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諸侯的尷尬:被主角欺侮,也欺侮龍套,最終成了“弱者”

一提到鄭、宋、魯三國,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渣渣,是被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碾壓的國家,可這三個國家初期版圖都不小,到了後期也很難說是弱國,成為弱國只是因為對比。

中等諸侯的尷尬:被主角欺侮,也欺侮龍套,最終成了“弱者”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正是因為晉、楚、齊、秦、吳、越迅速發展以至於到最後碾壓鄭、宋、魯,成為舞臺上的主角,我們才會以為發展比較慢的鄭、宋、魯是弱國,其實在被強國逐步蠶食以前,他們都算比較強的。

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鄭、宋、魯都是中型國家,沒有戰國七雄大,也沒有他們強,但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像薛、蔡等國,才是朝不保夕的弱國。

此外,就是這三國,也是分等級的,宋國明顯較大,魯國還好,鄭國就要比宋國弱上許多,這跟四國的地緣不同有關。

宋國:四周都是緩衝區

能夠影響到宋國的強國主要就是晉、齊、楚三國,宋齊之間隔著魯國等國,宋晉之間隔著衛國、鄭國等國,宋楚之間隔著陳國等國。

中等諸侯的尷尬:被主角欺侮,也欺侮龍套,最終成了“弱者”

齊國主要擴張範圍是山東,為對付楚國還與宋國聯合,雙方關係一向融洽;晉國的主要擴張範圍是山西和河南,楚國的則是湖北和河南,雙方交匯在了河南,具體來說,集中在了鄭國,所以鄭國成了晉楚爭霸的最大受害者。

鄭國在宋國西邊,給宋國吸引掉了最大的火力,這些周邊諸侯國也成了宋國與強國的緩衝地帶,為宋國贏得了發展的大好時機,使得宋國擁有中原諸侯除強國外最大的生存空間,國力自然最強。

因此,強國跟宋國的關係就相對平等一些,齊國與之聯合對付魯國,晉楚齊在爭奪霸主之位的時候,宋國也是其中重要角色,能不能把他拉到自己的戰車上,對爭霸會有很大的影響。

可有得必有失,周邊諸侯國保護了宋國,也限制了宋國,兼併消化諸侯國不僅在道義上處於劣勢,其成本是遠超征伐消化蠻夷方國的,晉、楚、齊、秦周邊有大量的蠻夷方國,使得他們可以用較小成本完成強國資本的累積,接著轉過頭來經略中原。

當強國入場,自然不會允許中原出現一個可跟他們匹敵的強國,原本速度就比較慢的宋國,進一步被強國限制擴張,除非碰到強國相互制衡、局勢大亂,否則宋國很難渾水摸魚。

中等諸侯的尷尬:被主角欺侮,也欺侮龍套,最終成了“弱者”

最好的機會應該是齊桓公去世後,齊國陷入內亂,宋襄公送立齊孝公,與齊國關係良好,晉國、楚國雖已展露強國風采,畢竟還未真正稱霸,宋襄公就想趁著這檔口,把自己推向霸主之位。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楚國的一個大巴掌狠狠地拍在了宋襄公臉上,霸主之位就此無緣了,宋國退而求其次,只求保住自己最強中等國家的地位,宋國的主要對手,也從強國變為鄭、魯、衛三國。

宋國在穩住自己的地位,強國卻在繼續變強,到了戰國時期,鄭國、衛國、魯國都被蠶食得差不多甚至滅亡了,宋國就成了曾經的鄭國,被魏、齊、楚三國輪番教訓,雖然亡國前來了個稱王的高光時刻,但最終還是難逃被吞噬的命運。

鄭國:機會不常有

中等諸侯的尷尬:被主角欺侮,也欺侮龍套,最終成了“弱者”

鄭國最初的疆域其實很小,只在周王畿裡面有一塊土地,西周快要玩完的時候,鄭國第一任君主鄭桓公高瞻遠矚,把國都遷到了東虢國和鄶國之間,躲開了西周滅亡的噩運,當然,鄭桓公本人身為周朝卿士,是跟周幽王戰鬥到最後的,他死於犬戎之手後,留守新鄭國的鄭武公繼位,開始鄭國的奮鬥歷程。

鄭武公參與了護衛平王東遷的行動,獲得周平王賞賜的大片土地,隨後又滅掉東虢國和鄶國,吞併周邊鄢、蔽、補、丹、依、弢、歷、莘八邑,開創了鄭國新局面。

鄭武公之子鄭莊公更是春秋三小霸之首,連周王都敢幹,把周王室的顏面掃得一乾二淨,同時也不忘對外擴張。

在開國三代人的努力下,鄭國從周王畿內10座城邑的小國蛻變成了大中型諸侯國,對天下事務都能說上幾句。

中等諸侯的尷尬:被主角欺侮,也欺侮龍套,最終成了“弱者”

鄭國能夠這麼迅速地擴張,還是在成本巨大(中原擴張)的情況下實現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抓住了西周滅亡、王室威望下降、強國尚未崛起的契機。鄭國指點江山之時,齊國、楚國在做著同樣的事,秦國還在跟犬戎死磕,晉國在忙著曲沃代翼,大家都沒空,可等到鄭莊公去世後,齊楚國力都起來了,尤其是齊國,對鄭國影響頗大,鄭國也陷入了擴張困難的局面。

到晉文公時期,周王室內亂,晉文公迅速出兵助周王平叛,獲得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晉國於是從一個偏離中原的諸侯國,迅速進入中原。隨著楚國的北上,晉楚會師河南,開始了晉楚爭霸的百年篇章。

在晉楚兩國巨無霸面前,鄭國的戰略縱深被迅速推平,成了晉楚兩國邊上的牆頭草,今天挨晉國打,明天挨楚國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直到弭兵之盟後,鄭國才喘了口氣,在子產治下,國力有所提升,可在晉楚壓制下,註定鄭國無緣強國。

中等諸侯的尷尬:被主角欺侮,也欺侮龍套,最終成了“弱者”

進入戰國時期後,韓國謀劃了幾十年,費盡心思滅掉了鄭國,這也證明了鄭國雖非強國,卻也不是弱國,想要啃下來,是要費一番力氣的。

魯國:兩個商人鄰居

山東號稱齊魯大地,正是因為山東境內有著齊國和魯國這兩個著名諸侯國,魯國除了有齊國這個強國鄰居外,還有個同段位老大鄰居——宋國,偏偏這兩個鄰居都是做生意的好手。

魯國跟這兩個鄰居比起來,倒像是個城管,因為魯國設立的本意,就是監視齊國和宋國。可城管背後要有中央支撐,隨著西周滅亡,中央垮臺了,魯國就只能靠自己了。

在周初時,魯國獲得了殷民六族,在商業上也算有所發展,可惜兩個鄰居太強了。

齊國靠海,自建國起就盡東海之利,賣鹽、賣海鮮,還搞搞手工業,富得流油。宋國本身就是商人的後裔,國境內又有一系列水道,可以順利到達列國,其繁榮程度,甚至讓齊國也為之垂涎。

中等諸侯的尷尬:被主角欺侮,也欺侮龍套,最終成了“弱者”

我們知道,戰爭打得就是錢,誰有錢,誰就能在長期戰爭中佔據上風,魯國雖然在春秋前中期能跟齊國掰一下手腕,玩幾招以少勝多之類的,但隨著齊國國力不斷攀升,魯國卻在原地踏步,捱打也就成了必然。

宋國耍陰招的手段也不弱,想收拾魯國有很多方法,在這兩個鄰居的打壓下,魯國簡直看不到光明。

當然,這樣也有好處,魯國跟在宋國後面,宋國站哪邊魯國就站哪邊,出了問題,首先收拾的也是宋國。到宋國被玩死以後,齊國很快也半死不活(五國攻齊),魯國雖然沒了齊國這個大威脅,又見到了魏國這個陰險的傢伙。

這時候,可沒有老大來擋刀了,魯國自己就是最強的小弟,站錯隊是要被搞死的,只有一個魏國還好,可很快楚國也來了,魯國在雙方之間搖擺,最終被楚國所滅。

結語:實力才是一切

宋、鄭、魯三國並不可憐,他們在被強國欺侮的同時,他們也在欺侮弱國,也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作為小魚的他們還有迴旋的餘地,作為蝦米的弱國可就只能等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