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看了徐崢的《囧媽》,我決定對媽媽"好"一點,對孩子"差"一點

在父母的眼裡,孩子不管多大,都是一個"孩子"。

電影《囧媽》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是,年過四十的兒子徐伊萬在打電話,媽媽不停地往兒子嘴裡塞各種吃的,就像喂一個自己不會吃的孩子。

看了徐崢的《囧媽》,我決定對媽媽

6天的相處中`,媽媽不停地嘮叨兒子,督促他吃東西喝水,催他生孩子……兒子內心很討厭母親一直這樣"控制"自己,最後忍不住朝母親大喊:"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我不是你養的寵物狗啊。"

我們都知道,父母所有的出發點其實是"愛孩子",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護孩子。

可是,他們或許想不到,那個被"控制"的孩子到底有多痛苦。

01 過度“控制”孩子,會毀了孩子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評論中國式親子關係: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們理想狀態再來一次的機會,兩者關係中,是沒有平等可言的。"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經常下意識的給孩子強行灌輸自己所認為的"理想狀態",而從沒有仔細考慮孩子本身的意願和感受。

父母總覺得"我是為你好",可過度控制孩子的行為,壓抑孩子自身的天性,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1)過度掌控,讓孩子心理崩潰

在電影《銀河補習班》裡,身為老師的閻主任收養了一個孤兒,他付出很多的心血和精力,把這個收養的兒子培養成了省狀元。從兒子很小的時候起,父親就告訴他"學習是最重要的"除了學習以外,父親從不關心兒子的其他愛好,其他愛好也不被允許。

後來,一次考試只考了58分,又得不到父親疏導的兒子終於不堪重負的選擇了跳樓,雖然僥倖沒有死,卻變得瘋瘋癲癲,最終成了整天在校門口遊蕩的流浪漢。

看了徐崢的《囧媽》,我決定對媽媽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青少年教育時說:"父母過度的掌控和過高的期待使孩子承受了很多原本不該承受的,而一旦孩子的心理防線崩潰,則會徹底影響他們的人生。"

(2)過度掌控,使親子關係惡化

電影《狗十三》裡,女主李玩的父親是一個典型的"為你好式家長"。

"我是為了你好"是父親經常掛在嘴邊的話,甚至每次打完李玩之後,父親都會把她抱在腿上安撫"爸爸打你,也是為了你好"。而實際上"為你好"的背後,是來自父親的掌控欲和壓制。

在父權的掌控和壓迫下,李玩只能"懂事"。

只能在眾人的笑容裡收起自己的難過和眼淚,扮演好姐姐的角色祝弟弟生日快樂。

只能接受父親的食言,在成年人的飯桌上敬酒。

看了徐崢的《囧媽》,我決定對媽媽

父親對"懂事"的理解,是要李玩遵循他的意志去成長,圍繞他建立的生活秩序維護好表面的祥和景象,而從來不在乎李玩的感受。

而李玩所有的情緒,終於在那隻叫愛因斯坦的狗丟失之後爆發。狗的走失,讓她和父親的關係劍拔弩張,而其實,狗的走失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讓關係惡化的,是父親長期以來的掌控與忽視。

正如青少年心理學家李雪所說:"父母對孩子人格的視而不見,是親子關係中最大的悲哀。"

(3)過度掌控,讓孩子失去"自處"的能力

最近在同學聚會上遇見昔日的某位同窗,大家聊起現況,她說,自己雖然已經結婚,但在婚姻裡卻覺得無所適從。

因為在學業沒有完成之前,她的父母一再強調她要"心無旁騖",而畢了業之後,全家卻都開始催婚。迫於父母強大的壓力,她只能匆匆結婚。可是在結婚之前,卻沒有"學習愛人"的過程,導致她現在不知道怎麼和對方去相處,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平衡家庭關係。

看了徐崢的《囧媽》,我決定對媽媽

情感作家蘇岑說:"父母其實只是給了孩子生命,並不能代替他們去感知任何哪怕一絲一毫的情感。"

過度的掌控,讓孩子失去對"過程"的感知,抹殺孩子的自處能力,哪怕是很久之後,這種陰影也會影響他們的人生。

02 看見孩子,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和"保護"

李雪說:"意識到孩子獨立人格的存在,'看見'孩子是父母最好的格局和最大的慈悲。"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嘗試看見孩子,從而更好的引導孩子呢?

(1) 不要過分強勢,適當示弱

霍思燕的兒子嗯哼,因為時刻關心媽媽,寵媽媽而成了深受大家喜歡的小暖男。在《媽媽是超人》裡,總是隨時隨地化身"寵媽狂魔"。

在滑滑梯時,擔心撞到媽媽,一臉焦急地叮囑"這樣容易受傷",在媽媽腳疼的時候,暖心地幫媽媽吹吹。

甚至還給媽媽端來洗腳水,幫媽媽脫襪子。

看了徐崢的《囧媽》,我決定對媽媽

霍思燕說,嗯哼之所以這麼暖,是因為自己經常在他面前撒嬌,在他面前也會服軟,因為,"撒嬌服軟的媽媽惹人疼"。

心理學上的兒童發展心理中指出:"當孩子的獨立活動得到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時,他就會有自尊等自我肯定的積極情緒。"

有時候,示弱真的比強勢的作用奇妙得多。

(2) 改變溝通方式,允許孩子表達和嘗試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

"即使是孩子,也有一個人格,也是一個獨立的人,這個條件必須明確,孩子決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構成社會的組成部份之一。"

給孩子自我表達和嘗試的機會,在孩子嘗試和表達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他們小小的心裡,也有很多奇妙,獨立的想法。

所有的偉大在最開始,都是源於勇敢的嘗試。

(3) 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媽媽

Papi醬在《我家那閨女》中做過一個排序,在父母,配偶,子女和自己裡,最愛的,應該是自己。因為只有學會自愛,才能教會我們的孩子什麼是愛。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孩子的第一本教科書,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一書中寫女兒錢媛:她看到我們看書,就來搶我們的書。我們為她買一隻高凳,買一本大書的全集。她坐在高凳裡,前面攤一本大書,手裡拿一支鉛筆,學我們的樣,一面看書一面在書上亂畫。

與其掌控孩子,期待孩子,不如分部分精力給自己,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4)嘗試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心理學上的"標籤效應"表明:當一個人被貼上一種標籤時,無形中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的內容相一致。

父母經常打擊孩子,說孩子這不好、那不行,孩子內心會被貼上 "我不夠好"的標籤,這個標籤一旦釘進了孩子的心裡,就很難再拔出來了。

看了徐崢的《囧媽》,我決定對媽媽

同理,如果孩子的閃光點被父母發現並予以肯定,那麼孩子則會貼上"我很棒"的正面標籤,在不知不覺中走入良性循環,從此越來越好。

03 對孩子“差”一點,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這部電影的最後,媽媽跟兒子伊萬的和解,最重要的是他們經歷了生死的抉擇。

影片中,他們誤入了熊出沒的地方,被黑熊追殺。

兒子讓母親先跑,自己來斷後,可是失敗了,危急時刻,媽媽朝黑熊大喊:“你吃我吧,別吃我兒子”,那一刻,犧牲自己去保全兒子是媽媽的本能。

那一刻,年過四十的兒子才終於懂得了自己在母親心中的分量究竟有多重,明白了母親是有多愛自己。

看了徐崢的《囧媽》,我決定對媽媽

很長的時間裡,我們渴望自由,卻忽略了父母的出發點是“愛”。

作為子女,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一個懂得父母的機會。

而作為父母,這部電影,也給我們一個審視自己的機會。

從現在開始,對媽媽“好”一點,對“兒子”差一點。

END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