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為何要永禁漢人進入東北?

街角在-等待


請將標題改為“滿清韃子為何要永禁漢人進入東北”。

為嘛?這就相當於把東北當做他們家的後花園,並且打上木樁圍上籬笆,貼上告示: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我的我的都是我的,誰也別進來。

事實上滿清就是這麼幹的!

滿清覬覦我華夏大好河山,趁朱明王朝虛弱,而大舉進犯,鐵蹄踏碎山河,血腥入主中原。為徹底禁錮大漢民族,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於1644年前後陸續頒佈圈地令、剃髮令、投充法、逃人法、禁關令以及屠城,史稱清初六大弊政。

看到這裡,大家想必已經明白,這些都是用來壓迫我們大漢民族的奴役令!

所謂“禁關令”就是其一。清代東北地區的封禁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特殊的政策。就其核心而言,就是滿族統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手段。

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禁關令,看看滿清韃子是如何處心積慮的對付我們大漢民族的:

清兵入關後,多爾袞就在1644年下令嚴令禁止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這就是禁關令。因為滿清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藉口保護“參山珠河之利”,不允許漢人染指東北!因而長期對東北實行所謂的封禁政策。並且不惜人力物力修建了“柳條邊”,即為了嚴格執行“禁關令”,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政府不惜代價於滿洲境內分段修築了一千多公里名為“柳條邊”的籬笆牆——滿洲長城,也稱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至康熙中期完成。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為“老邊”;自開原東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為“新邊”。邊牆以東的滿洲嚴禁越界墾殖,邊牆以西則作為滿清的同盟者蒙古貴族的駐牧地。

據《柳邊經略》記載:“(老邊)西起自長城,東到船廠(今吉林省吉林市),北自威遠堡(今遼寧省開原市境內),南至鳳凰山(今遼寧省鳳城市)止。設邊門二十一座……每門設蘇喇章京一員,筆貼式――員,披甲十名。”全長1900餘里,由盛京將軍管轄。

清政府在東北設邊牆,置哨卡,劃分邊內外,旨在限制內地漢人和朝鮮、蒙古人等去邊外採參、狩獵和墾殖。若需要進入邊外禁地,則必須持其所在地方政府發給的印票,限時、限人出入。康熙十六年(1677),清政府又先後在今遼寧省境內修兩條邊牆,被稱為新邊,由寧古塔將軍(後更名“吉林將軍”)管轄,周圍千餘里境內,遂成“禁中之禁”。

滿清禁關令自1644年起終於咸豐十年1860年止,從清初開始,清廷開始對東北地區實行長達二百多年的封禁政策,禁止漢族移民移居東北地區,在吉林和黑龍江兩省,限制尤為嚴厲。

通過研究史書記載,尤其是滿清乾隆帝在封禁一事上的若干御批,我們可以清楚看出滿清封禁東北政策的卑劣用心。

1、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曉諭軍機大臣等:“盛京、吉林為本朝龍興之地,若聽流民雜處,殊於東北風俗攸關,但承平日久盛京地方與山東直隸接壤,流民漸集,若一旦驅逐必致各失生計,是以設立州縣管理。至吉林原不與漢地相連,不便令民居住。今聞流民漸多,著傳諭傅森查明辦理,並永行禁止流民,毋許入境。”

2、乾隆元年四月,乾隆帝傳諭:“黑龍江、寧古塔、吉林烏喇等處,若概將罪人發遣,則該處聚集匪類多人,恐本地之人漸染噁心,有關風俗,朕意嗣後如滿洲有犯法應發遣者,仍發黑龍江等處外,其漢人犯發遣之罪者,應改發於各省煙瘴地方。”

滿清禁止漢人入關,道理很簡單:滿清發源於白山黑水,將東北視為龍興之地,這是他們的大本營、大後方、大根據地!是他們的唯一退路,必須確保絕對安全絕對穩固,決不允許被漢民族同化而漢化,所以只能實行禁關令;東北資源豐富,地大物博,而留守的滿清人員少,千萬不能讓漢人採參、狩獵和墾殖,那簡直就是來撿便宜,所以只能實行禁關令。

說白了就一句話,就是確保滿清人獨享東北利益!確保全面壓制住漢人!確保滿人對漢人的絕對統治!

驅除韃辱恢復中華!








杏花依舊駐君顏


其實清朝不讓漢人進去東北,不單純只是為了不讓漢人進入東北,還有其他目的。在不少清史專家的作品裡,幾乎認為主要是為了三點:

(1)保護這一區域的“參山珠河之利”不被破壞。

(2)防止外藩蒙古入侵。

(3)不讓漢人進入,破壞了清朝的風水。

實際上,清朝柳條邊的關鍵作用,可能並非這麼簡單。如果對比歷史上金國和元朝的遭遇,或許才能看到清朝這麼做的真相!

清朝建立之後,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有自信,認為一定能長久的統治中國(後來沒想到一下子能統治268年),而是本著能佔多久佔多久,不行就退回去的想法。總的來說,是吸取了歷史教訓,給自己族人安排了一條後路。

(1)歷史上的金國,在蒙古崛起之後,就逐步拋棄了東北老家。在金宣宗上臺之後,立即遷都到汴京,國家重心轉移到了中原。最終,在中原大地上,金國被消滅,連逃都逃不了。這其中有南宋和蒙古對金國的家仇國恨,也有中原四戰之地,不如東北偏僻利於保存實力。

(2)歷史上的元朝,在朱元璋崛起後,順利的逃到了大草原上,雖然實力遭到一定的削弱,但不少人依然退回了老家,最終成功的延續了下來。對比金國的教訓,和元朝的經驗,顯然能讓滿清貴族知道,必須要給自己一條後路。

所以,清朝建立之後,為了以後的不測風雲,所以將東北封禁,不讓漢人進入!試想一下,一旦大量漢人進入東北,那麼再出現一個“朱元璋”,滿清即便退到東北,也是四面皆敵!

正是在這一目的之下,清政府才封禁東北,不讓漢人進入,寧可荒著,寧可被外敵侵佔,也不願給“自家人”,所謂“寧與友邦,不與家奴”。1860年之後,才廢棄柳條邊,後來才有“闖關東”的說法。

不客氣的說,晚清沙俄能輕易侵佔外東北,和清朝的這一私心息息相關!如果外東北有大量人口,那麼沙俄必然無法輕易侵佔。





吳九傾談世界


首先,東北對於滿族而言意義非凡,東北是“祖宗肇跡興王之所”和“龍興之地,”更是清朝“龍脈”所在。東北地區人參、東珠等物產豐富,主要供應於皇室貴族使用,有時也作為皇帝巡幸狩獵之地,普通人當然被嚴禁進入。

其實大清入關前為了鞏固在東北的統治,就曾經推出過針對漢人的“殺窮鬼”和“殺富戶”政策,大量反抗的漢人被擄為包衣奴才或驅逐甚至屠殺,遼東人口流失嚴重,勞動力缺乏,雖不利於邊疆鞏固和發展,但這樣卻解除了關外漢人對大清的威脅。

後來大清入主中原,但是滿族人口稀少,要統治人口上億的漢人是很困難的,清政府時刻擔心政權被顛覆的危險,大清國祚268年之中,戰爭頗多,,前期和南明的戰爭,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後來的白蓮教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都有可能對清政府的統治造成影響。

所以東北作為大清的大後方,那就格外重要,一旦在北京城發生變故,滿人還可以退守關外, 如果放任漢人進入東北,漢人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精神很快就可以把東北開墾為富庶之地,那麼經過漢人的幾代努力,勢必漢人數量上將遠多於滿人。為避免自己的“龍興之地”受到影響,康熙年間完工的柳條邊更加限制了漢人進入東北,一直到咸豐年間才廢棄了柳條邊牆,開啟了漢人移民東北即闖關東的新時代。

綜上所述,清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肯定會禁止漢人進入東北。





驕傲的徘徊者


原因如下:

1.大清王朝是由女真人建立的,東北是蠻荒之地。當年的東北不只是東北三省,其面積橫跨俄羅斯,庫頁島,西伯利亞等地方。滿清如果稱霸失敗後,可以退回東北繼續成王。

主要是因為滿清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當年元順帝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繼續回到蒙古草原,繼續做元朝的皇帝,是因為有後路。

因此,建立柳條邊來做隔離牆,相當於柏林牆類似的保護措施。

2.是為了防止漢人與沙皇勾結,推翻清朝的統治。

當年的沙皇俄國勢力已經滲透到西伯利亞、東北地區。而當時康熙面對內部三藩叛亂,因此做出妥協,雖然在雅克薩之戰大敗沙皇軍隊,但是隨後在被稱為平等條約的尼布楚條約中將西伯利亞外東北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讓給了沙皇俄國。

但是,沙皇不滿足,想要侵佔滿清帝國!為了不讓漢人與沙皇勾結,所以禁止讓漢人進入東北!

還有什麼疑問,可以在下方留言!




唐時月宋時風


滿清在入主中原之後,頒佈了所謂的“禁關令”,禁止漢人進入東北墾殖。那麼清朝這麼做的原因何在?

首先一點就是,清朝當時實行民族等級制度,漢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如果漢人進入他們的“龍興之地”,會被認為是玷汙了他們滿洲的“龍氣”。

其實,他們真實的目的很簡單。清朝當時從關外移了大量的百姓進入中原,所以當時東北人比較少,可住地多。一旦清室無法繼續統治中國,他們可以退回東北,繼續統治。所以相當於給自己留了個後路而已。


青楓雨霜


原因如下:一、東北乃滿清的龍興之地,禁止漢人出關防治破壞其風水,二、滿清入關以來對自己少數民族統治華夏的政權不自信,給自己留後路,一旦中原政權不保可以退回關外。


國史雜說


這個策略是多爾袞入關之時即行定下的,因為多爾袞並不認為清朝在關內的統治能夠長久,過了數年或數十年,漢人就會將滿人趕走,如同契丹人、蒙古人那樣。

因此,東北是滿人給自己留下的“自留地”。如果有朝一日清朝失去了關內,滿族人就可以“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再度回到東北去過遊牧生活。

基於這樣的考慮,多爾袞認為東北絕不能讓漢人染指,於是制定了封鎖東北,禁止漢人移民的策略。至於“保護龍脈”之說,我認為僅僅是說辭而已。


空城無她夢


能問出這個問題就明白滿清領土嫁妝說可以休矣!


華夏一老卒


滿清禁止漢人進去東北,其實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概述:1.滿清發家於東北。2.防止漢人復起,滿清有後路可退!


留下映像


政治目的還是希望那裡純粹點沒有漢族基礎利於管理。不希望自己老家附近遭到戰亂,過渡農田開墾,森林破壞。不希望漢族勢力深入東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