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惡意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人性中的惡意究竟會有多大?對於這一個問題,東野圭吾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在《惡意》中,東野圭吾通過一份份手記,將一個個看似支離破碎的情節拼湊到一起,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曲折的故事,而故事背後的真相讓人不寒而慄。有人曾經評價《白夜行》: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以直視,一個是太陽,另一個是人心!這句話用到《惡意》身上也很合適。

《惡意》:惡意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警告:以下內容有劇透嫌疑!!!

小說開頭便講述了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慘死在家中,好友野野口修發現並報警,警察隨之而來展開調查。最後隨著調查的深入 ,警察加賀根據野野口修的口供和現場留下的菸頭,發現居然是野野口修自己殺害了日高並報警!就這樣野野口被捕。但是殺人動機,野野口修始終不肯說出來。

隨著加賀抽絲剝繭的調查,居然發現野野口修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與此同時,一個可怕的日高形象也浮出水面。野野口修稱自己與他的前妻有過感情糾葛,被發現後,他被日高威脅成為他的影子作家,日高就是憑藉著他寫的作品才成為了暢銷書作家。為了初美,野野口只能忍受。後來初美突然遭遇車禍去世,據說她是被人推到馬路上的!野野口修為了給初美復仇,殺死了日高邦彥。為了初美的名譽他選擇隱藏了自己的殺人動機。此時野野口修已經身患絕症,命不久矣。

《惡意》:惡意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這個案件看似平淡無奇,已經結束了,但全書才到一半,東野圭吾把我們帶入了另一個讓人感到恐怖的劇情中。

多事兒的加賀警官在案件本該結束之時察覺到了事情的不對勁,案件絕對不只這麼簡單。

事實上,這一切都是陰謀,沒有代筆、沒有威脅、沒有所謂的婚外情 ,這一切都是野野口修靜心策劃好的。野野口修一年前就開始佈置這場騙局,目的就是為了毀掉日高的一生。

不要被你看到的左右思想

在野野口修手記的開頭,寫下了這樣一件事:日高邦彥因為苦惱於鄰居家的貓在自己家院子中搗亂,影響自己賣房,便毒死了它。(事實上這是野野口修自己做的,在手記中嫁禍於日高)

東野圭吾在一開始就把讀者對於日高惡的第一印象埋了下來,這件小事看似不起眼,但對全書的情節發展至關重要。正是因為一開始對日高有了先入為主的冷酷印象,所以後來日高成為一個變態惡魔我們會感覺合情合理。東野圭吾就是利用了人的第一印象把我們的思考帶入了歧途。

要知道,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惡意》:惡意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反觀生活中,我們對很多人和事的瞭解都只是道聽途說,聽到了一點兒關於他的事,就對他做出了自己的評價。殊不知我們的先入為主可能並不是事情的真相,而且自己最開始錯誤的判斷會矇蔽我們的雙眼,很難看到事情的真相。這種可怕的慣性思維會導致我們對很多人和事物做出錯誤的評價。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被先入為主矇蔽了雙眼。就像一句話所說:你所看到的“真相”只是冰山一角。

無邊的惡意,可能就在你的身邊

《惡意》書腰上寫道:殺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野野口修殺害日高邦彥的真正動機就是沒有動機!用書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我早就看他不順眼!

書中的野野口修與日高邦彥是中學好友,野野口修生性懦弱,經常被校霸欺負,而日高則為人謙和,有正義感,經常幫助受欺負的野野口修。但野野口修為了逃避暴力做了惡霸的跟班,日高得知後幫助他隱瞞惡行,還提攜他做了兒童讀物的編輯。

按理來說野野口修對日高邦彥只有感激,但自負與自卑,不甘與嫉妒扭曲了野野口修的內心。為什麼我被人欺負而要你來保護?為什麼我寫作一事無成而你成為了暢銷書作家?為什麼我的生活中只有失敗而你卻總是勝利?我就是恨你,沒有理由!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幫助我隱瞞我的罪行、明明你在幫助我實現理想,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比我先實現了理想、我恨你有了比我更好的前途,我也很自己的無能、自己的懦弱、恨自己還沒有實現理想就得了絕症。

我把自己的恨意全都給你,我要毀了你,即使我要死了,也要讓你身敗名裂!我要貶低你的人格,即使付出自己的命!這才是我真正的目的。

最後讀完案件的真相,就彷彿自己置身於冰冷的雪地中,脊背陣陣發涼。這種惡意,簡直聞所未聞。但仔細想一想,這樣的惡意難道真的沒有嗎?

之前曾經讀到過這樣一段話:人們往往羨慕嫉妒的不是陌生人的飛黃騰達,而是身邊人的榮華富貴。

《惡意》:惡意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是的,就像野野口修的惡意一樣,我們內心深處的惡意可能會在無意間生根發芽,“我就是看他不爽”,可能無意間就會滋生出惡的花兒。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和身邊的人“較勁兒”,一定要過的比他們好,如果有一天他們突然發跡,我們會首先感到高興還是失落呢?會不會也產生野野口修那樣的惡意呢?

一直在讀“人之初,性本善”的我們很難去想到這個問題,也不願意去想這個問題。但是人之性能夠一直保持善嗎?

《惡意》恨到了極致,讓人萬劫不復。而恨的來源卻是我們最不願意,也是最不可能去想的。

讀罷這本書,對於人性的惡意,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個自己新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