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其實是一部「爛片」

檔期內的電影,我們通常不做負面評論。這是規矩。

而今在《我不是藥神》下檔的一年後,我們還是適當地對這部影片做一些評論。

從電影層面和非電影層面兩個方面。

《我不是藥神》其實是一部「爛片」

《我不是藥神》2018年暑假上映,萬人空巷。

豆瓣評分9.0分,在豆瓣電影TOP250中,排名第78。票房30.7億人民幣。

也正是這部電影,把導演文牧野、主演徐崢,捧到了更高的高度,選秀出身的王傳君的表現也是讓人驚豔。

《我不是藥神》其實是一部「爛片」

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不多贅述。

但,《我不是藥神》終究還是一部爛片,無可遮擋。

情節薄弱,沒有“意外”

《我不是藥神》的情節簡單來說就是:

窮得活不下去=》無奈賣起假藥=》意外大賺一筆=》不慎得罪同行=》被逼轉行放棄=》不覺良心發現=》最終被抓坐牢。

影片的高潮在“良心發現”的那部分。

《我不是藥神》其實是一部「爛片」

看似結構上的內容還挺多的,但從電影藝術的角度而言,《我不是藥神》的情節極其薄弱。

比如說影片中程勇和夥伴們的關係如此深厚,影片也是花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渲染。然而,一次同行的威脅,一頓火鍋之後,大家就能夠馬上刪了所有的聯繫方式,分道揚鑣。問題是,直到N年多後,呂受益的妻子來找,才重新串起了人物。

突兀感、斷裂感極強,使得這樣串聯就很“脆”,沒有力度。

《我不是藥神》其實是一部「爛片」

還比如,當黃毛(章宇 飾)聽從程勇(徐崢 飾)的建議,把頭髮剃了,買了回家的車票之後。觀眾就會多有預感,黃毛可能會死。

而結果卻如觀眾預感的那樣,黃毛在開車衝出警察重圍的那一刻,遭集卡撞車而死。

這樣的情節,完全沒有任何“意外”,一切都在預料之中。

《我不是藥神》其實是一部「爛片」

人物臉譜化

另一邊,《我不是藥神》在人物的塑造方面也是過於臉譜化,特別是對於反面人物的刻畫。

當你看到李乃文飾演的藥企代表的時候,你是不是特別想捶死他?

那一臉假斯文下的利益燻心,在李乃文有些過度用力的表演下昭然若揭,雖然不知道這是李乃文自身的表演方式所致,還是導演的要求使然。

《我不是藥神》其實是一部「爛片」

正常的藥企代表,我想,絕不會像個太監一樣地拿起手帕,輕蔑地捂著鼻子。

將一切錯誤都歸向藥企的《我不是藥神》中,太多人物過於臉譜化,又何止這一位藥企代表呢?

多一點這樣的“爛片”

但撇開電影的藝術創作角度,從非電影的層面來講,那麼,還是請多一點這樣的爛片吧!

雖然,這部電影所反映出來的主旨還是會受到一些歧義,比如將所有的鍋都讓藥企來背,比如病人和藥企之間的矛盾衝突點的基本邏輯就是:我買不起藥是因為你把藥價定的太高了,你這是草菅人命。

偷偷摸摸用著盜版藥物的人心中有忐忑,但現在好了,有個人來告訴他們,用盜版藥物完全沒問題呀,藥效沒問題,而且畢竟我們窮嘛,窮當然就可以用啦。

《我不是藥神》其實是一部「爛片」

但,這樣現實題材的電影本身就是一種“戴著鐐銬跳舞”的發揮,能出現,便已實屬不易。

上文所講到的一些“情節薄弱”、“人物臉譜化”等缺點,我更寧願相信是導演在“鐐銬”之下的無奈處理方式。

《我不是藥神》其實是一部「爛片」

影片中的最大“反派”是藥企,但只要觀眾有些腦子就會去想,格列衛在中國的售價為什麼會是全世界範圍內最高的呢?

沒錯,諾華公司利慾薰心固然是一方面,那麼層層加碼的代理制度、看似公開的招標制度、以及以藥養醫的醫院體制真的就沒有任何問題嗎?

當然,這些在影片中沒有,也不敢細講,文牧野在最後還是不得不打出了那排字幕。

《我不是藥神》其實是一部「爛片」

假藥販子張長林(王硯輝 飾)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然也。

所以,像《我不是藥神》這樣的爛片來的更猛烈一些吧,而後再讓量變引起質變,出現更多更好的現實題材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