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類電商|信息流改變我們的認知——信息流就是話語權

文章比較難懂,看到最後相信你還是會有收穫的

貧困山區要想致富,要先修好路,這是自古代就已經共鳴的道理,那這條路起到什麼作用呢?連接外界的關鍵所在,比如我們最近幾年講的一帶一路,還是連接世界,沒有這條“路”就會封閉,無知、貧窮、落後,愚昧,越窮越加重這種現象。

想致富,就要先給自己的腦袋開條路,這條路就是信息流!

人離不開信息,信息就是你腦袋的維它命,人沒有空氣、水、糧食就會餓死,腦袋沒有信息就會變成無知、愚昧、毫無道理、甚至是毫無道德而言,那麼什麼是信息流呢?

信息流改變了我們的認知,

一個人的認知層次,藏在那些讀不懂的知識裡。

90%以上的認知是通過信息流產生了,窮人和富人、底層與精英,很多差距都是因為:信息流不對稱所導致,而且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窮人對信息表現的冷漠,富人和精英卻對信息無比的熱衷。

窮人不關心信息流的價值,對金錢的熱衷,但是沒有信息流的價值,腦袋裡充滿了大量的無知、幻想、不理性、沒有系統思維,缺少對價值事物的完整性分辨,這種非理性的衝動,就是原始動物的本能習慣性思維,這不是高級的思維表現形式。

富人對信息流的關注,遠遠超過對金錢的熱衷,因為精英的思維讓她們明白一個道理:誰掌握了信息流,誰就會擁有優先的賺錢機會和賺錢的能力。

什麼人容易被騙?沒有見識的人,沒有見識就是沒有精準的判斷能力,傳銷的人為什麼這麼會洗腦,因為他們總是讓你‘與世隔絕’,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內,限制你的自由,限制你的思維,因為你的空間太小了,因為你的信息流不通,你只是活在你自己想象的狹小世界裡,信息流決定你的見識高度,所以不要活在一個固定的個人世界裡過著三點一線的流水線式人生,那和囚禁你的牢籠沒有什麼區別,世界那麼大,不去看看可惜了,所以用你開放的思維丈量世界

為什麼有些人總能最快速度接受到最近發生的大事件?而你卻一無所知,因為你只活在吃喝玩樂的圈子裡,你沒有優質的信息流

久而久之,“信息繭房”就出現了——習慣性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甚至喪失了和它們接觸的機會。

把自己囚禁在“垃圾信息繭房”裡

所以信息流太重要了,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如亂花漸欲迷人眼,再加上人工智能算法精準推送,所以你要有過濾信息、篩選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你要有優質的信息流

二類電商|信息流改變我們的認知——信息流就是話語權

在計算機面前,我們都是由數字化標籤構成的

如今,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被各種設備監測,迅速完成採集、轉換、加載、傳輸和處理,成為數字化世界的一部分。

隨著技術的發展,很多數據採集過程都已經完全自動化,可以直接完成轉換輸入進IT系統,甚至在我們沒有感知的情況下,就自動完成對世界的數字化鏡像。

這已經導致,並將進一步加劇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全球現有的數據中,有90%是2010年之後產生的,而這種趨勢還在加劇,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數據產生,數字化世界越來越逼近現實的世界。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大發展,個人被數字化的程度已被迅速提升。所以,不同的APP完成數據的採集和處理之後,為了達成最佳商業目的,都會對客戶打上不同的標籤。

從開始的性別、年齡,到後來的地理位置、職業身份,再到消費能力、活躍範圍,每一個人都被打上各種標籤,然後被分類處理。

在渾然不覺中,我們每個個體都成為計算機分析的對象,被營銷,被推薦。

大數據產業的發展,也對個人信息標籤化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打著數據共享和信息變現的名義,個人信息在不同系統之間流轉的基礎上,又被各種應用進行信息挖掘和交叉關聯分析,生成了更高階的個人行為特徵和性格偏好。

計算機把我們自己都沒察覺到的特點打上了標籤,把我們自己都沒關聯起來的信息整合在了一起,是不是很嚇人,很可怕?

“在計算機面前,我們只是一堆標籤。”一個朋友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這話聽著不舒服,但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現在,如果有人打電話騷擾你,或許已經不再是你被誰跟蹤了,也不是運營商把你的電話號碼賣了出去,而只是你的某一個標籤,已經被某一個系統識別了出來。

原本在現實世界裡,人的思維是多樣化的,因人而異;但是在計算機的世界裡,規則卻是由少部分聰明人用程序寫出來,或者叫它“算法”。

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算法不斷優化,根據我們的習慣和喜好,為我們推薦最適合我們的信息和商品。

這是不是很好?

現在,很多人已經不這麼想。

由於算法將越來越多的行為都規則化,不需要人為判斷和思考,照樣能達成最佳目的,讓客戶有良好的體驗。我們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這也就是一個正被越來越多人認同的概念:“信息繭房”。

APP會根據你的標籤推薦你喜歡點擊的新聞和視頻,漸漸的,我們獲取的信息都是被“算法”推薦過來的。

人工智能的發展,會把一些人的思考,以及需要思考之後才能完成的動作,通過計算機來實現;而這個思考過程,也是少數聰明人規則化和固化的“算法”。

而且,人再聰明也只是一個人,而計算機可以聯網,可以體系化,成為聰明人的集合,來對待每一個個體。

理論上,人類依然能在這樣自動化、智能化的基礎上持續創新。可實際上,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

被標籤化讓你不舒服,但思維被規則化才是更加可怕的事情。不知不覺中,思考和行為都已經墮入別人設計的套路和程序,在失去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機器在學習,人卻成了機器和螺絲釘。我們的行為和思考方式越來越程式化,算法代替我們進行信息的取捨,對人類來說真是最佳選擇麼?

在海量信息中識別準確的信息,基於數據進行研究和思考的數據驅動思維,在與計算機和算法的鬥爭中保持獨立性,從長遠看,這些不僅會是成功人士的標配,甚至可能是在社會上生存的基本能力;而這種能力在本世紀以前幾乎並不需要。

況且,人會衰老,凡人皆有一死,而計算機還在被一波一波新的聰明人培育成長。

二類電商|信息流改變我們的認知——信息流就是話語權

在信息匱乏時代,人獲取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有些人貌似其他能力不行,但如果能比別人獲取更多的信息,就有主動權、競爭力和管理權威。不少人搞信息封鎖和屏蔽,利用信息不對稱來管理,行之有效。但在信息社會,一方面是信息爆炸,產生了非常多的信息;另一方面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擁有海量信息成為每個人的常態。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力不再體現為獲取信息的能力,而是識別信息的能力。

誰能從海量信息中識別準確的、有價值的信息,誰就擁有信息時代的競爭力。

如今,信息時代真的到來了。

與以往相比,無論是在時間方面還是思維方面,要想獲取、識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我們必須付出更多努力

一、技術進步驅動信息爆炸

誰能從海量信息中識別準確的、有價值的信息,誰就擁有信息時代的競爭力。

如今,信息時代真的到來了。

與以往相比,無論是在時間方面還是思維方面,要想獲取、識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我們必須付出更多努力。

編輯們這麼大工作強度的背後,是數字化和自媒體的發展,導致了文字創造和傳播成本更低更便利。

我還記得,在我剛上學的時候,文字都是在稿紙上一筆一劃手寫出來的,如果需要修改,哪怕只是一個錯別字,都需要重新謄寫一遍。

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一紙公文是千字文,實際上反反覆覆寫幾萬字,那時候說寫篇文章是嘔心瀝血,真不過分。

而今,電子化的寫作工具大大簡化了文字的創作和“筆者”被“鍵人、鼠輩、觸生”取代的時候,文字創造正在從人腦+工具走向AI。

同時,傳播的方式越來越便利,傳播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即便是閉門家中坐,都輕而易舉地被海量信息包圍。

二、信息時代競爭加劇亂象叢生

創作越來越便利,內容競爭的准入門檻越來越低,人人都是自媒體,文章的數量越來越多,自然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為了生存和取勝,這一領域的玩家在不斷創新。

時效性首先成為內容生產者們追求的目標。

為了搶新聞,內容生產者往往等不及對事件的真偽進行判斷,更等不及整個事情的是非曲直,先發出來再說;或者一個完整的事情被碎片化處理,每次的信息增量很少,不得不重複以前的信息。

還有一種表現,就是製造熱點和反轉。

世間事自有其發展規律,即便在信息時代有所加快,也遠遠追不上創作效率的提升。

於是,有時為了吸引眼球,有時為了增加信息流量,文字創作者開始無中生有、添油加醋,故意站在極端的立場發表偏頗過激言論,更有甚者開始製造謠言,引發討論和反擊,製造事件和流量。

如今還有更高階的操作,就是為了提升傳播效果,內容創作者們以各種手段來調動讀者情緒,對信息進行職業化的包裝和處理,甚至是以專業化團隊流程化運作。

前段時間引起巨大爭議的咪蒙創作模式,從選題到寫作方法,再到推出前與部分讀者的互動等,無一不是針對人性而且不斷調整,這種模式形成的作品,常人對其中的信息真偽更加困惑。

海量信息中有價值的新信息比例迅速降低,對信息的識別難度越來越大。一個熱點過來,鋪天蓋地的文章,但仔細看下來,大都是依據有限信息進行主觀推斷和猜測,或者基於一個知識點借題發揮,有的文章再把真真假假的消息摻雜在一起,讀者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收穫了了。

無效信息還有一種表現形式。

各類企業利用網絡媒體進行企業宣傳和產品營銷,是互聯網內容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企業斥巨資開展公關,一筆宣傳推廣的費用砸下去,網上出現一批垃圾文章。

沒人看麼?不怕,可以買量啊,還有水軍啊。事後,公關公司給金主爸爸遞交了表現不錯的宣發投放報告,領導看到了不錯的點擊量,供需雙方皆大歡喜。但實際效果是清楚的人早就清楚,不清楚的人還是不明白。

三、如何進行信息識別

很多人並不適應這種信息爆炸,尤其是網盲。

他們是從信息匱乏時代走來的,對信息的重視和信任程度超出我們的想象。

所以,各種家庭群裡充斥著謠言和不實信息,這是老年人對子女表現關愛的重要方式,因為在他們的年代裡,獲取這類信息是非常難的,他們只願意和自己最關心的人分享;哪怕屢屢收到這樣的簡單回應:“別信,假的。”

以我個人的理解,要想在信息時代做好信息識別,首先要釐清事實和觀點的差異。

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其真偽可以用客觀標準去驗證和衡量;而觀點是從一定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事物或者問題所持的看法。

針對同樣的事實,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觀點,這很正常。

在開放性的社會中,各種觀點的陳述和碰撞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視角去分析事實,讓我們對問題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有更全面的理解,所以應該允許不同觀點的提出和討論,全面評估各方觀點,可以提高決策的準確性。

對事實視而不見,甚至因為不認可某些觀點就否定對自己不利的事實,其實是掩耳盜鈴,容易導致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吃虧的最終是自己。

更容易犯的錯,是用觀點取代了事實,基於錯誤的”事實”進一步推理和分析,一步步走向歧途。

四、什麼是有價值的信息

首先,真實的事實是有價值的;其次,部分觀點也是有價值的。

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能帶你去你不知道的地方。

剩下的大量觀點,如果你知道了他的立場,也曾經考慮過他的思路,那麼對於你來說,就是無效信息。

在信息時代還有一個識別能力非常重要,就是識別虛假信息,找出不實信息。

一般來說,社會事件中最有效的識別方式就是讓子彈飛一會兒,一段時間之後各方全發聲了,真相才會浮出水面。

而在專業領域,往往是等不到真相的,必須更積極主動。通常的做法是:先從多方渠道收取不同信源的信息;然後將知識經驗與邏輯推理相結合,形成自己的初步判斷;再主動尋找相關渠道進行判斷核實。

我的這篇文章是浩如煙海的自媒體文章中的一滴水,傳遞的是我的個人體會,是我的“觀點”。

信息流就是話語權,沒有話語權,就是窮的開始!

哪裡有信息流,哪裡就有商機,誰掌握信息流,誰就是大贏家!

互聯網的紅利期大致分成了幾個階段:從全網營銷流量經濟-粉絲經濟-微商電商的社群經濟-社交化電商,反思一下:哪一個階段不是以信息流為主導的呢?

人不能失去信息流,一旦失去這種謀生手段,你一輩子無法翻身,因為你會越來越難,沒有信息流就是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因為它決定著一個人見識的深淺

最後,三句話送給看到最後的你

■心態要開放,忘記你的專業;

■多與跟你不一樣的人討論與交流,多接促不一樣的人事物;

更多二類電商行業資訊,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或者搜索“二類電商資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