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歷史,當年李嘉誠“跑路”是否是正確的選擇?

8美女公社8


李嘉誠的“出逃”就是物業、土地的大量拋售開始的,起初李嘉誠開始拋售內地物業的時候人人都說李嘉誠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直到李嘉誠拋售基本完成輪到王健林拋售轉輕資產的時候人們才開始覺得李嘉誠的“出逃”是正確的選擇。因此也有不少人開始喊著說“別讓李嘉誠跑了"。




李嘉誠拋售的項目基本都是商業性質的物業單位和長期開工卻始終建設緩慢的地塊。當時商業地產等物業單位的價格正在高點,李嘉誠選擇高位在上升期拋售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同時李嘉誠通過土地的長期持有而獲得的收益也不少,從過去的繁盛到今天降溫短短几年時間,李嘉誠就完成了自身資產的轉移和置換。可以說李嘉誠走的十分從容,看得十分遠也看得清楚。

李嘉誠為什麼要走?

當初的房地產行業正是新階段的高峰正在掀起的時候,地產相關環境和政策的推動作用都十分明顯。不少房企也是在那個時候逐漸做大做強的。但是李嘉誠選擇急流勇退也是有道理的。因為李嘉誠涉及的商業地產項目有很多,商業地產的運作成本很大,尤其是前期的墊資非常多。從項目的地塊購置、項目的建設、前期運營廣告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就住宅地產而言,拿地只要房子開建可以辦理預售就可以回款了,這個回款的週期很短、短的一年內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回款。商業地產不同,拿地開發至少2兩年,商業運行至少3年才會穩定。這五年時間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當今商業眾多競爭激烈,電商橫行的時代下,大型商業地產並不好做。如果持續開發建設一定會不但增加成本,如遇問題就滿盤皆輸了。所以說李嘉誠要走,王健林要賣走輕資產。

李嘉誠可以說是在一個正確的時間過斷的放棄才帶來了自身”出走“的最佳時機。雖然當前李嘉誠佈局歐洲稍有不順,但是總體從李嘉誠旗下運作的歐洲市場來說還是非常成功的。樓市不斷調控收緊開發渠道提升成本。能夠成功轉型也是好事。


房產老J


2013年,李嘉誠開始拋售大陸房產,大量投資英國。當時,社會對李嘉誠的做法議論紛紛。如今時間過去了6年了,回過頭看看李嘉誠“跑路”的做法是不是正確?我認為是正確的:

第一,李嘉誠的投資原則是不賺最後一分錢,因此他不會在大陸房產最高點賣出。2013年,李嘉誠賣出大陸房產的時候,中國房地產價格並不是最高的時候,但他卻賺足了錢。李嘉誠在內陸投資約25年,大家可以想想25年前,中國大陸的房產價格有多低,25年後價格又有多高。據估計,李嘉誠在內陸拋售房產價值上千億元,賺足了。當然,李嘉誠對當時大陸的房產價格是清楚的,但他選擇的時機是中國房地產業的春天即將結束的時候離開,2013年選擇拋售房產是最好的時間節點。從現在的情況看,他的做法是正確的。如果今年再拋售房產的話,估計很難出手。

第二,李嘉誠的房產太多,不可能一次性拋售完畢。只有在市場最瘋狂的時候拋售,接盤俠多,才能保證順利拋售。李嘉誠在大陸的房產由於數量過多,估計應該在三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拋售完畢。現實是,中國房地產業最風光的時候大約應該在2015年和2016年左右的時候,再往後就出現賣難的現象了。從這一點上看,李嘉誠在2013年10月份的時候開始拋售房產是多麼明智了。

第三,由於李嘉誠管理的公司是明星公司,其一舉一動牽扯麵很大帶有風向標作用,在社會上容易引起較大反響。2013年,李嘉誠開始拋售房產的時候,社會上就議論紛紛,記得當時頂層也就此發過聲。因此,如果其在房地產最高點拋售,對當時國家的房地產會產生不好的影響。而在即將到達高點的時候拋售,容易被社會甚至頂層所接受。事實也是這樣,李嘉誠拋售房產事件,社會上僅僅在短時間引起了熱議,事件很快就平息了。現在來看,李嘉誠的選擇非常正確。

總之說,雖然李嘉誠投資歐州後,中間出了點差錯,但其在中國大陸上“跑路”的時機把握的恰到好處。

以上是小不點的感悟,歡迎朋友們評論!


小不點333


昨天,91歲的李超人給我們親身演示了一遍,什麼叫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最好的因,可成最壞的果”,似是而非。古龍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概,即使金盆洗手,馬放南山,在多方利益的牽扯下,也同樣身不由己。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表達對中國香港,中國大陸的支持,需要等待這麼久,需要說的這麼隱晦了。

這就讓人忍不住思考當年李嘉誠“跑路”是否是正確的選擇

股市上有兩個詞,一個叫流動性、一個叫價值。

巴菲特說當股票的價格低於價值的時候是買入的時機,這是價值投資者信奉的一個道理,那麼反過來說是什麼樣子呢?就是說當股票的價格高於其價值的時候就是賣出的時機。現在想想2013年,房地產市場非常火熱的時候,是不在價格高於其價值的時候呢,我想對於李嘉誠的投入成本來說是這樣的,那麼2013年之後還火了幾年為什麼李嘉誠不接著賺呢,這就是流動性的問題了。

什麼是流動性,可以簡單理解為股市的交投活躍程度,也就是能不能很快的有人接盤,如果別人賣2個億的資產可能很好有人接盤,但是200億、2000億呢,估計很難有人接盤吧,這就是流動性,如果李嘉誠在2016年買,自然賬面價值更高,但是賣得出去麼,這可是2000億的資產,13年賣賣了2年多,如果現在賣要賣多久呢。這就是“流動性”的道理。

在價高時賣掉,再去買更加便宜。投資回報率更高的資產,這不就是價值投資的理念麼,李嘉誠果斷是一個深知價值投資的老手。在出售完幾千億的資產之後,李嘉誠購買了“大半個英國”。2010年,收購英國電網更多的權益,控制英國1/4的電力分銷渠道,掌控英國30%的通訊、30%的電網、28%的客運鐵路、25%的天然氣、7%的供水。

國外的資產是相對更加的便宜,所以李嘉誠的買賣做的一點都不虧。


新銳青年說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李嘉誠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同時,也是歷史的罪人。

為什麼李嘉誠家族的資產如此雄厚,但是其聲望遠遠不如霍英東家族呢?因為李嘉誠是靠香港房地產起家的,並且在公益方面,遠遠沒有霍英東家族做的貢獻大。

這副圖是香港的一棟住宅樓,而最近有多篇關於香港住宅的新聞,諸如“棺材房”等等香港特有詞彙頻頻進入大家的視野,而導致香港住宅出現如此人間地獄情況的,李嘉誠家族功不可沒。

所以在香港,李嘉誠家族不是神人,是罪人。




關於2013年,李嘉誠撤資大陸,轉投英國這件事。

當年,全球盛傳經濟危機來臨,東亞經濟泡沫將破碎,李嘉誠帶頭撤資大陸,轉投歐元區的英國,一時之間《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充斥著多家媒體的版面。

但是,當我們站在2019年的今天,再回首當年李嘉誠的選擇,根據目前的經濟形勢,李嘉誠明顯是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因為大陸的經濟發展非常的穩定,2013年至今,雖然經濟增速放緩,但是一方面是經濟體量比之以前更加龐大,同時,部分行業也在進行變革。但是英國呢?李嘉誠投資英國不久後,英國脫歐,目前的歐元區可謂是一片狼藉,並且隨著英鎊的貶值,導致李嘉誠家族在英國的投資盈利大幅度縮減,這是實事。

商人的本性,就是追逐利益。

而企業家不同,他們是造福人類。

能被稱為企業家的人,少之又少,比如我們熟知的曹德旺先生,比爾蓋茨先生等等,為什麼巴菲特和李嘉誠不能稱之為企業家?因為他們都是商人,一切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逐利”。

李嘉誠撤資大陸,投資英國這件事,目前看來肯定是做了一個虧本買賣,但是考慮到李嘉誠在英國的投資以實業為主,未來的前景如何,現在很難判斷。

據不完全統計,李氏商業帝國在英國的總資產高達3900億港元:包括3個港口、3家連鎖店、1家移動運營商、1家鐵路集團、1家區域電網公司、2家區域煤氣公司、1家水務公司。其中,在倫敦市區還有一個3500套住宅的樓盤開發項目。

英國投資有點頹廢后,李嘉誠又去了澳大利亞投資,並且在歐洲其他國家,亞洲,開曼群島都有投資。但是總體是以電力,燃油,天然氣,房產等基礎設施為主。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


古梁鏞


當年李嘉誠“跑路”的時候,筆者正在其拋售地產附近工作。回望歷史,展望未來,當年李嘉誠這個決策是否正確,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

李嘉誠在“春天的故事”之後開始投資內地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等等項目,賺取了大量的資本。

李在一線城市北京、上海等地,在其他城市早期購置大量地皮,投資瞭如107國道,虎門大橋等許多基建工程。隨著近二三十年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投資給李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在早期李投資於大陸,得益於“政治經濟學”。

也有媒體報道,李以其名望、資本和人脈大量低價拿地,長時間開發,甚至囤地待價而沽,賺錢超額利潤。

“不賺最後一個銅板!”作為成功的商人,李深諳投資之道。懂得進退維谷,抓住機遇期。

從2013、2014年起,李紛紛拋售內地地產,已經獲取了超額的利潤,在接近高點的時候及時落袋為安,從戰略的角度看是合適的,恰當的。

大體量的資本不可能完全拋在最高點,李也沒預測到後面在供給側改革下,房地產在後來了一波“最後的盛宴”。

另外,時局變化在變化,如今香港普通大眾也對李氏家族大資本家另有評判。當初投資於大陸是“政治經濟學”,這個時候退出也考慮到了“政治經濟學”的原因。

放眼全球,風景這邊獨好!李氏從那個時候開始直接投資內地的機會將漸行漸遠,將漸失全球這個最大的消費市場。

無疑,風景這邊獨好。無論是從政治環境,還是經濟發展潛力,正在上升的中產階級,巨大的消費市場將有巨大的商機。李氏家族依賴的政治經濟學將漸漸失去機會,因而從中獲取巨大商機的機會也將漸行漸遠。

總而言之,我們的願景是建立和諧穩定、繁華共富的橄榔型社會。肯定不願看到的是像香港那樣大資家越來越富有,而年輕人缺乏機會,甚至連房子也買不起的金字塔型社會結構。


海龜財經


我們現在回望歷史,看看現在大陸的房地產市場和香港的房地產市場,當年李嘉誠“跑路”可以說是正確的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李嘉誠當年賣光大陸的所有的房地產和香港的房地產是發生在2017年之前,到李嘉誠賣光香港和大陸的所有的房地產和房地產項目時,時間是2017年。而2018年是香港房地產和大陸房地產泡沫最大的時候,從這個意義上看,李嘉誠對大陸和香港房地產的趨勢上的判斷是準確的,決策也是正確而果斷的。筆者讓身邊的地產商和富豪們賣光房產的時間是在2018年,2018年以後房子就不好賣了。

其次,在李嘉誠賣光所有的房產跑路後,各種房地產的調控政策才出來,沒有受到任何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而且還都賣了個高價,並且全部都輕鬆變現了。現在地產商想賣房只有降價,就是降價也不好賣,現在手裡還拿著大量的房產的地產商日子最不好過。

其三,李嘉誠能在房地產的歷史最高價位賣光所有的房產,有幾個原因。一是李嘉誠的團隊裡有大量的金融專家,能幫李嘉誠做出正確的分析研究。二是李嘉誠能聽進專家們的建議。三是李嘉誠在地產上獲得利潤實在是太豐厚了,超出了李嘉誠自己的想象,李嘉誠在大陸的地產項目,大部分光是地價就上漲了100倍,這樣的暴利再不變現就是傻子。四是李嘉誠在香港炒房炒地帶給香港經濟的負面影響導致香港市民的反感,讓李嘉誠已經站在了香港市民的對立面。此時,賣光財產轉移財產到歐洲去,成了李嘉誠自保的正確選擇。

所以,李嘉誠是個精明的商人,當時出於自身安全的需要做出了正確選擇。

您的企業遇到任何難題都可以加盟皓脈投融資聯盟圈諮詢。筆者在頭條專欄《未來的暴利產業與模式》及《最賺錢的方法和行業》已推出。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的企業遇到,資金,市場,品牌,利潤低,投資,資本運作,產業升級,資本運作等難題,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投機大王”李嘉誠,近期因為華為在英國投資的事情上來了一把“助攻”。估計也是看到了華為5G方面的潛力才選擇“助攻”,要不然早就開始幫忙了。當然,不管怎麼說,幫還是要幫的,對於“投機大王”李嘉誠的看法也是有了新的改觀。回顧歷史,當年李嘉誠“跑路”真的是正確的選擇嗎?

一、從客觀實際上說,李嘉誠錯過了一波房地產大行情。

李嘉誠在國內生意人有著高的地位,畢竟是白手起家,又有著“萬貫家財”、首富地位。所以,生意人趨之若之。曾經的自己也是十分的崇拜李嘉誠,但是在後來李嘉誠不斷將生意撤出國內,轉而投資英國,個人覺得他有“逃跑”之嫌。崇高的地位,一下子被我自己打入了“黑屋”。當然,不論個人感情,還是要真實的看待事情。

從客觀的角度講,李嘉誠錯過了一波房地產行情。2013年時李嘉誠就開始不斷的拋售國內的房地產,甚至很多有著打折銷售的情況,2015年時更是全部完成交易,轉移的資金高達2000億。但是,2016年、2017年時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再一次的呈現著大幅上漲之態。房地產價格更是大幅上漲50%、100%的幅度。如果從實際的漲幅角度看,李嘉誠提前拋光了所有國內房地產,也錯過了2016年、2017年房地產市場行情。從房地產價格上漲的角度講,並不正確。

二、從經濟週期的角度講,李嘉誠將會永遠錯過國內生意!

李嘉誠作為“投機大王”做任何生意的“精打細算”的帳太過細了,以至於不能夠讓自己出現一點點的虧損,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保持十二分的謹慎。所以,該“跑路”其就是會“跑路”。但是“跑路”並不是正確的。

從經濟週期的角度講,現在正處於什麼階段經濟週期內呢?處於經濟週期繁榮階段。2008年由於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世界經濟危機也爆發出來,經濟衰退階段;2009年雖然世界經濟出現了反彈,但是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2009年至2013年,世界一直保持在高失業率、高企業倒閉數量、高庫存之中,經濟週期中的蕭條階段。2013年李嘉誠開始頻頻出售手中的房地產。可是到了2014年時,經濟開始呈現復甦之態,經濟開始回暖了,美國股市更是達到歷史新高的水平。

那麼在經濟復甦的背景下,李嘉誠選擇了“跑路”,是正確的嗎?並不正確。失去了經濟週期中的復甦階段以及繁榮階段,錯過了一大波行情。


厚金說


我覺得李嘉誠當時的跑路策略和時間節點是把握的非常準確的。

李嘉誠,曾經說過 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他的投資策略基本都是詳細的調研觀察後,然後在估值較低的時候,大規模進入,享受發展的紅利, 無論從90年代抄底中國內地的房地產市場,還是2013年撤退後,抄底歐洲的基建能源市場等,都是這樣的套路。

那為什麼說,李嘉誠的跑路的時間節點非常好呢? 因為他是大資金, 大資金無法向我們小老百姓的小資金,一天就可以賣光, 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週期,至少兩三年時間, 去賣在一個相對高的節點, 而且賣的時間還不能是在市場的由盛轉衰的默契, 這就要很高的技術含量了, 用股票操作的屬於來說, 這個就是左側交易, 低價左側買入, 高價左側賣出。

我曾經還聽到一個謠言,不知真假, 當年綁架李嘉誠兒子的張子強,逃回內地被抓,李嘉誠的要求就是不能遣返回香港審判,因為香港沒有死刑,必須在內地審判死刑, 換取李嘉誠投資內地至少15年不撤資的承諾,真實高手要麼不出手,一出手就是快準狠,必殺啊, 承諾投資的這個時間節點就很有意思, 15年正好是2013年開始跑路的時候, 所以說,高手就是高手, 對大的趨勢和時間節點把握的是如此的精確。

如果李嘉誠晚兩年跑的話, 大家都知道房地產經濟開始轉向了, 就會蜂擁而出,國家為了穩定整體的市場,必然會限制撤資, 看看王健林往海外跑的時間點和結果就知道了, 王健林還是比李嘉誠差了不止一個檔次。



飄飄9425


回望歷史,當年李嘉誠“跑路”是否是正確的選擇?

對李嘉誠來說,並不存在是否跑路的問題。對資本家而言,利益是第一位的。當年進入內地,也不是想來幫助內地建設,而是想來內地賺錢。實踐證明,他的決策是對的。在進入內地的二十年來,他可以說是賺得缽滿盆滿。後來,撤離了,也是為了利益,是想到利益更多的地方去賺錢。

這也意味著,對李嘉誠來說,也就沒有必要給他戴什麼好帽子,也不要戴什麼壞帽子,他就是一商人,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一個個人利益極濃的商人。

至於李嘉誠撤離內地之舉是否正確,自有歷史評判。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撤離內地,無論到哪裡,都不可能比在內地賺的錢多,也不可能比在內地過得更舒坦。只是,他已經是九十歲高齡,還指望他來內地投什麼,就有點過高地看待他了。他的兩個兒子,也不可能再在內地投資什麼。這也意味著,李嘉誠及其兒子,都只能在歷史上記一筆。需要記住的是,如果哪一天李嘉誠及其兒子想再回內地投資,應當門檻更高一點,而不要再讓其回來。原因就在於,見利忘義跡象太嚴重。無論是小義還是大義,在李嘉誠及其兒子身上,都看不到。


譚浩俊


為什麼這幾年富豪榜裡看不到我們熟悉的李嘉誠或李嘉誠家族了?因為李嘉誠持有加拿大國籍,不能參加“排位賽”,若拋去身份而言,應該依然能夠力壓馬雲、馬化騰、許家印這些新時代富豪。

首富和一般老闆一個重大的區別在於是否在重大事件上有良好的判斷,現在回過頭來看,李嘉誠的做法是對的。

中國房地產從08年到18年被稱為黃金十年,投資房地產是最好的投資方式,但13年並不是中國房地產的巔峰時刻,確切的說以後的兩年也就是15年到16年才真正是房地產的高光時刻。

那麼13年就騰空國內房地產的李嘉誠是不是虧了?從商人的角度講李嘉誠確實虧了,但又不虧,因為有一個機遇和一個風險,迫使李嘉誠做出這樣的選擇。

一個機遇就是英國脫歐公投,這是英國首相卡梅倫在2013年1月首次提到的,這個機遇把時間點確定了。一個風險就是政策限制的風險,這個我想大家都知道,後來有一位王姓大地產商想學習李嘉誠,但沒有成功。

從結果來看,中國房地產依然是穩定的,雖然中間有不少猜測,但趨勢畢竟還沒有來,房價並沒有降,只能說李嘉誠想作更賺錢的買賣。

李嘉誠在英國的投資主要是倫敦的房地產業,從13年到17年倫敦的房價增長是最快的,平均每年漲幅在7.5%。有人說李嘉誠買下了半個倫敦,賺的自然也不少,總體上看從13年投資倫敦房地產不會比投資國內房地產少賺。

在這裡再說一點,就我們看到的而言,脫歐代表著不穩定,為何房價不是降而是升?那麼我們要想一想英國為什麼脫歐,因為英國覺得自己乾的多分的少,好比兄弟鬧分家。和歐盟一起對外做生意,不如自己單獨和外面做生意,英國在世界範圍內有眾多英聯邦成員,可以有更大作為,所以經濟前景是好的。

另一方面就是英國脫歐後,為提振經濟會做出很多政策調整,這些政策在很多程度上將都具有投資優惠性,就像我們剛開始改革開放時候一樣。在英國投資房地產不用交稅,買多少也不受限制,國內國外投資待遇一樣。

但不能說李嘉誠已經進化到商業的“化境”,看下英國房地產投資的成分就會發現,是種國際投資趨勢,有很多中國資本在裡面,李嘉誠的投資只是一份子而已,國內有相同操作的人也有不少,只是和李嘉誠的名氣比起來都是無名英雄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