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徐州市民和一個房產自媒體的對話

一位徐州市民和一個房產自媒體的對話

NO. 1|壹

“南區,我是看著這個版塊從零崛起的”。

我的一位銅山同學如此跟我說到,語氣比我這個房地產相關從業者顯得更相關。

大概10年前,銅山剛剛撤縣設區,我同學隨父母從外地遷來徐州,成為銅山的第一批新市民。

落戶徐州,他們家也考量了許多,但是外地人當時對徐州沒有老西區,宇宙東區的概念,自住放在首位需求的他們只能從房子出發尋找在這個城市的落腳點。

徐州說大也大,說小說小,小到一個徐州沒有一個落腳點,大到整個城市卻到處都是待售的房子。

同學父母逛了很多樓盤,而最後選擇了大學路當時唯一一家純新盤國基城邦,他告訴我他父母買這裡的原因僅僅是去了售樓處之後,銷售顧問特別熱情,端茶倒水,噓寒問暖,甚至車開出去好久之後還在原地目送,讓外地人的他們覺得這裡也會有家的溫暖。

我說:“也對,但那個時候房價還未抬頭,炒房的概念也僅限於一線大城市,買房市場,偌大的售樓處突然出現你爸媽兩個外地人,那恨不得得供起來,端茶倒水算什麼。”

他說:“你們這些做房產媒體的真討厭,房子最終的本質還不是家的載體,什麼都能和市場聯繫起來。”

我恍然,多久了,從業之後,我都快忘了房子是住的啊,不是放在“區域”的大鍋裡翻炒的混凝土啊。

他打斷了我:

“但是,不得不承認你說的也對,前段時間,我爸媽去看了XX樓盤,兩句話沒介紹,我媽還沒搞清楚周邊有啥對方就要看支付寶餘額驗資,市場變了。”

NO. 2|貳

“話說,當初,你父母為什麼不買新城區,當時的房價也不貴吧”

他表情一下子興奮了,迫不及待想告訴我什麼。

“當時需求第一位是自住自住,你這還做房產呢,幾年前,新城區能住嗎,抽菸買個打火機都要打車去。”

說完他吸了口煙,嘆了口氣,“當時買新城區就好了,現在二手房都漲到多少了,說不定如果當初買了新城區的房子如今一賣再添點就能在別的地方換兩套房了。”

“我還至於在現在為房子發愁嗎”這句話他說的特別小聲。

我都要忘記了,他今天找我是聊買房子事,同學在為婚房發愁,他與結婚證中間隔了一個三居室。

我在想,政策對房價影響的力量如此之大,大家只是單純的相信就可以把全部希望投射過去,但是這個社會不就這樣嗎,信用驅動的社會,70億人共同相信著一張花紙有價值,這張紙就被叫做錢。

我說:“那現在再買一個不就好了”

同學:“你以為是買白菜?”

位置好價格合適的要搖,買個房子要驗資,定存,等開盤,再搖號,當然搖不搖的到還要另說,找人還要花錢買房票這又是一筆額外開銷。

“價格稍貴的,但沒那麼多人搶的呢?”

“買不起。”

我說:“那你家這套房當時怎麼買的。”

“買,就直接買啊,交錢,選房。”

我:“那幾年前買房和買白菜也沒區別啊。。”

NO. 3|叄

“只有一套房的才真叫不動產,是真的不能動,動了住哪去。”

同學今天頻頻感嘆,我感覺他是在用腦子抽的煙,說出的話都虛無縹緲的,但又相當通透。

現實讓人成長啊,這個90後考慮起房子的樣子也許和多年前他的爸媽一樣啊。

“世上沒有“早知道”,我幹這行的都看不懂這房價。”

“想象一下還不行,我跟你說過吧,我家以前也有過有錢的時候。”

他跟我說過。

我這同學曾經也差點成為一個小“富二代”,他爸很有經商頭腦,早些時候毅然就脫離了體制內,下來經商了,包了個工廠,沒有幾年,就開上了小汽車,有了一定的積蓄。

這個時候,他們家在他的老家也算是富庶家庭了,這個時候分水嶺來了。

他爸的主要工作地點轉移到了徐州,這也是後來他們家為什麼要在徐州置業的原因,然後這個時候,他爸想把家裡的積蓄再投廠裡擴大生產,他媽想全部拿來買房,最終達成了一致,一部分買房,一部分擴大生產。

而結果是,近幾年,經濟下滑,實體經濟虧了,房地產大漲。

房子如今還屬於他們家,廠子卻早已不在了。

我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好歹還有一套不是嘛。”

“以後家裡買大件要聽聽媳婦的”他從另外一種角度開解了自己。

我覺得,他們家親身實踐了,近10年,房子已經成了普通市民資產規避風險的最佳港灣這句話的正確性。

NO. 4|肆

我:“回到買房子的事情上吧,怎麼今天這麼多感慨,買房子的人都一個毛病,買前見不得漲,買後見不得跌。”

同學:“話都對,但是買來心態就變了,但其實漲跌又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住進去以後於我說它就只剩使用價值了,關心物業多幹點實事都比關心房價來的實在。”

我:“看的倒是通透,想好買哪了嗎”

同學:“還買南區,這附近我住的熟悉,我可是親眼見到它發展起來的,以前我剛住過來時候買菜都要路過3個紅綠燈,現在要啥有啥。”

我:“上房10年要啥再沒啥。。那也太說不過去了。。”

同學:“買完房我就成為大人了。”

我:“何出此言?”

同學:“我再也不能想花光工資就花光工資了,我要開始告別螞蟻花唄、信用卡、節衣縮食還房貸了。”

我:“感謝房價上漲成熟了一位青年,決定買房了的話買哪個?”

同學:“美的大學路新項目,我住慣大學路了,舒服。”

同學之後又說了很多,基本就是對著大學路就是一頓猛誇,給我感覺是他已經站在了自己新家的陽臺上指著不遠處的市一院和公園告訴我他當初的選擇真是明智啊。

並且僅僅是一下午同學就已經成熟到對於未來30年將與房貸為伴這件事情很好的接受了,並且完全忘了這是自己的自住房。

他走之後,我掏出了手機點開支付寶,盯著下月花唄待還金額,用自己才能聽到的聲音說:

“下個月就把花唄還清然後關掉吧。”

覺得不錯請點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