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技術的原因,定陵的發掘痛失了哪些珍貴文物?

愛沒完沒了914


我國古代是一個盛行厚葬的封建社會,因此歷代的許多陵墓都陪葬著數之不盡且價格不菲的陪葬品。這些珍貴物品引來無數盜墓賊的日夜惦記,因此國家在合適的情況下不得不提早挖掘出來,以便及時進行文物保護。

當年因為保護技術問題,使得很多出土的文物受到過不同程度的損壞。比如解放初期,考古人員從定陵挖出來的文物就是因為技術問題,從而痛失了不少珍貴物品,那當時到底損失了哪一些保貴文物呢?

自從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以來,各方面的領域得到較穩定發展,而國人也發現了大量古墓遺址,這些被發現的陵墓大多被國家保護起來,起初並沒有去挖掘。到了1955年,知名作家、歷史學家、政治家郭沫若先生,以需要勘察明朝歷史為由,上報提議發掘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的定陵,該消息被眾多考古學者知道後,表示目前國內的挖掘跟文物保護技術尚未成熟,恐怕挖出來會“暴殄天物”因此不支持挖開定陵,可是當時63歲的郭沫若對挖掘定陵的態度異常堅決。

而最早提議挖明朝陵墓的是有一個叫吳晗的公務員,據說他早在1934年的戰亂時期就對考古專業的同學說過,自己將來一定要挖開明朝十三陵墓去研究明朝歷史。後來吳晗在政治仕途十分暢順,20多年後就升到了北京副市長,於是1955年他就給上峰寫信,想極力促成挖永樂皇帝的長陵。而郭沫若等官員卻認為挖定陵比較好,最終郭沫若一方勝出,於是就派遣考古隊去挖開了定陵的地宮。

開挖之前,國內大部分人都抱著保護文物的心態,希望能把一批歷史文物保護起來。可萬萬想不到,偏偏走上一條“弄巧成拙”的錯誤路線。當定陵的地宮石門被敲開之後,外面的空氣快速而入地宮,把密封600多年的明朝陵墓一吹而朽。雖然考古人員在陵墓裡發現了數不盡的金銀珠寶、玉器、銅器、絲織品、還有皇后鳳冠、金絲翼善冠等約近有三千多件器具,五千多粒珍珠,但是這些珍寶一經出土,就面臨了一個重要的技術保護難題。

由於當時的文物保護技術落後,首先導致剛出土的明朝絲織錦布嚴重損壞,本來這些絲織物處在地宮密封空間裡絲毫不動,一旦脫離這種環境,那麼空氣的水分跟氧分等化學元素就會入侵,使得文物迅速產生黴朽形成劣壞,甚至有的文物一遇空氣就瞬間化為一灘灰塵。據說當時出土的3000餘件文物裡,有明代皇帝跟兩個皇后的隨身服飾以及上百段羅紗錦織,約近600件,屬於出土種類最高的文物。

而考古隊員沒有充分掌握保護絲織的知識,僅採用普通的裝裱手法進行防護,不料裝裱完後,文學家沈從文過來一看,就看出這些明朝衣服被裝反了,特別是工作人員在裝裱過程,採用了一種未經專業考究的塑料軟化劑,這些藥劑在揮發掉水份後,直接就把出土的明朝皇族衣物給硬化了,最終讓文物慘不忍睹。

除此之外,還有定陵出土的三具金絲楠木棺材,尺寸高而深,成年人彎腰伸手還摸不著底部。然而一些工作者把該棺材挖出來想存放到倉庫的時候,由於倉庫已滿就乾脆把這些棺材給丟在山腳了。數日後,考古專家得知此事,派人去尋回時,這三具金絲楠木棺材早已被山民們撿走了。


貓眼觀史


定陵發掘出來,後面毀壞的基本是三種東西。

第一種是絲織品。這在定陵中是極為珍貴的文物,這裡麵包括了大量的龍袍鳳衣,還有綿被等東西,因為長期埋在地下,顏色極為鮮豔,但這類東西也是最難保存的。因為一接觸到空氣就會發生氧化。

而當時的技術條件確實不成熟,也不知道採用什麼方法去保存好,只是簡單的加了一些防腐劑。定陵還沒有發掘完,第一次起出的絲綿品已經出現了變硬、變脆、變色的現象,原本十分鮮豔的刺繡出現了黑斑,並且開始發黴。這些東西都是不可逆的損壞。

除了技術原因,也有一些是態度問題。

當時,沈從文想去看看這些織錦,去的時候,發現技術人員在裝裱的時候,露出來的是反面。沈從文覺得奇怪,說不應該露出正面嗎?

技術人員答:研究結構不也應該看反面嗎?

沈從文當場指出,要研究反面,也不需要全部露點出反面,只需要露點出數公分不貼就好了。

這其實就是裝裱的錯誤,可見技術人員也是不懂裝懂。

在這樣的環境下,這些織錦當然被破壞得很嚴重。

現在展出的都是複製品了。

第二種東西就是萬曆包括兩位皇后的大棺材。這三口大棺材是用金絲楠木做的,一個人伸腰進去,根本摸不到底。

當時清理好棺槨後,定陵做了一個水泥複製品。那真的呢?真的太大了,倉庫放不下,就直接給扔到山下了。

數天跑,專家到山下去找,結果也沒有找到,被山下的群眾給撿走了,撿走後也倒了大黴,一對老夫婦撿了些,給自己做出兩口棺材,棺材做好就去世了。另一家更慘,用這些金絲楠木做大棺子,結果家裡的四個孩子跑到裡面玩,被扣在櫃子裡活活悶死了。


這些大棺材都是不可多見的帝王棺材,就算不要,車成珠子也比扔了強啊。

現在擺的就是新做的。

第三類就是屍體。當時起出了萬曆皇帝以及兩位皇后的屍體,初步研究了後就放到了倉庫裡,後面,小兵們衝進倉庫,把這些屍體拖出來,坐了一把飛機之後用石頭砸、大火燒,把這些屍體燒成了灰。

那這個屍體有什麼用呢?他有很大的史料研究價值,可以查出很多萬曆年間的事情,比如萬曆不上朝,是不是因為身體原因?比如有人說萬曆曾經抽過鴉片,但從史料中無法證實,如果屍體在,化驗一下就知道了。

這就是定陵三大被破壞的東西,還是蠻可惜的,所以定陵之後,中國就不再挖掘帝陵了。


腦洞歷史觀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一段話“遠看像條狗,近看郭xx”。

在《大話西遊》中這遠看像條狗,表達對愛情無助最後放棄一切的無奈心裡,而在挖掘明定陵這件事上,則是對一個沽名釣譽之人的無情鞭笞。

這個人是誰,我懶得說了。

先說下明定陵吧,定陵是明朝第13任皇帝朱翊鈞墓,他又稱萬曆皇帝,在位時間那是非常長,從1572年一直到1620年,統治明朝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皇帝,其次就是明嘉靖帝的45年。

這爺孫兩都加起來佔明朝276年壽命三分之一還多,也因此在以短命鬼著稱的明朝皇帝中鶴立雞群。

他們還有個共同特點,就是不愛上朝。

嘉靖皇帝:那是道家治國的推崇者號稱無為而治,最後讓下面人鬥來鬥去,自己穩坐釣魚臺,做做裁判,弄弄帝王術,國家在他手裡大問題不多小問題不斷。

萬曆皇帝:的特點就是懶,除一開始十來年被師傅張居正逼著弄點新政外,其他時間那就很是有點任性了。

最喜歡的也是無為而治,不過他的無為而治很奇葩,用萬曆口頭禪就是。

我不上朝,我不見大臣,看你們心裡煩,我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

這一對爺孫,在位接近100年,顯示兩個極端。

第一是道家治國的極端。第二嗎,是無為而治的極端。

萬曆皇帝才是真的無為而治,朝廷缺丁少員,他都不管,也許在他看來,官員都是吃白飯的。位置少一個自己就少開一份工資,這生意還很划算吧。

因此,他們在明朝皇帝中口碑,那是相當不好,僅高於清朝故事會中以荒唐任性著稱的明武宗朱厚照。

雖然1956年進行的挖掘定陵工作,那是一個日了狗的破壞性發掘,但是他唯一的作用,也許是為背一輩子從不上朝不做事鍋的萬曆皇帝證明,其實他沒那麼懶,只是真有病。


根據考古發現的萬曆遺骨,在醫學檢查後發現。這萬曆不是懶而是真有病。

遺骸一眼可以看出,萬曆右腿要比左腿短,這個不用說,就能判斷萬曆是一個瘸子。

可是歷史記錄上卻是一言未提,估計是為尊重諱,或者萬曆偽裝的好,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除了這關於萬曆皇帝身體的重大發現之外,其他的發現那就是悲劇的背景。

受限當時技術條件,其實這次挖掘行動是盲目,而不切實際的亂命,而這命令的起源就來自一群文人的私心而已。從面對奇珍異寶的目瞪口呆,到面對奇珍異寶變成一堆灰燼的扼腕痛心。這樣的損失真無人可以承擔。

下面我讓大家看看挖掘定陵的直接指揮者趙其昌子先生的回憶。

按照親歷者說法,定陵挖掘工作前期都很順利,損壞沒有發生在發掘之初,而發生在發掘之後,這是萬萬沒料到的,不無痛心,更不無遺憾,而遺憾再也無法彌補。”

挖掘行動出土文物近3000餘件,最多的是絲織品,定陵出土的整匹絲織品,每捲上都有“腰封”,寫著絲綢的尺寸、時間、產地、質地,對於科研工作而言極為難得。

因為經驗不足,當挖掘出絲綢後,原本色彩鮮豔的絲綢紡織品,在接觸空氣之後就氧化變黑了。

為了能保存絲綢紡織品色彩質地,考古人員開始想辦法。

他們用“塑料”加入軟化劑,塗抹在半腐衣物上絲織品上。可是這半吊子辦法,引發更大悲劇,在用“塑料”處理後,是暫時緩解了氧化速度,卻沒有讓他們完全杜絕氧化,於是幾個月後,所有出土紡織品都變黑、變硬、變脆,幾乎成為灰燼。同樣如此的還包括大量的紙張製品,也沒有逃脫這樣的命運。

而文物發掘後的後續保護,更是錯漏百出,存儲文物的房間,連牛棚都不如,基本封閉性都沒有,簡直是四處漏風,更別說恆溫、恆溼、避光了。

出土時候的錯誤操作,加上存儲時候的不作為,都讓挖掘出的定陵文物損失嚴重。

更嚴重的事情還在後面,動亂時期,無數部門都受到了衝擊,定陵文物庫也是如此。

考古學家夏鼐還有他們的同僚都被弄去放牛了,然後所有文物就這樣被人遺棄,無人看管,無人維護。之後的事情,我就不多說了,在不斷的衝擊之下,萬曆皇帝遭殃了。他的屍體被強制火花。他的金絲楠木棺材也被弄去做了傢俱。

祖先的財富,文化遺產,還有屍骸就這樣被我們幾乎糟蹋一空。不知萬曆會如何想?

直到2015年11月19日,明十三陵“文物大搬家”工作宣佈完成,定陵出土的3000餘件文物才重回“地下”,搬入地下文物庫,就是不知道還剩下多少有價值的東西。

自那以後,中國考古挖掘界就達成共識,“堅決不動帝王陵。” 這是血的經驗帶來的教訓啊。

最後我要在鄙視一下,遠看像條狗!


阿斗不傻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定陵是誰的?

定陵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墓。就是我們習慣說的萬曆皇帝。

定陵是誰挖的?為什麼挖?

主要提議的人是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張蘇。

不論這些人做出過多大的貢獻,但是這次行為結果就是自私的致命的,完全不管當時技術條件是否足夠,導致盲目發掘,大量文物因此毀壞。

其實開始想挖的是地上建築保存更完整、名氣也更大的永樂大帝朱棣的長陵,但是調查工作進展不順,所以就拿相對容易的定陵練手了。

發掘定陵的過程中那些文物被破壞了?

遺體和棺槨:

三人的棺槨都是上等金絲楠木製成的巨大紅漆棺槨,但是十年浩劫期間遺體被燒燬,管過也被扔到山溝裡毀壞了。

其實在這之前剛發掘的時候,就氧化的差不多了。

絲織品:

發掘過程中就對其保護不夠,導致很多絲織品被隨意撕扯堆放,加上後來的保管也極其隨意,基本沒留下多少。

紙張書畫:

此類文物是最脆弱的,因為怕有毒,打開洞口後直接敞著流通空氣,足足敞了三天,放進去公雞沒事才開始下去,這麼長時間,足夠脆弱的紙張書畫氧化毀掉了。

其實,所有現在能看到的留下的,除了金玉製材外的基本都毀的差不多了,連萬曆的龍袍也碳化導致掉色破碎了。


文開石


說起對定陵的發掘,那真是一段比較痛心的歷史。

由於當時我們的技術手段較為落後,考古發掘沒有經驗,再加上當時社會環境較為嚴峻,於是就造成了很多定陵出土的文物沒有得到及時保護。

吳晗開始並沒打算挖定陵,而是想挖永樂皇帝的長陵

發掘定陵最早的倡議者其實是明史專家吳晗(當時在清華大學就讀,因寫作明史文章小有名氣),早在1934年就曾經對同學夏鼐(後成為著名考古學者)說,他未來想挖明十三陵做考古研究。

20年後,到了1955年,吳晗已經成為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給國務院寫信,力求挖掘長陵(永樂皇帝陵墓)。

這一舉動遭到了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和已經是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夏鼐反對。他們認為,新中國建立以來,百廢待興,全國都在進行基礎建設,比如修路、蓋房,搶救性發掘已經應接不暇,很難再進行主動發掘。

而且鄭振鐸說,當時我們古物的保存、修復技術不過關,對大型陵墓進行發掘,連發達國家都都感到頭疼。

但是,吳晗一意孤行,他認為我們現在有老一輩的考古學家,還有剛畢業的大學生,從人力物力來看都可以勝任。

1955年12月,在吳晗的堅持下,再加上主席的首肯,最後成立了“長陵委員會”。

然而,由於長陵規模太大,在考古工作隊隊長趙其昌的建議下,想先找一個小陵嘗試一下,於是決定發掘明仁宗朱高熾的獻陵。結果由於找不到墓葬入口,吳晗和夏鼐決定,改為發掘萬曆皇帝的定陵。

由此,開始了歷時十餘年的發掘和清理工作。

定陵發掘遭遇各種曲折,但考古隊並非不注重文物保護

具體的發掘過程,我在這裡就不詳細說了。

總而言之,由於當時考古工作隊都缺乏經驗,鬧出了很多驚心動魄的故事。比如由於民工和村民迷信思想作怪,紛紛製造靈異事件來阻止考古隊工作,再加上他們打開金剛牆的時候,害怕有毒氣和暗器,有人用雞血來“厭陣”等等。

最難的就是當時打開七道地宮大門,由於有自來石的阻擋,考古隊費了很大一番周章。最後,考古隊還是通過查找史料,發現了一種“拐打鑰匙”,才最終打開了地宮的七道大門。

隨後,就是考古隊對地宮內,尤其是對陪葬物進行清理和保存。

有人說,當時考古隊是不注重文物保護的,這句話大錯特錯。當時,考古隊的隊員們都是考古專業畢業,他們當然知道保護文物的重要性。只不過是缺乏經驗,才導致很多文物最終損毀。

因技術手段的欠缺,陵墓中的木傭全部縮水變形

第一個遭到損毀的是萬曆皇帝棺床南北兩端,8只木箱內的陪葬木傭(7只木箱內是人傭,1只是馬傭)。由於地宮之內較為潮溼,經歷了400多年,木箱和木傭早已腐爛變質,完整的只剩下300只。

因此,考古隊必須趕快對這些木傭進行清理。按照國際上通用的保存方法,這些木傭應該放置到零下200℃的氣溫中,將水分脫去,然後放在玻璃箱中保存。

可是,當時我們國家根本沒有這項技術。怎麼辦?考古隊副隊長白萬玉老人只好用上他年輕時,跟隨瑞典考古學家斯文·赫定和安特生等在西域考古時所學到的技術,那就是升起火爐,把白蠟放到火爐上的平底銅鍋裡,待白蠟溶化後,將木傭放進去,進行“蠟炸”。

但這一招在定陵地宮之中並不奏效,等到木傭拿出來冷卻之後,隨著水分的流失,全部收縮變形,原本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少男少女,全部都萎縮成了可怕的老頭老太。

木傭的失敗,拉開了文物損毀的序幕。

因考古隊進行政治學習,萬曆兩位皇后的絲織陪葬物全部發黴腐爛

1956年,隨著政治運動的興起,考古隊停止了手頭的工作,開始進行政治學習,並進行自我批評和檢討。

當時,考古隊從地宮中發掘的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刺繡服飾和織錦陪葬品,只是對這些絲織品塗上了玻璃溶液和簡單的處理,然後就全部放在了十三陵的倉庫之中。

由於大家都進行政治學習,沒人進一步處理,這導致絲織品開始腐爛發黴,全部都開始變硬、變脆和變色,然後萎縮,出現大面積的黑斑,發黴發爛,用手一摸,就變成碎渣。

考古隊員們知道後,卻也無能為力。後來,夏鼐專門跑到倉庫去看,留下了兩行老淚,但也無可奈何。

萬曆皇帝屍骨,最後竟然被大火焚燒

除了絲織品之外,最可怕的損失就是對萬曆皇帝屍體和棺槨的處理了。

經過了半年政治學習之後,考古隊再次回到定陵,開始對萬曆皇帝的棺槨進行發掘清理。

郭沫若對萬曆皇帝的屍骨非常重視,他認為,通過檢測萬曆皇帝的屍骨,可以印證史書上的某些記載,也可以檢查萬曆皇帝身上具有什麼疾病,還原那個時代帝王的生活方式。1958年,郭沫若曾與妻子於立群親自來到定陵進行查看。

事實上,對萬曆皇帝屍體的研究,的確有了很多發現。比如,萬曆有嚴重的足疾,走路一瘸一拐,他身體的問題,並不完全如史書記載,是沉溺酒色導致的。此外,萬曆皇帝還患有嚴重的齲齒和牙周病等。

原本通過對萬曆皇帝屍體的研究,可以對研究歷史有更大的進展。但是到了1966年,隨著運動的出現,萬曆屍骨也難逃被毀壞的命運。

在小將的圍攻下,當時定陵的倉庫保管員不得不交出鑰匙。小將們將考古隊員們花費一年努力,用鐵絲穿起來的屍體毀壞,然後上街批鬥,最後一把火燒掉。

隨同燒掉的還有一箱帝后畫像和考古照片等資料。從而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萬曆皇帝的棺槨竟然被扔進深山

最讓人覺得荒唐的是,萬曆皇帝的棺槨竟然被扔進了深山。

萬曆的棺槨為松木精製而成,雖然過了400多年已經腐朽,但仍是有價值的文物。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館成立之後,工作人員複製了新的棺槨,將原有的棺槨扔進了山溝之中,隨後被村民撿走。

萬曆皇帝的棺槨之內,原本有很多絲織品服飾、冠冕、串珠等等,為了讓絲織品長久保存,工作人員必須要進行技術處理。

可是,當時的技術人員經驗不足。他們將絲織品託裱到紙張上時,竟然將反面朝上。

當時,已經研究古代服飾的沈從文前來定陵查看,他發現了這一問題之後,內心憤怒,但又沒辦法表示反對。

此外,棺槨裡面出土的道袍,也因為技術人員沒有經驗,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軟化劑進行的處理,但時間一長,軟化劑開始蒸發,衣服顏色變深,質料變硬,不能再次將其展開。最後,也導致了不可逆的毀壞。

總之,開掘定陵,由於經驗不足,的確有很多寶物最終被毀壞。有了定陵的教訓之後,中國的考古事業幾乎不再進行主動發掘,往往都是搶救性發掘(比如,哪裡修路發現墓葬,或者盜墓賊光顧之後的墓葬),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進步。


兮兮說事兒


定陵當年是在郭沫若,吳晗等人的推動下挖掘的,郭沫若非常熱衷於挖掘帝陵,曾說過自己這一輩子最想挖的帝陵是秦始皇陵,李治的乾陵和朱棣的長陵,但由於之前沒有挖掘帝陵的經驗,所以他們調查研究後決定先挖萬曆皇帝的定陵積攢一下經驗(試試水)。


在1958年之前,郭沫若雖然想挖帝陵但苦於人微言輕,到了1958年郭沫若出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並陸續擔任國內一系列要職,這樣身兼數職的郭沫若說起話來就有底氣了,同年他就和吳晗等人向國務院正式提出挖掘定陵的意見並得到了肯定的答覆,雖然批覆下來了,但當時國內很多考古學專家都曾極力反對挖掘定陵,因為當時的挖掘技術和對文物的保護技術都太落後了,畢竟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百姓的生活還很艱難,國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發展民生經濟上而不是考古。

但是郭沫若等人執意挖掘定陵,就這樣他們打開了定陵的大門,也給定陵打開了一條萬劫不復的道路。

定陵裡的珍貴文物確實很豐富,各種珍珠5000餘顆,各類器物3000多件,包括金銀玉器,絲織品等,像著名的金絲翼善冠,孝端皇后鳳冠就是出自定陵。


文物雖多,但由於保護措施不到位,甚至連存放文物的庫房都無法達到恆溫,恆溼,避光這些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很多文物被運出定陵後很快就氧化並造成永久性損傷了,主要就是絲織品和書法畫作,像萬曆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孝靖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等絲織品,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是後來的複製品!

還有就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他們死前風光無限,死後的下場卻非常的悲慘,由於定陵已經被挖掘,所以到了1966年,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萬曆帝和兩位皇后的三口金絲楠木紅漆棺槨被人們拖出陵外隨意遺棄,最終也難逃被劈的命運,而三人的屍骨也被他們一把火燒掉,真是挫骨揚灰。


所以說挖掘定陵不僅是對先人的大不敬更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大損失,也因此周總理後來瞭解到挖掘定陵的具體情況後便下令停止對定陵的一切挖掘工作,盡最大努力恢復定陵原貌並決定今後不再挖掘其他帝陵,除非能完全保證陵墓及陵墓內文物的完好無損。


鹹魚閒聊


首先回答問題,由於當時的技術不能達到開發定陵的要求,強行開啟定陵,導致當時有大量文物遭到破壞和損毀。其罪魁禍首就是這個人。


建國16週年,也就是1955年。郭沫若以為了更好的瞭解明朝歷史為由,提出了發掘明朝皇陵的計劃。此計劃一出,當時中國很多學者都認為文物保護技術還不成熟,難以對皇陵進行妥善完好的保護,但是郭沫若等人一意孤行。

時至1958年,在郭沫若等人的堅持下。考古工作人員終於打開了沉封300多年的明定陵,由於當時中國對文物保護的技術不成熟,導致明定陵打開後,裡面大量文物遭到氧化和損壞。

明定陵強行開採的後果也給了我國考古部門一個沉痛的教訓。從那以後,國家對陵墓開發便重視了起來。對於現有技術無法保存墓內文物受損壞的情況下堅決不予挖掘和開發。


醉美中華傳統文化


明定陵的發掘,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場曠世悲劇。由於保存技術的落後,導致損失了一大批珍貴的文物。

那麼,都有哪些文物沒有保存好呢,下面我就簡單舉幾個例子吧:

1956年,定陵地宮被打開,出土了明神宗萬曆皇帝、皇后的隨葬物品3000餘件,包括各種衣冠服飾、宮廷器物。


其中,首先沒有被保管好的,就是上面這件萬曆龍袍。

當時是用普通的房子作為文物庫,裡面的溫度、溼度都不適合保存文物,導致許多絲織品都很快遭到破壞。

我們可以看到,這件珍貴的龍袍已經是碳化碎裂了,類似這樣的破壞還有很多。

其次,就是萬曆帝后的棺槨以及屍骨。

萬曆皇帝的棺材,是用金絲楠木製成的,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可是卻被扔到寶城外面的山溝裡,後來還被人劈開了。

不僅如此,最悲慘的命運當屬萬曆帝后的屍骨:

1966年後,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被擺到定陵博物館大紅門前的廣場上,遭到了徹底的焚燬。

由於定陵的這個悲劇先例,自此以後考古界有規定:不得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寢。


HuiNanHistory


因為技術的原因,定陵的發掘痛失了哪些珍貴文物?(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2012年,國家決定斥資3000萬元在定陵修建了地下文物庫。


2015年3月,十三陵文物搬家工作正式啟動,歷時8個月,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終於有了新家,重回地下,永久保存。

至此,定陵文物終於離開了存放60多年的小木屋。

定陵的發掘被認為是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劇。

定陵發掘始末

吳晗是明史研究的權威專家,他一直主張通過挖掘明十三陵來促進明史研究,但此時的他人微言輕,1949年,他以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身份出仕北京市副市長,機會終於來了。

1955年,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獲悉有人向上級請示準備挖掘明長陵(明成祖朱棣墓),大吃一驚,苦苦阻攔,最終計劃被批准了,但是,不是挖掘長陵,而是定陵(萬曆皇帝墓),因為“長陵太大了,找一個小的試掘!”,之所以選擇定陵,主要是定陵建設年代較晚,地面建築完整,容易修復,而且萬曆皇帝統治48年,史料會更多一些。

於是,一個超豪華的“定陵發掘委員會成立了”,包括: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沈雁冰、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人民日報社社長鄧拓等9人。

定陵曾遭受兩次大規模破壞,這一次徹底摧毀。

第一次破壞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前,打到昌平十三陵,把定陵在內的三座明帝陵地面建築大肆破壞。

第二次是多爾袞的報復行為,明晚期統治者曾拆毀房山的金朝皇帝陵,企圖挖斷女真族的“龍脈”,多爾袞就把定陵的功德碑亭等建築全拆了,順治四年,為了緩和矛盾,安撫明朝遺老,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對定陵、德陵進行大規模修繕,並派人看護。

後期,北洋政府和日軍侵華時,一些地面建築受到破壞,但地下部分沒受影響。

比起吳晗、郭沫若發起的定陵挖掘,那些破壞活動都是抓皮撓癢。

這次定陵挖掘,堪稱一場文物劫難,那麼,到底那些珍貴文物損壞了呢?

1956年5月19日清晨7時,隨著發掘隊副隊長白萬玉一聲令下,中國皇陵第一次主動地用考古方法進行的挖掘行動開始了。歷史是如此的巧合,一年後的5月19日,定陵地下玄宮的入口金剛牆顯露在發掘隊員的面前,打開牆壁的那一刻,“撲”的一聲悶響,一股黑色的濃霧弄洞中噴射而出,黴爛潮溼的氣味瀰漫開來,霧氣漸成縷縷輕煙,磚一層層抽掉,露出了用整塊漢白玉做成的兩扇地宮大門,歷經300年仍潔白如雪,沒有機關,更沒有暗器,地宮一開,所有的珍藏品都大白天下。

1、損毀最嚴重的的就是絲織品

出土的三千多件文物中,絲織品佔比最大,除了萬曆皇帝和孝靖皇后、孝端皇后身上的服侍,還存放了數百匹的綾羅綢緞,共有644件, 每匹絲織品上都有“腰封”,寫著尺寸、時間、產地、質地,這是極其罕見的。

出土的妝花織物是專供“上用”的御用品,大多數是皇帝的龍袍和龍袍料,數量之多、用料之考究、織造之精美、配色之華麗,舉世罕見。刺繡有袞服、龍袍、女衣,甚至是小件膝襪,多達118件,各種織品出土時顏色鮮豔。

但是考古人員經驗不足,使用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軟化劑,塗抹到這些半腐的衣物上,雖然是暫緩了氧化速度,但是沒有完全杜絕氧化,時間一長,水分蒸發,完全變黑、變硬、變脆,而且存放文物的庫房過於簡陋,四面透風,根本達不到恆溫、恆溼、避光的要求,絕大多數的絲織品都是支離破碎的。

考古人員對服飾進行裝裱保存,結果很多都裝裱煩了,沈從文先生觀看的時候,當場指出來,很多都是反面朝外。

萬曆皇帝的龍袍

2、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木

這三口棺槨都是用金絲楠木做成的,一個成人伸腰探進去,摸不到底,棺木清理完畢後,博物館就做了一個水泥複製品,領導要去視察,真的棺槨放到那裡反而影響觀瞻,妨礙打掃衛生,用鎬劈了很多下,劈不動,然後幾個民工給抬出去扔到山溝裡去了。幾天後,消息傳到夏鼐耳中,這位大師氣的全身發抖,臉色煞白,打電話讓人回去找,山溝裡空蕩蕩的,已經被老百姓給撿走了,據說,這幾口棺槨曾經奪走幾條人命,一對老夫婦撿回去給自己做棺材,很快兩個人就去世了,另一家更慘,用棺木做了個大櫃子,結果四個孩子跑到裡面玩,全憋死在裡面了,雖然是謠傳,沒有證實,但是皇帝的棺槨,普通百姓的確是消受不起的。

把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金絲楠木棺槨隨意丟棄,充分印證了文物保管人員的無知,目前,定陵地宮裡面那三口紅色像打了雞血一樣的棺槨都是複製品,毫無歷史價值。

3、帝后的遺骨

打開棺槨的時候,雖然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屍骨腐爛,但是骨架完好,當時有一位蘇聯專家毛遂自薦參與修復工作,他曾經幫助北京博物館修復過兩個古人類頭骨,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最後決絕了這個請求。當時對萬曆皇帝的遺骸和頭髮進行鑑定,認為萬曆皇帝生前為駝背,身高1.64米,AB血型,跛足,這樣從側面印證了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的背後原因。

很快,政治運動到來了,1966年8月24日,一群小將把萬曆皇帝等人的屍骨拖到博物館大紅門前的廣場接受批鬥,公開砸爛,然後焚燒,同時被毀打的還有一箱帝后畫像、資料照片,緊接而來的傾盆大雨衝的蕩然無存。

以夏鼐為首的考古學家們也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崗位,打開的定陵就擺放在那裡,很多的布料和木料都直接暴露在自然條件下,很快乾枯腐敗。

定陵發掘後,考古界挖掘帝王陵墓呼聲高漲,幸虧在鄭振鐸、夏鼐的極力建議下,國務院下文,停止對一切帝王陵墓的發掘工作。

到了1965年,以郭沫若為首的一批史學家再次提出發掘長陵,希望能挖出《永樂大典》,被周總理及時否決。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明定陵的考古發掘確實是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


新中國成立之後,大文豪郭沫若在文化教育領域擔任要職,在郭沫若的強烈要求和向國家再三請示之下,有關文物部門決定先對明十三陵中的定陵進行考古發掘。為現代化考古發掘積累經驗並且探索萬曆皇帝的定陵之中所存在的文物古蹟。


其實郭沫若一開始想要開挖的並非是在歷史上地位並不算高的萬曆皇帝的定陵。畢竟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太多留下光輝事蹟的皇帝。就拿明朝的皇帝來說,郭沫若最先盯上的實際上是明十三陵中的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只不過後來在對明十三陵進行探查之時發現,明萬曆皇帝的定陵存在著墓門坍塌的危險。因此決定先對明定陵進行實驗性發掘為以後的考古發掘積累經驗、總結教訓。


郭沫若在對明朝萬曆皇帝定陵的開挖的過程中,從全國各地選用了一大批考古工作者。除了在打開木門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煩之外,整個考古工作過程還算順利。這是因為明朝的皇陵本身就中規中矩,並沒有像其他王朝那樣故布疑局!

定陵的地宮墓室中心擺放著明神宗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周邊的箱子放滿了各類陪葬品,不僅數量巨大而且種類繁多。包括金銀器、瓷器、漆器、木器、絲織品、玉器、書籍冊寶。



然而由於當時的經驗不足和設備簡陋。考古工作者並沒有在充分的保護下便將這些文物取出。結果導致瓷器、漆器和木器表面的顏料與空氣接觸之後迅速的氧化變黑,原本色彩斑斕的胎釉繪畫變成了漆黑一片。


而最可惜的還不是這些器物。陪葬品中包含的大量珍貴的絲織品和龍袍皇冠、鳳冠霞帔原本光鮮亮麗,富麗堂皇,但是在於空氣接觸之後迅速氧化,失去絲織品原有的韌性和色彩!可以說十分痛心疾首!

正是由於明定名在開挖過程中犯下了許多錯誤,導致許多文物遭遇了無法逆轉和挽救的損失。因此國家決定不再對古代皇陵進行考古發掘。避免更多的珍貴文物遭到破壞。畢竟對於文物而言最好的保護便是不去打擾它所處的環境!



萬曆皇帝也算是明朝諸多皇帝中比較知名的一位皇帝。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共計48年。早年石油太后主政,任用張居正為首輔主持變法,在位期間發動了“萬曆三大徵”。


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邊防安全,民生得到了改善,社會經濟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史稱“萬曆中興”!但是由於遼東地區的戰事失利,使明朝喪失了對東北地區的控制,為明朝的覆滅埋下了禍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