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269852880003


問題:初唐四傑中,為什麼楊炯曾自我評價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前言

關於楊炯的這段話出自於《舊唐書·楊炯傳》:

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炯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

根據史書記載,不僅楊炯自己這樣認為,當時看熱鬧的人,也贊同楊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認可呢?

一、宰相的背書

舊唐書是後晉人所作,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裡的某些史實,取材於《朝野僉載》﹑《隋唐嘉話》等書 ,其中元和年間就成書的唐朝劉肅《大唐新語》記載:

張說謂人曰: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恥居王後’信然,‘愧在盧前’,謙也”。

當時的宰相張說:楊炯這個人很有才,不但比盧照鄰強,而且一點也不比王勃差,他自己說‘愧在盧前’,實在是謙虛呀。

看來張說的意思是,楊炯應該是初唐四傑的第一位。

二、楊炯有別於其他三人的原因

張說認為楊炯第一,原因並沒有說的太清楚,“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未必其他三人做不到。關於這四個人的區別,明朝人許學夷《詩源辯體》中說到了他的認識:

五言自漢魏流至陳、隋,日益趨下,至武德、貞觀,尚沿其流,永徽以後,王、楊、盧、駱則承其流而漸進矣。四子才力既大,風氣復還,故雖律體未成,綺靡未革,時中多雄偉之語,唐人之氣象風格始見。……然析而論之,王與盧、駱綺靡者尚多,楊篇什雖寡,而綺靡者少,短篇則盡成律矣。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他日,崔融與張說評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鄰可以企之。”說曰:“不然,盈川文如懸河,酌之不竭,優於盧而不減王。恥居後,信然;愧在前,謙也。”意炯當時必多長篇大什,而零落至此,惜哉!

1、雄偉之語多,綺靡之語少

許學夷《詩源辯體》講了《詩經》到明代詩歌各個時期的特徵。 他評價五言詩到了初唐四傑時期,,一改頹勢,雖然格律未規範,但是常有“雄偉之語”,開始看到“唐人之氣象 ”。

但是,四個人是有區別的,王勃、盧照鄰、駱賓王的“綺靡者”還是比較多,而楊炯的作品雖然少,但是雄偉之語最多,綺靡的作品(綺靡者)最少。

這是大家認為楊炯比較出色的原因之一。

2、短篇盡成律

還有一個評價是:短篇則盡成律矣。

人許學夷說,初唐時“故雖律體未成”,但是楊炯“短篇則盡成律矣。”格律詩在初唐漸漸定型,首先是五律的定型比較早。

其實五言律詩在南北朝後期就有標準的作品出現,但是依然不太規範的五律(失黏、失對等)多一些。

而楊炯的五律相對標準得多,例如:

《劉生》押【真】韻 平起仄收

卿家本六郡,年長入三秦。白璧酬知己,黃金謝主人。劍鋒生赤電,馬足起紅塵。日暮歌鐘發,喧喧動四鄰。

《驄馬》 押先韻  仄起平收

驄馬鐵連錢,長安俠少年。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夜玉妝車軸,秋金鑄馬鞭。風霜但自保,窮達任皇天。

《折楊柳》 押刪韻  仄起仄收

邊地遙無極,徵人去不還。秋容凋翠羽,別淚損紅顏。望斷流星驛,心馳明月關。藁砧何處在?楊柳自堪攀。

《從軍行 》  押庚韻  平起平收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楊炯五律可以看出,他注意避免初唐人經常犯的詩病:失黏,除了這四首 , 楊炯其他五言律幾乎都符合格律詩的四個要求:黏連、平仄、對仗、押韻。

楊炯除了格律形式上的完善, 內容上也突破了齊梁"宮體"詩風,他的《戰城南》、《從軍行》、《出塞》、《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戰鬥精神與理想 。

三、勃等雖有才名,而浮躁淺露

唐代劉肅的《大唐新語》還記錄了這麼一個故事:

裴行儉,少聰敏多藝,立功邊陲,克兇醜。及為吏部侍郎,賞拔蘇味道、王勮,曰:“二公後當相次掌鈞衡之任。”勮,勃之兄也。時李敬玄盛稱王勃、楊炯等四人,以示行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也。勃等雖有才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者,楊稍似沉靜,應至令長,並鮮克令終。”卒如其言。

宰相張說的《贈太尉裴公神道碑》一文中也說:

(裴行儉)評曰:“炯雖有才名,不過令長,其餘華而不實,鮮克令終。

當年的吏部侍郎裴行儉非常善於看人,唐高宗朝宰相李敬玄非常看好初唐四傑。但是裴行儉說王勃”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果如其言。

王勃被召為沛王府修撰,沒想到不務正業做了一篇《檄英王雞文》 ,結果惹怒了唐高宗。沛王李賢當時只有13歲,皇帝認為王勃變相鼓勵王子們玩物喪志,還會導致諸王之間產生矛盾,所以把王勃趕出王府。

後來王勃又因殺了官奴曹達,導致父親王福畤因此被貶為交趾令。王勃探望他父親落水而死,果然如裴行儉所言:鮮克令終。

對於初唐四傑,裴行儉最看好的也是楊炯:“楊稍似沉靜”。不過對於楊的仕途,他並沒有太高的期望:“應至令長”。後來楊炯被選任盈川(今浙江衢縣附近)令, 並且在任上去世。裴行儉真是個算命先生。

結束語

關於楊炯和王勃的比較,明代詩評大家胡應麟在《詩藪·內編》中說:

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

意思是,楊炯的近體詩(格律詩),從體裁上看,是真正唐朝格律詩的開端。

以前讀到楊炯《從軍行》的時候,老街依韻作過一首五律為習作,請詩友們指正 :

何方蘆管聲,回首望神京。瀚海無昏旦,沙場半死生。
憑風歸雁去,吹角暮雲平。白髮將軍在,匈奴莫近城。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是文開石,我有好答案。

對於這類的問題,我總有種萬金油的回答,一是“文人的事較什麼真”二是“文無第一”。

這次我給些個人看法。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這哥四個湊到一塊論,其實說的不是他們的詩文,而是他們駢文和賦的水平而言。

例如超級有名的《滕王閣序》就是一篇駢文。

杜甫老大詩裡是這麼排名的,王楊盧駱。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感覺一半是認同這個排名,一半是為了順應平仄押韻。

什麼說法排名都有,其實可以看作承認他們四個的文采成績,但沒有什麼權威排名,因為本來就不是比賽。

張說(667年-731年)給的排名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

《舊唐書》給的排名楊炯、王勃、盧照鄰、駱賓王。

都是天才,唐詩體系在他們手中誕生。

這哥幾個成名都極早。

駱賓王生七歲即能詩,被稱為“神童”。

楊炯年十歲即應童子舉,翌年待制弘文館。

王勃十六歲時,被太常伯劉祥道稱為神童而表薦於上,對策高第,拜為朝散郎。

盧照鄰二十歲即為鄧王府典籤,“王府書記,一以委之。王有書十二車,照鄰總披覽,略能記憶”

天生英才,仕途又都不是太順。難免剩下點傲氣。

能排進去就算幸運了,還要啥自行車?還要啥一二三。

中國人喜歡評個四六八十的,可惜因為都是雙數,少了一個人,完全有資格一起排個“初唐五傑”。

可惜流傳的作品太少,但是就憑一首,不比那四個低。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文開石


關於楊炯和王勃,有一個流傳久遠的小八卦。傳說楊炯聽說時人給“初唐四傑”排名“王楊盧駱”時,很是不爽,公開表示“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這一段被載入了新舊《唐書》。

.

但個人感覺,這個小八卦若真有其事,要不就是有特定場景,後人傳下來的部分存在斷章取義之嫌,要不就是有人存心挑撥二人關係。

.

因為王勃和楊炯應該是四傑中關係最好的兩位,王勃曾評價楊炯:“楊學士天璞自然,地靈無對。二十八宿,稟太微之一星;六十四爻,受乾坤之兩卦。論其器宇,滄海添江漢之波;序其文章,玄圃積煙霞之氣。”

.

(楊炯學士如同天生璞玉,質樸自然,又如同地裡的靈草,獨一無二。若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作比,他就是拱衛帝星的太微星。如果以易經六十四卦作比,他就是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他的器量,如同海納百川。他的文章,如同仙境裡的煙霞之氣。)

.

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感情不可謂不真摯。更何況,王勃去世後,他的文集是由楊炯編撰並寫的序,其中對王勃的評價極高,楊炯不大會說出“恥居王後”之類的話。

.

好事之人給四傑排名,應該是很晚的事,當時王勃早就去世了,對已經過世的朋友,楊炯無論如何也不至於還爭這一口閒氣。因而,這八卦的可信性實在不算高。



碗豆什錦菜


唐代是被稱為盛產詩人的偉大時代,魯迅先生就曾說:好詩差不多被唐人作完了。”

在初唐時期就有四位傑出人物,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而列第二的楊炯卻自我評價: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意思是說自己排在盧照鄰前面不大合適,心裡愧疚。但把我放在王勃後面,我是不屑於他的,他不配。

楊炯這麼說,自有他的道理,古人不光拼才華,也論人品。那麼下面跟著有書君來看看初唐四傑的才華人品,楊炯為什麼要用一個“恥”字來洗白自己。

唐代初期的詩歌題材比較狹窄,追求文字表面的華麗,等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詩人出現後,詩的內容才開始從臺閣寫到關山大漠,境界開始空闊起來。

初唐四傑把唐詩引領向一個新的境界,他們的排序歷代記載不一,如今來看,這個次序是唐朝人依據四人的詩文造詣來站隊的。

一:王勃

王勃很有天賦,是個神童,六歲就能寫詩文了。年少氣盛,膽識不凡,十四歲時給當時的宰相寫了篇議論時政的文章,宰相識才,給了個七品的芝麻官。

王勃開始了他的仕途鴻運,從此平步青雲。成也文章,敗也文章,因為為兩位王子鬥雞助興寫了篇文章讓唐高宗不滿,被革了官。

到了二十歲,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擔任參軍。又因性格與人不合,恃才傲物,得罪了人被陷害,犯了殺害官奴的罪,死罪一條。

偏命不該絕,遇上皇室大赦,撿回一條命。但王勃的父親卻被此事所累,被流放到偏遠的地方去了。

王勃的千古名篇巜滕王閣序》就是在其去看望父親的途中,路過滕王閣即興所做。可惜做完此文第二年,王勃就失足落水而亡,天妒英才,只活了二十七歲。

如文中所說:“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一語成讖。卻也僅憑一句“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便讓人過目難忘,名列初唐四傑之首。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這首詩是古代送別詩中的經典。

王勃的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中金句頻出,存詩很多,他的詩文歌賦皆有佳作傳世,不能一一勝舉。

二:楊炯

楊炯的命運也好不到哪去,雖也博學多才,一路考到皇帝眼皮子底下,但唐代詩人大都是供皇帝和統治者御用的工具,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一不留神寫的詩文就惹怒龍顏,楊炯也難逃被貶的命,四十多歲就卒於任上了。

楊炯才華橫溢,最擅長寫散文,工於詩,特別是邊塞詩寫得氣勢軒昂,豪放不羈。其中巜從軍行》是楊炯的上乘之作:“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已成千古金句。

他有一首《梅花落》的五言古詩深得後人青睞:“影隨朝日遠,香逐便風來。”

“匈奴今未滅,畫地取封候”是楊炯另一首五言巜紫騮馬》中的名句。

自古文人相輕,楊炯也是才高八斗,論詩論文自認不相上下,論人品楊炯認為王勃有命案在身,詩寫得再好,人品差勁。不算正人君子,沒有資格排第一。所以用一“恥”字表示自己心有不服。

三:盧照鄰

盧照鄰擅工詩歌駢文,其中以歌行體最為突出。其中有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被後人譽為經典中的經典。

盧照鄰也因作詩觸怒龍顏被捕入獄,出獄後因身體虛弱感染風疾,隱居長安的太白山深處拜神醫孫思邈為師,研究方子除病。自己動手煉丹中毒,雙腳萎縮,一隻手也廢了,後來又感染了可怕的麻風病。病痛折磨生無可戀,自掘墳墓,投水自殺。

盧照鄰用文字記錄下了自己身染沉痾,無藥可醫的悲慘狀況,令人不忍複述。卻也給後人留下了燴炙人口的不朽詩文。讀到他的“相思在萬里,明月正孤懸”,“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有心碎之感。

盧照鄰的那首巜長安古意》長詩被譽為詩歌版的巜清明上河圖》,全詩以磅礴之勢展開長安的全方位畫卷,風景人情,市井百態盡在其中。

盧照鄰的悽慘身世令楊炯也於心不忍,慚愧自己排在盧照鄰前面。楊炯雖對王勃的人品抱有成見,但他對盧照鄰卻又是懷著強烈的同情心的,其實楊詩人也是個性情中人。

四:駱賓王

初唐四傑中排末位的駱賓王有巜駱賓王文集》遺世,他的文采斐然,四傑中數他詩作最多。

他有一首詠鵝詩三歲娃都會背: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據說這首詩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非常了得了,也是位小神童出身。

駱賓王還有一首五言絕句也是耳熟能詳,成為初唐五言絕句的代表作:“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在四傑中也是經歷最曲折的一位,他一度反對武則天,上書觸怒了武則天直接被下了大獄,後來放出來直接寫檄文討伐武則天。最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跟著徐敬業起兵反唐了。徐兵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一說被亂軍所殺,一說遁入了空門。

但在今江蘇高郵湖東岸的堤下,有一駱賓王廟,不知是不是他曾隱居的地方。

駱賓王滿懷報國之情卻又報國無門,一生沉浮鬱郁不得志。命運多舛,以詩言志,情感深厚。讀他的邊塞詩和巜螢火賦》便能感同深受。

初唐四傑中,王楊盧駱四人都命運不濟,但他們用才華為初唐文學史抹上了濃重的一筆。把唐文學從風花水月的狹小之境引領到了遼闊深遠的山河萬里。

四人寫詩詞歌賦各有特色,或以氣勢見長,或工於格律,或音調鏗鏘。清藻與雄厚並存。王楊盧駱都是初唐文學史上的傑出人物。

有書君認為:初唐四傑其實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的。至於楊炯說:“吾愧在盧前,恥於王后”,也不過說說而已,楊炯也曾贊過王勃才華過人是天資聰穎,天生具備的(“懸然天得,自符昔訓”)。文人相惜相輕自古就有,大家都不必太較真,你還什麼想法呢,歡迎評論。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題目所述原文出自《新唐書·文藝傳.上》:

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號“四傑”。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議者謂然。

初唐時,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四人均以擅詩文見稱,特別是在改變齊梁“宮體”浮靡詩風上,都作出了很大貢獻。被合稱為“初唐四傑”,排名上則為“王、楊、盧、駱”。



事實上,四人的文風各有所長,難分伯仲。而王勃之所以排名居前,除憑《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外。詩中也常有出彩之語,如《秋日別王長史》中的:“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故此一排名在當時還是獲得廣泛認同的,筱靜也認為比較公正。



揚炯之所以有:“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並且獲得議者認同。這大多不單指詩文,而是涉及到王勃的為人處世,特別是其被判死刑一事。

王勃少年時曾從長安著名醫生曹元學醫,熟醫理,著有《黃帝八十一難經序》。咸亨二年,王勃從蜀地返長安,他聽說其朋友凌季友任虢州司法,便向其求助:“聞虢州多藥草,求補參軍。”(《舊唐書·王勃傳》)

在凌季友的幫助下,王勃也如願任職虢州參軍,但在任職其間,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犯了罪。出於私交,王勃便將曹達匿藏起來。但事後又怕走漏風聲,會連累自己,便對曹達作出了殺人滅口之事,也因此被判了死罪,幸遇大赦,改為三年徒刑。而他的父親也受牽連被貶至交阯(今越南)。

楊炯的為人則性情耿直,恃才倨傲,對官場偽善作派常有譏諷,因此,不滿王勃為官所為,也合其性情。此話根源多出於此,因為“恥居王後”的“恥”字下筆極重,顯然已超出了以文論文的範圍。而“愧在盧前”則應是正常的自謙之語。


詩詞書院


初唐四傑為“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雖說是唐朝詩詞成就最高的非李白和杜甫莫屬,但是若不是有初唐四傑奠定了唐朝詩詞最為基本的基調,估計也不會有後人評價“詩詞在唐朝就已經全部被寫完了”。



但是這初唐四傑之間的感情似乎並不如李白和杜甫這對萬年交的感情深厚,對於初唐四傑的排名,楊炯是極其不服氣的,甚至公開自我評價“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若說王勃和、楊炯和盧照鄰,這三人的詩詞成就那是不相上下的,但是楊炯卻對自己的排名位列王勃之後,感到極其不滿,這隻能說明在楊炯看來,王勃的人品是不如他的,而且盧照鄰的人品是值得他去尊敬,甚至是生平是需要他同情的。

王勃詩詞造詣可以說是開創了唐朝詩詞的先河,“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兩句膾炙人口、磅礴大氣的詩詞被無數後人唏噓感嘆。但是王勃所做之事,貌似與磅礴大氣的詩歌不搭。


王勃在沛王府任職之時,沛王因為少年心性,荒廢學業,與英王鬥雞。但是王勃不僅沒有起到規勸督促之職,而且還充當了拉拉隊為其喝彩,甚至寫下《檄英王雞文》為其助興。當時正是多事之秋,王勃如此明顯的戰隊,自然是讓帝王不滿。所以一篇文章,王勃也失去了職位,被貶遠離京城。

遠離京城之後,王勃收留了前來投奔的官奴。王勃原先本是好意,想要藉此替人避過一劫。但是王勃在朝廷徹查之時,為了不惹禍上身,竟然暗殺了這名官奴。自然而然,因為這件事情王勃的政治生涯徹底被斷送,雖說自己被貶謫不少,但最被自己連累的還是父親。在王勃被貶謫之後,路過滕王閣寫出流傳後世的《滕王閣序》便落水去世。

王勃和楊炯皆是少年成名,楊炯對於王勃的詩詞也是極為推崇。但是就單單王勃做得這兩件事情,就使得楊炯小看了王勃,而“恥於王后”。

而楊炯自認為“愧於盧前”,一來是因為盧照鄰是屬於長者,需要有尊敬之情意。而二來,就是盧照鄰的生平讓楊炯很是同情。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這可謂是最被大眾熟知的名句,但是就是寫下這麼一句名詩的人,一生卻過得不如詩歌所寫。

盧照鄰的文采堪比司馬相如,但是盧照鄰出身名門卻被家族連累,下獄差點致死,之後又手足殘廢,不得已放棄仕途生活。而為了不連累家人朋友,獨自尋了一塊山地,替自己備了一口棺槨,等著死亡的降降臨。

所以,相比於盧照鄰的遭遇,楊炯自然認為自己的遭遇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盧照鄰在遭遇病痛折磨過程中,仍然有令他望洋興嘆的詩歌流傳,故而稱自己“愧於盧前”。

不過這都是楊炯本人的看法,其實在後世看來,這四人仕途皆是坎坷,詩詞卻是磅礴大氣,不染於塵埃,排名難分前後。


小鎮月明


自古文人相輕,楊炯又是四傑之中最為沉靜之人,其文才不在王勃之下,而他認為王勃太過孤傲,所以“恥居王後”……



楊炯,初唐四傑之一,有點片面的說,他或許是四人中不那麼顯眼的一位,但同樣,也是那個時代公認的四大神童之一,與王勃差不多同年而生,自幼聰敏好學,十歲應弟子舉及第,侍制弘文館,而那時,王勃還在讀《漢書》六經,撰《指瑕》十卷。

關於這四傑,有一件事很有意思,當王、楊、盧、駱在社會上頗有名氣之時,朝廷上有名的伯樂、一代名將裴行儉對四人有這樣的評價: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須有文名,浮躁淺露,才高性傲......四子不能成遠大之器者做也。惟楊炯稍沉靜,應得令終,徐三子不得死。

意思是說,這四人雖然才氣過人,可才高性傲,十分浮躁,在如今很難有什麼大作為,只有楊炯稍稍沉穩,可能會有一個善終,其餘三人可能沒有什麼好結局。

裴行儉出言直率,雖然話不好聽,可後來的事實證明,真是一語成讖!

後來勃溺南海,照鄰沉穎水,賓王兵敗不知所終,而楊炯雖然鬱郁半生,最後也落了個安寧,任盈川縣令,終於任上,死得其所,暫不談壯志未酬,單就結局而言,相比其餘三人,何嘗不是一個善終。



幼舉入仕,空侯多年

楊炯出生在當時頗具名望的楊家,祖上是弘農楊氏一族,可謂是人才濟濟,西漢丞相楊敞、東漢關西夫子楊震、讓曹操嫉恨的楊修都是楊氏一族,楊炯曾祖楊初、伯祖楊虔威都是赫赫有名的將軍,伯父楊德裔任唐御史中丞。雖然到了祖父和父親那一代,幾乎沒有什麼官職,可家族基因卻還在,可以說,雖然家道不比從前,楊炯也算是出生在一個文武世家。

這樣的家庭環境所給的教育環境是別人不能比的,加之楊炯少年時便聰穎好學,博覽全書、出口成章。

時興弟子舉,由各地政府舉薦,朝廷選拔當地的少年天才入編,以待後用,就這樣,年僅十歲的楊炯被選中,侍制弘文館,年紀輕輕,便已經一隻腳踏入了仕途。小小年紀,就實現了經濟獨立,每天讀書寫字,還有工資拿。

可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十幾年,從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逐漸成長為一個心懷大志的憤青,整整十多年,在一個微不足道的職位上,楊炯心急火燎,卻又無可奈何,只能把滿腔鬱悶訴諸筆端。

他以青苔暗喻自己,達而不顯,窮而不沉,舒捲自如,隱晦曲折,含而不露,實則是在安慰自己彆著急,沉住氣!

苔之為物也賤,苔之為德也深。

夫其為讓也,每違燥而居溼;

其為謙也,常背陽而即陰。

重扃秘宇兮不以為顯,

幽山窮水兮不以為沉。

有達人卷舒之意,君子行藏之心。

——《青苔賦》節選

然後繼續安慰自己,還要表露一下自己的心胸,身處幽谷無人問津,不因為沒有人觀賞就不綻放芬芳。

聞昔日之芳菲,恨今人之不見。

至若桃花水上,佩蘭若而續魂。

······

雖處幽林與窮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幽蘭賦》節選



再舉入編,抱負難展

仰著脖子苦等了十六年的楊炯,終於盼來了機會,676年,年近三十的楊炯參加了“應制舉”,終於入了編,進了弘文館做了個“芝麻小官”,主要工作就是做一些編輯校對的活。

這下可惹惱了楊炯,十歲被舉神童,苦等這麼多年,到頭來,一個芝麻小官就打發了,心底更加抑鬱,這時候的楊炯或許有兩種心理:一是懷才不遇,認為眼前的這個九品小官遠遠不及自己的學識;二是年近三十,他如此努力地拼搏了一把,卻得到了這麼一個結果,總歸是有些傷自尊。心中不平無人可訴,只好謂之天命:

代之言天命者,以為禍福由人,

故作渾天賦以辯之。

馮唐入於郎署也,兩君而未識;

揚雄在於天祿也,三代而不遷;

桓譚思周於圖讖也,忽焉不樂;

張衡術窮於天也,退而歸田;

我無為而人自化,吾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渾天賦》節選

儘管位卑言輕,楊炯在這個職位一待也是六七年,不得不說裴行儉相人有幾把刷子,楊炯確實要沉穩的多。



仕途飛昇,人生得意

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氣的人,總是會盼來機會的,楊炯便是如此。

681年,皇太子李顯,也就是英王,因為愛惜人才,特上表朝廷,要吸納青年才俊入崇文館。楊炯受中書侍郎推薦,順利入館。第二年,又被提拔掌管太子東宮庶物。做太子的管家,何況這個太子極有可能是未來的天子,可以說前途一片光明,飛黃騰達指日可待。

面對這樣一次仕途飛躍,楊炯心裡無比興奮,懂得些世故的楊炯自然忘不了當時的推薦人,於是投桃報李一篇《庭菊賦》應運而生:

歲如何其歲已秋,叢菊芳兮庭之幽,

君子至止,悵容與而淹留。

歲如何其歲將逝,叢菊芳兮庭之際,

君子至止,聊從容以卒歲。

——《庭菊賦》節選

人生得意須盡歡,本就喜好結交好友的楊炯,交際圈就更廣了。前來求序求賦求文的人越來越多,楊炯現存文章46篇中,27篇都是為死者寫的神道碑、墓誌、行狀、祭文等,可窺彼時盛況。



好景不長,受牽謫貶

在那個年代,不經謫貶的仕途是不完整的,一朝風雨鉅變,所有繁華都成煙雲,楊炯也不例外。

683年,高宗駕崩,第二年,武則天開始攝政,此時,地方上出現很多討伐武皇的起義軍,上次說到的駱賓王便是一位,楊炯的堂弟也是一位。

按照武則天的脾氣,楊炯僅僅被貶已經是莫大的幸運。

山高路遠,楊炯坐上馬車前往四川,迎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

三峽七百里,惟言巫峽長。

重巖窅不極,疊嶂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

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嘯,徵客淚沾裳。——《巫峽》

在四川的一段時光,楊炯愈加沉穩安靜了不少,更加的沉斂低調,以至於這一段時光,在歷史上鮮有記載。



重回洛陽,收斂鋒芒

690年,他任滿回到洛陽,\t武則天詔掌管教習官人書算之類的工作。很顯然,這個官職不高,楊炯心中自然鬱鬱不平,可這麼多年也算曆經了些坎坷,楊炯心中明白,人生在世,收斂鋒芒也是一種大智慧,儘管心中鬱郁難平,還是對武則天盡情頌揚。

楊炯給武則天寫了《老人星賦》《盂蘭盆賦》等歌功頌德的辭賦,不吝溢美之詞。

尤其是《盂蘭盆賦》,692年宮中出盂蘭盆,設齋分送各佛寺,武則天在洛南城門樓上與群臣為官,此刻楊炯上前,獻上《盂蘭盆賦》,稱頌武則天“周命惟新”,並希望武則天作為“神聖皇帝”能夠成為帝王的楷模……

晃兮瑤臺之帝室,兮金闕之仙家。

其高也,上諸天於大梵;

其廣也,遍法界於恆沙。

上可以薦元符於七廟,

下可以納群動於三車者也。

——《盂蘭盆賦》節選

這一陣猛誇讓武則天渾身舒暢,隨即就給楊炯升了職,官位不高,卻好在還有些實權。



封賞右遷,卒於盈川

692年冬天,楊炯領賞出任盈川縣令。

縣令官職不高,鬱鬱不平大半生的楊炯有了“既來之,則安之”的釋然,官職高低已然無所謂,他擁有的是盈川這片土地,還有這片土地裡的百姓。

據說楊炯到了盈川之後,愛民如子,恪盡職守,每年農曆六月初一,必然去附近的行政村與自然村巡視,為當地的地形地貌作出相應的規劃。

最終,楊炯卒於任上,被百姓稱為“楊盈川”,賢名傳世至今。

和駱賓王那樣典型的文人士夫不同,楊炯的一生有過一連串的性格轉變,或許因為少年苦侯十六年的經歷,楊炯比常人更多了幾分沉穩,青年時候的他也是一個狂士,他譏諷偽善朝官為“麒麟楦”,他自訴“愧在盧前,恥居王後”,儘管如此,可依舊是鬱郁不得志,後來在四川的貶謫時光或許是楊炯性格轉變的關鍵時期,他懂得了釋然,懂得了珍惜當下,他入仕並不是為了位居高官,而是為了匡扶天下,濟世安民,到哪裡都是一樣。

更值得一說的是,楊炯雖未曾到過邊塞,更沒有從軍征戰的經歷,但他流傳下來的邊塞詩卻為後人所稱道,尤其是那首《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一代書生,抑鬱半生,心中始終藏著一個征戰沙場的夢,如果說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打開盛唐大門的一把鑰匙,那麼楊炯的這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就是盛唐大門初啟,所有書生們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吶喊,正是這一聲聲的吶喊,喚醒了整個盛唐。


沐陽說


該語出自《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六·文藝上》。

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四傑。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議者謂然。

那麼想要弄明白楊炯為什會這樣說,就要先弄明白王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年少成名,未冠而仕

如果要把歷史上的天縱之才排一個座次,那王勃無疑是其中之魁首。

王勃出生在一個儒學世家,祖祖輩輩都是讀書人。由於家學淵源,王勃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高超的文化天賦與文學素養。

六歲時,王勃便可作詩,構思精巧,辭藻華美,連其父輩祖輩都自嘆不如。

九歲時,王勃讀顏師古所著《漢書》,居然能指出書中十餘處錯誤,可見九歲的王勃是何等博聞強識。

十歲時,王勃就已經通讀《六經》,將同齡人遠遠甩在了身後。

十四歲時,王勃居然直接給當朝宰相劉祥道寫了一封書信,陳說自己對於朝局的見解以及治國的一些看法。如此孩童玩鬧般的行徑,居然讓劉祥道大為震驚,公然誇讚王勃為“神童”。

十六歲時,王勃便直接參加了科舉考試,一舉中第,高中進士。

古時候的科舉考試,比之今天的公務員考試,難度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很多人從弱冠少年,一直考到兩鬢斑白,可以也摸不到進士的門檻。而年僅十六歲的王勃,一舉便可高中,可見其才華足以耀爍古今。

當時正值唐王朝三帝高宗在位。

高宗皇帝第六子,沛王李賢久聞王勃大名,再加上王勃剛中了進士,便直接把王勃招入了自己的府中,並且對王勃極為寵信。而在沛王府任職的期間,可謂是王勃一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日子了。我們熟悉的那首必備古詩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王勃在這個時候寫下的。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是何等大氣豪邁,何等的氣吞山河。

此時王勃的人生,算是有了一個完美的開局,未來光明而遠大的前程,似乎也在向王勃招手。

但一切來得總是那麼突然。

禍從天降,連遭貶謫

禍兮福之所倚,禍兮福之所福。

就在王勃於沛王府上肆意揮灑的時候,危險也在悄悄靠近。

當時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兄弟二人,都愛好鬥雞。在一次二人相約鬥雞的時候,李賢就讓王勃來寫一篇文章助興。

區區一篇文章而已,哪難得倒才華橫溢的王勃?

王勃大筆一揮,改變他自己命運的《檄英王雞文》就橫空出世了。

本來就是一篇兄弟間玩樂助興的文章,結果王勃竟然真的寫成了出兵打仗前的檄文,將沛王、英王完全對立了起來,隨便一讀,就是一股劍拔弩張之感。

如果放在別的時期,或許這篇文章也造成不了太大的影響。

可偏偏就在高宗時期。

高宗李治先眼見父親李世民於玄武門殺兄誅弟,後又親歷李承乾、李泰兄弟奪嫡,心中早就對兄弟相爭之事恨之入骨。一見這篇《檄英王雞文》,頓時勃然大怒,下意識認為王勃在挑唆他們兄弟相殘,一氣之下就把王勃逐出了長安。

有那個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的時代,不被朝廷錄用,王勃也不知道該去幹什麼,就這樣遊遊逛逛的混到了二十一歲。

這一年,是公元671年,唐高宗咸亨二年。

也就在這一年,王勃在一個朋友的引薦下,謀得了一個虢州參軍的職位。

上任之後,王勃私藏了一個名叫曹達的軍奴,幫助曹達躲過責罰。可事後王勃又擔心事情敗露,居然殺掉了曹達,由此犯了殺人之罪,險些掉了腦袋。還在唐高宗改元上元,大赦天下,王勃這才免除一死。

滕王揮墨,天妒英才

雖然王勃免除一死,但王勃的父親卻因此受到了牽連,從雍州被貶到了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交趾。王勃因此對父親懷有深深的愧疚,決定啟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王勃踏上了探父之路。

在途徑洪州的時候,正趕上洪州都督閆伯輿重修滕王閣,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遍邀賓朋,王勃也因此前往湊個熱鬧。

接下來的事,大家也就清楚了。

在滕王閣的宴會上,王勃揮毫潑墨,寫了千古奇文《滕王閣序》,讓自己的人生有了一個輝煌而璀璨的謝場。

離開洪州後,王勃就徑直去了交趾看望父親。在反程的途中,王勃不幸落水,驚悸而死,時年二十九歲,為後世文壇留下了千古的遺憾。

結語

縱觀王勃的一生,才華自然曠古爍今,難有匹敵。但在為人處世的方法,以及自身的性格上,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於是很多人便把楊炯“恥居王後”的原因歸結於此。

但實際上,王勃身上的問題,是很多才華橫溢之人的通病,在楊炯身上也頗有體現。所以楊炯之所以說“恥居王後”,絕不會是這個原因。

其真正原因,我個人認為,僅僅是楊炯在才華上不服氣王勃而已,不願承認王勃才華比自己高罷了。

有道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但凡是有點才華的人,都不願承認自己比別人差,更何況是楊炯這樣的大才子呢?

之所以說愧在盧前,是楊炯覺得自己的才華未必高於盧照鄰;而說恥居王後,是楊炯覺得自己的才華未必就低於王勃。

所以才有了所謂的“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新唐書·本紀第三》


盜帥夜留香YE


初唐詩壇,風神初振。四個初出茅廬的青年一改前朝宮體詩的浮豔靡麗,用清新剛健的詩風掃蕩了初唐詩壇,他們就是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以才子齊名出現在文壇,懷著變革文風的自覺意識,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

四人並列,定要排個次序,四傑的名次歷來有多種排序,

宋之問在《祭杜學士審言文》中第一提出"復有王楊盧駱",這是最早的排序,《舊唐書·楊炯傳》也採用這個排序,但是楊炯本人對這個名次並不滿意,他不服氣的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意思就是,我為排在盧照鄰前而感到羞愧,但我以在王勃之後為恥。這句話相當直率,一方面表示了對盧照鄰的尊重與敬仰,另一方面表示出對王勃的輕蔑。很多人只看字面意思,理解為楊炯不認可王勃的創作才氣。其實不然,楊炯曾為王勃作《王勃集序》,給予王勃"每有一文,海內驚瞻"的極高評價,他對王勃的輕蔑,來自於對於王勃人品的不認可。<strong>

個性張揚的楊炯

眾所周知,初唐四傑,個個都是神童。駱賓王七歲就指著池塘裡的大白鵝作詩"鵝,鵝,鵝"了;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他寫就《滕王閣序》的時候也就25歲;而楊炯也在年僅11歲之時便被舉為神童,後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輾轉後任盈川縣令,卒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楊炯恃才自傲,為時人所不容,歷任小官,鬱郁不得志。正是這樣的才高位卑官小名大造就了他恃才傲物,耿直的個性。他敢罵敢言,性情直率耿介,對於官場黑暗、社會腐敗也常有譏諷之語。比如他譏諷一些偽善的朝官為披著麒麟皮的驢子。因此他能直率的說出這句"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也是符合他一如既往的高傲直爽的個性。

在才學上欽佩:《王勃集序》

四人的文風兼具初唐的清新剛健,難分伯仲。而王勃之所以排名居前,除了憑《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外。他還擅長五律,詩中也常有出彩之語,如《秋日別王長史》中的"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皆為千古流芳膾炙人口的名句。在文學上,楊炯對王勃的才氣也是十分佩服,曾在《王勃集序》中盛讚寫道:"君之生也,舍章是託。神何由降?星辰奇偉之精;明何由出?家國賢才之運。性非外獎,智乃自然。孝本乎未名,人應乎初識。器業之敏,先乎就傅。"可見,楊炯對於王勃的文品是相當認可的。

在人品上蔑視:鬥雞與殺人犯

王勃年少成名,生活太過於順風順水,未經磨難,所以難免仗才任氣,眼高手低,不知政治鬥爭為何物。王勃十九歲就成為了沛王府的高級伴讀書童,沛王這個人頗有見識和能力,幾次監國,一度還做了太子。他還有一項個人愛好——鬥雞,十九歲的王勃跟著沛王玩樂,寫了一篇精妙的拍馬屁文《檄英王雞》,"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唐高宗也看到了這篇文章,他讀後大怒,他斥責王勃不勸諫王子反而有意挑撥諸王間的矛盾,其實他也只是為了開玩笑逗趣,被趕出了王府。有一個叫曹達官奴因犯罪來投奔王勃,他不情不願的收容他,左思右想,擔心受到牽連被官府責罰,私下裡,竟然把人給殺了。

這樣就可以看到,楊炯直率袒露的說出"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並不是他有心嫉妒或是無故貶低王勃的文品,而是對於王勃人品深深地鄙視啊。


一往文學


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號“四傑”。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議者謂然。——《新唐書·文藝傳.上》

王勃的問題

王勃此人,誰都沒見過。但很多人肯定都學過他的驚世大作《滕王閣序》,我直到現在還能倒背如流。用“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形容一點都不為過。然而可能才子一般都比較恃才傲物,在待人接物上不太注意,屬於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的那類。

歷史上記載這麼一件事,當初官奴曹達犯罪,跑來求王勃,王勃收留了他,但事情敗露,他又把曹達給殺了以保自己。

所以,很多人就議論說王勃的人品不行。

楊炯的性格

楊炯的為人是那種性情耿直,恃才倨傲型的,對官場偽善作派常有譏諷。所以,譏諷王勃也說的在情在理。本著前人為大大道理,我們不好評價這個。“愧在盧前”則肯定是楊炯的自謙之詞了,他比盧照鄰年紀略小,跟盧哥的關係也還不錯,本身楊炯的情商也還挺高的,自然說出這樣的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的回答還可以嗎?歡迎點贊或評論,最希望多多關注@飛上青雲 ,一個努力搞文化創作的90後工科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