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烏蘇百姓“自己的銀行”——新疆烏蘇農商銀行從小銀行蛻變為現代金融企業

做好烏蘇百姓“自己的銀行”——新疆烏蘇農商銀行從小銀行蛻變為現代金融企業

新疆烏蘇市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西南緣,被譽為邊塞新“西湖”。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烏蘇已經成為天山北坡經濟帶一顆耀眼的明星。而隨著烏蘇市不斷髮展,烏蘇農商銀行也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農村信用社轉型為農商銀行,實現了從小銀行到現代化金融企業的完美蛻變。

提起“三件寶”,人們可能會想到過去的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或者電視、冰箱、洗衣機,以及現在的房子、車子、票子。其實,烏蘇農金人也有“三件寶”,它的變化見證著祖國從“一窮二白”一步一步走向繁榮富強的奮鬥歷程。上世紀80年代以前,算盤、賬簿、鋼筆是烏蘇農村信用社的職工必備的“三件寶”。那個年代,講究的是鐵賬、鐵款、鐵算盤的“三鐵”精神,不管是記賬、點鈔、計算存貸款利息,還是會計核算不允許出現絲毫的差錯。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農金事業的蓬勃發展,各方面的條件一天比一天好。上世紀90年代,計算機開始進入烏蘇農村信用社,辦理儲蓄、會計業務使用電腦處理,極大地提高了辦理業務效率,櫃檯上的電腦、打印機、點鈔機成了新的“三件寶”。從老“三件寶”到新“三件寶”,雖然更新換代,但都被深深地賦予了“三鐵”精神,它們不僅是烏蘇農商銀行老前輩艱苦奮鬥歷史的見證,更是一代代烏蘇農金人嚴肅認真、合規守矩、一絲不苟精神的傳承。

2016年5月9日,隨著烏蘇農村商業銀行舉行掛牌開業及辦公大樓喬遷儀式,烏蘇農信社正式改制成為農村商業銀行。“走過坎坷路,崢嶸歲月稠”。在1954年烏蘇農信社建社初期,烏蘇各個農村信用社、分社都沒有像樣的一間辦公室,只能和當地的生產大隊、人民公社一起辦公。當時的網點,門楣上張貼著“農村信用社”,外表樸素。舊且沉重的門,高且破爛的桌椅,留有坑窪的水泥地面,再加上被“老前輩”磨得發舊的大算盤、笨重的大鐵箱,基本構成了網點的所有家當。但就是靠著一間房、一匹馬、一輛自行車,老一代農金人走南串北,放貸收儲,形成了真誠服務的優良傳統。

幾十年彈指一揮間,智能化的服務設施把員工從繁重的手工勞動中解脫了出來,豐富的個性化金融產品為居民、農牧民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如今,破舊的小門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氣派門面,低矮的平房變成裝修一新的大樓,原先那高不可攀的櫃檯和阻隔銀行與客戶情感的鐵柵欄則被顯現人文關懷的“低櫃式”服務所取代。條件好了,業務拓展了,但是不變烏蘇農金人代代傳承的真誠服務。

幾十年來,烏蘇農商銀行在變化中一步步發展壯大,但“支農支牧支小”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卻從未改變。烏蘇農商銀行緊跟時代步伐,以永不拋棄的態度,始終根植於烏蘇廣袤的農村牧區,深根“三農三牧”、細作小微企業、專注民營企業、保障民生領域、精準扶貧攻堅、發展綠色金融,一步一個腳印,各項業務、辦公條件、生活水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各族幹部職工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2006年7月2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掛牌成立,下轄83家信用聯社抓住機遇進行統一法人試點。經過十餘年發展,如今的烏蘇農商銀行通過全面創新、完善管理、深化改革、科學發展,從一個存款僅7.9億元,貸款僅有3.8億元的農信社,發展成為截至今年6月底存款餘額71.16億元、貸款餘額61.41億元的農村商業銀行。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一步步成為支持城鄉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和聯繫農民的金融紐帶是烏蘇城鎮百姓認可的“自己的銀行”。

如今的烏蘇農商銀行主動適應市場經濟大潮變化,真情服務“三農”,在自身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為推動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工增收、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做出了突出貢獻,實現了自身做強做大與服務地方經濟的“雙贏”。

通訊員 劉根成 記者 查燕榮

做好乌苏百姓“自己的银行”——新疆乌苏农商银行从小银行蜕变为现代金融企业
做好乌苏百姓“自己的银行”——新疆乌苏农商银行从小银行蜕变为现代金融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