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是一种什么动物?和狗有什么关系?

科普大世界


“豺狼虎豹”相信大家都听听过,它通常是用来形容恶人的。对于后三种(狼虎豹)动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种犬科动物,两种猫科动物。但是,对于豺,许多人就比较的陌生了。就像我们常说的“一猪二熊三老虎”一样,其实豺狼虎豹的叫法也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根据动物的残忍程度来排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豺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动物?它与狗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以及为什么豺会排在狼虎豹的前面?

(黑背豺)

豺是什么动物?

豺属于犬科犬亚科下的豺属动物,也就是说它与狼、狗等等属于同科成员,不同的是狼是犬属,而豺则是单独的豺属。在我国的成语字典中,有“豺”的成语不少,比如“豺狼当道”、“骨瘦如柴”(柴同豺)等等。从这些成语中,我们能够发现豺是种凶猛的动物,不然也不会用来形容奸人当权,同时从“骨瘦如柴”则可以看出,豺是一种相当瘦弱的动物。

那么,豺到底是种什么动物呢?

上面我们说过,豺是一种属,而属的下面是种,在豺属下,有着11种不同的豺,它们广泛的分布于东、东南亚的各个国家的丛林、山地、丘陵等地。有人认为,豺在非洲也有存在,比如上图中捕猎秃鹫的黑背豺。其实,黑背豺并不是豺,它的学名叫黑背胡狼,而黑背胡狼是犬科犬亚科犬属的成员,它与狼是同属不同种的动物,与豺则是不同属的动物。

与大多数的犬科动物一样,豺也是群居动物。从外观上看,豺更像是放大版的狐狸,它有着与狐狸很接近的头部。不同地区的豺毛发颜色上会有些差异,比如生活在印尼境内爪哇岛上的爪哇豺的毛发以黄色为主,而生活在我国以及印度等地的豺大都以棕色或浅棕色的毛发为主。

虽然不同地区豺的毛发有些许差异,但是它们的体型都非常接近,成年豺的平均体长在1米左右,体重平均在15公斤左右,最大的个体不超过30公斤。

(爪哇豺)

(印度豺)

豺如此瘦小的体型,为什么会排在狼、虎、豹的前面呢?

上面我们说过最大的豺体重也不超过30公斤,而狼虎豹等动物随便哪一个都能在体型上秒杀豺。为什么豺还能排在它们之前呢?原因有三。

01 胆大

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动物,除了平头哥蜜獾以外,大都非常的谨慎,就算是群居的狼也是如此,猫科动物的谨慎更是出了名的。所以在遇到危险时,或者是对方的数量多时,这些动物大都会选择不战而逃。这其实是种明智的选择。

但是,豺则不同,它的胆大仅次于平头哥蜜獾,在它们眼里的对手从没有大小之分。再加上豺是群居动物,所以在捕猎时,即使是面对凶猛的食肉动物,它们也丝毫不会畏惧,一往直前的往上扑。

所以,正是这种不怕死的精神,让豺排在了狼虎豹的前面。

(一群豺围攻白肢野牛)

02 灵活性

别看豺的身材不大,它的能量可是惊人的。豺的原地跳跃力高达3米,在奔跑时,它甚至能跳过5米左右的沟壑。这种小巧且灵活的身体在捕猎时,能够及时的躲避对手的攻击,还能在躲避之余给对手造成伤害。

所以说,豺这种灵活度,就算是许多以灵活著称的猫科动物都望尘莫及。

03 咬合力

豺虽然体型不大,但是它特殊的牙齿结构却非常出色,首先它有着尖利的牙齿,能够在对战时迅速的给对手造成伤害,其次,豺的头骨和肌肉结构使它的咬合力达到了惊人的220公斤。这还不算,豺最让对手恐惧的就是它们的目标主要是猎物的后半部分,其中以臀部和肛门为主,也就是说豺也同样会用鬣狗的“掏肛”绝技。


虽然狼虎豹随便一个的咬合力就比豺要高,但是豺这种不怕死的性格,加上群居的习性再配合上这种咬合力。就算是狼虎豹遇到它们都要退避三舍。这是豺能排在狼虎豹前面的原因。

(连同类都吃的豺)

豺为什么如此神秘?

在“豺狼虎豹”这四种动物之中,豺是最神秘的了,即使是捕猎的影像都很难被拍到。这无疑给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那么,群居的豺为什么如此神秘呢?

早在20世纪以前,豺曾经遍布亚洲各地,那个时候想见到豺并不是难事,但是由于缺乏记录它们的设备,所以豺很少被记录下来。之后,随着人类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居住地的扩张)以及其猎物的减少,豺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亚洲的许多国家完全消失掉了。

据统计,世界上现存的野生豺的数量已经不足五千只,主要分布于中亚的部分国家、俄罗斯、蒙古以及我国的西藏地区。

因此,数量少加上团队捕猎时速度很快,造成了豺如此的神秘。

总结

在所有我们常听到名字的野生动物中,豺是最神秘的。这其实与它们日益缩减的数量和它们的灵活性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它很简单,就是一种需要人关注的犬科动物而已,与狗狗是同科不同属的动物。就像是美洲狮和美洲豹的关系一样。


猎奇动物社


我们常说豺狼虎豹,这4种动物被称为“四凶”,而且豺被排到了最前面,古人认为它是四凶之首,在我们的意识中,狼、老虎和豹子都比较熟悉,但是豺这种动物却让人不明究里,它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呢?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图片,如下:


看了上面的图片,可能不少朋友要说了,这不就是狗吗?没错!豺通常又被叫做野狗,而我国以前饲养最广最多的犬种——中华田园犬(如下图),人们对它最常用的称呼其实就是“豺狗”(注意,不是“柴狗”),就是因为中华田园犬本来就是从豺这种动物驯化过来的。


或许有朋友想问狗不是从狼驯化过来的吗?有一部分狗的确是从狼驯化过来的,有的是狼与其他犬种杂交后出现的,如阿拉斯加犬、哈士奇、德国牧羊犬等。


但是更多的家养的犬类其实是从豺驯化或杂交过来的,如中华田园犬,秋田犬、舒伯奇犬等,从体型外貌上它们就保留了很多豺的特征,比如中华田园犬,它和豺的区别其实很小,除了毛色略有差别之外,其它几乎看不出啥区别,在生物学归类中,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它就是一种豺。


能想象吗?你或你的邻居养的狗其实就是一只豺,其实它与野外生存的豺的最大区别无非就是它被驯化了而已,我们也可以认为它就是野生豺犬之外的另一种豺,从这个意义上讲,豺也是很常见的了。

野生豺的体型比狼略小,遍布于亚欧大陆,实际上非洲野狗也是一种豺,豺栖息的环境比较复杂,高山、林地、草甸等地带,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常常被叫做野狗,红狼等,不过野生豺比较少见,在我国属于保护动物。


豺↑非洲野狗↑

豺是群体生活,群体规模一般在10只左右,多的也有可能有数十只,这种动物也有巢穴,一般是岩石缝隙、天然洞穴,也有可能隐匿在灌木丛中,有个别的品种会从土岗上挖掘洞穴。

豺的狩猎技巧非常高超,它被古人称为“四凶”之首,当然有它过人的地方,我们都知道非洲野狗有着掏肛的绝技,就连野牛和狮子也架不住它们的这种攻击,实际上亚洲的豺也一样,豺会根据猎物以及附近的地形来调整它的捕猎战术,就连老虎都不怕,据说在印度,由于豺与老虎生活区域重叠,它们之间常会产生冲突,为了食物和领地,豺群有时候会进攻老虎,就如同非洲野犬攻击狮子一样,老虎也同样忌惮豺的掏肛绝技,经常会被逼的上树或逃跑,而一旦受伤,老虎往往很难的生存下去,所以有时候豺群可以杀死老虎,当然,老虎也是可以把豺咬死的,单一的或者数量少的豺是不敢挑战老虎的。



人类的方向


千寻君来回答。

生物分类学上,豺与狗同科同亚科但不同属。

豺又称亚洲野犬、印度野犬,体毛为红棕色,所以又称红豺。与狼同归犬科犬亚科,而狗由狼驯化而来,算是狼的后辈,所以豺与狗的关系按照人类的辈分来讲就是表叔侄关系。


中国很早之前就有“豺狼虎豹”的说法,为啥将豺排到第一位呢?因为豺成群出动,成员数量比狼还多,少则七八只,多则三四十只。而且豺性格凶残,大豺群敢于围攻花豹、老虎和熊。豺和狗长得很像,体型也与狗接近,比狼稍小比狐稍大,体重20公斤左右。但是生物学家通常也将黑背胡狼称为黑背豺,将非洲野犬称为三色豺,将亚洲胡狼称为金豺。但真正的豺只有一种。豺曾经广泛分布于东亚、南亚合东南亚,目前我国的野生豺数量很少了,主要分布在南亚。豺和狼有些许分布重合区域,但多数情况下相安无事。
豺也是掏肛的高手,因其体型较小,所以无法直接扑倒大型猎物,只能团队协作,撕咬猎物的下体、后腹和腿部,使其剧痛摔倒,然后豺掏出猎物的内脏大快朵颐,猎物通常还未断气。我国古人看见豺喜欢活吃猎物,觉得这种动物性格凶残程度胜过其他猛兽,所以将其排在猛兽第一位。


百科千寻君


我们常常听到“豺狼虎豹”的说法,能与老虎、豹子和狼相提并论,足见豺也并非等闲之辈。

豺(Cuon alpinus)在分类上属于犬科——犬亚科——豺属,是一种亚洲特有的中型犬科动物。

豺的体型介于狐狸和狗之间,体型比较小,体长约1米,尾巴不到0.5米,体重在10至20千克之间,毛色以红棕色为主。


豺是典型的群居动物,最少2、3只,多则超过10只。别看豺的体型不大,但确实凶猛顽强的猎手,拥有与体型不相称的强大杀伤力!豺不喜欢捕杀小动物,而是专门捕杀体型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像鹿、野猪、斑羚、鬣羚和羚牛这些比自己大的家伙,有时甚至能够捕杀大熊猫和亚洲黑熊呢。

图注:豺的水性很好,猎物跳水也别想逃生,图片来自网络


豺耐力好,善于团队合作,能够长时间追逐和攻击猎物,经常对猎物掏肛挖眼,手段非常残忍,这也让它们的名声很差。

图注:掏肛的豺,真的是非常残忍,图片来自网络


别看豺猎杀动物的时候非常残忍,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杀人的记录,陕西秦岭的猎人也普遍反映豺不会主动伤害人畜。尽管如此,豺在国内的数量已经很少了,目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禁止捕猎的。

最后在说说豺和狗的关系吧,豺和狗的关系相当于豺和狼的关系,就好比我们人类与黑猩猩的关系,并没有之间的演化关系,至于柴狗是豺变得这种说法, 纯属扯淡!

图注:小小的豺却有如此大的杀伤力,是其生存环境中的顶级掠食者,图片来自网络



古生物探索


豺比狼小,但是比狼更可怕。狼性猥琐,打不赢就跑。豺则是数量更多而且更加悍不畏死,有实例是五十多头豺死伤一半把母虎咬死的,追了几个山头轮番攻击,到最后老虎其实是被累死的。所谓豺狼虎豹,豺还排在第一,一旦数量足够了,危害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