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历史沿革

克拉玛依市历史沿革

克拉玛依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东经80°44′-86°1′、北纬44°7′-46°8′。东北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邻,东南与沙湾县相接,西部与托里县和乌苏县毗连,南边奎屯市把独山子区隔开(距市区150千米,使这个区成为克拉玛依市的一块飞地)。市域东西最宽距离110.3千米, 南北最长距离240.3千米,总面积7734平方千米。总人口30万人(2012年)。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等。全市辖4个市辖区:独山子区、克拉玛依区、白碱滩区、乌尔禾区。市政府驻克拉玛依区,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公路里程313千米,飞机航程280千米。

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北傍加依尔山,南依天山北麓,东濒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部。地形呈斜条状,南北长,东西窄,西北高,东南低,绝大部分地区为戈壁滩,在海拔500米以下。平均海拔400米左右,最低点在艾里克湖,海拔250米左右;独山子山海拔1283米,为境内最高山峰。市区西部有加依尔山、青克斯山;北边有阿拉特山;中部、东部地形开阔平坦,向准噶尔盆地中心倾斜;南部独山子海拔1283米。主要河流有白杨河、克拉苏河、达尔布图河、玛纳斯河,独山子有奎屯河。湖泊有艾里克湖。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春秋多风,年平均气温8.1℃,7月平均气温27.6℃,1月平均为-16.3℃,年平均降水量108.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达3008.9毫米,无霜期225天,平均日照时数2705.6小时。

克拉玛依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石油工业城市。工业产品有原油、石油产品和石化产品,其中原油产量占全疆产油量的1/2。北疆铁路、乌奎高速公路、312国道横穿独山子区之北,217国道纵贯全境,东翼201省道直达首府乌鲁木齐市,西翼221省道直通塔城。有航班直飞乌鲁木齐。旅游资源有乌尔禾风城(魔鬼城)、黑油山、西部戈壁公园风景名胜区、九龙潭风景区、白杨林大峡谷、矿史陈列馆、克拉玛依一号井等。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音译,得名于市区附近的一座天然沥青丘——黑油山。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第一口油井喷油,当时取名为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建市前,独山子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县级建制镇,其余各地均为邻县辖区。其中乌尔禾属于和布克赛尔县;大、中、小拐属沙湾县,克拉玛依地区属托里县。

1957年1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第14次会议决定设立克拉玛依市。1958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县级);同年7月25日,克拉玛依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告克拉玛依市成立。1958年克拉玛依设市后,行政区域包括克拉玛依、独山子、六十户、乌尔禾、百口泉、红山嘴、前山捞坝、白碱滩、小拐、中拐、大拐等地区,下设独山子和乌尔禾两个区;撤销独山子镇人民委员会建制。

1982年2月1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克拉玛依市为设区的地(州)级市,下设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4个区。1984年8月17日,自治区决定克拉玛依市为直辖的不设区的县级市,下辖街道办事处和乡、镇。1990年1月8日,自治区恢复克拉玛依市为地级市。

1997年,全市总人口(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254560人。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数的76.5%;少数民族人口占23.5%。

1999年4月,克拉玛依市下设克拉玛依、独山子、乌尔禾、白碱滩4个区,乌尔禾、小拐2个乡和胜利路、昆仑路、天山路、银河路、金龙镇、五五新镇、金山路、西宁路、北村、中兴路、三平镇、百口泉等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克拉玛依市常住总人口270232人。其中:独山子区50732人、克拉玛依区145452人、白碱滩区64297人、乌尔禾区9751人。

2003年,全市总面积9500平方千米,总人口261118人,辖4个区,即独山子区、克拉玛依区、白碱滩区、乌尔禾区。市政府驻克拉玛依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克拉玛依市常住总人口391008人,其中:独山子区69361人,克拉玛依区261445人,白碱滩区50422人,乌尔禾区978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