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为何要永禁汉人进入东北?

街角在-等待


请将标题改为“满清鞑子为何要永禁汉人进入东北”。

为嘛?这就相当于把东北当做他们家的后花园,并且打上木桩围上篱笆,贴上告示: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我的我的都是我的,谁也别进来。

事实上满清就是这么干的!

满清觊觎我华夏大好河山,趁朱明王朝虚弱,而大举进犯,铁蹄踏碎山河,血腥入主中原。为彻底禁锢大汉民族,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于1644年前后陆续颁布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以及屠城,史称清初六大弊政。

看到这里,大家想必已经明白,这些都是用来压迫我们大汉民族的奴役令!

所谓“禁关令”就是其一。清代东北地区的封禁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政策。就其核心而言,就是满族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禁关令,看看满清鞑子是如何处心积虑的对付我们大汉民族的:

清兵入关后,多尔衮就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这就是禁关令。因为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不允许汉人染指东北!因而长期对东北实行所谓的封禁政策。并且不惜人力物力修建了“柳条边”,即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于满洲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满洲长城,也称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至康熙中期完成。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为“新边”。边墙以东的满洲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满清的同盟者蒙古贵族的驻牧地。

据《柳边经略》记载:“(老边)西起自长城,东到船厂(今吉林省吉林市),北自威远堡(今辽宁省开原市境内),南至凤凰山(今辽宁省凤城市)止。设边门二十一座……每门设苏喇章京一员,笔贴式――员,披甲十名。”全长1900余里,由盛京将军管辖。

清政府在东北设边墙,置哨卡,划分边内外,旨在限制内地汉人和朝鲜、蒙古人等去边外采参、狩猎和垦殖。若需要进入边外禁地,则必须持其所在地方政府发给的印票,限时、限人出入。康熙十六年(1677),清政府又先后在今辽宁省境内修两条边墙,被称为新边,由宁古塔将军(后更名“吉林将军”)管辖,周围千余里境内,遂成“禁中之禁”。

满清禁关令自1644年起终于咸丰十年1860年止,从清初开始,清廷开始对东北地区实行长达二百多年的封禁政策,禁止汉族移民移居东北地区,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限制尤为严厉。

通过研究史书记载,尤其是满清乾隆帝在封禁一事上的若干御批,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满清封禁东北政策的卑劣用心。

1、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晓谕军机大臣等:“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于东北风俗攸关,但承平日久盛京地方与山东直隶接壤,流民渐集,若一旦驱逐必致各失生计,是以设立州县管理。至吉林原不与汉地相连,不便令民居住。今闻流民渐多,著传谕傅森查明办理,并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

2、乾隆元年四月,乾隆帝传谕:“黑龙江、宁古塔、吉林乌喇等处,若概将罪人发遣,则该处聚集匪类多人,恐本地之人渐染恶心,有关风俗,朕意嗣后如满洲有犯法应发遣者,仍发黑龙江等处外,其汉人犯发遣之罪者,应改发于各省烟瘴地方。”

满清禁止汉人入关,道理很简单:满清发源于白山黑水,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这是他们的大本营、大后方、大根据地!是他们的唯一退路,必须确保绝对安全绝对稳固,决不允许被汉民族同化而汉化,所以只能实行禁关令;东北资源丰富,地大物博,而留守的满清人员少,千万不能让汉人采参、狩猎和垦殖,那简直就是来捡便宜,所以只能实行禁关令。

说白了就一句话,就是确保满清人独享东北利益!确保全面压制住汉人!确保满人对汉人的绝对统治!

驱除鞑辱恢复中华!








杏花依旧驻君颜


其实清朝不让汉人进去东北,不单纯只是为了不让汉人进入东北,还有其他目的。在不少清史专家的作品里,几乎认为主要是为了三点:

(1)保护这一区域的“参山珠河之利”不被破坏。

(2)防止外藩蒙古入侵。

(3)不让汉人进入,破坏了清朝的风水。

实际上,清朝柳条边的关键作用,可能并非这么简单。如果对比历史上金国和元朝的遭遇,或许才能看到清朝这么做的真相!

清朝建立之后,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有自信,认为一定能长久的统治中国(后来没想到一下子能统治268年),而是本着能占多久占多久,不行就退回去的想法。总的来说,是吸取了历史教训,给自己族人安排了一条后路。

(1)历史上的金国,在蒙古崛起之后,就逐步抛弃了东北老家。在金宣宗上台之后,立即迁都到汴京,国家重心转移到了中原。最终,在中原大地上,金国被消灭,连逃都逃不了。这其中有南宋和蒙古对金国的家仇国恨,也有中原四战之地,不如东北偏僻利于保存实力。

(2)历史上的元朝,在朱元璋崛起后,顺利的逃到了大草原上,虽然实力遭到一定的削弱,但不少人依然退回了老家,最终成功的延续了下来。对比金国的教训,和元朝的经验,显然能让满清贵族知道,必须要给自己一条后路。

所以,清朝建立之后,为了以后的不测风云,所以将东北封禁,不让汉人进入!试想一下,一旦大量汉人进入东北,那么再出现一个“朱元璋”,满清即便退到东北,也是四面皆敌!

正是在这一目的之下,清政府才封禁东北,不让汉人进入,宁可荒着,宁可被外敌侵占,也不愿给“自家人”,所谓“宁与友邦,不与家奴”。1860年之后,才废弃柳条边,后来才有“闯关东”的说法。

不客气的说,晚清沙俄能轻易侵占外东北,和清朝的这一私心息息相关!如果外东北有大量人口,那么沙俄必然无法轻易侵占。





吴九倾谈世界


首先,东北对于满族而言意义非凡,东北是“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和“龙兴之地,”更是清朝“龙脉”所在。东北地区人参、东珠等物产丰富,主要供应于皇室贵族使用,有时也作为皇帝巡幸狩猎之地,普通人当然被严禁进入。

其实大清入关前为了巩固在东北的统治,就曾经推出过针对汉人的“杀穷鬼”和“杀富户”政策,大量反抗的汉人被掳为包衣奴才或驱逐甚至屠杀,辽东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缺乏,虽不利于边疆巩固和发展,但这样却解除了关外汉人对大清的威胁。

后来大清入主中原,但是满族人口稀少,要统治人口上亿的汉人是很困难的,清政府时刻担心政权被颠覆的危险,大清国祚268年之中,战争颇多,,前期和南明的战争,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后来的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都有可能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影响。

所以东北作为大清的大后方,那就格外重要,一旦在北京城发生变故,满人还可以退守关外, 如果放任汉人进入东北,汉人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很快就可以把东北开垦为富庶之地,那么经过汉人的几代努力,势必汉人数量上将远多于满人。为避免自己的“龙兴之地”受到影响,康熙年间完工的柳条边更加限制了汉人进入东北,一直到咸丰年间才废弃了柳条边墙,开启了汉人移民东北即闯关东的新时代。

综上所述,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肯定会禁止汉人进入东北。





骄傲的徘徊者


原因如下:

1.大清王朝是由女真人建立的,东北是蛮荒之地。当年的东北不只是东北三省,其面积横跨俄罗斯,库页岛,西伯利亚等地方。满清如果称霸失败后,可以退回东北继续成王。

主要是因为满清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当年元顺帝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继续回到蒙古草原,继续做元朝的皇帝,是因为有后路。

因此,建立柳条边来做隔离墙,相当于柏林墙类似的保护措施。

2.是为了防止汉人与沙皇勾结,推翻清朝的统治。

当年的沙皇俄国势力已经渗透到西伯利亚、东北地区。而当时康熙面对内部三藩叛乱,因此做出妥协,虽然在雅克萨之战大败沙皇军队,但是随后在被称为平等条约的尼布楚条约中将西伯利亚外东北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了沙皇俄国。

但是,沙皇不满足,想要侵占满清帝国!为了不让汉人与沙皇勾结,所以禁止让汉人进入东北!

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在下方留言!




唐时月宋时风


满清在入主中原之后,颁布了所谓的“禁关令”,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垦殖。那么清朝这么做的原因何在?

首先一点就是,清朝当时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汉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如果汉人进入他们的“龙兴之地”,会被认为是玷污了他们满洲的“龙气”。

其实,他们真实的目的很简单。清朝当时从关外移了大量的百姓进入中原,所以当时东北人比较少,可住地多。一旦清室无法继续统治中国,他们可以退回东北,继续统治。所以相当于给自己留了个后路而已。


青枫雨霜


原因如下:一、东北乃满清的龙兴之地,禁止汉人出关防治破坏其风水,二、满清入关以来对自己少数民族统治华夏的政权不自信,给自己留后路,一旦中原政权不保可以退回关外。


国史杂说


这个策略是多尔衮入关之时即行定下的,因为多尔衮并不认为清朝在关内的统治能够长久,过了数年或数十年,汉人就会将满人赶走,如同契丹人、蒙古人那样。

因此,东北是满人给自己留下的“自留地”。如果有朝一日清朝失去了关内,满族人就可以“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再度回到东北去过游牧生活。

基于这样的考虑,多尔衮认为东北绝不能让汉人染指,于是制定了封锁东北,禁止汉人移民的策略。至于“保护龙脉”之说,我认为仅仅是说辞而已。


空城無她夢


能问出这个问题就明白满清领土嫁妆说可以休矣!


华夏一老卒


满清禁止汉人进去东北,其实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述:1.满清发家于东北。2.防止汉人复起,满清有后路可退!


留下映像


政治目的还是希望那里纯粹点没有汉族基础利于管理。不希望自己老家附近遭到战乱,过渡农田开垦,森林破坏。不希望汉族势力深入东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