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樣看待現在還經常去銀行存定期的那些人?

醉心創作


現在各大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越來越多的情形下,銀行定期的市場份額看起來被壓縮的空間越來越小,可事實上卻不然。

據2017年的數據顯示,存款增速上,郵儲銀行分別達到10.66%,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這幾家銀行的增速在6%-8%之間。而我們都知道郵政儲蓄銀行的大部分客戶年齡分佈在50-60歲之間,也就是說銀行儲蓄的用戶大部分是年齡較大的人群。

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理解為什麼還有大部分人願意去銀行存定期,我會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銀行定期安全且熟悉

對於那部分年齡較大的人群來講,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中國人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發工資的時候去銀行存錢,那個時候還沒有銀行卡,大多數使用的是存摺,每次存錢的時候,銀行的工作人員都會在存摺上打印上一筆收入。

每一筆收入的流水都映射出每個月付出的辛勞汗水,這或許也是大部分人對於存摺的一種執念。

中國的四大銀行都是國有企業,基本上不存在安全的風險,因此大家都對銀行產生了一種非常友好和安全印象,所以老一輩的人願意去銀行繼續存款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銀行理財產品不保本保息

隨著銀保監這兩年政策的調整,銀行的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所以對於以前投資銀行理財的那部分人群,投資的風險程度有所提升,原本那部分喜歡保本保息的人為了更好地保證資金的安全,自然就從銀行的理財產品退出了。

對於低風險承受能力的人來講,必須要保證的是本金的絕對安全,那麼銀行現有的產品類型中最安全的產品莫過於銀行定期存款了。

因此,這也是在銀行理財不保本保息後,銀行定期存款明顯增多的原因所在。

三、銀行定期的可預期收益

現在銀行的定期存款3年期的存款利率為2.75%,已經遠遠高於貨幣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所以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這個收益還算是不錯的。特別是對於喜歡把錢存在銀行的人群來講,這個可以活期存款利率要高的多了。

所以,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可以接受的存款利率就是一個好的產品。

總的來講,現在還有這麼人願意去銀行存定期存款,有非常大的一部分原因是自己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希望能夠通過定期存款保證本金的安全,再能夠有一些收益的話就最好不過了。

這樣一來,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還有這麼人喜歡到銀行存定期了。

以上就是我對該問題的分析和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到題主及更多的人。點贊和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我是杜耶,價值投資的佈道者。


杜耶說理財


2015年買投3萬買基金,遇上千股跌停,到年底只剩兩萬,只得全部撤資,只留下一千元買了一隻三年期的新上市保本基金,將剩下的改投P2P理財,到2018年8月,p2P平臺上資產連本帶利七萬多,其間追加投資了三萬多元,誰知8月8日P2p平臺清退,制定三年還款計劃,到2019年3月收到還款七期共計金額9500多元,3月以後平臺已停止還款,近六萬元資金打了水漂。那隻一千元的基金現在還在一千元上下浮動。從我理財的親身經歷和遭遇中深感:對於普通民眾且沒有足夠多的理財知識的人而言,銀行定期存款真的是最好的理財方式。


湘贛2


現在可能很多人會覺和到銀行存定期的人傻,好多理財產品收益比銀行定期高得多,還有人說自己買基金一天賺的就比你銀行存一年多得多。送這些人一句話:不知天高地厚。再送一句話:遲早被市場教育。

所以,對經常去銀行存定期的人怎麼看?我的看法是:羨慕加佩服!

為什麼羨幕?

因為他們有錢存,現在很多人哪有錢存。一發工資馬上全花光了,或者還個房貸就去掉一半了。數據顯示,很多90後都全面了負債一族。所以這些經常去銀行存定期的人,很讓人羨慕,他們有錢,有錢才能去存。

為什麼佩服?

因為他們理性,且有自律。理性是能分清什麼風險高,什麼風險低。銀行定期收益是不高,但是銀行存款安全,本金有保障。自律,是每當賺到錢之後就把它存起來,讓自己做到強制儲蓄。

當然,我並不是說理財不好。現在其實很多理財產品收益率不錯,風險也不高,屬於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而且絕大多數都是歷史全部實現兌付的。但是這需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來選擇。不少理財產品的風險低,但並不代表沒有風險,對於絕對不存忍受出現一點風險的人來說,買理財產品就是不對的,萬一出現風險怎麼辦?會極度痛苦!

因而對於保守型,不能承受一點損失的投資者,就應該選擇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受存款保險制度保障,50萬以下可以全額陪付,如果超過50萬,可以選擇多家銀行存定期,這樣總不至於所有銀行都出風險。

當然,有人說那可以買銀行大額存單啊,銀行大額存單確實是不錯的選擇,本身屬於標準存款,受到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險,而利率則比定期存款要高得多。但是大額存單至少需要20萬元起存,並不是每個人隨隨便經常都能拿出20萬元來的。


財經宋建文




現在一般在銀行存款的都是在40到60歲之間。有些即將退休或者已經退休,他們這些錢的話,只想存在銀行,穩穩當當地作為他的一種保命錢。如果你負債累累和生活肯定不比那些有存款的人過的富足。

80,90年代到20世紀初,中國的理財產品比較單一。普通人的閒錢,除了存款就不懂放哪裡了,所以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現在。

能夠錢生錢是最好的,但是目前就中國這種投資環境,沒有一定的投資經驗和技術,你投資會血本無歸,不如老老實實定期在銀行安全。這幾年來,p2p平臺集體爆雷,雖然目前我們的投資產品豐富多彩,投資方式多樣化,拓寬了我們投資理財的渠道,但是我們有幾個能夠投資理財賺到錢呢?

所以不要覺得在銀行定期的人就是傻子,當你用信用卡負債累累想要弄點啟動資金來創業或做什麼,你都沒有,你能夠說定期存款的人是傻子嗎?當今社會是一個商業利益驅逐的社會。社會上所倡導的一些投資理財的理念並不一定是對的。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來匹配。這樣一句話,存錢到銀行的人越窮,越窮的人越往銀行裡面存錢。所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存錢就等於窮。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富人從銀行裡面拿錢出來,不是拿來消費,而是拿來錢生錢。窮人從銀行裡面拿錢出來是拿來消費,比如說信用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很多人成為卡奴,然後用這樣一句話來,搪塞自己,存錢等於窮,所以不存錢,拿負債來要消費。

因此,很多東西我們一定要知道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僅僅看著字面的意思。存錢並不等於窮。透支過度的額度拿來消費就是窮人。

怎麼世界上窮人那麼多,用28定律說,世界上80%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也就是說從銀行貸款出來,80%的人都是拿來消費。只有20%的人拿來錢生錢。

是我對現在很多人還定期存款的看法,他們也許不是大富大貴的人,這至少他不是那種很窮的人。負債累累,守著那點工資的人才是窮人。

理財有道,看雪之道,幫助更多學會理財,對你有所幫助,點贊關注,謝謝合作。


雪之道理財


  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經驗存在差異,存銀行定期不為是一個有效的無風險的投資渠道,應當正常看待,特別是某些民營銀行推出5年定期存款利率高達5.5%左右的存款產品,實際收益率並不比做相應的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差到哪裡去。

  有的人可能會說,存銀行還不如購買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如果存的是活期的話,確實是不如購買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但是問題是貨幣基金只適合短期閒置資金投資,比如即將要花的錢,並不適合長期投資性質的資金投資。因為貨幣基金的投資標的和性質就決定了它不適合長期投資性資金投資,比如其投資標的為短期貨幣工具,以及是以基金的形式存在。

  貨幣基金的主要投資標的為短期貨幣工具,而其中大部分就包括同業存款或定期存款,即它的大部分收益也來自於銀行存款利息。而銀行的基準利率決定了其收益率,比如其收益率徘徊在上海銀行間拆放利率或國債逆回購對應期限收益率的上下。

  然而,又因其是短期貨幣工具,平均剩餘期限不能超過120天,那麼也就決定了它存在大量的現金比例,會分攤掉長期的銀行存款或債券等的收益率。這也就導致了,它的收益率不如實際三年或五年的銀行定期存款(非基準利率,實際利率存在較大的上浮)的利率。

  與此同時,基金存在一個贖回過程,哪怕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合作存在銀行墊資行為,快速提現額度也僅為1萬,對於用戶來說流動性是受一定限制的,不能及時有效的變現。而存款,即使是定期都可以隨時變現,進行轉賬支取(現金取現超5萬一般要預約)。

  當然,更重要的是貨幣基金它不保本,對於某些特定的極端保守投資者,不保本是不可原諒的,哪怕有再多官冕堂皇的解釋。

  對於長期投資的保守型投資者,銀行存款不為是有效的無風險投資渠道,特別是民營銀行三年期定期存款能給予基準利率上浮50%達到2.75%*150%=4.125%利率,以及5年定期能達到5.5%左右的利率,它實際收益率並不比一般的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差到哪兒去。

  同時,隨著銀行存款產品的變革,銀行推出了與存款相結合的表內理財產品,比如結構性存款和智能存款,對於保守型投資者不為是更好的投資渠道。也因此,我們並不能摒棄或看低銀行存款,應當擁有唯物辯證的看法。


三人聚眾


我覺得他們是聰明人。


很多人覺得需要理財,經常說你不理財,才不理你。現在網絡上也很多理財的方式,平臺,認為理財是有必要的事情。反而覺得把錢存銀行就是浪費。我做金融這麼多年,我現在深深知道,那些把錢存銀行的其實是聰明人。


首先我不否認人要理財,我也不否認現在市面上理財手法,投資渠道非常多,但是這些渠道真的賺錢嗎?真正高收益的理財都是需要極強的專業知識,比如股權投資、外匯、期貨、貴金屬、股票、數字貨幣等等都是需要專業知識。不是隨隨便便把錢投進去就可以賺錢。反而絕大部分人做這些投資都產生了鉅額虧損。到頭來還不如放銀行呢?至少錢不會沒掉。


市場上,社會上也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投資項目,真正到頭來賺錢的有多少?是大部分都賺錢還是大部分都不賺錢?最終是不是還不如放在銀行。


這些人至少遵循了一個商業原則,生意不熟不做。各種投資我不懂就不亂碰!

有人說市面上還有很多穩健的理財比銀行高,比如各大銀行推出一些穩健型理財產品,網絡上也很多,支付寶也很多。一般這些理財年化收益在3-5%左右,更高的確實也沒有,那這些理財收益起始和定存也差不了多少,起始比起很多生意忙碌的人,整天去研究這些1.2個點的理財收益,不如把心思放在自己生意上可能還賺更多錢。

金融投資不是簡單的把錢丟在哪個平臺就穩定收益,沒有那麼簡單(除了一些低收益的理財渠道),真正想做好賺錢這件事情,是需要科學的資產配置,是需要專業知識不然還不如把錢存銀行。不花那個心思,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賺錢。


布林以交易為生


對於經常去銀行存定期的人,我們首先應該羨慕,因為他們的收入水平應該超過了多數人,在滿足家庭消費需求之後還能存下錢。


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理財成為年輕人的首選,通過手機軟件可以輕鬆管理銀行存款,到銀行辦理業務的需求大大降低。但是對於中老年人來說,使用手機不熟練,對互聯網理財方式不放心,就會依然選擇到銀行辦理業務。


電信詐騙普遍存在,互聯網理財雷聲隆隆,各種投資理財騙局頻繁發生,也使得中老年人更加堅定了存銀行定期的信念。


總的來說,到銀行存定期的人理財更為保守,更加看重本金安全。


經常到銀行存定期的人,難道真的不想有更高的收益嗎?多數還是想的,但是金融亂象叢生,到銀行存款都能變成保險,銀行很多時候都不那麼靠譜,選擇別的理財方式風險自然就會更大了。


正是有人堅持存定期存款,才給銀行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利潤,五大行2018年盈利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都是億萬儲戶存款帶來的豐厚利潤。


現在真實通貨膨脹率很高,動輒超過8%,但是銀行存款利率很低,三年期以下存款基本在3%水平。錢存在銀行就是持續貶值,這是國人最大的無奈。


現在還有很多人到銀行存定期,更多反映了金融亂象叢生,老百姓缺乏更安全可靠的增值保值投資渠道,只能選擇收益率最低的銀行存款。正因為如此,銀行業成為最賺錢的行業,輕輕鬆鬆躺著賺錢,五家大銀行盈利都能輕輕鬆鬆打敗三千家上市公司盈利總和。


財智成功



喜歡到銀行存定期的人在中老年朋友中佔比較高,一般厭惡風險,追求本金安全,收益穩定,屬於保守型投資者。在市場化條件下,隨著投資渠道的擴寬,產品也呈現多元化趨勢,風險各異,但風險教育始終遵循一個原則,即適合的人購買適合的產品。因此,對於選擇銀行定期存款的投資者不應該存在什麼偏見。

為什麼他們喜歡去銀行存定期?

在理財類產品中,定期存款的風險最低。在屬性上,它是銀行金融產品,屬於一般性存款,被監管機構納入存款保險條例保護的對象,即50萬以內的本金和利息受到全額償付,為儲戶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形式上,保本保息,固定利率和期限,合同契約性表現非常明顯,透明公正,具有良好口碑。而在定期存款儲戶中,中老年客戶佔比很大,一旦退休就意味著創造主動性收入能力的下降或喪失,抵禦風險能力非常脆弱,加上理財知識和經驗的限制,他們更喜歡定期存款的直觀明瞭,童叟無欺。



從效益性上講,定期存款利率也不一定低於理財產品,尤其是當前利率行情下。眾所周知,曾經以餘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寶寶類貨幣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超過6%,銀行系保本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也高達5%以上,那個時候定期存款確實比較虧。但是,如今的理財市場行情正在逆轉,隨著央行連續多次降準,市場資金面趨於寬鬆,貨幣基金收益一路下跌,大部分難以維持3%的收益率,而餘額寶甚至跌至2.2%左右。銀行系理財產品同樣如此,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收益率連續超過10個月下跌,至今跌到4.1%左右。

而銀行定期存款平均利率起伏並不大,甚至還有小幅上揚。在很多中小銀行中,即使普通定期存款3年期利率也超過4%,特色大額存款可以達到4.2-4.6%區間,有的還有存款送積分送禮品活動。民營銀行以及部分城商行推出的創新型存款,3年期和5年期利率已經達到5.5%(億聯銀行和三峽銀行)。所以,定期存款看你怎麼存,選好了,完全可以達到或超過理財產品收益,而且沒有非保本的心理焦慮。

投資理財板塊的熱點並非永恆不變,輪動始終受制於市場因素。2017年是各類理財產品的巔峰時期,餘額寶總規模曾一度試圖問鼎2萬億,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顯示,銀行系理財產品當時存續9.35萬隻,總餘額高達29.54萬億,而到了2018年底存續只數只有4.8萬隻,總餘額下降到22.04萬億,較2017年減少7.5萬億,數量和規模出現雙降。


反觀銀行存款則是另一番景象,2017年底我國住戶存款總餘額為65.2萬億,2018年底總餘額增加到72.44萬億,淨增7.24萬億,增幅達到10.2%。毫無疑問,曾經的理財產品客戶也開始向銀行存款領域迴流,這種迴流不僅與產品收益率變化有關,還與保本型理財產品即將退出市場,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大量上市有很大關係,也間接說明投資偏好同樣可以改變投資理財策略和方向。


龍門山財經


你好,無論經常去銀行存定期還是購買理財、零存整取等理財方式,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的區別。擁有一個良好的理財習慣,積少成多,在財富增值的道路上沒有捷徑。

在一個銀行網點工作一年多了,經常遇到一些定期存款的客戶,年齡階層從學生到80歲的老人都有,這些銀行的“熟客”存定期的原因各有不同,下面給你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第一類是一些未成年的客戶或者較年輕的客戶,他們大部分以“零存整取”這種方式進行存款。每個月固定的存入固定金額的資金,一年或者兩年後進行轉存。一些父母為子女專門開立的賬戶每個月存入1000或者2000元,作為子女教育基金;還有一些剛上班的年輕人,工資不太高,一個月3000塊錢左右的工資,每月固定存500-1000元,這類客戶不是以資產增值為目的,主要是作為強制儲蓄的一個手段,防止自己成為“月光族”,還是比較佩服這些年輕人的自制力的。

也有一類客戶從事各行各業生意經營,在每月的營業利潤中,會固定拿出一部分做定期存款,有時候一萬,有時候兩三萬不等,根據生意的好壞和淡旺季各有高低。這類客戶我遇到很多,不只在一家銀行購買產品,產品的種類也涉及理財、定存、天天利等,進行多種方式、不同風險種類的理財,同時會很注重各種理財的到期時間,保持資金的靈活性。他們定存的資金通常佔手裡可用資金的50%以下,剩餘的作為生意流通資金週轉。

定期存款較多的是一些年齡較大的客戶,他們真正注重的是資金的安全性和資產的增值。在購買之前會多方對比,詢問的也比較詳細。他們的存款資金比較大,只要是上了40歲左右的客戶,多多少少都在銀行有幾十萬的存款。這些錢真的可謂是他們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血汗錢”。

前天還遇到一對40歲左右的夫婦,穿著的比較樸素,在我們行存了大額存單50萬,在與櫃員聊天時得知,這是他們奮鬥一二十年積攢的全部積蓄,但還是有很強的危機感。因為子女在上學,上學之後就要為子女在工作的城市購房、結婚生子都是需要資金的。50萬看似很多,但是在二三線城市也剛剛夠一套小戶型住房的首付款,子女同樣要面臨還房貸的壓力。

無論是年輕人還是年級較大的客戶,從與他們的交流中都能體會到他們對於未來生活的危機感,買房買車、看病住院、子女教育都是一座座大山壓在身上。作為普通的工薪階層定期存款可能使他們認為比較保險同時適當財富增值的主要方式。有些客戶在購買產品的選擇時相當謹慎,即使是對於風險較低的保本型理財,也會衡量再三後放棄選擇。

我很能理解他們的心情,畢竟生活不易,未來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這些存款是他們整個家庭的信心支撐。


財經札記


去銀行存定期的人,一般都是年齡偏大的人。七零後以上的人,他們的學歷一般比較低,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不太懂電腦和手機上的理財軟件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保守型”的理財人,他們這種做法更好地保證了資金的安全,很好地促進了財富的穩定增長。儘管這種理財方式追不上通貨膨脹。

這類人群一般生活比較穩定,頗有積蓄,只是觀念有點守舊,但也不能認為人家這種理財方式有什麼不好。

這是個多元化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儲蓄習慣,只要適合自己的就好,不能盲目的從眾。

君不見,2018年P2P的爆雷,雷倒了多少人!?有人說,2018年既使是不投資的人也跑贏了在P2P平臺上投資的大多數人!更何況那些定期去銀行存錢的人不是戰勝了2018年所有的投資者!?

廢話不多說了,且行且珍惜吧!不論是保守的投資人,還是依然激進型的投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