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长手握巨资却十分抠门,用废纸写公文,没钱给儿子配眼镜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梅贻琦就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清华第17任校长梅贻琦,曾被学生们称为“永远的校长”。

一、寡言不寡断

对于梅贻琦的性格,叶公超用精准的三字概括——“慢,稳,刚”。

因此,梅贻琦也被人称之为“寡言君子”。

清华校长手握巨资却十分抠门,用废纸写公文,没钱给儿子配眼镜

按理说,这种性格的人是不适合做大学校长的。然而梅贻琦不但做了,而且做得相当不错。他成为清华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位终身校长,成了两岸清华人心中永远的校长。

梅贻琦的“寡言”是出了名的。

年轻时,梅贻琦经人介绍,认识了未来的夫人韩咏华。

清华校长手握巨资却十分抠门,用废纸写公文,没钱给儿子配眼镜

第一次见面时,两个人都没说话,光媒人在一边不停地说,媒人以为两人都不愿意,就没再提。不料梅贻琦早就看上了韩咏华,回来当天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了韩咏华。

两人订婚后,韩咏华的一位同学和她说:“梅贻琦我认识,半天不说一句话,你可得想好了,千万别一时冲动!”

韩咏华其实也早看上了梅贻琦的才华。

梅贻琦一向主张“行胜于言”,在总结自己当校长的经验时也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这说明,他的“寡言”,并非不会说,而是严谨,低调,不虚张。

大学者陈寅恪曾评价说:

“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贻琦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梅贻琦寡言,但并不寡断。

1935年12月9日,北京各大学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游行。事后,当局派了数千军警冲进清华大学要抓人。清华校务委员会紧急召开会议,商量对策。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很多方案,唯独梅贻琦坐在一边,一句话也不说。

面对众人焦急的目光,梅贻琦通知教务处,让有嫌疑的同学都躲起来,然后又给北平市市长秦德纯打了个电话,请他出面解决这件事。

清华校长手握巨资却十分抠门,用废纸写公文,没钱给儿子配眼镜

就这样,学生们一个都没被抓去,军警也顺利撤退了。

每次学生们出了事,梅贻琦则会第一个冲在前面,去跟形形色色的人交涉,尽力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重实干,任人唯贤

梅贻琦平时不苟言笑,但为人重实干。

就职清华大学校长后,梅贻琦在发表的一个公开演讲中说:

“一个真正的大学不是要有多少大楼,而是要有大师。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他希望教授在教育和人格上,对学生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哪一种人才呢?”

梅贻琦说,大学教育当中,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全人格的教育。如果能够造就全人格的学生,将来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都会踏踏实实做好。

同时,他指出,礼遇教师也是清华得以兴旺的重要因素。

清华校长手握巨资却十分抠门,用废纸写公文,没钱给儿子配眼镜

因为梅贻琦的眼光,大批学术精英聚集到清华大学。梅贻琦没有校长的架子,甚至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

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他还对华罗庚的“三破格”。其间,清华聘请的教师还包括朱自清、闻一多、钱钟书等一代宗师。

另外,通过改进制度,梅贻琦在清华营造了一种自由的学术氛围,使教授们充分发挥所能,而梅贻琦自己,则是常常以“吾从众”的态度甘居幕后。

清华校长手握巨资却十分抠门,用废纸写公文,没钱给儿子配眼镜

三、一世清白,一生清华

梅贻琦最让人们推崇的,是他一生的清正廉明。

他几次出任当时教育部高层领导职务,又长期独自掌管数十万美元的清华基金,但是在西南联大的岁月,他与普通教授一样租用的是民房,窄小破旧。

学校配给他一部小车,当物价飞涨时,他毅然封存了汽车,辞退了司机,安步当车。

清华校长手握巨资却十分抠门,用废纸写公文,没钱给儿子配眼镜

抗日战争期间,身为大学校长的梅贻琦,经常吃白饭拌辣椒,有时吃上一顿菠菜豆腐汤,全家人就很满足。

他甚至经常用废纸背面起草一些报告提纲、公函等。

更让人惊讶的是,由于梅贻琦薪金不高,维持不了全家一个月的基本生活,导致梅夫人每天只能挎着篮子,步行45分钟到“冠生园”寄卖米糕。梅夫人还在联大西门旁,铺块油布摆地摊,卖些旧衣物和用毛线头编结的小物件等。

有时候,他家里甚至穷到儿子的眼镜坏了,都没有钱配一副新眼镜。

清华校长手握巨资却十分抠门,用废纸写公文,没钱给儿子配眼镜

手中掌管着“清华资金”的他,梅贻琦可以说是手握巨资。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梅贻琦一生没有积蓄。他后来生病的住院费和死后的殡葬费,都是校友们捐助的。

住院期间,他一直把一个黑色老式皮包,紧紧抱在怀里,颇为神秘,周围人皆不知其内装何物。病逝后,各方人士见证下,这个黑色皮包被打开,里面装的全是清华基金账目,一笔笔清清爽爽,毫厘不差。

清华校长手握巨资却十分抠门,用废纸写公文,没钱给儿子配眼镜

梅贻琦于1962年5月19日病逝,他将自己近50年的人生默默奉献给了清华。

他说:“人最大的勇气就是敢于做一个平凡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