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說:我幫你帶孩子、做飯、洗衣服,你不知道自己多享福

大家好,我是潔子。

我一直不怎麼寫婆媳關係的文章,一來我沒有做婆婆的切身體會,二來婆婆的發聲渠道太少。

因為立場不同,我和婆婆也不曾探討過這個話題。感謝鄰居王家婆婆信任,願意撕開傷口向我“倒苦水”,讓我對婆媳矛盾又多了一層認識。

有人說“婆媳矛盾”被妖魔化了,其實沒有,它是真實存在的,只是男人視而不見,以為躲開就可以當做沒有發生。家庭會讓家務翻倍,婚姻呈現的是雞零狗碎,當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落下,愛人嘔血、父母含恨,家庭支離破碎,想補救哪裡還來得及?

幸福的家庭極為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有的不幸。今天只就王家婆婆的婆媳關係做個梳理,對鏡自觀。

婆婆說:我幫你帶孩子、做飯、洗衣服,你不知道自己多享福

正版圖片

01 同一屋簷下,不是一家人

①生活消費

王家婆婆的居所是租的,一室兩廳,住了婆婆兩口子,兒子一家三口。房子的租金是公婆出的,兒子兒媳不出生活費,孩子的奶粉、紙尿褲、醫藥費,也都是公婆負擔。不過孩子的衣服、玩具、學費等,是兒子兒媳負責。

如果兩代人能就生活支出達成一致意見,那也沒問題,關鍵是婆媳消費觀念不一致。

關於服飾,婆婆覺得年輕人愛打扮很正常,但買衣服也要有個節制。兒媳一週有六天都要穿工作服,卻不停地添置私服,每次換季處理舊物的快遞費就要100多。而兒媳的衣服小,婆婆也根本穿不下。

關於買房,究竟是誰的責任?孩子上學,小兩口要買房,可是兩人不僅沒有存款,還欠著20萬的信用卡債,一度連利息都付不出來,還是靠老人手上僅有的積蓄緩衝了一下。可是公婆之前做生意失敗,還欠了一筆債,近幾年一直在還債中。除卻生活費,手上哪有什麼餘錢支持兒子買房?心有餘而力不足。

關於買車,兒媳對婆婆和親媽沒有一碗水端平。公公想買一輛二手電瓶車通勤用,但兒媳不許,於是現在騎自行車上下班。可是兒媳不久就給親媽買了一輛新電瓶車,婆婆則步行上下班。後來兩口子吵架,各自買了一輛小轎車。

關於學習,婆婆不認同兒媳利用假期時間學習,既不能陪孩子,還花了很大一筆錢。公婆在買房上不能幫襯,小兩口買房無望,不免怨氣叢生。兒媳覺得自己男人沒出息,從此只能靠自己,於是各種學習考證。

關於兒媳總花“兒子的錢”,婆婆很不滿。兒媳懷孕期間沒有上班,一直到哺乳數月後。孕期和哺乳期所有的花銷都要仰仗孩子爸,後來孩子的學費也基本靠兒子負擔。兒媳的需求,兒子都儘量滿足,沒錢用借的也會滿足。

關於兒媳的錢拿給孃家,婆婆覺得欠妥。兒媳的工資不上交,也不給家用,但會貼補孃家。孃家還有一個弟弟在讀大學,生活費一個月兩千,都是兒媳負擔。每逢節日,也都會給孃家不少錢。

婆婆說:我幫你帶孩子、做飯、洗衣服,你不知道自己多享福

正版圖片

②孩子周邊

關於孩子的起居,兒媳明明有時間,為什麼不照顧?因為公婆的工作較為自由,所以孫子從小就給他們帶,一帶就是四年,吃睡一起,幼兒園接送也都是奶奶一個人,兒媳明明早上時間充裕,卻只是偶爾送一次孩子。兒媳不給孩子洗澡,也不願給孩子擦屁股。

關於孩子的吃穿,婆婆的用心沒有得到肯定。孩子的生活起居都是奶奶負責,但兒媳會埋怨孩子長不高、穿得像個小乞丐。婆婆很生氣,個子不高那是遺傳媽媽,穿得明明清爽乾淨,怎麼就小乞丐了?

關於孩子的教育,到底是誰主導?公婆閒暇教孩子認字,兒媳責怪認字太早對孩子不好;公婆不教了,兒媳又埋怨放養了孩子。現在孩子每天晨讀睡前寫字,已經會10以內的加減。孩子的性格也很好,懂禮貌、愛學習,動手能力也強。但孩子也有生氣撒潑的時候,兒媳認為是婆婆沒有教導好,婆婆覺得孫子的壞脾氣和他媽媽如出一轍。

關於孩子生病,到底該由誰送醫?孩子生病,大家都要上班,兒媳說“孩子不是我一個人的孩子”,最後由婆婆帶去醫院看病。

關於二胎,婆媳各執己見。公婆覺得趁自己還能帶得動孩子,也為孩子有個伴不孤單,催生二胎,兒媳以經濟壓力大拒絕了。婆婆不解,窮有窮養,誰說養孩子非得花很多錢不可?

婆婆說:我幫你帶孩子、做飯、洗衣服,你不知道自己多享福

正版圖片

③生活摩擦

口味不同,吃飯吃不到一起;衛生習慣不同,洗澡、洗衣也能引發矛盾,連上廁所都能引發家庭大戰,更何況還有作息時間不同步、其他各種限制與自由的衝突?

兒媳說:家裡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艱難,還是親媽好。

婆婆說:我幫你帶孩子、做飯、洗衣服,你不知道自己多享福,還對我橫挑鼻子豎挑眼。你要是我親閨女,我早一巴掌呼你臉上了。

我問王家婆婆為什麼不分開住,婆婆解釋道:多一份房租又是好大一筆開銷。

不分開,婆婆也難過:兒媳強勢,公公也嘴硬,兩個人水火難容,自己和兒子在夾縫裡,過得很煩。好好的日子,過成這個鬼樣子。自己都明白,偏公公在耳邊一遍遍細數,婆媳關係不和升級,夫妻關係也緊張了。

婆婆說:我幫你帶孩子、做飯、洗衣服,你不知道自己多享福

正版圖片

02 潔子說

可能有些看官會以為以上都是小事,是女人心眼太小,可是誰家過日子不是柴米油鹽?

寄宿制催生了很多不良的室友關係,當年同住清華園的錢鍾書和林徽因兩家也無法和平相處,被迫同居的家庭關係可就更為複雜了。夫妻都還因為生活習慣不同有無數個想離婚的瞬間呢,再加上兩代人的生活習慣又不一樣,那真是獅子龍燈一起舞——熱鬧非凡。

對於王家婆婆的苦處,咱們抽絲剝繭,一一說道。

單從經濟上來看,就已經得知這個家庭是完全沒有界限感的,但是親疏分明。同一屋簷下,不是一家人。

矛盾諸多,但財務危機首當其衝。兒子兒媳的消費超出了能力範圍,應即刻開源節流,擬定合理的還款計劃,以免失信連累孩子,使三代人都受財務困擾。

至於兒子兒媳的錢,分開計算沒有意義。不管是從法律還是人情來說,債務和償還都是夫妻兩人一起承擔,雙方的父母也都要一起贍養,並一起竭力撫養孩子。只要是兒子兒媳的錢,就沒有“貼補孃家”一說。

關於買房,當然是兒子兒媳自己的事,如果家裡願意幫襯當然很好,不幫襯也沒關係。

關於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順序監護人,爺爺奶奶不是。兒子兒媳願意把孩子委託給公婆照顧,公婆也願意照顧,那子女奉上生活費就是,數額多少,協商著給,但絕對不能不給,哪怕子女收入低於公婆。

若兒子兒媳長期疏於照顧孩子導致孩子和奶奶親近,跟媽媽有距離感,這樣的局面簡直是註定的,兒媳心理不要失衡就是。

如果婆婆不把孩子還給兒媳,那教育問題真的更大程度上需要依賴公婆了。兒媳質疑時,也只能委屈。當然,婆婆也可以反駁,畢竟孩子實際的守護人已經不是父母,公婆既然接管了就要負責。

但實際情況是,兩代人心理早已失衡。也就是說彼此對目前的分工並不認可,卻又不願意改變現狀。

已知,公婆對自己兒子是沒有任何意見的。作為溝通橋樑,兒子不應該再遁地隱形。如果兒子疲於應付,那小兩口就搬出去住。在房租和婚姻存續之間,相信房租的成本最低。一旦不同住,生活的小摩擦也就消失了,剩下的也不過是經濟問題。

最後,分享一個“磨合效應”。新組裝的機器需要使用過一段時間,以磨光加工痕跡,適機器更加密合。後人用“磨合”來表示雙方為了契合均需做出一定的割捨。

婚姻,也是一臺機器呢。願王家婆婆狠心放手,不再如此操勞,從此幸福康寧。

婆婆說:我幫你帶孩子、做飯、洗衣服,你不知道自己多享福

正版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