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尉遲孫立和他的親戚們

病尉遲孫立是水滸迷們經常談論的一個人物。他的身上有最具爭議的排名問題。但是基本上都是這樣的結論

:孫立進地煞不是因為武功而是因為人品,有著人生汙點不受領導喜歡。那麼孫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作為梁山人數最多的親戚戶中輩分最大的。那麼就從他最親近的親戚們入手來看看吧。

病尉遲孫立和他的親戚們

1.

曾經在網上見過一些人,評論登州派的故事,說到一個非合理性的反常事件。大概意思是說,從解珍、解寶的外號,叫做兩頭蛇、雙尾蠍來看,說明二人絕非善輩。並且此二人,與地頭蛇顧大嫂是親戚,與軍官孫立是親戚,還有黑道的鄒淵、鄒潤有說不清、道不明的聯繫。毛太公怎麼膽敢去陷害,這種黑白兩道都有勢力的解家哥倆呢?不是自己找死嗎?

產生這樣的疑問是合理的。

所以有位大神判斷,登州事件,是完全從登州派團夥中,嘴巴里面說出來的故事。梁山任何人都不瞭解。所以,解家哥倆把自己打扮成無辜受害者。也就是說,這位大神認為,登州事件,是登州派團夥自己編出來的受害故事。

這位大神的懷疑無可非議。這種思維,有合理性。並且我們應該感謝他,從寫小說的角度,討論這些貌似不合理的情節。

不過,我不贊同這樣的說法。從《水滸傳》的一貫風格來看,我還是願意在書中,尋找這個故事的基本邏輯,來說明故事的真實性與合理性。

換句話說,毛太公陷害解珍、解寶,是有邏輯性的。不是解珍、解寶編造出來的受害故事。

首先我們看看雙方,在殺虎事件發生時候的背景。

【兩個心焦,說道:“限三日內要納大蟲,遲時須用受責。卻是怎地好!”】

當地發生老虎吃人事件,官府逼迫當地獵戶,三天之內殺虎上交。可是,期限已經到了。虎還沒影子呢,所以解珍解寶才會“心焦”。鬧心了,亞歷山大啊!

那麼毛太公有沒有壓力?

【解寶道:“有什麼賴處!你家也見當里正,官府中也委了甘限文書,卻沒本事去捉,倒來就我見成。你倒將去請功,教我兄弟兩個吃限棒。”】

從解寶這句話,我們就知道,毛太公也有壓力啊。壓力也很大!

毛太公是當里正的。里正是什麼官?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村長。上級部門同樣給村長下達了限期令!村長要是沒完成任務,同樣要被拉到衙門裡打板子!你說毛太公壓力大不大?

關鍵是這個限期令,非常的無厘頭。從上面的文字,我們能發現,限期令的內容是這樣:——老虎就一隻,誰逮著,誰有功勞。逮不著的挨板子!

毛太公與解珍解寶的矛盾點就在這裡!

怎麼化解這個矛盾點呢?我們旁觀者都能想到一個簡單,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合作。假如,雙方上報官府,說是毛、解兩家人一起協作,幹掉的老虎,矛盾不就解決了嗎?雙方皆大歡喜,何必鬧到最後出了人命呢?

問題是,毛太公為什麼不採用合作的方式?而是陷害?

也就是說,在毛太公眼裡,解珍解寶不可能是合作對象。反而是陷害,更省事。為什麼?

我前面曾經聊過一個人,鬼臉兒杜興。他的外號叫“鬼臉兒”。這三個字的本意是指“面具”。這個外號有很大的迷惑效果。一個戴著面具的傢伙,誰能夠了解他是什麼人?事實上,後來跟杜興一起合作,一起趕路的商人,被杜興因為“一口氣上”殺掉了!

如果被害者知道杜興是如此狠毒的人,還會與他合作,一起趕路,一起經商嗎?不要講合作,甚至說,沒人願意與此種惡毒的人打交道。

而解珍解寶的外號,沒有一絲一毫的迷惑效果。而是非常直白,非常恐怖的,告訴所有人,他們是“兩頭蛇、雙尾蠍”。

這兩個人比毒蛇還多一副毒牙,比蠍子還多一個毒針!請問,誰願意跟這種狠毒的人合作?誰能猜出心狠手毒的人,有什麼後招?與惡毒的人合作,說不定最後倒黴的是自己。

【包節級喝道:“你兩個便是什麼兩頭蛇、雙尾蠍,是你麼?”解珍道:“雖然別人叫小人們這等混名,實不曾陷害良善。”】

每個人在公開場合下都不會承認自己的惡劣品性,更何況在低人籬下的時候。但是,從包節級的語言中,我們能知道,他們的惡毒的名聲,是很響亮的。人們與這種惡毒的人打交道,一定是防範心理,強於合作心理。

而現在,人人知道解珍解寶,是歹毒的兩頭蛇,是毒辣的雙尾蠍,誰敢與他們合作?與毒蛇合作,萬一毒蛇真回頭咬你一口,咋辦?

有人一定會反駁我說,你憑啥認定了解珍解寶,是惡毒的人?那麼,我就會反問:若不是惡毒的人,怎麼會有惡毒的外號廣泛流傳?

退一步來說,假如外號不能反映人的真實本質。假如解珍解寶不是惡毒的人。但是,即便憑這兩個惡毒的外號,也同樣會讓人敬而遠之。也同樣會讓人產生防範心理。因為,沒有人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去試試水中的鱷魚,是真傢伙,還是玩具。

很有意思的是,作者沒有寫出解珍解寶的任何惡毒行為。但是,人人都知道的惡毒外號,不會是憑空掉下來的。它一定有其存在的意義。

毛太公與解家兄弟是同鄉,他們彼此之間更加了解。解珍解寶是不是毒蛇,毛太公一定比我們讀者更清楚。這大概就是毛太公不願意與他們合作的主要原因。他寧可選擇複雜而又危險的陷害方式,也不會選擇簡單,又輕鬆的合作方式。這種違背常理的選擇,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會是隨意做出的決定。

既然根本沒打算合作,那麼,在毛太公的眼中,陷害這兩個惡毒的人,是否可行?

——貌似可行。貌似很容易。所以,毛太公現在變成了毒蛇!

病尉遲孫立和他的親戚們

2.

首先,毛太公知道了,解家兄弟來拜訪的目的之後。酒肉招待解家兄弟,然後,到了後院,【毛太公引了二人,人到莊後,叫莊客把鑰匙來開門。百般開不開。】。

顯然又是在拖延時間。最後,耍賴。說是後院根本沒有老虎。

這種賴法當然賴不過去。然後,毛太公直接耍橫。說:

【毛太公道:“你吃限棒,幹我什事!”】

這就是明擺著欺負人了。賴了別人的東西,不管別人的死活。

【解寶搶近廳前尋不見,心中火起,便在廳前打將起來。解珍也就廳前搬折欄干,打將入去。毛太公叫道:“解珍、解寶,白晝搶劫!”那兩個打碎了廳前椅桌,見莊上都有準備。兩個便拔步出門,】

兩頭蛇、雙尾蠍豈能隨便被人欺負?倆人立刻動手,砸了前廳的傢俱。可是,發現對方有動武的準備,知道打不過,要吃虧,只好暫時離開。

這就是毛太公欺負人的第一招——想動武嗎?大棒子我準備好了。你們解家哥倆不是對手!

再看欺負人的第二招:

【原來毛仲義五更時,先把大蟲解上州里去了,卻帶了若干做公的,來捉解珍、解寶。不想他這兩個不識局面,正中了他的計策,】

毛太公請解珍解寶吃飯,拖延時間。然後讓兒子到州里面送虎請功,再帶公差下來抓人。請問,假如,解珍解寶現在沒有動手砸傢俱,他們何罪之有?就算是沒抓到老虎,也不用你毛仲義帶官府來抓人吧?

這就是欺負人最有用的一招——買通官府。官府一旦買通,罪名隨便安一個就是了。

想打架?你打不過。想講道理?官府我買通了,去哪講道理?

【毛太公、毛仲義自回莊上商議道:“這兩個男女,卻放他不得。不若一發結果了他,免致後患。”】

我們讀到這裡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毛家父子太歹毒了!謀了人家的老虎,到官府請了功,也就罷了。何必非得要把人陷害至死呢?有這必要嗎?

這一點恰恰說明,解真解寶兄弟不是善茬兒!老實人受了欺負,往往就忍了。可是兩頭蛇、雙尾蠍這種狠毒的傢伙,受了欺負,豈能善罷甘休?

【“你家莊上莊客,捉過了我大蟲。你爹不討還我,顛倒要打我弟兄兩個。”】

解家兄弟沒討到老虎,離開毛家莊,正在大罵。碰上回家的毛太公的兒子毛仲義,哥倆腦袋抽筋了,試圖與毛仲義講道理。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他們對毛家有意拖延時間的過程,根本沒有察覺。甚至,還在認為是莊客貪了他們的老虎。他們哥倆明明知道,【你家也見當里正,官府中也委了甘限文書,】。貪他們老虎的怎麼會是莊客呢?

毛太公如此明顯的意圖,他們哥倆都沒搞明白,這哥倆的腦袋,就是屬於不會拐彎的腦袋。

換成武松或者石秀,馬上就會察覺對方有陰謀,還會對毛仲義講道理嗎?還會被毛仲義騙到家中,輕易的抓起來嗎?

他們與毛仲義講道理,就是說明,他們看不懂別人的陰謀。也能從側面證明,這哥倆的腦袋很直!所以,他們的做事風格也會很直,不會搞陰謀。從解家兄弟歹毒的外號,廣泛流傳這一點來看。他們就屬於做了壞事,也不懂得耍手段去遮掩。必然人人都能發現他們的所作所為。也自然,會有一個明明白白的惡毒外號。

耍點手段欺負這種有勇無謀的人,還是比較容易的。蠍子與毒蛇的共同點就是手段雖毒,招數卻有限。都屬於腦袋不太靈光的東西。

病尉遲孫立和他的親戚們

3.

別看解珍解寶的歹毒名聲很響亮。從實力對比來說,毛太公欺負解家兄弟很容易。但是,解家兄弟有背景!欺負有背景的人,要付出代價的!這一點,毛太公不懂嗎?

咱們再來看看解家兄弟的社會關係背景吧。

【母大蟲顧大嫂,開張酒店。家裡又殺牛開賭。】

解家兄弟的主要靠山就是顧大嫂。開酒店的。雖說會殺牛,開賭場,做一些違法生意。但是,這種小打小鬧的社會底層人,能鬥得過官府嗎?

所以,顧大嫂聽說解家兄弟的事之後,【顧大嫂聽罷,一片聲叫起苦來。】只能叫苦,沒啥好辦法。

這樣的社會背景,當然不會放在毛太公眼裡!

除了顧大嫂以外,解家兄弟還有一個更厲害的背景,也是任何人都不敢忽視的背景。就是咱們今天說的主角——登州提轄孫立。

孫立與解家兄弟是什麼關係?顧大嫂與解家兄弟又是什麼關係?

他們之間的關係,看似簡單的親戚關係。所以,許許多多評論水滸的人,都忽視他們之間的親屬關係的意義。否則,我也不會寫現在這篇文字。他們的親戚關係,作為孫立的為人處事風格的背景,起到了相當重要的鋪墊。

先說孫立與解家兄弟的關係。

【解珍道:“孫提轄是我姑舅哥哥。......孫新、孫立的姑娘,卻是我母親。以此他兩個又是我姑舅哥哥。】

姑舅哥哥是什麼關係?是表兄弟。孫立的姑媽,是解珍解寶的母親。也就是說,孫立是解珍解寶的,有血緣關係的親表哥!

顧大嫂呢?

【解珍道:“......原來是我姑娘的女兒,叫做母大蟲顧大嫂,】

這裡面的“姑娘”二字,不是我們今天經常講的女兒,而是指姑媽。所以,解珍喊顧大嫂為姐姐。

這就奇怪了吧?好像也是姑舅親!顧大嫂是表姐!

那麼,顧大嫂與孫立是啥關係?顧大嫂是孫立的弟媳婦。這不就很奇怪了嗎?他們二人,都是解珍解寶的姑舅親戚,應該有血緣關係啊?怎麼會成親呢?亂倫嗎?其實還真不是亂倫。雖然他們都是解家兄弟的姑舅親戚,但是,顧與孫之間的血緣關係,純屬於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

書中有一段重要的文字交代——【解珍道:“我有個房分姐姐,是我爺面上的,卻與孫提轄兄弟為妻。】

這段文字是講顧大嫂的身份。她的“表姐”的身份是怎麼來的呢?是解珍解寶的爺爺那一輩,開始的分支。若是兄弟分支,則稱為堂兄弟。遠了講,則是“同族,或者同宗”。

但是,顧大嫂的身份是“房分”!

啥意思呢?是說,解珍解寶的奶奶,與顧大嫂的奶奶,不是一個人!他們是共同的爺爺,不同的奶奶!也就是說,他們是爺爺的前妻,和後妻,或者說,妻與妾,分別留下的後代。解珍解寶的父親,與顧大嫂的母親,雖然是子妹。但是,不是同父同母的親子妹。而是同父不同母的子妹關係!

所以,到了解珍解寶這一代人,仍然喊顧大嫂的母親為姑媽。但是,不是我們尋常說的親姑媽。

說到這兒,朋友們該明白了吧?是顧大嫂與解家兄弟,血緣關係近一些呢?還是,孫立與解家兄弟的血緣關係近一些?

很顯然,解珍解寶的母親,是孫立的姑媽!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更近!俗話說:“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孫立與解珍解寶,就是這樣的姑舅親!

那麼,重要的問題產生了:

——當解珍解寶遭逢大難的時候,為何向血緣關係遠一些的顧大嫂求救?而不向血緣關係更近的,在官府當官的,更有本事的孫立求救?

這一行為,顯然不符合一般的,人際關係行為常理。

病尉遲孫立和他的親戚們

4.

作者用了許多文字,講訴他們之間的親戚關係。有什麼意義?

其實,就是在給孫立的性格,和人際交往的態度,做鋪墊。咱們再看看後面怎麼寫的。解珍說:

【我卻不曾與你相會。足下莫非是樂和舅?”那小節級道:“正是。我姓樂名和,】

解珍居然沒見過,自己表哥的小舅子!說明什麼?說明解珍解寶兄弟,與孫立,這對兒表兄弟之間,從來沒有來往!甚至說,當自己的表哥孫立結婚的時候,作為表弟的解珍解寶,恐怕都沒有參加孫立的婚禮。否則,怎麼會不認識自己表嫂的弟弟呢?

我們現代人結婚,孃家人送親,舉行婚禮。古代也一樣啊,孃家人也會送親的!而解珍解寶,居然沒見過樂和!在這種重大場合,親戚之間居然沒見過面。那麼,解珍解寶與孫立,在平時會有什麼來往?

他們居住的距離遠嗎?都在登州居住。

通過解珍與樂和的對話,咱們應該明白了一現象。也就是說,解珍解寶與自己的親表哥孫立之間,在平時根本不來往。所以,他們在遭逢大難的時候,才會向顧大嫂求救。而不是向有血緣關係更親密的孫立求救!

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自然懂得毛太公敢於陷害解家兄弟的膽量,出自何處。

因為,解珍解寶,雖然有一個當提轄的表哥。但是,就好像沒有這個親戚一樣!親戚,居然就如陌生人一樣,從不來往。這樣的親戚,怎麼會替你解家兄弟出頭呢?毛太公是本地人,瞭解了他們之間的冷漠關係,自然就敢陷害解珍解寶。

甚至說,毛太公很有可能,壓根就不知道他們之間是親戚!

另外,從一件事,我們仍然能看得出,不管毛太公知不知道他們是親戚。孫立百分一百的,不會解救解珍解寶!哪件事呢?

【樂和入進店內,看著顧大嫂,唱個喏道:“此間姓孫麼?”顧大嫂慌忙答道:“便是。......顧大嫂笑道:“原來卻是樂和舅。......不曾相會。今日甚風吹得到此?”......樂和道:“他兩個因射得一個大蟲,被本鄉一個財主毛太公賴了,......小人路見不平,獨力難救。只想一者占親,二乃義氣為重,特地與他通個消息。他說道,只除是姐姐便救得他。】

以上文字有點多。大概講的是樂和替解珍解寶兄弟報信。趕到顧大嫂處,報告情況。

又一個問題產生了。樂和已經知道,解家兄弟是孫立的表弟。為何不向自己的姐夫孫立,報告情況?為何去找自己根本就不認識的顧大嫂?

有朋友可能說,樂和是聽從瞭解珍的囑咐,當然去找顧大嫂!

對了!事情的經過,貌似合理,恰恰最不合理!

樂和為啥要救解珍解寶?【只想一者占親,二乃義氣為重】,書中把原因說的很清楚,就是因為解家兄弟是自己姐夫的表弟!正是有了這層親戚關係,樂和才會主動救他們哥倆。沒有這個姐夫的面子,樂和憑啥救人?可是救姐夫的表弟,怎麼又把姐夫繞過去了?

難道樂和傻到,連表兄弟的血緣關係都不懂嗎?難道樂和不懂得,當提轄的姐夫,比開飯店的顧大嫂更有可能,救出解真解寶嗎?

不是樂和搞不懂。樂和已經把主要的,最核心的問題說出來了:

——“只除是姐姐便救得他。”除了顧大嫂,沒人能救解珍解寶。

正常情況下,樂和聽說此事之後的第一反應,應該是找到孫立,說:“姐夫,你表弟被人陷害,抓起來了。”報個信,總不犯法吧?報個信,這才是人之常情吧?

通過樂和老老實實的聽從解珍的安排,去尋找顧大嫂來救人。就是說明,樂和自己很清楚,自己當提轄的姐夫,根本不會去解救自己的表弟解珍解寶!當然只能按照,解珍的安排去辦事啦!這說明,樂和對自己姐夫的人品,有相當的瞭解。他都懶得去姐夫那裡報信!

解珍解寶為何與自己的表哥從不來往?甚至一點親戚的感情都沒有?書中沒說。

既然書中不寫,我們也無法判斷,他們親戚之間的矛盾,到底出在哪裡。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也許雙方都有毛病,都有責任。咱們讀者無法判斷。但是,至少會給我們一種印象:

——孫立此人,不會顧及親戚的情分!這一點,已經通過樂和的行為,來作出了佐證。

另外,還有一個情節很有意思。

【顧大嫂道:“伯伯,你不要推聾妝啞。你在城中,豈不知道他兩個是我兄弟,偏不是你的兄弟?”孫立道:“我並不知因由。是那兩個兄弟?”】

孫立到底知不知道,解珍解寶被抓呢?他自己否認了!可是,在他沒否認之前,顧大嫂已經說了:你不要裝聾作啞!

孫立到底是不是裝聾作啞?咱們讀者無法確定。但是,通過樂和的行為,和這對錶兄弟之間的交往,我們應該能判斷出來,即便是知道解家兄弟入獄,孫立恐怕也一定會裝聾作啞。

病尉遲孫立和他的親戚們

5.

通過這些情況,我們現在能得到一種觀感。第一,解家兄弟的社會背景中,最重要的顧大嫂,自己沒有能力保護解珍解寶。第二,即便是毛太公知道解珍解寶,有一個當提轄的表哥。也是枉然。孫立也不會保護自己的表弟。

有這兩條,毛太公憑啥不敢陷害解珍解寶呢?

當然了,咱們不能忘記還有一個黑道的力量,可以充當解珍解寶的靠山。——登雲山的鄒淵鄒潤!

不過嘛!毛太公完全不知道,還有這叔侄兩個黑道人物,會參與進來。因為,連顧大嫂都不太瞭解登雲山這二人!

【顧大嫂道:“這兩個是誰?”孫新道:“便是那叔侄兩個最好賭的鄒淵、鄒潤。如今見在登雲山臺峪裡聚眾打劫。他和我最好。若得他兩個相幫助,此事便成。”】

通過這些對話,我們知道,顧大嫂對自己老公交往的強盜,並不熟悉。這並不奇怪。任何黑道人物,與普通人交往的時候,都不會暴露自己的身份。孫新與鄒家叔侄交往的過程,一定是比較隱秘的過程。連顧大嫂都不是很清楚,何況毛太公?

所以,在毛太公的角度來說。他完全不可能知道,有登雲山的強盜,會成為解救解珍解寶的主要力量!

在這樣的認知之下,毛太公敢於陷害解珍解寶,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解珍解寶根本沒有任何白道上的力量,去挽救他們。所以,顧大嫂只能走極端的道路——殺人,劫獄!

【鄒潤道:“還有一件。我們倘或得了人,誠恐登州有些軍馬追來,如之奈何?”】

鄒潤擔心劫獄之後,被登州軍馬追殺,無路可逃。

【孫新道:“我的親哥哥見做本州兵馬提轄。如今登州,只有他一個了得。......”鄒淵道:“只怕他不肯落草。”孫新說道:“我自有良法。”】

朋友們讀到這裡該笑了吧?拉孫立下水當土匪的,是他的親弟弟!隨後是孫新使出計策,派人告訴他哥哥,自己老婆病重,希望他哥哥來探望病人!

孫立來了之後,顧大嫂對他交底了:要麼,一起去當強盜,要麼,我們逃了,你頂罪!因為你是親戚!必然受株連。

【孫立道:“我卻是登州的軍官,怎地敢做這等事!”】

孫立說,我不能幹違法的事啊!

【顧大嫂道:“既是伯伯不肯,我們今日先和伯伯拼個你死我活。”顧大嫂身邊便掣出兩把刀來。鄒淵、鄒潤各拔出短刀在手。】

我每次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心中想像的情景,不是顧大嫂,也不是鄒淵、鄒潤。而是字面上沒有出現的人物——孫新!

咱們琢磨一下,看著自己的老婆,帶領兩兄弟,拿著刀,威脅自己的親哥哥。心中是什麼感受?

這樣的場景會出現兩種結局。第一,自己的哥哥不懼怕威脅。就像盧俊義一樣,說,我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來吧,殺我吧!

殺,還是不殺?

看著老婆把自己親哥殺掉?那是自己的親哥哥啊!看得下去嗎?

不殺呢?自己的親哥,最後帶領登州軍馬,把自己的老婆和好朋友全部抓捕歸案?當然了,還有孫新自己!或者,看到自己的親哥,不願意抓自己,而蹲大牢?

殺與不殺,到最後,都很難受。這孫新出的是什麼餿主意?

第二種結局就是,自己的哥哥妥協了,投降了!就像書中寫的那樣:

——【孫立叫道:“嬸子且住,休要急速,待我從長計較,慢慢地商量。”】

自己的親哥,是一個毫無氣節,貪生怕死之輩。孫新還能尊敬從小教自己武藝的親哥哥嗎?

很顯然,從孫新出的這個餿主意,大概孫新已經判斷出,自己的哥哥,就是一個毫無氣節,貪生怕死之輩!所以,只是嚇唬一下,不會真正的流血。

這就是孫新對自己哥哥的定義!

孫新為何要用這樣的損招,對付自己的親哥哥?

我們可以感受到的一點就是——他們哥倆之間,毫無親情可言。否則,孫新無論如何,也不會弄出一個拔刀威脅的損招!這樣的損招,對付別人尚可,怎麼能對付自己的親哥?由此,也能看出,孫新打心眼裡,就不尊敬自己的親哥哥。

書讀到這兒,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狀況。那就是,孫立與自己的親弟弟孫新,毫無親情。孫立與自己的表弟解珍解寶,毫無親情。

就是在這種毫無親情的狀況下,孫新為了讓親哥哥中套,居然撒謊說,自己老婆要死了!從孫新的謊言中,我們能猜測出,大概在平時,這親哥倆也不大來往。孫新一定是擔心,普通的謊言騙不來孫立。所以把問題編的嚴重些,讓哥哥無法找藉口。

當然,是何種原因,造成他們之間的這種狀態?書中沒有交代。但是,我相信一種說法,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還有,“腳上的泡,是自己走出來的。”

孫立會得到如此的待遇,一定有他自身的原因。

病尉遲孫立和他的親戚們

6.

【顧大嫂又道:“既是伯伯不肯去時,即便先送姆姆前行,我們自去下手。”】

顧大嫂看到孫立已經投降服軟了,給了孫立一個臺階下。你不願意就算了,咱們自己幹。

孫立聽了這話,估計心中在罵:娘西皮!你們真的打算自己幹,還拿刀威脅我幹什麼?

【孫立道:“雖要如此行時,也待我歸家去收拾包裹行李,看個虛實,方可行事。”】

孫立找藉口,想脫身回家。

【顧大嫂道:“伯伯,你的樂阿舅透風與我們了。一就去劫牢,一就去取行李不遲。”】

顧大嫂不給他脫身的機會。說,劫了牢,再去取行李。

【孫立嘆了一口氣,說道:“你眾人既是如此行了,我怎地推卻得開。不成日後倒要替你們吃官司。罷!罷!罷!都做一處商議了行。”】

孫立當然是發自內心的想推卻開!怎麼推?母老虎帶著兩條龍,三把刀指著自己。自己的弟弟呢?躲旁邊,一聲不吭。好像打算看著自己的哥哥,被老婆捅幾個窟窿。還能咋辦?劫牢吧。

從解珍解寶被陷害,到最後劫牢成功,殺了毛太公一家。整個過程來看,這幫由親戚組成的團伙,真正的核心人物,真正的靈魂人物是顧大嫂。而出謀劃策的人物是孫新。鄒淵鄒潤叔侄是合格的打手。解珍解寶兄弟呢?充其量也就是打手級別的的人物。

不過,這倆是愣頭青的打手,解家兄弟,當時在蹲監獄呢。

而沒有親情的孫立,完全是被強迫推上,貌似領導的地位。

樂和呢?起到的作用,就是跑跑腿,通個風,報個信。但是,他的身上有種氣質,與整個團伙的殺氣,格格不入。

樂和找到顧大嫂通風報信,完全是因為看在親戚的情分上。他如果裝聾作啞,解珍解寶恐怕就死在大牢裡。劫獄事件自然也不會發生。而劫獄之後,自然把自己也連累下水。好好的警察做不成了,只能去當強盜。

【鄒淵道:“如今梁山泊十分興旺。宋公明大肯招賢納士。......我們救了你兩個兄弟,都一發上梁山泊投奔入夥去,如何?”】

鄒淵鄒潤本來就想去梁山。所以,鄒淵鄒潤不在乎殺人劫獄。

而顧大嫂夫妻兩個是為了救親戚,被迫殺人劫獄。

只有樂和,明明可以裝傻。卻因為親戚的情份,而走上不歸路。樂和與顧大嫂一樣,都是非常看重親情的人。

劫獄成功之後。【解珍、解寶對眾人道:“叵耐毛太公老賊冤家,如何不報了去!”孫立道:“說得是。”】

有仇必報,殺對方全家!這解珍解寶不愧叫做,兩頭蛇,雙尾蠍。

【於路莊戶人家,又奪得三五疋好馬。一行星夜奔上梁山泊去。】

病尉遲孫立和他的親戚們

7.

到了梁山,聽說宋江攻打祝家莊遇到了困難。

【孫立聽罷,大笑道:“我等眾人來投大寨入夥,正沒半分功勞。獻此一條計策,打破祝家莊,為進身之報如何?”石勇大喜道:“願聞良策。”孫立道:“欒廷玉那廝,和我是一個師父教的武藝。我學的槍刀,他也知道。他學的武藝,我也盡知。我們今日只做登州對調來鄆州守把,徑過來此相望。他必然出來迎接。我們進身入去,裡應外合,必成大事。此計如何?”】

孫立主動獻策。定計破祝家莊。

這條計策有何精妙之處?狗屁都沒有。說白了,就是利用老同學的情誼,幹掉老同學!

孫立在此,終於暴露出自己無情無義的嘴臉。咱們讀者別忽視一點,他說出這個計策的時候,是呵呵大笑。這是整部《水滸傳》中,最醜陋的笑容。在他的大笑聲中,哪裡有一絲一毫的同學情誼?

讀到此處,咱們應該明白了一些問題。孫新為何毫無情義的,採用威脅的手段對付自己的哥哥?因為對付無情無義之人,當然就用無情無義的手段!解珍解寶為何不與自己的表哥孫立來往?與無情無義之人,怎麼交往?樂和為何不向孫立報信?對無情無義之人,報信有何用?

通過上面這些情節,我們發現,孫新也好,解珍解寶也好,樂和也好,他們都很瞭解孫立的品行。

孫立的外號叫做“病尉遲”。《水滸傳》中有幾個,與“病”字有關的外號。“病關索”,“病大蟲”。這幾個病字,含義都不相同。楊雄之病,我在拙文《慾望與罪惡的羅生門》中有過討論。

楊雄之病,病在身體。而孫立之病,則病在思想。他的病,是人性之中,最醜陋的缺陷。——無情無義!

【欒廷玉聽得是登州孫提轄到來相望,說與祝氏三傑道:“這孫提轄是我弟兄,自幼與他同師學藝。今日不知如何到此?”】

欒廷玉把自幼學藝的同學,看成自己的弟兄。真是識人不明啊!是不是孫立從小,偽裝的太好?不得而知。

【祝朝奉並三子雖是聰明,卻見他又有老小,並許多行李車仗人馬,又是樂廷玉教師的兄弟,那裡有疑心。】

祝家兄弟可不知道,他的老小,是母大蟲一類的人物。更不可能想到,天底下還有這樣無義之人。笑呵呵的,把自己當成兄弟的老同學,置於死地!

就這樣,整個祝家莊,完全毀於孫立的之手。

在祝家莊戰役當中,產生了一個迷,就是欒廷玉,不明不白的死掉了。我們仔細看看戰場情況,分析一下,欒廷玉到底死在何人之手?

在最後的戰役當中,【欒廷玉聽了道:......我引了一隊人馬出後門,殺這正西北上的人馬。”】

欒廷玉迎戰西北方向的敵人。梁山在西北方向的頭領是誰呢?

【正西上,又有五百來人馬,當先一個頭領,乃是小李廣花榮,隨背後是張橫、張順。】

書中沒有寫欒廷玉回撤祝家莊的情節。從這一點來看,欒廷玉死於花榮和張橫張順的手中,可能性比較大。

這時候孫立在哪?

【臨後,孫立帶了十數個軍兵,立在吊橋上門裡。】

祝家莊前後大門都有吊橋。這個吊橋上門,到底是哪個門?

【祝虎見莊裡火起,先奔回來。孫立守在吊橋上,大喝一聲:“你那廝那裡去?”攔住吊橋。】

祝虎出兵的方向是這樣,【祝虎道:“我也出後門殺那正南上的人馬。”】也就是說,孫立守在南門吊橋。導致祝虎無法撤回莊裡。

從戰場情況來看,欒廷玉當時在祝家莊的西北方向,而孫立在祝家莊的南方。距離非常遠。欒廷玉不可能直接死於孫立之手。但是,書中又沒有交代花榮等人,殺死欒廷玉。我們只能把欒廷玉定性為,死於亂軍之中。

病尉遲孫立和他的親戚們

8.

【宋江看了,大喜道:“只可惜殺了欒廷玉那個好漢。”】

宋江這一聲嘆息,是非常著名的感嘆。因為他的表情,很不正常。嘆息嘛,應該是惋惜和遺憾。怎麼會是大喜呢?表情與語言內容,顯然非常的矛盾。

許多人認為,宋江很惋惜武功高強的欒廷玉,大概有把欒廷玉收為己用的意思。沒能把欒廷玉拉上梁山而惋惜。

從宋江一貫的招攬人才的行為來看,這樣的判斷似乎正確。

但是,從宋江的表情來看,這樣的判斷就不正確。為何呢?擺在宋江面前的選擇是這樣——打下祝家莊重要?還是收欒廷玉重要?

當然是打下祝家莊重要。既然如此,幹掉欒廷玉,而拿下祝家莊。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這也是會出現的大概率的必然。對於這樣的結局,應該是人人都能預料到的結局。對於這種必然的結局,怎麼會突然產生惋惜之情呢?

宋江的大喜,真實的反應了宋江高興的心理。因為,攻打祝家莊的任務,圓滿完成了。

而惋惜的語言,是宋江性格上的反應。是宋江無意當中,未經大腦思考,脫口而出的一句話。也是宋江內心當中真實的思維。這種真實的思維,未經深思熟慮,脫口而出。所以,表情與語言內容,才是矛盾的。

是什麼因素,刺激宋江脫口說出,內心真實的語言呢?正是因為欒廷玉的死因。

我們分析欒廷玉的死亡原因,應該是死於亂軍之中。其實,真正導致欒廷玉死亡的原因,不就是那個無情無義的孫立嗎?作者有意模糊了欒廷玉的死亡真相,其實,是不想留給孫立甩鍋的機會。恰恰是指明瞭殺死欒廷玉的真兇。無論欒廷玉最終怎麼死亡,孫立都是真正的兇手。

這是作者譴責孫立的一種方式。

宋江的性格,非常注重兄弟的情義。而眼前發生的事兒,卻是,欒廷玉被自己的師兄弟,無情無義的出賣。這一點,能不刺激宋江嗎?

宋江的原話是:【只可惜殺了欒廷玉那個好漢!】。注意宋江語言的重點——他在讚美欒廷玉是個好漢!

受到讚美的好漢被殺了!當然是認為好漢不該被殺。自然是在婉轉的批評殺好漢的兇手。誰是殺好漢的兇手?真正的殺人兇手,是孫立啊!!這句話的字面含義,不就是婉轉的批評孫立嗎?

如果把這句話,加上主語,直白的說,就是這樣——孫立,你不該殺欒廷玉啊!

宋江感嘆欒廷玉的死,是宋江注重兄弟情義的性格使然。讓宋江真正感到惋惜的,讓宋江真正嘆息的,是欒廷玉的死亡原因。而不是欒廷玉這個人才。所以,宋江是發自內心的,婉轉的批評和諷刺了孫立。這句話,隱含了宋江對孫立的厭惡和譴責。

但是,孫立對於梁山,或者說宋江來說,是立了很大的功勞。你宋江怎麼還好意思譴責對方呢?所以,宋江的這個想法,是不應該說出來的。

只不過,在宋江攻破祝家莊之後,在極度喜悅和興奮的心情下,一不小心,把這種諷刺性的內心想法,順嘴溜出來了。所以,宋江的喜悅表情和語言內容,才是矛盾的。

病尉遲孫立和他的親戚們

9.

立了大功的孫立,非常有本領的孫提轄,最後的排位,只能排到地煞星裡的第三位。臉皮最厚的、又沒啥大本事的鎮三山黃信,地位都比他高!

與孫立做同樣例子的,還有一個人物,就是燕順。我們許多讀者都忽視了,燕順對宋江的重要性。

燕順對宋江的貢獻有多大?

燕順在清風山的三五百人,是宋江的第一支嫡系武裝。並且,這支武裝,還救過宋江的命。在此之前,宋江從來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燕順的武裝力量,對於宋江來說,就像似做生意的,第一桶金。難道還不重要嗎?

即便如此,毫無親情的燕順,讓宋江非常的厭惡。最後,燕順的地位,比孫立還低。在地煞星裡面只排到了第十四位。連只會寫字的蕭讓,都比他高。(關於燕順,在評論宋江的第二部分裡面有說明)

我們在讀水滸的過程中,經常會有種感覺,就是一些人物的本領,與地位不相稱。其實,都是事出有因啊!

孫立出賣欒廷玉,就是為了獲取在梁山的地位和權力。結果呢?最終還是一個打雜的。

登州派裡的靈魂人物,母大蟲顧大嫂。無論是情感表現,還是行事風格,應該是宋江比較欣賞的人物類型。可惜的是女流之輩。古代講究女子從夫。所以,顧大嫂的地位不能高於自己的丈夫孫新。兄長為大,孫新的地位又不能高於孫立。

若要順勢把孫立地位抬高了,大概讓宋江很不爽。所以,在梁山,顧大嫂才是被壓低的人物。

而孫新的地位也非常低。只排到地煞星的第六十二位。倒數第九!

孫新武功不是很強,但是腦子很靈活,辦事能力不差。為啥會是這樣的待遇?

咱們想想就明白了。一個人,可以讓人拿刀,逼迫自己的親哥哥,來達到自己目的的人。你敢信任他嗎?他今天能拿刀逼迫自己的親哥,明天就有可能,拿刀逼迫任何人!哪個領導敢重用這樣的人?

孫新的外號叫小尉遲。不僅僅是因為武功學自哥哥,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事風格,同樣受到了哥哥的影響。同樣,不講兄弟情義!

登州派人數較多。所有人都因孫立被壓低,不利於政治平衡。咋辦呢?既然登州派能夠上梁山的原因,都是因為解救解珍解寶兄弟。大家都曾經為了這哥倆賣命。乾脆,把這哥倆放到天罡星行列。這回,大家都沒意見了吧?

就這樣,有著惡毒名聲的,腦子又不會拐彎的,兩頭蛇雙尾蠍,當上了天罡星。

有這兩個不長腦子的人物做領導,登州派在梁山,根本無法進入核心階層。或者說,主流。好在他們都有自知之明,懂得明哲保身。地煞星裡面除了鄒淵,都活了下來。

偏偏進入天罡星的,腦袋不會拐彎的解家兄弟。以不長腦袋的方式,死在了烏龍嶺。登州派全部是八個人,活了五個。這個比例遠遠超出,梁山整體的傷亡比例。

鄒淵主動要求上梁山。也算死得其所。

文藝工作者樂和,上了梁山,有了大平臺,反而容易被高層領導相中。脫離了當獄警的生活。命運之神也算是照顧了,這個注重親戚情義的歌手。

【孫立帶同兄弟孫新、顧大嫂並妻小,自依舊登州任用。鄒潤不願為官,回登雲山去了。】

鄒潤又回老家登雲山了。下輩子,不用去打家劫舍了吧?在梁山混了一圈,沒白混,好歹也算給自己洗白了。

只有孫立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態,沒有任何改變。依然回登州,當個中層幹部。火裡來,水裡去,在梁山浴血廝殺了一場。又回到了自己原來的家。晚上躺在自家的床上,細細回想起這一切。更像似黃粱一夢吧!?

作者在講訴各位好漢的結局,時常帶有對人物的評判,或者褒貶。但是,這個無情無義的孫立,卻得到了一個不疼不癢的結局。作者是不是在告訴我們,這種無情無義之人,永遠存在於我們身邊?永遠都不會消失?

病尉遲孫立和他的親戚們

10.

沒有親戚情義。可是,孫新最終還是跟自己的哥哥回到登州,生活在一處。假如,等他們年紀老了。某一天,在一起聊天。會聊些什麼呢?

孫新:哥,從小你就教我武藝。那你說,學了武藝,是為了啥?

孫立:......

孫新:哥,那天我老婆拿著刀,威逼你跟我們一起劫獄。你恨我不?

孫立:......

孫新:解家兩個傻兄弟,在登州,被我們救了命。卻又死在了烏龍嶺。你說,咱們圖個啥?

孫立:......

孫新:你和我沒有變,登州也還是老樣子。咱們去梁山鬧了一場,結果......啥都沒有改變。咱們的人生,畫了一個圈,又回到了原點!......你說咱們鬧騰個啥?

孫立:......

孫新:哥......你說,......到底有沒有梁山?......這一切......怎麼像做了一場夢?

孫立:......夜已經深了。散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