人還是蠢一點好

生活中,人人嚮往聰明;對於愚蠢唯恐避之不及。

當我們受到並非有意的嘲諷,我們便馬上用尖酸進行回敬;當我們面前有人在炫耀某些技能,我們便要馬上加倍證明自己更厲害;當我們在人群中默默無聞,我們便會想盡一切辦法證明自己的存在……

不言而喻,我們總是在用一些愚蠢的手段來證明自己的聰明;或是用一種自以為聰明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愚蠢。

《聖經》上講:聰明增加一分 痛苦增加十分。

無論是身體上的敏感,還是頭腦裡的聰明;減一分則無憂無患,增一分則多災多難。

人還是蠢一點好。

從大智若愚到鈍感力——最後發現,人還是蠢一點好


從大智若愚到鈍感力——最後發現,人還是蠢一點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