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唱道情

中國俗文學在現在的中青年一輩中流傳範圍並不廣,甚至某些文學在出了幾個特定地點後幾乎無人知曉。

但事實上,這些民間俗文學的存在,才是真正為現代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體味古代民眾生活的最佳途徑。接下來就來為大家粗略介紹一下俗文學中的“道情”文化。

道教唱道情

一.道情的起源與傳播

在初次接觸道情的時候,大家很容易因為名字而誤解這支傳統文學為道教佈道的一種方式。儘管它在某些方面上確實可以當做道教傳播的載體,但實際上,這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注意!這裡的說唱藝術並不是現在網絡上流行的freestyle)。

道情,又稱之為漁鼓(或魚鼓)。它的產生髮展與道教的關係最為密切。道情一宣揚離塵脫俗思想為特點,最初是道教弘道宣講的一種藝術手段。道情長期流傳於中國社會,後逐步分衍為道士的道情和民間藝人的道情,成為在中國民間社會流行頗廣的亦道亦俗的藝術形式。

道情與中國民間信仰結合最為緊密,按照鄭振鐸先生的俗文學理論,道情是中國俗文化研究的對象之一。因道情本身亦雅亦俗,曲調又易學易記,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歡,流傳範圍十分廣泛。道情流行於宋元明清以來的中國社會,作為一種宣揚道家思想的散曲說唱形式,因與道家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被稱為“黃冠體”

。唐代的道曲、道調,宋代的法曲道情,宋代的鼓子詞,都是早期道情的表現形式。

說起道情的起源,一般都會追溯至唐代的道曲與道調。唐代教坊音樂中的道曲和道調,是具有道教神仙思想特色的一種仙樂。在唐時,道教被尊為國教,開始滲入國家禮樂文化,因此催生了道曲與道調的誕生。

道教唱道情

唐崔令欽《教坊記序》中曾對這二者的出現做了一段敘述:“我國家玄元之允,未聞頌德。高宗乃命樂工白明達造道曲、道調。”當時的道曲、道調屬於國家禮樂中的雅樂。《唐會要》卷三十三《雅樂下》“諸樂”篇描繪了盛況之下的道曲、道調,其中包含的曲目較為豐富。文獻記載,唐代的道曲可考者有67首,其中至少有60首創制或改制在玄宗年代。並認為道曲構成了天寶年間宮廷燕樂的主體,而中國道教吸收俗樂的傳統,也是在天寶年間形成的。

唐代對道教的尊崇體現在教坊音樂之中,而早期道情作為盛況下的催生者,用現在的話說可以說是“出道即巔峰”,並且在朝堂上長盛不衰。

當時間不斷前進,來到宋朝,此時的道情已經從朝堂走向了民間。中國古代的說唱藝術源遠流長,道情的產生與宋代說唱藝術的繁榮有關。唐代說唱藝術已具雛形,由於宋代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說唱藝術已為市民歡迎。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中記載了瓦肆伎藝中流行的說話、唱賺、諸宮調,也為皇室、士大夫階層所欣賞。宋代的說唱一般在勾欄瓦舍,此處表演者是商業化的賣藝求生,因此為了留住觀眾,表演藝術向著通俗化發展,出現了說唱音樂將說白與歌唱相結合的,演唱中帶有一定的故事情節。

宋代是道教發展的轉換期,漢唐之際民間積蓄已久的地方信仰,經歷盛唐開放的文化時代的整合,至宋代迎來了與道教結合的歷史契機。到了明清時期,道情已與各地民歌俗曲相結合,發展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地方曲藝。

道教唱道情

二.道情樂器

道情作為道教的說唱藝術,語言樸實,音調優美,被視為至高至妙的曲體。道情傳統的伴奏樂器,主要是漁鼓和簡板。因為敲漁鼓是道情演唱的顯著特徵,因此又以漁鼓代稱道情。

關於漁鼓的產生年代,大致可追溯到南宋初年,民間用竹製作鼓。《宋史》記載:“民間做新生者甚眾,而教坊不用也。”道情就是宋代民間所作新聲,因其過於簡易和民俗化,大概不會為宮廷教坊採用。敲漁鼓說道情用於通衢大街的表演,這說明宋代道情已在社會上興起。除了漁鼓外,說唱道情使用的道具還有簡板。

漁鼓,名稱取自“可以警醒頑愚之意”(這裡有道教警醒世愚的意蘊)。漁鼓由竹筒製作,一般長約80釐米,口徑約10釐米。竹筒中心全空,有竹節處要把節掏掉。一般儘可能選用節眼少的竹子。將竹筒裡外剖光滑,等竹子幹了以後在表面上塗上桐油。在一端蒙上豬皮、羊皮或油膜。竹筒大皮厚的漁鼓,聲音渾厚而音高偏低;竹筒小皮薄的漁鼓,聲音亮脆而音調偏高。

作為伴奏樂器的簡板,又被稱之為“息氣”,因為在唱道情中擊漁鼓筒,可以止息歇歌和節省力氣。簡板由兩根大概65釐米長的竹片製成,以左手夾擊發聲。

道教唱道情

三.道情的其他藝術表現形式

道情除了傳統說唱藝術表現形式外,還分為北方的皮影戲曲道情和南方的詩讚體道情。

北方的皮影戲曲道情是道情與戲曲結合的產物,其題材與宗教傳播相關。道情腔本是道士坐在板凳上,說唱傳道講故事用的,影戲演出的樂器多為道家法器,演出劇目多為頌揚道家神仙故事。民間凡敬神還願求福,慶賀保佑諸事,都請道情皮影演出。道情戲鄉土氣息濃郁,多是辛辣諷刺的喜劇,走村串莊演出,在民間很受歡迎。

南方的詩讚體道情是宋代道情風格的繼承,宋代道情吸收詞牌、曲牌,形成演唱的新經韻,民間又稱之“道歌”。詩讚體道情包括三類:湖廣漁鼓、四川竹琴和江浙贛閩桂說唱道情。演唱唱詞以七言和十言句式為主。各地唱詞各有各的特點,細數可根據地域不同分為十數類。

道教唱道情

四.總結

20世紀50-60年代,道情漁鼓演唱尚存於鄉野之中。但隨著現代影視、網絡媒體的普及,傳統道情走向全面衰落。直至今日,若非刻意瞭解或受特定地區文化影響,莫說聽過,知道道情存在的人都寥寥無幾。歷史上道情盛行的地區也不容樂觀。直到2009年年底統計,仍在堅持民間演唱成都竹琴的,僅有年已80歲的老藝人唐榮基一人。

唱道情作為保存至今的俗文化的一種,我們應當多多對它進行一些深入的瞭解,主動走進這些俗文化,並承擔起繼承與傳播的民族重任。

參考書目:

[1]張澤洪:《道教唱道情與中國民間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2]王定勇:《江蘇道情考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周振華:《板橋道情:民間人物卷》,花城出版社,2009

[4]呂自申:《道情戲》,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5]《環縣道情皮影》,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