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技术的原因,定陵的发掘痛失了哪些珍贵文物?

爱没完没了914


我国古代是一个盛行厚葬的封建社会,因此历代的许多陵墓都陪葬着数之不尽且价格不菲的陪葬品。这些珍贵物品引来无数盗墓贼的日夜惦记,因此国家在合适的情况下不得不提早挖掘出来,以便及时进行文物保护。

当年因为保护技术问题,使得很多出土的文物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损坏。比如解放初期,考古人员从定陵挖出来的文物就是因为技术问题,从而痛失了不少珍贵物品,那当时到底损失了哪一些保贵文物呢?

自从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方面的领域得到较稳定发展,而国人也发现了大量古墓遗址,这些被发现的陵墓大多被国家保护起来,起初并没有去挖掘。到了1955年,知名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郭沫若先生,以需要勘察明朝历史为由,上报提议发掘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的定陵,该消息被众多考古学者知道后,表示目前国内的挖掘跟文物保护技术尚未成熟,恐怕挖出来会“暴殄天物”因此不支持挖开定陵,可是当时63岁的郭沫若对挖掘定陵的态度异常坚决。

而最早提议挖明朝陵墓的是有一个叫吴晗的公务员,据说他早在1934年的战乱时期就对考古专业的同学说过,自己将来一定要挖开明朝十三陵墓去研究明朝历史。后来吴晗在政治仕途十分畅顺,20多年后就升到了北京副市长,于是1955年他就给上峰写信,想极力促成挖永乐皇帝的长陵。而郭沫若等官员却认为挖定陵比较好,最终郭沫若一方胜出,于是就派遣考古队去挖开了定陵的地宫。

开挖之前,国内大部分人都抱着保护文物的心态,希望能把一批历史文物保护起来。可万万想不到,偏偏走上一条“弄巧成拙”的错误路线。当定陵的地宫石门被敲开之后,外面的空气快速而入地宫,把密封600多年的明朝陵墓一吹而朽。虽然考古人员在陵墓里发现了数不尽的金银珠宝、玉器、铜器、丝织品、还有皇后凤冠、金丝翼善冠等约近有三千多件器具,五千多粒珍珠,但是这些珍宝一经出土,就面临了一个重要的技术保护难题。

由于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落后,首先导致刚出土的明朝丝织锦布严重损坏,本来这些丝织物处在地宫密封空间里丝毫不动,一旦脱离这种环境,那么空气的水分跟氧分等化学元素就会入侵,使得文物迅速产生霉朽形成劣坏,甚至有的文物一遇空气就瞬间化为一滩灰尘。据说当时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里,有明代皇帝跟两个皇后的随身服饰以及上百段罗纱锦织,约近600件,属于出土种类最高的文物。

而考古队员没有充分掌握保护丝织的知识,仅采用普通的装裱手法进行防护,不料装裱完后,文学家沈从文过来一看,就看出这些明朝衣服被装反了,特别是工作人员在装裱过程,采用了一种未经专业考究的塑料软化剂,这些药剂在挥发掉水份后,直接就把出土的明朝皇族衣物给硬化了,最终让文物惨不忍睹。

除此之外,还有定陵出土的三具金丝楠木棺材,尺寸高而深,成年人弯腰伸手还摸不着底部。然而一些工作者把该棺材挖出来想存放到仓库的时候,由于仓库已满就干脆把这些棺材给丢在山脚了。数日后,考古专家得知此事,派人去寻回时,这三具金丝楠木棺材早已被山民们捡走了。


猫眼观史


定陵发掘出来,后面毁坏的基本是三种东西。

第一种是丝织品。这在定陵中是极为珍贵的文物,这里面包括了大量的龙袍凤衣,还有绵被等东西,因为长期埋在地下,颜色极为鲜艳,但这类东西也是最难保存的。因为一接触到空气就会发生氧化。

而当时的技术条件确实不成熟,也不知道采用什么方法去保存好,只是简单的加了一些防腐剂。定陵还没有发掘完,第一次起出的丝绵品已经出现了变硬、变脆、变色的现象,原本十分鲜艳的刺绣出现了黑斑,并且开始发霉。这些东西都是不可逆的损坏。

除了技术原因,也有一些是态度问题。

当时,沈从文想去看看这些织锦,去的时候,发现技术人员在装裱的时候,露出来的是反面。沈从文觉得奇怪,说不应该露出正面吗?

技术人员答:研究结构不也应该看反面吗?

沈从文当场指出,要研究反面,也不需要全部露点出反面,只需要露点出数公分不贴就好了。

这其实就是装裱的错误,可见技术人员也是不懂装懂。

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织锦当然被破坏得很严重。

现在展出的都是复制品了。

第二种东西就是万历包括两位皇后的大棺材。这三口大棺材是用金丝楠木做的,一个人伸腰进去,根本摸不到底。

当时清理好棺椁后,定陵做了一个水泥复制品。那真的呢?真的太大了,仓库放不下,就直接给扔到山下了。

数天跑,专家到山下去找,结果也没有找到,被山下的群众给捡走了,捡走后也倒了大霉,一对老夫妇捡了些,给自己做出两口棺材,棺材做好就去世了。另一家更惨,用这些金丝楠木做大棺子,结果家里的四个孩子跑到里面玩,被扣在柜子里活活闷死了。


这些大棺材都是不可多见的帝王棺材,就算不要,车成珠子也比扔了强啊。

现在摆的就是新做的。

第三类就是尸体。当时起出了万历皇帝以及两位皇后的尸体,初步研究了后就放到了仓库里,后面,小兵们冲进仓库,把这些尸体拖出来,坐了一把飞机之后用石头砸、大火烧,把这些尸体烧成了灰。

那这个尸体有什么用呢?他有很大的史料研究价值,可以查出很多万历年间的事情,比如万历不上朝,是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比如有人说万历曾经抽过鸦片,但从史料中无法证实,如果尸体在,化验一下就知道了。

这就是定陵三大被破坏的东西,还是蛮可惜的,所以定陵之后,中国就不再挖掘帝陵了。


脑洞历史观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一段话“远看像条狗,近看郭xx”。

在《大话西游》中这远看像条狗,表达对爱情无助最后放弃一切的无奈心里,而在挖掘明定陵这件事上,则是对一个沽名钓誉之人的无情鞭笞。

这个人是谁,我懒得说了。

先说下明定陵吧,定陵是明朝第13任皇帝朱翊钧墓,他又称万历皇帝,在位时间那是非常长,从1572年一直到1620年,统治明朝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皇帝,其次就是明嘉靖帝的45年。

这爷孙两都加起来占明朝276年寿命三分之一还多,也因此在以短命鬼著称的明朝皇帝中鹤立鸡群。

他们还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不爱上朝。

嘉靖皇帝:那是道家治国的推崇者号称无为而治,最后让下面人斗来斗去,自己稳坐钓鱼台,做做裁判,弄弄帝王术,国家在他手里大问题不多小问题不断。

万历皇帝:的特点就是懒,除一开始十来年被师傅张居正逼着弄点新政外,其他时间那就很是有点任性了。

最喜欢的也是无为而治,不过他的无为而治很奇葩,用万历口头禅就是。

我不上朝,我不见大臣,看你们心里烦,我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这一对爷孙,在位接近100年,显示两个极端。

第一是道家治国的极端。第二吗,是无为而治的极端。

万历皇帝才是真的无为而治,朝廷缺丁少员,他都不管,也许在他看来,官员都是吃白饭的。位置少一个自己就少开一份工资,这生意还很划算吧。

因此,他们在明朝皇帝中口碑,那是相当不好,仅高于清朝故事会中以荒唐任性著称的明武宗朱厚照。

虽然1956年进行的挖掘定陵工作,那是一个日了狗的破坏性发掘,但是他唯一的作用,也许是为背一辈子从不上朝不做事锅的万历皇帝证明,其实他没那么懒,只是真有病。


根据考古发现的万历遗骨,在医学检查后发现。这万历不是懒而是真有病。

遗骸一眼可以看出,万历右腿要比左腿短,这个不用说,就能判断万历是一个瘸子。

可是历史记录上却是一言未提,估计是为尊重讳,或者万历伪装的好,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除了这关于万历皇帝身体的重大发现之外,其他的发现那就是悲剧的背景。

受限当时技术条件,其实这次挖掘行动是盲目,而不切实际的乱命,而这命令的起源就来自一群文人的私心而已。从面对奇珍异宝的目瞪口呆,到面对奇珍异宝变成一堆灰烬的扼腕痛心。这样的损失真无人可以承担。

下面我让大家看看挖掘定陵的直接指挥者赵其昌子先生的回忆。

按照亲历者说法,定陵挖掘工作前期都很顺利,损坏没有发生在发掘之初,而发生在发掘之后,这是万万没料到的,不无痛心,更不无遗憾,而遗憾再也无法弥补。”

挖掘行动出土文物近3000余件,最多的是丝织品,定陵出土的整匹丝织品,每卷上都有“腰封”,写着丝绸的尺寸、时间、产地、质地,对于科研工作而言极为难得。

因为经验不足,当挖掘出丝绸后,原本色彩鲜艳的丝绸纺织品,在接触空气之后就氧化变黑了。

为了能保存丝绸纺织品色彩质地,考古人员开始想办法。

他们用“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半腐衣物上丝织品上。可是这半吊子办法,引发更大悲剧,在用“塑料”处理后,是暂时缓解了氧化速度,却没有让他们完全杜绝氧化,于是几个月后,所有出土纺织品都变黑、变硬、变脆,几乎成为灰烬。同样如此的还包括大量的纸张制品,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命运。

而文物发掘后的后续保护,更是错漏百出,存储文物的房间,连牛棚都不如,基本封闭性都没有,简直是四处漏风,更别说恒温、恒湿、避光了。

出土时候的错误操作,加上存储时候的不作为,都让挖掘出的定陵文物损失严重。

更严重的事情还在后面,动乱时期,无数部门都受到了冲击,定陵文物库也是如此。

考古学家夏鼐还有他们的同僚都被弄去放牛了,然后所有文物就这样被人遗弃,无人看管,无人维护。之后的事情,我就不多说了,在不断的冲击之下,万历皇帝遭殃了。他的尸体被强制火花。他的金丝楠木棺材也被弄去做了家具。

祖先的财富,文化遗产,还有尸骸就这样被我们几乎糟蹋一空。不知万历会如何想?

直到2015年11月19日,明十三陵“文物大搬家”工作宣布完成,定陵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才重回“地下”,搬入地下文物库,就是不知道还剩下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自那以后,中国考古挖掘界就达成共识,“坚决不动帝王陵。” 这是血的经验带来的教训啊。

最后我要在鄙视一下,远看像条狗!


阿斗不傻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定陵是谁的?

定陵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墓。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万历皇帝。

定陵是谁挖的?为什么挖?

主要提议的人是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

不论这些人做出过多大的贡献,但是这次行为结果就是自私的致命的,完全不管当时技术条件是否足够,导致盲目发掘,大量文物因此毁坏。

其实开始想挖的是地上建筑保存更完整、名气也更大的永乐大帝朱棣的长陵,但是调查工作进展不顺,所以就拿相对容易的定陵练手了。

发掘定陵的过程中那些文物被破坏了?

遗体和棺椁:

三人的棺椁都是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但是十年浩劫期间遗体被烧毁,管过也被扔到山沟里毁坏了。

其实在这之前刚发掘的时候,就氧化的差不多了。

丝织品:

发掘过程中就对其保护不够,导致很多丝织品被随意撕扯堆放,加上后来的保管也极其随意,基本没留下多少。

纸张书画:

此类文物是最脆弱的,因为怕有毒,打开洞口后直接敞着流通空气,足足敞了三天,放进去公鸡没事才开始下去,这么长时间,足够脆弱的纸张书画氧化毁掉了。

其实,所有现在能看到的留下的,除了金玉制材外的基本都毁的差不多了,连万历的龙袍也碳化导致掉色破碎了。


文开石


说起对定陵的发掘,那真是一段比较痛心的历史。

由于当时我们的技术手段较为落后,考古发掘没有经验,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较为严峻,于是就造成了很多定陵出土的文物没有得到及时保护。

吴晗开始并没打算挖定陵,而是想挖永乐皇帝的长陵

发掘定陵最早的倡议者其实是明史专家吴晗(当时在清华大学就读,因写作明史文章小有名气),早在1934年就曾经对同学夏鼐(后成为著名考古学者)说,他未来想挖明十三陵做考古研究。

20年后,到了1955年,吴晗已经成为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给国务院写信,力求挖掘长陵(永乐皇帝陵墓)。

这一举动遭到了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和已经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夏鼐反对。他们认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百废待兴,全国都在进行基础建设,比如修路、盖房,抢救性发掘已经应接不暇,很难再进行主动发掘。

而且郑振铎说,当时我们古物的保存、修复技术不过关,对大型陵墓进行发掘,连发达国家都都感到头疼。

但是,吴晗一意孤行,他认为我们现在有老一辈的考古学家,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人力物力来看都可以胜任。

1955年12月,在吴晗的坚持下,再加上主席的首肯,最后成立了“长陵委员会”。

然而,由于长陵规模太大,在考古工作队队长赵其昌的建议下,想先找一个小陵尝试一下,于是决定发掘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结果由于找不到墓葬入口,吴晗和夏鼐决定,改为发掘万历皇帝的定陵。

由此,开始了历时十余年的发掘和清理工作。

定陵发掘遭遇各种曲折,但考古队并非不注重文物保护

具体的发掘过程,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总而言之,由于当时考古工作队都缺乏经验,闹出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比如由于民工和村民迷信思想作怪,纷纷制造灵异事件来阻止考古队工作,再加上他们打开金刚墙的时候,害怕有毒气和暗器,有人用鸡血来“厌阵”等等。

最难的就是当时打开七道地宫大门,由于有自来石的阻挡,考古队费了很大一番周章。最后,考古队还是通过查找史料,发现了一种“拐打钥匙”,才最终打开了地宫的七道大门。

随后,就是考古队对地宫内,尤其是对陪葬物进行清理和保存。

有人说,当时考古队是不注重文物保护的,这句话大错特错。当时,考古队的队员们都是考古专业毕业,他们当然知道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只不过是缺乏经验,才导致很多文物最终损毁。

因技术手段的欠缺,陵墓中的木佣全部缩水变形

第一个遭到损毁的是万历皇帝棺床南北两端,8只木箱内的陪葬木佣(7只木箱内是人佣,1只是马佣)。由于地宫之内较为潮湿,经历了400多年,木箱和木佣早已腐烂变质,完整的只剩下300只。

因此,考古队必须赶快对这些木佣进行清理。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保存方法,这些木佣应该放置到零下200℃的气温中,将水分脱去,然后放在玻璃箱中保存。

可是,当时我们国家根本没有这项技术。怎么办?考古队副队长白万玉老人只好用上他年轻时,跟随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和安特生等在西域考古时所学到的技术,那就是升起火炉,把白蜡放到火炉上的平底铜锅里,待白蜡溶化后,将木佣放进去,进行“蜡炸”。

但这一招在定陵地宫之中并不奏效,等到木佣拿出来冷却之后,随着水分的流失,全部收缩变形,原本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少男少女,全部都萎缩成了可怕的老头老太。

木佣的失败,拉开了文物损毁的序幕。

因考古队进行政治学习,万历两位皇后的丝织陪葬物全部发霉腐烂

1956年,随着政治运动的兴起,考古队停止了手头的工作,开始进行政治学习,并进行自我批评和检讨。

当时,考古队从地宫中发掘的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刺绣服饰和织锦陪葬品,只是对这些丝织品涂上了玻璃溶液和简单的处理,然后就全部放在了十三陵的仓库之中。

由于大家都进行政治学习,没人进一步处理,这导致丝织品开始腐烂发霉,全部都开始变硬、变脆和变色,然后萎缩,出现大面积的黑斑,发霉发烂,用手一摸,就变成碎渣。

考古队员们知道后,却也无能为力。后来,夏鼐专门跑到仓库去看,留下了两行老泪,但也无可奈何。

万历皇帝尸骨,最后竟然被大火焚烧

除了丝织品之外,最可怕的损失就是对万历皇帝尸体和棺椁的处理了。

经过了半年政治学习之后,考古队再次回到定陵,开始对万历皇帝的棺椁进行发掘清理。

郭沫若对万历皇帝的尸骨非常重视,他认为,通过检测万历皇帝的尸骨,可以印证史书上的某些记载,也可以检查万历皇帝身上具有什么疾病,还原那个时代帝王的生活方式。1958年,郭沫若曾与妻子于立群亲自来到定陵进行查看。

事实上,对万历皇帝尸体的研究,的确有了很多发现。比如,万历有严重的足疾,走路一瘸一拐,他身体的问题,并不完全如史书记载,是沉溺酒色导致的。此外,万历皇帝还患有严重的龋齿和牙周病等。

原本通过对万历皇帝尸体的研究,可以对研究历史有更大的进展。但是到了1966年,随着运动的出现,万历尸骨也难逃被毁坏的命运。

在小将的围攻下,当时定陵的仓库保管员不得不交出钥匙。小将们将考古队员们花费一年努力,用铁丝穿起来的尸体毁坏,然后上街批斗,最后一把火烧掉。

随同烧掉的还有一箱帝后画像和考古照片等资料。从而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万历皇帝的棺椁竟然被扔进深山

最让人觉得荒唐的是,万历皇帝的棺椁竟然被扔进了深山。

万历的棺椁为松木精制而成,虽然过了400多年已经腐朽,但仍是有价值的文物。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馆成立之后,工作人员复制了新的棺椁,将原有的棺椁扔进了山沟之中,随后被村民捡走。

万历皇帝的棺椁之内,原本有很多丝织品服饰、冠冕、串珠等等,为了让丝织品长久保存,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技术处理。

可是,当时的技术人员经验不足。他们将丝织品托裱到纸张上时,竟然将反面朝上。

当时,已经研究古代服饰的沈从文前来定陵查看,他发现了这一问题之后,内心愤怒,但又没办法表示反对。

此外,棺椁里面出土的道袍,也因为技术人员没有经验,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进行的处理,但时间一长,软化剂开始蒸发,衣服颜色变深,质料变硬,不能再次将其展开。最后,也导致了不可逆的毁坏。

总之,开掘定陵,由于经验不足,的确有很多宝物最终被毁坏。有了定陵的教训之后,中国的考古事业几乎不再进行主动发掘,往往都是抢救性发掘(比如,哪里修路发现墓葬,或者盗墓贼光顾之后的墓葬),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


兮兮说事儿


定陵当年是在郭沫若,吴晗等人的推动下挖掘的,郭沫若非常热衷于挖掘帝陵,曾说过自己这一辈子最想挖的帝陵是秦始皇陵,李治的乾陵和朱棣的长陵,但由于之前没有挖掘帝陵的经验,所以他们调查研究后决定先挖万历皇帝的定陵积攒一下经验(试试水)。


在1958年之前,郭沫若虽然想挖帝陵但苦于人微言轻,到了1958年郭沫若出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并陆续担任国内一系列要职,这样身兼数职的郭沫若说起话来就有底气了,同年他就和吴晗等人向国务院正式提出挖掘定陵的意见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虽然批复下来了,但当时国内很多考古学专家都曾极力反对挖掘定陵,因为当时的挖掘技术和对文物的保护技术都太落后了,毕竟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姓的生活还很艰难,国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发展民生经济上而不是考古。

但是郭沫若等人执意挖掘定陵,就这样他们打开了定陵的大门,也给定陵打开了一条万劫不复的道路。

定陵里的珍贵文物确实很丰富,各种珍珠5000余颗,各类器物3000多件,包括金银玉器,丝织品等,像著名的金丝翼善冠,孝端皇后凤冠就是出自定陵。


文物虽多,但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甚至连存放文物的库房都无法达到恒温,恒湿,避光这些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很多文物被运出定陵后很快就氧化并造成永久性损伤了,主要就是丝织品和书法画作,像万历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孝靖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等丝织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后来的复制品!

还有就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他们死前风光无限,死后的下场却非常的悲惨,由于定陵已经被挖掘,所以到了1966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帝和两位皇后的三口金丝楠木红漆棺椁被人们拖出陵外随意遗弃,最终也难逃被劈的命运,而三人的尸骨也被他们一把火烧掉,真是挫骨扬灰。


所以说挖掘定陵不仅是对先人的大不敬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大损失,也因此周总理后来了解到挖掘定陵的具体情况后便下令停止对定陵的一切挖掘工作,尽最大努力恢复定陵原貌并决定今后不再挖掘其他帝陵,除非能完全保证陵墓及陵墓内文物的完好无损。


咸鱼闲聊


首先回答问题,由于当时的技术不能达到开发定陵的要求,强行开启定陵,导致当时有大量文物遭到破坏和损毁。其罪魁祸首就是这个人。


建国16周年,也就是1955年。郭沫若以为了更好的了解明朝历史为由,提出了发掘明朝皇陵的计划。此计划一出,当时中国很多学者都认为文物保护技术还不成熟,难以对皇陵进行妥善完好的保护,但是郭沫若等人一意孤行。

时至1958年,在郭沫若等人的坚持下。考古工作人员终于打开了沉封300多年的明定陵,由于当时中国对文物保护的技术不成熟,导致明定陵打开后,里面大量文物遭到氧化和损坏。

明定陵强行开采的后果也给了我国考古部门一个沉痛的教训。从那以后,国家对陵墓开发便重视了起来。对于现有技术无法保存墓内文物受损坏的情况下坚决不予挖掘和开发。


醉美中华传统文化


明定陵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场旷世悲剧。由于保存技术的落后,导致损失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

那么,都有哪些文物没有保存好呢,下面我就简单举几个例子吧:

1956年,定陵地宫被打开,出土了明神宗万历皇帝、皇后的随葬物品3000余件,包括各种衣冠服饰、宫廷器物。


其中,首先没有被保管好的,就是上面这件万历龙袍。

当时是用普通的房子作为文物库,里面的温度、湿度都不适合保存文物,导致许多丝织品都很快遭到破坏。

我们可以看到,这件珍贵的龙袍已经是碳化碎裂了,类似这样的破坏还有很多。

其次,就是万历帝后的棺椁以及尸骨。

万历皇帝的棺材,是用金丝楠木制成的,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可是却被扔到宝城外面的山沟里,后来还被人劈开了。

不仅如此,最悲惨的命运当属万历帝后的尸骨:

1966年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被摆到定陵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遭到了彻底的焚毁。

由于定陵的这个悲剧先例,自此以后考古界有规定:不得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寝。


HuiNanHistory


因为技术的原因,定陵的发掘痛失了哪些珍贵文物?(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2012年,国家决定斥资3000万元在定陵修建了地下文物库。


2015年3月,十三陵文物搬家工作正式启动,历时8个月,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终于有了新家,重回地下,永久保存。

至此,定陵文物终于离开了存放60多年的小木屋。

定陵的发掘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

定陵发掘始末

吴晗是明史研究的权威专家,他一直主张通过挖掘明十三陵来促进明史研究,但此时的他人微言轻,1949年,他以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身份出仕北京市副市长,机会终于来了。

1955年,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获悉有人向上级请示准备挖掘明长陵(明成祖朱棣墓),大吃一惊,苦苦阻拦,最终计划被批准了,但是,不是挖掘长陵,而是定陵(万历皇帝墓),因为“长陵太大了,找一个小的试掘!”,之所以选择定陵,主要是定陵建设年代较晚,地面建筑完整,容易修复,而且万历皇帝统治48年,史料会更多一些。

于是,一个超豪华的“定陵发掘委员会成立了”,包括: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等9人。

定陵曾遭受两次大规模破坏,这一次彻底摧毁。

第一次破坏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前,打到昌平十三陵,把定陵在内的三座明帝陵地面建筑大肆破坏。

第二次是多尔衮的报复行为,明晚期统治者曾拆毁房山的金朝皇帝陵,企图挖断女真族的“龙脉”,多尔衮就把定陵的功德碑亭等建筑全拆了,顺治四年,为了缓和矛盾,安抚明朝遗老,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对定陵、德陵进行大规模修缮,并派人看护。

后期,北洋政府和日军侵华时,一些地面建筑受到破坏,但地下部分没受影响。

比起吴晗、郭沫若发起的定陵挖掘,那些破坏活动都是抓皮挠痒。

这次定陵挖掘,堪称一场文物劫难,那么,到底那些珍贵文物损坏了呢?

1956年5月19日清晨7时,随着发掘队副队长白万玉一声令下,中国皇陵第一次主动地用考古方法进行的挖掘行动开始了。历史是如此的巧合,一年后的5月19日,定陵地下玄宫的入口金刚墙显露在发掘队员的面前,打开墙壁的那一刻,“扑”的一声闷响,一股黑色的浓雾弄洞中喷射而出,霉烂潮湿的气味弥漫开来,雾气渐成缕缕轻烟,砖一层层抽掉,露出了用整块汉白玉做成的两扇地宫大门,历经300年仍洁白如雪,没有机关,更没有暗器,地宫一开,所有的珍藏品都大白天下。

1、损毁最严重的的就是丝织品

出土的三千多件文物中,丝织品占比最大,除了万历皇帝和孝靖皇后、孝端皇后身上的服侍,还存放了数百匹的绫罗绸缎,共有644件, 每匹丝织品上都有“腰封”,写着尺寸、时间、产地、质地,这是极其罕见的。

出土的妆花织物是专供“上用”的御用品,大多数是皇帝的龙袍和龙袍料,数量之多、用料之考究、织造之精美、配色之华丽,举世罕见。刺绣有衮服、龙袍、女衣,甚至是小件膝袜,多达118件,各种织品出土时颜色鲜艳。

但是考古人员经验不足,使用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到这些半腐的衣物上,虽然是暂缓了氧化速度,但是没有完全杜绝氧化,时间一长,水分蒸发,完全变黑、变硬、变脆,而且存放文物的库房过于简陋,四面透风,根本达不到恒温、恒湿、避光的要求,绝大多数的丝织品都是支离破碎的。

考古人员对服饰进行装裱保存,结果很多都装裱烦了,沈从文先生观看的时候,当场指出来,很多都是反面朝外。

万历皇帝的龙袍

2、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木

这三口棺椁都是用金丝楠木做成的,一个成人伸腰探进去,摸不到底,棺木清理完毕后,博物馆就做了一个水泥复制品,领导要去视察,真的棺椁放到那里反而影响观瞻,妨碍打扫卫生,用镐劈了很多下,劈不动,然后几个民工给抬出去扔到山沟里去了。几天后,消息传到夏鼐耳中,这位大师气的全身发抖,脸色煞白,打电话让人回去找,山沟里空荡荡的,已经被老百姓给捡走了,据说,这几口棺椁曾经夺走几条人命,一对老夫妇捡回去给自己做棺材,很快两个人就去世了,另一家更惨,用棺木做了个大柜子,结果四个孩子跑到里面玩,全憋死在里面了,虽然是谣传,没有证实,但是皇帝的棺椁,普通百姓的确是消受不起的。

把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金丝楠木棺椁随意丢弃,充分印证了文物保管人员的无知,目前,定陵地宫里面那三口红色像打了鸡血一样的棺椁都是复制品,毫无历史价值。

3、帝后的遗骨

打开棺椁的时候,虽然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尸骨腐烂,但是骨架完好,当时有一位苏联专家毛遂自荐参与修复工作,他曾经帮助北京博物馆修复过两个古人类头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最后决绝了这个请求。当时对万历皇帝的遗骸和头发进行鉴定,认为万历皇帝生前为驼背,身高1.64米,AB血型,跛足,这样从侧面印证了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的背后原因。

很快,政治运动到来了,1966年8月24日,一群小将把万历皇帝等人的尸骨拖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接受批斗,公开砸烂,然后焚烧,同时被毁打的还有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紧接而来的倾盆大雨冲的荡然无存。

以夏鼐为首的考古学家们也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岗位,打开的定陵就摆放在那里,很多的布料和木料都直接暴露在自然条件下,很快干枯腐败。

定陵发掘后,考古界挖掘帝王陵墓呼声高涨,幸亏在郑振铎、夏鼐的极力建议下,国务院下文,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的发掘工作。

到了1965年,以郭沫若为首的一批史学家再次提出发掘长陵,希望能挖出《永乐大典》,被周总理及时否决。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明定陵的考古发掘确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悲剧。


新中国成立之后,大文豪郭沫若在文化教育领域担任要职,在郭沫若的强烈要求和向国家再三请示之下,有关文物部门决定先对明十三陵中的定陵进行考古发掘。为现代化考古发掘积累经验并且探索万历皇帝的定陵之中所存在的文物古迹。


其实郭沫若一开始想要开挖的并非是在历史上地位并不算高的万历皇帝的定陵。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留下光辉事迹的皇帝。就拿明朝的皇帝来说,郭沫若最先盯上的实际上是明十三陵中的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只不过后来在对明十三陵进行探查之时发现,明万历皇帝的定陵存在着墓门坍塌的危险。因此决定先对明定陵进行实验性发掘为以后的考古发掘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郭沫若在对明朝万历皇帝定陵的开挖的过程中,从全国各地选用了一大批考古工作者。除了在打开木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烦之外,整个考古工作过程还算顺利。这是因为明朝的皇陵本身就中规中矩,并没有像其他王朝那样故布疑局!

定陵的地宫墓室中心摆放着明神宗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周边的箱子放满了各类陪葬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包括金银器、瓷器、漆器、木器、丝织品、玉器、书籍册宝。



然而由于当时的经验不足和设备简陋。考古工作者并没有在充分的保护下便将这些文物取出。结果导致瓷器、漆器和木器表面的颜料与空气接触之后迅速的氧化变黑,原本色彩斑斓的胎釉绘画变成了漆黑一片。


而最可惜的还不是这些器物。陪葬品中包含的大量珍贵的丝织品和龙袍皇冠、凤冠霞帔原本光鲜亮丽,富丽堂皇,但是在于空气接触之后迅速氧化,失去丝织品原有的韧性和色彩!可以说十分痛心疾首!

正是由于明定名在开挖过程中犯下了许多错误,导致许多文物遭遇了无法逆转和挽救的损失。因此国家决定不再对古代皇陵进行考古发掘。避免更多的珍贵文物遭到破坏。毕竟对于文物而言最好的保护便是不去打扰它所处的环境!



万历皇帝也算是明朝诸多皇帝中比较知名的一位皇帝。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共计48年。早年石油太后主政,任用张居正为首辅主持变法,在位期间发动了“万历三大征”。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边防安全,民生得到了改善,社会经济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史称“万历中兴”!但是由于辽东地区的战事失利,使明朝丧失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