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的歷史

文山市較早就有人類居住,建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111年西漢王朝置郡縣時就已納入牂牁郡,進桑二縣轄地。到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另設賁古縣時,縣境西部歸屬賁古縣。東南部為夢都、進桑二縣地。縣名從《易經》的“賁”和“大畜”二卦推演而得,即“取諸賁而得文之源,取大畜而知山之固”,改名文山縣。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開化通判,設文山縣,屬開化府,轄區為開化府所設開化、永平、安南、王弄、東安、樂龍、逢春、江那八里,後從樂龍分新現共九里,裡下設甲、牌,均屬原三長官司所屬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改馬白同知為安平廳,分管逢春、永平、東安三里,文山縣轄六里。民國1年(1912年)成立縣公署,2年(1913年)劃分南區設靖邊行政區。1914年複名文山縣。2010年12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決定撤銷文山縣,設立文山市。撤縣設市後,原文山縣行政範圍為文山市的行政區域,隸屬關係不變。

文山的歷史

2012年,經雲南省、文山州批准,撤銷文山市開化鎮,設立開化、臥龍、新平三街道:

開化街道轄:北橋、樑子、振華、興隆、螺峰、沙壩、大興、西山、永通、銅廠、幹河11個社區;

臥龍街道轄;高登、攀枝花、臥龍、文新街、七花、白沙坡、塘子寨、大以古8個社區;

新平街道轄:紅旗、新平壩、里布嘎、迷灑、高末5個社區。[6]

2014年6月,文山市轄3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7個鄉(含5個民族鄉):開化街道、臥龍街道、新平街道、古木鎮、平壩鎮、馬塘鎮、德厚鎮、小街鎮、追慄街鎮、薄竹鎮、新街鄉、喜古鄉、東山彝族鄉、柳井彝族鄉、壩心彝族鄉、秉烈彝族鄉、紅甸回族鄉

文山的歷史
文山的歷史

。[7]

2015年,文山市轄文山、硯山、西疇、麻栗坡、馬關、丘北、廣南、富寧8個縣(市),101個鄉(鎮)(其中16個民族鄉),3個街道辦事處,960個行政村(居委會),13807個自然村,16100個村民小組(隊)[2] 。

文山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