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乌苏百姓“自己的银行”——新疆乌苏农商银行从小银行蜕变为现代金融企业

做好乌苏百姓“自己的银行”——新疆乌苏农商银行从小银行蜕变为现代金融企业

新疆乌苏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被誉为边塞新“西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乌苏已经成为天山北坡经济带一颗耀眼的明星。而随着乌苏市不断发展,乌苏农商银行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农村信用社转型为农商银行,实现了从小银行到现代化金融企业的完美蜕变。

提起“三件宝”,人们可能会想到过去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或者电视、冰箱、洗衣机,以及现在的房子、车子、票子。其实,乌苏农金人也有“三件宝”,它的变化见证着祖国从“一穷二白”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奋斗历程。上世纪80年代以前,算盘、账簿、钢笔是乌苏农村信用社的职工必备的“三件宝”。那个年代,讲究的是铁账、铁款、铁算盘的“三铁”精神,不管是记账、点钞、计算存贷款利息,还是会计核算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差错。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金事业的蓬勃发展,各方面的条件一天比一天好。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开始进入乌苏农村信用社,办理储蓄、会计业务使用电脑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办理业务效率,柜台上的电脑、打印机、点钞机成了新的“三件宝”。从老“三件宝”到新“三件宝”,虽然更新换代,但都被深深地赋予了“三铁”精神,它们不仅是乌苏农商银行老前辈艰苦奋斗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代代乌苏农金人严肃认真、合规守矩、一丝不苟精神的传承。

2016年5月9日,随着乌苏农村商业银行举行挂牌开业及办公大楼乔迁仪式,乌苏农信社正式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走过坎坷路,峥嵘岁月稠”。在1954年乌苏农信社建社初期,乌苏各个农村信用社、分社都没有像样的一间办公室,只能和当地的生产大队、人民公社一起办公。当时的网点,门楣上张贴着“农村信用社”,外表朴素。旧且沉重的门,高且破烂的桌椅,留有坑洼的水泥地面,再加上被“老前辈”磨得发旧的大算盘、笨重的大铁箱,基本构成了网点的所有家当。但就是靠着一间房、一匹马、一辆自行车,老一代农金人走南串北,放贷收储,形成了真诚服务的优良传统。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智能化的服务设施把员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丰富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为居民、农牧民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如今,破旧的小门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气派门面,低矮的平房变成装修一新的大楼,原先那高不可攀的柜台和阻隔银行与客户情感的铁栅栏则被显现人文关怀的“低柜式”服务所取代。条件好了,业务拓展了,但是不变乌苏农金人代代传承的真诚服务。

几十年来,乌苏农商银行在变化中一步步发展壮大,但“支农支牧支小”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却从未改变。乌苏农商银行紧跟时代步伐,以永不抛弃的态度,始终根植于乌苏广袤的农村牧区,深根“三农三牧”、细作小微企业、专注民营企业、保障民生领域、精准扶贫攻坚、发展绿色金融,一步一个脚印,各项业务、办公条件、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各族干部职工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2006年7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下辖83家信用联社抓住机遇进行统一法人试点。经过十余年发展,如今的乌苏农商银行通过全面创新、完善管理、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从一个存款仅7.9亿元,贷款仅有3.8亿元的农信社,发展成为截至今年6月底存款余额71.16亿元、贷款余额61.41亿元的农村商业银行。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一步步成为支持城乡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乌苏城镇百姓认可的“自己的银行”。

如今的乌苏农商银行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大潮变化,真情服务“三农”,在自身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推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工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实现了自身做强做大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双赢”。

通讯员 刘根成 记者 查燕荣

做好乌苏百姓“自己的银行”——新疆乌苏农商银行从小银行蜕变为现代金融企业
做好乌苏百姓“自己的银行”——新疆乌苏农商银行从小银行蜕变为现代金融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