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儒家思想是怎樣誕生並發展起來的?有何意義?

春樹情感說


儒家思想,是孔子一生的致力目標。其精髓在於一個“仁”字,一方面,孔子提倡以仁愛為本,反對苛徵暴斂。另一方面,又主張“君重民輕”的核心思想。這在某種程度來看,是相違背的。造成孔子的儒家思想內部相悖的原因,是因為孔子的思想,是吸取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三代的封建文化。對於“君權神授”的理論,孔子一直是持支持的觀點。可見,孔子的儒家思想傳播,是受著當時封建朝代的限制。但在大範圍來講,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誕生與發展,是提倡“人人平等”意識的開端。在春秋戰國時期,在百姓心中,起到了極大的啟蒙作用。

儒家思想是怎樣誕生的?

儒家思想的誕生,是受到了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春秋初期的禮樂崩壞,就是孔子儒家思想誕生的導火索。談春秋戰國之前,要先說一下週朝的覆滅。周武王依據君權神授的思想,以紂王無道為由,起兵推翻了殷商,從而開創了一個新的朝代,就是西周。西周政權初期穩固,但是由於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大力提倡,為周朝覆滅埋下了很嚴重的弊端。終於在東周末期,由於分封制與宗法制,導致各路諸侯四起,嚴重地威脅到了周天子的地位。在東周末期到春秋初期這段時間,周天子可以說是個傀儡皇帝,政權被各路諸侯所分割。最嚴重的時候,出現了一百多路群雄割據的諸侯。

東周時代就此覆滅,帶來的就是春秋時期的禮樂崩壞。《論語季氏》中記載: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周朝時期的禮樂與文化,其實是可以混淆的。由於周王朝覆滅,直接導致了禮樂崩壞,而這種現象,卻對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持續影響。禮樂崩壞,直接導致原本存於周王朝的文化與制度,隨著人才流失,而散播在了民間。在春秋時期之前,大量書籍文化,是隻在宮廷之中保存,平民百姓沒機會讀書寫字。而禮樂崩壞,導致了大量文化流進民間,為後來的百家爭鳴局面,埋下了伏筆,儒家思想就是在這種學說獨立的情況下,慢慢誕生的。

周朝覆滅,各路諸侯紛紛自封為一放首領,以各個小國為其屬地。並且廣納人才,禮賢下士。加上由於戰亂,井田制實現了從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大幅度轉變,更加刺激了貴族勢力與平民百姓之間的鬥爭。孔子深受傳統禮教的影響,並對新思想產生了萌發。儒家思想,就是這些因素影響下,一步一步成為了當時的獨立學說。與此同時,由於各國對人才的禮遇,導致導致各種學說層出不窮。當時有名的學說,主要以孔子的儒家、韓非子的法家、墨子的墨家和鄒衍的陰陽家為主。而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最受百姓推崇的。

儒家思想自誕生初期,呈現了很奇怪的現象。孔子的學說,在百姓之間,得到了很大的呼應,卻不被各國君主所接納。原因就是,孔子提出的君臣關係,與當時的大環境相差太多,君主難以接受。孔子雖然認為君貴民輕,卻也提出了另一種“人人平等”的理論。孔子認為君臣之間,應該互相尊重。《論語》中記載: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這種平等的理論,不被當時的各地統治者所接納。因此,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的初潮,只是得到了散播,發展卻十分受限。

儒家思想的發展與改革

秦漢時期,儒家思想的發展,出現了極大的反差。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從軍事來講,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的確稱得上是千古一帝。但是成立秦朝之後,卻為了實現政權的專制,聽從了丞相李斯的建議,施行“焚書坑儒”。《戰國策》中記載:

“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由於秦始皇為了鉗制人們的思想,來穩固秦朝的政權。儒家學說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打壓。一時之間,各種儒家學說風聲鶴唳,記載家理論的書,也大多被損失殆盡。儒家思想的傳播,在秦朝時期受到了極大的阻礙。這種現象得到改觀,是從漢朝開始。漢朝的儒家傳播,其實早在漢高祖就已經初見端倪。

漢高祖最開始只是十里亭長,最後能夠建立大漢王朝。就是深知百姓疾苦,苛徵暴斂不僅讓百姓民不聊生,更加催化了王朝的覆滅。因此,從漢高祖時期,對儒家思想就十分提倡。尤其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儒家學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力發展。漢武帝接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論,以仁愛為本的治國方略,從這裡開始形成。漢朝時期尊崇儒家思想的最明顯表現,就是對刑罰的減輕。秦朝的刑罰太過殘暴,也是其失去民心的原因之一。所以,到了漢朝,對於刑罰方面一直以“恤刑”理論來量刑,意在教化罪犯,而並非以刑罰威脅百姓。比如《禮記.曲禮》中規定:

“七年日悼, 八十、九十日耄。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

為特殊的犯人減輕刑罰,與孔子提出的“不教而誅是為虐”的儒家思想,完全吻合。所以,儒家思想的傳播,在漢朝是起到了推進作用。

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唐朝覆滅,可以看做儒家思想發展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的學說十分混亂,很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從南北朝開始到唐朝,誕生了以玄學來解釋佛、儒、道三家的思想的新型學說。佛儒道三家學說獨立,限制了儒家思想的傳播。雖然隋唐時期的帝王,都曾大力推崇儒家學說,卻因為這一時期的混亂局面,而收效甚微,可以說從魏晉南北朝到唐朝這幾百年裡,儒家學說一直處於停滯的狀態。唐朝詩人韓愈曾經牴觸過這種思想混淆的情況:“抵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言下之意,盡是反對佛學與儒家並列,導致學說受限的痛恨。這種現象,直到唐朝覆滅,都沒有得到改善。

在宋朝程朱理學的萌生,將儒家思想推向了新的高潮。程朱理學的儒家思想,一直貫徹到明朝。程朱理學,是以程顥、程頤、朱熹等名家,吸收了孔孟之道,在儒家學說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派別,從本質來說,是儒家思想發展的增加版。以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以儒家思想為根基,去探討天人之道。格物致知,就是宋明時期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朱熹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

人之異於禽獸, 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與孔子的儒家思想不謀而合。所以,宋明時期的儒家傳播,是得到了各方名家大力改革與扶持的。直到清朝時期,才有了對程朱理學的反對聲音,儒家思想在清朝時期,依然在不斷地發展與完善,皇太極建立清朝之後,對儒家學說的態度,也並不打擊。所以儒家思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呈現起伏的狀態,卻最終發展至今,得到了廣泛接納。

儒家思想的影響和意義

儒家思想從春秋戰國萌生以來,輾轉流傳了幾千年。並作為無數帝王治國依據的核心,以仁愛為本的儒家思想治國,最終都迎來了較好的盛世局面。比如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迎來了漢朝最強大的時期。唐宋時期雖然兵力懸殊,但是文人輩出,也是受到了儒家學風的積極影響。孔子提出的君臣以禮相待,也成為了歷代君王的道德約束標準。唐太宗禮賢下士,魏徵多次以死相諫卻沒有得到怪罪,表面反映的是唐太宗的帝王胸襟,其背後的深層因素,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影響。

當然,任何一種學說都不是絕對完美的。儒家思想受到封建環境的限制,有些理論也是很受限的。比如孔子認為男尊女卑,曾經提出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樣的言論。言下之意就是貶低女性的地位。再比如,孔子認為君貴民輕的思想,與人人平等的核心理論相違背,這都是受到了大環境影響所致。但是不得不說,儒家思想的廣泛傳播,極大程度上推動了新思想的萌生。為之後封建社會的覆滅,打造了堅實的基礎。儒家思想發展至今,儼然成為了中國極具特色的文化思想,在無論是古今,儒家思想都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時刻影響著我們。

總結:

儒家學說的大力發展,加強了古代統治者對百姓的教化。尤其以有教無類的主要理論,更是讓學術得到了大量傳揚。寬己愛人,減少刑罰,亦是其傳播的積極一面。總的來說,儒家思想到後來衍生的程朱理學,都極大程度豐富了人們的內心,對於新思想的萌發,起了很大的啟蒙作用。


金庸的小迷弟丶


儒家思想是孔子提出並確立的思想體系,以仁,義,智,信,為儒家思想體系的主要內容。儒家非常重視禮儀,也一直倡導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就孔子個人而言他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

孔子出生的時代是東周的春秋時期。當時諸侯混戰,禮樂崩塌。周天子也只是名義上的統治者,沒有什麼實際權利。孔子年輕時候周遊各國。並且他本身也十分好學,所以在遊學的過程中學習到了很多知識。也為他日後創立儒家學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儒學存在的意義是能維護國家長久的穩定,思想統一。

春秋戰國時期儒學並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因為當時諸侯混戰,各自為政,儒學沒有發展的空間。真正開始重視儒學,其實是從秦始皇開始的。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為何維護自己的統治權威,那就要向天下彰顯自己的天子身份。而最瞭解天子禮樂制度的就是儒生,查閱秦國曆史,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曾經多次巡遊各地,泰山封禪,祭祀黃河等活動,焚書坑儒之前,秦始皇是非常重視儒生的。

漢朝漢武帝聽取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思想的統治地位。維護了大漢朝的統治,後世朝代也都以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安定。

經歷了兩千多年的發展中華民族沒有出現文化斷層,也沒有因被外族統治失去傳統,證明了儒學的正確性。儒學也為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今天很多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公孫衛鞅


首先儒這個字怎麼寫?是不是一個人字,一個需字。所以儒就是人之所需,不需要的不用講,不符合生活的不講,對人沒有幫助的不講。

所以儒家雖然叫思想,但是更是學問,一問一答才叫學問,然後總結出來這種學問,就叫思想。

所以才會有仁義禮智信,什麼叫仁義禮智信,這是普通人,普通的士,可以做到的。所以儒是一般人的需要,讀通最多算箇中等的士,大不了上士,可以成聖。

他是和老子的道有分工的,他只給士這個階段講解道。但是老子是給考研的人準備的,讀通你可以當神人。不是搞神通哈,是你心智全開,靈光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