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是一種什麼動物?和狗有什麼關係?

科普大世界


“豺狼虎豹”相信大家都聽聽過,它通常是用來形容惡人的。對於後三種(狼虎豹)動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種犬科動物,兩種貓科動物。但是,對於豺,許多人就比較的陌生了。就像我們常說的“一豬二熊三老虎”一樣,其實豺狼虎豹的叫法也有一層意思,那就是根據動物的殘忍程度來排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豺到底是種什麼樣的動物?它與狗之間又有什麼關係?以及為什麼豺會排在狼虎豹的前面?

(黑背豺)

豺是什麼動物?

豺屬於犬科犬亞科下的豺屬動物,也就是說它與狼、狗等等屬於同科成員,不同的是狼是犬屬,而豺則是單獨的豺屬。在我國的成語字典中,有“豺”的成語不少,比如“豺狼當道”、“骨瘦如柴”(柴同豺)等等。從這些成語中,我們能夠發現豺是種兇猛的動物,不然也不會用來形容奸人當權,同時從“骨瘦如柴”則可以看出,豺是一種相當瘦弱的動物。

那麼,豺到底是種什麼動物呢?

上面我們說過,豺是一種屬,而屬的下面是種,在豺屬下,有著11種不同的豺,它們廣泛的分佈於東、東南亞的各個國家的叢林、山地、丘陵等地。有人認為,豺在非洲也有存在,比如上圖中捕獵禿鷲的黑背豺。其實,黑背豺並不是豺,它的學名叫黑背胡狼,而黑背胡狼是犬科犬亞科犬屬的成員,它與狼是同屬不同種的動物,與豺則是不同屬的動物。

與大多數的犬科動物一樣,豺也是群居動物。從外觀上看,豺更像是放大版的狐狸,它有著與狐狸很接近的頭部。不同地區的豺毛髮顏色上會有些差異,比如生活在印尼境內爪哇島上的爪哇豺的毛髮以黃色為主,而生活在我國以及印度等地的豺大都以棕色或淺棕色的毛髮為主。

雖然不同地區豺的毛髮有些許差異,但是它們的體型都非常接近,成年豺的平均體長在1米左右,體重平均在15公斤左右,最大的個體不超過30公斤。

(爪哇豺)

(印度豺)

豺如此瘦小的體型,為什麼會排在狼、虎、豹的前面呢?

上面我們說過最大的豺體重也不超過30公斤,而狼虎豹等動物隨便哪一個都能在體型上秒殺豺。為什麼豺還能排在它們之前呢?原因有三。

01 膽大

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動物,除了平頭哥蜜獾以外,大都非常的謹慎,就算是群居的狼也是如此,貓科動物的謹慎更是出了名的。所以在遇到危險時,或者是對方的數量多時,這些動物大都會選擇不戰而逃。這其實是種明智的選擇。

但是,豺則不同,它的膽大僅次於平頭哥蜜獾,在它們眼裡的對手從沒有大小之分。再加上豺是群居動物,所以在捕獵時,即使是面對兇猛的食肉動物,它們也絲毫不會畏懼,一往直前的往上撲。

所以,正是這種不怕死的精神,讓豺排在了狼虎豹的前面。

(一群豺圍攻白肢野牛)

02 靈活性

別看豺的身材不大,它的能量可是驚人的。豺的原地跳躍力高達3米,在奔跑時,它甚至能跳過5米左右的溝壑。這種小巧且靈活的身體在捕獵時,能夠及時的躲避對手的攻擊,還能在躲避之餘給對手造成傷害。

所以說,豺這種靈活度,就算是許多以靈活著稱的貓科動物都望塵莫及。

03 咬合力

豺雖然體型不大,但是它特殊的牙齒結構卻非常出色,首先它有著尖利的牙齒,能夠在對戰時迅速的給對手造成傷害,其次,豺的頭骨和肌肉結構使它的咬合力達到了驚人的220公斤。這還不算,豺最讓對手恐懼的就是它們的目標主要是獵物的後半部分,其中以臀部和肛門為主,也就是說豺也同樣會用鬣狗的“掏肛”絕技。


雖然狼虎豹隨便一個的咬合力就比豺要高,但是豺這種不怕死的性格,加上群居的習性再配合上這種咬合力。就算是狼虎豹遇到它們都要退避三舍。這是豺能排在狼虎豹前面的原因。

(連同類都吃的豺)

豺為什麼如此神秘?

在“豺狼虎豹”這四種動物之中,豺是最神秘的了,即使是捕獵的影像都很難被拍到。這無疑給豺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那麼,群居的豺為什麼如此神秘呢?

早在20世紀以前,豺曾經遍佈亞洲各地,那個時候想見到豺並不是難事,但是由於缺乏記錄它們的設備,所以豺很少被記錄下來。之後,隨著人類對其棲息地的破壞(居住地的擴張)以及其獵物的減少,豺在很短的時間內,從亞洲的許多國家完全消失掉了。

據統計,世界上現存的野生豺的數量已經不足五千只,主要分佈於中亞的部分國家、俄羅斯、蒙古以及我國的西藏地區。

因此,數量少加上團隊捕獵時速度很快,造成了豺如此的神秘。

總結

在所有我們常聽到名字的野生動物中,豺是最神秘的。這其實與它們日益縮減的數量和它們的靈活性有很大的關係,其實,它很簡單,就是一種需要人關注的犬科動物而已,與狗狗是同科不同屬的動物。就像是美洲獅和美洲豹的關係一樣。


獵奇動物社


我們常說豺狼虎豹,這4種動物被稱為“四凶”,而且豺被排到了最前面,古人認為它是四凶之首,在我們的意識中,狼、老虎和豹子都比較熟悉,但是豺這種動物卻讓人不明究裡,它到底是一種什麼動物呢?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圖片,如下:


看了上面的圖片,可能不少朋友要說了,這不就是狗嗎?沒錯!豺通常又被叫做野狗,而我國以前飼養最廣最多的犬種——中華田園犬(如下圖),人們對它最常用的稱呼其實就是“豺狗”(注意,不是“柴狗”),就是因為中華田園犬本來就是從豺這種動物馴化過來的。


或許有朋友想問狗不是從狼馴化過來的嗎?有一部分狗的確是從狼馴化過來的,有的是狼與其他犬種雜交後出現的,如阿拉斯加犬、哈士奇、德國牧羊犬等。


但是更多的家養的犬類其實是從豺馴化或雜交過來的,如中華田園犬,秋田犬、舒伯奇犬等,從體型外貌上它們就保留了很多豺的特徵,比如中華田園犬,它和豺的區別其實很小,除了毛色略有差別之外,其它幾乎看不出啥區別,在生物學歸類中,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它就是一種豺。


能想象嗎?你或你的鄰居養的狗其實就是一隻豺,其實它與野外生存的豺的最大區別無非就是它被馴化了而已,我們也可以認為它就是野生豺犬之外的另一種豺,從這個意義上講,豺也是很常見的了。

野生豺的體型比狼略小,遍佈於亞歐大陸,實際上非洲野狗也是一種豺,豺棲息的環境比較複雜,高山、林地、草甸等地帶,都能發現它們的蹤跡,常常被叫做野狗,紅狼等,不過野生豺比較少見,在我國屬於保護動物。


豺↑非洲野狗↑

豺是群體生活,群體規模一般在10只左右,多的也有可能有數十隻,這種動物也有巢穴,一般是岩石縫隙、天然洞穴,也有可能隱匿在灌木叢中,有個別的品種會從土崗上挖掘洞穴。

豺的狩獵技巧非常高超,它被古人稱為“四凶”之首,當然有它過人的地方,我們都知道非洲野狗有著掏肛的絕技,就連野牛和獅子也架不住它們的這種攻擊,實際上亞洲的豺也一樣,豺會根據獵物以及附近的地形來調整它的捕獵戰術,就連老虎都不怕,據說在印度,由於豺與老虎生活區域重疊,它們之間常會產生衝突,為了食物和領地,豺群有時候會進攻老虎,就如同非洲野犬攻擊獅子一樣,老虎也同樣忌憚豺的掏肛絕技,經常會被逼的上樹或逃跑,而一旦受傷,老虎往往很難的生存下去,所以有時候豺群可以殺死老虎,當然,老虎也是可以把豺咬死的,單一的或者數量少的豺是不敢挑戰老虎的。



人類的方向


千尋君來回答。

生物分類學上,豺與狗同科同亞科但不同屬。

豺又稱亞洲野犬、印度野犬,體毛為紅棕色,所以又稱紅豺。與狼同歸犬科犬亞科,而狗由狼馴化而來,算是狼的後輩,所以豺與狗的關係按照人類的輩分來講就是表叔侄關係。


中國很早之前就有“豺狼虎豹”的說法,為啥將豺排到第一位呢?因為豺成群出動,成員數量比狼還多,少則七八隻,多則三四十隻。而且豺性格兇殘,大豺群敢於圍攻花豹、老虎和熊。豺和狗長得很像,體型也與狗接近,比狼稍小比狐稍大,體重20公斤左右。但是生物學家通常也將黑背胡狼稱為黑背豺,將非洲野犬稱為三色豺,將亞洲胡狼稱為金豺。但真正的豺只有一種。豺曾經廣泛分佈於東亞、南亞合東南亞,目前我國的野生豺數量很少了,主要分佈在南亞。豺和狼有些許分佈重合區域,但多數情況下相安無事。
豺也是掏肛的高手,因其體型較小,所以無法直接撲倒大型獵物,只能團隊協作,撕咬獵物的下體、後腹和腿部,使其劇痛摔倒,然後豺掏出獵物的內臟大快朵頤,獵物通常還未斷氣。我國古人看見豺喜歡活吃獵物,覺得這種動物性格兇殘程度勝過其他猛獸,所以將其排在猛獸第一位。


百科千尋君


我們常常聽到“豺狼虎豹”的說法,能與老虎、豹子和狼相提並論,足見豺也並非等閒之輩。

豺(Cuon alpinus)在分類上屬於犬科——犬亞科——豺屬,是一種亞洲特有的中型犬科動物。

豺的體型介於狐狸和狗之間,體型比較小,體長約1米,尾巴不到0.5米,體重在10至20千克之間,毛色以紅棕色為主。


豺是典型的群居動物,最少2、3只,多則超過10只。別看豺的體型不大,但確實兇猛頑強的獵手,擁有與體型不相稱的強大殺傷力!豺不喜歡捕殺小動物,而是專門捕殺體型比自己大得多的動物,像鹿、野豬、斑羚、鬣羚和羚牛這些比自己大的傢伙,有時甚至能夠捕殺大熊貓和亞洲黑熊呢。

圖注:豺的水性很好,獵物跳水也別想逃生,圖片來自網絡


豺耐力好,善於團隊合作,能夠長時間追逐和攻擊獵物,經常對獵物掏肛挖眼,手段非常殘忍,這也讓它們的名聲很差。

圖注:掏肛的豺,真的是非常殘忍,圖片來自網絡


別看豺獵殺動物的時候非常殘忍,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殺人的記錄,陝西秦嶺的獵人也普遍反映豺不會主動傷害人畜。儘管如此,豺在國內的數量已經很少了,目前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禁止捕獵的。

最後在說說豺和狗的關係吧,豺和狗的關係相當於豺和狼的關係,就好比我們人類與黑猩猩的關係,並沒有之間的演化關係,至於柴狗是豺變得這種說法, 純屬扯淡!

圖注:小小的豺卻有如此大的殺傷力,是其生存環境中的頂級掠食者,圖片來自網絡



古生物探索


豺比狼小,但是比狼更可怕。狼性猥瑣,打不贏就跑。豺則是數量更多而且更加悍不畏死,有實例是五十多頭豺死傷一半把母虎咬死的,追了幾個山頭輪番攻擊,到最後老虎其實是被累死的。所謂豺狼虎豹,豺還排在第一,一旦數量足夠了,危害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