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萬慮盡隨流水去 ,潔淨心地得春風

——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巍巍崑崙,深沉雄渾,天極廖遠,吟唱千年的聖歌。悠悠黃河,容納碧藍,源遠流長,奔放不老的豪情。高原,從來不會因為歲月的滄桑而沾染點點世俗;母親河,總是用剔透的心靈蜿蜒出波瀾壯闊的質樸情懷。也只有這裡,古老的九曲黃河盤織融匯的地方,得天獨厚,孕育著淳樸的民族和一脈相承的民族文化,在夢境般的高原上書寫著壯麗的生命歷程。回族藝術家馬研科老師,就生活在母親河畔杏花燦爛的地方——水韻群科。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圖為馬研科先生與他的水墨寫意+工筆而作的山水作品《天山韻律 雲水自然》(一丈二尺:367cm×144

我是在茶香繚繞的喇秉德教授家,結識了著名藝術家馬研科老師。

對於馬研科老師的大名,其實早有耳聞。百度裡的馬研科老師,潔淨的小白帽下,濃眉深瞳,濃密花白的連鬢胡,微黑紅的面容帶著盈盈的笑,深邃的目光遙望著遠方。如果去掉照片裡的畫作,單看人的話,他或許就是穿梭在東關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裡的路人甲,你絕不會把他和一個藝術家聯繫在一起。但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在藝術上做出的突出成就,為自己潛心築就的藝術之路上留下了絢爛輝煌的一幕。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圖為馬研科先生畫室一角。賢彪攝

“ 馬研科,筆名識途馬、駿志、駿臻,號牧駿凡夫,青海省化隆縣群科人,回族,其祖父為聞名本地的“卡力崗”大人馬良,在解放化隆、黃南的過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憑藉優良的家教和本人聰穎的天資,在中國傳統的國畫創作中,走出了一條水墨寫意加工筆的獨特藝術創作形式,可謂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革新。”(摘)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圖為馬研科先生與他的水墨寫意+工筆而作的山水作品《天山韻律 雲水自然》(局部圖)。賢彪攝

馬研科老師除了繪畫,他還涉獵書法、篆刻,版畫、藏品、根雕以及奇石等技藝。早在1976年,馬研科老師創作了版畫《銀河騰空舞》,同年在“青海美術展”中展出。1980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青海分會會員。1984年,該版畫與另一幅版畫《乳母風姿》由寧夏博物館徵集的《回族文物》中收藏。1985年,書法作品《雄獅醒》在“青海首屆書畫展”中獲獎並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藝術市場研究中心”收藏。同年四月,他創作的四條幅隸書在“全國回族地方區域書法展”獲獎並收藏,時任該中心創作委員、書畫師。2015年被“世界文藝家企業家交流中心”聘為終身藝術顧問,傳略輯入《世界名人錄》《中國藝術家名人錄》《世界華人風雲人物傳記》《世界華人書畫篆刻名家大辭典》《人民藝術家》等。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圖為1976年馬研科老師創作了版畫《銀河騰空舞》。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圖為馬研科先生收藏的隕石。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圖為馬研科先生收藏的黃河奇石。

現在,眼前的老畫家正襟危坐、謙虛恭敬地認真聆聽喇教授講傳統文化。一件再普通不過的黑色短大衣更襯托出了這個樸實無華,不善言談的回族老人。

等到茶淡,席散,老師臨走只留下一句:“初識沒什麼禮送,只有畫作一幅,過幾天來取。”

我一時想不起來該用什麼言辭來形容他的低調和慷慨。

果然,兩週後,我接到馬研科老師一通熱情的電話。按老師的指示,我順利找到了他的居住地。一下出租車,就看到了他正眯著眼睛迎著寒風望著川流不息的車流,我知道,老師是在等我,一股暖流湧上心頭。客套的話此時太過蒼白而難以言表,而老師並不覺得我內心有什麼想法,只是一個勁兒地給我介紹他的租住處——一堆陳舊樓房裡的其中一棟六層老樓。爬著樓梯,似乎有搖搖欲墜的感覺。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圖為馬研科先生與他的水墨寫意+工筆而作的牡丹圖《清香播乾坤 豔麗露神韻》(一丈二尺:367cm×14

一進門,引入眼簾的,是一幅幅搶人耳目,色彩斑斕的畫作。整個客廳沒有能坐的地方,靠東牆的沙發上沒有坐墊,整齊地擱放著大約五六十幅裝裱好的方鬥畫。南窗靠著巨大的畫案,紙筆硯墨水彩顏料等零零散散,隨意擱放。看來,這間屋子,是馬老師藝術創作的地方。

客廳的東牆上,赫然橫掛著百度上出現的那幅《萬花神韻圖》。這幅梅花之作真是別開生面,一旦面對它,春天的況味直溢畫外,不覺讓人產生對春天的遐想和景仰:一株老梅盤折虯曲,蒼勁清凜,古樸質拙,韻高神清,似乎象徵著偉大祖國正如寒梅歷經艱難之後的繁華、磨難之後的幸福。簇簇梅花,點點疏影,紅的如煙、如霞,在徹骨的寒風中釋放著熱烈奔放、老辣包容,大氣磅礴的傲然姿態。細品,頓覺暗香浮動,可謂畫中有詩,畫中有情,畫中有思,畫中有魂,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墨客對崇尚美,偉大人格的追求與尊崇。正是:玉蕊點點綴鐵骨,清影橫斜暗香來。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圖為馬研科先生與他的水墨寫意+工筆而作的紅梅《萬花神韻》(一丈二尺:367cm×144cm)。賢彪攝

這時,馬研科老師指著沙發上放立著的一幅幅色澤斑斕的斗方畫,問我要哪幅?望著眼前的一方方鬥畫,哪幅沒有傾注著老師的心血?又有哪幅不託物言志表達老師對人生的態度和情懷?而我何德何能,居然要我在如此眾多的畫作中挑選,此時我心中感慨與感激並存,竟不知如何作答。說實在的,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以及獨具風雅的“蓮”,誰見了能不愛她們?但凡是中國人,懂得民族氣節的中國人,一定都愛!見我一時拿不定主意,老師再次熱情洋溢地要我喜歡什麼就拿什麼。因我乳名中有一“梅”字,於是就點了一幅《白梅》。有詩曰:“冰清玉潔天上雪,暗送清香福自來。” 與其它斗方畫一樣,這幅斗方畫作,講究筆墨變化,氣韻生動,寫意傳神,格局大氣,頗具裝飾感。這白梅的畫法又與牆上那幅紅梅略有不同。工筆細描與寫意畫技相結合,嚴謹飽滿,剛柔相濟;枝幹枯澀,逆筆而上,似拔地而起,堅韌剛毅;花朵清麗,濃淡相宜,描線布白,素筆生花。最可人的,是畫作一尺見方,褐色圓形作底蘊,設色濃豔而不俗,構圖古樸而典雅,構思精巧而靈動,質感十足。 見我唏噓不已又愛不釋手, 老師竟再次慷慨地送了我一幅《勁風寒竹》的斗方畫。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馬研科老師創作的《梅》。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馬研科老師創作的《蘭》。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馬研科老師創作的《竹》。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馬研科老師創作的《菊》。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馬研科老師創作的《荷》。

再一轉身,客廳北牆上懸掛一幅線條流暢的書法。可惜,我一個字都不認識。正思忖著,老師笑眯眯地說,這是他最喜歡的一句話,讀作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 我這個不懂書法的人從未見過這種書體。經老師解釋,才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最擅長隸書,後來又苦練篆體書法,經過長期通習,反覆揣摩,悟出其中之妙法,博採眾長,把隸書和篆體的書體特點融會貫通,書法全貌自成一體,獨具風格,尤其在筆畫的處理上做了細緻入微的“增”或“減”的藝術表現形式,橫豎線條流暢活潑,頗具美感。行筆提按頓挫虛懷若谷,韻味叢生。造型古樸雅緻,耐人尋味。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馬研科老師創作的書法作品。

老師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真切真誠,傾心專注,既影響了後代,更感染了所有認識他的人們。聆聽老師從藝之路的點滴以及後輩們對傳統文化耳濡目染的傳承和延續,他神情矍鑠,深色的眼瞳裡閃爍著驕傲和喜悅的光芒。我內心又一次感慨萬千,不禁再次仰望,無論是行雲流水的書法作品,還是美輪美奐的畫作題字;無論是自出機杼的篆刻,還是驚時動俗的版畫,無不噴溢著勃勃生氣,且具有一種無形的張力。這種張力來自於老師甘於淡泊,心境清虛的人生境界,來自於老師熱愛生活,熱愛傳統文化,用生命感知自然,用藝術表達情感的審美精神。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 一個人正因為具有潔淨的心地,坦蕩的胸懷,視天下萬物為一的人生座標, 才會獲得心靜如水,清淡如塵的情操和境界。

房間漸漸黯淡,微弱的一絲光芒斜照在一方方氣韻生動,雍容爾雅的鬥畫上,也印照在老師花白的鬍鬚上,那麼樸素,那麼自然。

萬慮盡隨流水去,潔淨心地得春風——記著名藝術家馬研科先生

圖為馬研科先生之子(牧駿之子)馬懿德素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