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工程”幕後的抗震專家——周福霖

“超級工程”幕後的抗震專家——周福霖

本月的23日,

是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一週年的日子。

這一年間,

超過2000萬人次經港珠澳大橋往來粵港澳三地,

這座“一國兩制”框架下

粵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境基礎設施,

正在三地居民的工作、生活中

發揮越來越重要的通道與紐帶作用。

港珠澳大橋

是各領域專家克服了眾多世界級難題,

集成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

而成就的大國工程。

這無數幕後英雄中,

就有畢生致力於“抗震”研究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

“超级工程”幕后的抗震专家——周福霖

周福霖(右)在港珠澳大橋施工現場

由周福霖院士領銜的港珠澳大橋技術團隊擔綱了港珠澳大橋全部橋樑部分的抗震、隔震與減震設計。採用了減隔震措施後,大橋的抗震性能從抗震烈度7度躍升至9度。這是首次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的建設中應用減隔震技術,為我國大型跨海橋樑採用減隔震技術提供範例。

除了參與港珠澳大橋這個有著國家戰略意義的重大工程,周福霖還參與設計了廣州塔“小蠻腰”、昆明和北京新機場等建築。如何減輕地震帶來的破壞,周福霖院士為此奮鬥了半個世紀。

周福霖

周福霖,1939年出生,廣東潮陽人,工程結構與工程抗震減災專家。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工程抗震中心主任,曾兼任聯合國工發組織(UNIDO)隔震技術顧問、國際隔震減震與控制學會(ASSISi)主席。他被譽為中國抗震的權威,現代“張衡”,一生宏願為抗震。

“超级工程”幕后的抗震专家——周福霖

考察唐山 立下抗震宏願

· "去唐山大地震考察,是我人生的轉折點。"說起做抗震研究的緣起,周福霖講述了其在1976年的經歷。

那年的7月28日凌晨,唐山發生毀滅性地震,整個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周福霖作為機械工業部設計院的代表,接到命令趕赴災區考察。在災區的三個月時間裡,他目睹空前慘烈的地震災害,在廢墟和屍體間穿行,為所有倒塌房屋做記錄。

有一次他爬到一棟殘缺的樓房上面,突然發生餘震。危急中周福霖緊抱著根柱子,才得以避險。廢墟、失去親人的倖存者、面對天災的無力感,這一切都讓周福霖深感震撼。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解決地震中房屋倒塌的問題,讓每一棟房屋都是“不倒屋”。

在考察中,他注意到在震後的一片廢墟中有兩幢4層高的磚結構房屋沒有倒塌,而是沿著房屋底部的油氈防潮層滑動了40多釐米,挽救了數百人的生命。這啟發了周福霖,

“如果能建造這樣在地面上可以滑動的房子,就能確保在地震時免受災難性的破壞了。” 從唐山回來後,使命感讓周福霖決心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全力研究房屋隔震減震技術。

“超级工程”幕后的抗震专家——周福霖

提出“消能減震” 歸來報國

· 他始終記得在唐山時對災民的承諾,“我一定要做一箇中國的工程,要解決中國地震中的房屋倒塌問題。”自此之後的四十餘年,給老百姓築起“安全島”成為周福霖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1977年,在全國抗震工作會議上,周福霖根據唐山大地震的考察體會和自己的研究,結合國外的研究趨勢,提出了"結構消能減震"的理論和技術,這在我國是較早的。這個抗震新理念受到了技術和傳統思想觀念的挑戰。因為使用隔震技術的房屋每平方米成本會上升200元左右,設計施工難度也會增高。周福霖並沒有氣餒,他查閱了很多資料,做公式演算,拾起英文的學習,瞭解國外的相關研究。

1979年,周福霖決定參加機械部人員出國留學選拔考試,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經過一年的培訓學習,1981年,他選擇到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學習, 利用該校的模擬地震振動臺等先進的實驗設備,進行工程結構抗震和隔震減震研究。

研究生學習結束後,周福霖面臨新的抉擇——回國還是留在加拿大。那時國內的一些設備儀器尚不完善,實驗所需的振動臺等儀器還比較缺乏,而國外的生活條件比國內的要好許多,國內最缺乏的東西往往是國外最便宜的。但是,面對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周福霖並沒有過多的留戀,他要回國將自己曾經的想法付諸實踐。"我當時老是想起我在唐山地震的經歷,想起自己許下的諾言。我問自己,我要對誰做貢獻?我必須要對中國人做貢獻!"

就這樣,在國家最需要人才的時候,周福霖帶著整整13箱書本和資料,毅然回到祖國,將自己所學毫無保留地灑在了他所熱愛的這片土地上。

“超级工程”幕后的抗震专家——周福霖

心繫災民 建首棟隔震住宅

· “我想集中精力做研究,去一個能把之前的研究落地實踐的地方。”因此,高校是周福霖的首選。

1984年,周福霖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在中國機械工業部第四設計研究院擔任設計院副總工程師,主管全院土建設計與研究工作。兩年後,選擇到廣州參加廣州城市建設學院的籌建工作,擔任土木系主任、學院副院長,他一面承擔教學任務,一面堅持做學術研究,探索創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工程結構抗震新技術。

1993年,周福霖在汕頭建成我國首棟“橡膠支座多層隔震住宅”,對比傳統房屋,將地震反應降低至1/4~1/8,大幅提高房屋安全性,被聯合國工發組織評價為“世界隔震技術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這棟住宅建成的第二年,臺灣海峽就發生地震,汕頭受到影響,但我們考察發現,這棟隔震住宅的人在地震發生時幾乎沒有感覺,而其他未採用隔震技術的住宅,則晃動得很強烈。”周福霖的隔震理念首次在中國的大地上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為進一步研究和推廣隔震技術,1994年,周福霖倡導在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建立以隔震消能與減震控制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工程抗震研究中心,2000年合併組建廣州大學後,該中心改名為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10多年來他親自擔任中心主任,為抗震中心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帶領抗震中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2008年汶川發生地震,69歲的周福霖心繫災民,仍親赴災區進行考察和援建,看到眼前房屋倒塌,彷彿唐山的那一幕在汶川重現了。“地震中90%的死亡是因為房屋倒塌造成的,我們保護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千千萬萬的人。”周福霖一直希望能夠達到一個目標,那就是讓中國成為在地震時最安全的國家,為千萬人構建安全屋。在援建過程中,周福霖將隔震技術應用到了蘆山縣人民醫院的門診大樓中。當蘆山地震來臨時,這座採用了隔震技術的大樓經受住了考驗沒有倒塌,後來被稱為“樓堅強”,而另外兩棟因為條件有限沒能採用隔震技術的大樓則受損嚴重。這一強烈的對比讓周福霖甚是欣慰,他感覺自己當初的願望正逐漸在實現,同時也渴望將這個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超级工程”幕后的抗震专家——周福霖

讓中國成為地震時最安全的國家

· "隔震工作不是我們這一代人就能夠完成的,但我一定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周福霖深感任務的艱鉅,帶領著團隊開展了系列的工作。

在他的推廣下,現在國內採用隔震技術的房屋已接近12000棟。去年,周福霖團隊起草了《建築隔震設計規範》推廣應用隔震技術,希望中國成為地震時最安全的國家。目前該規範已經報批,預計於今年出臺。現在周福霖的團隊裡有不少年輕人,在他的影響下,也慢慢變成了發展隔震減震技術的主力軍。

今年,周福霖已經整整80歲,誠如他所言,“一個人一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十三億人,如果每個人都做好一件事,就可以做好十三億件事。”而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抗震事業,只為實現當初立下的宏願,給千萬人築起“不倒屋”,要讓中國成為地震時最安全的國家。即使如今到了耄耋之年,周福霖依然奮鬥不止,他正在忙著籌建廣州大學抗震研究中心新實驗室,預計今年下半年實驗室將在大學城落成啟用。

周福霖透露,屆時將建成一個三連臺的巨型震動試驗檯,通過實驗室進一步研究相關抗震難題,將帶動中國的抗震技術走在世界前沿。

央視網、中國文明網

“超级工程”幕后的抗震专家——周福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