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座小城,從初夏的第一場雨滴溫潤的撒下來的那天,呼啦啦雨後春筍般
活躍出一群頗具文藝範兒的書畫家,他們清新的像春天裡的一縷春風。先是井先生回鄉辦畫展,承辦方邀請我向大家介紹井先生。好多年未見了,記憶中的井先生言語不多,總是謙遜的淡淡地笑著,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用我們小城的一些文藝青年的話來說:這是一個純粹的可愛的人。再說他的畫,28年前,他在小城辦了人生第一次畫展,那時候的井先生風華正茂,他的畫展,在我們這個當時還很閉塞的小縣城引起了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熱議,可以說,他成了當時的“網紅”。後來,他去西安美院深造,拜名師學藝,勞其心志、精益求精,作品得到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的認可。

一石激起千層浪,兵戈鐵馬戍守邊疆還鄉賦閒的趙軍與酷愛書畫的張建武一拍即合,拿出了珍藏多年的歷代名畫高清複製圖,布展、講解,迫不及待的讓大家共享。竟然吸引了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觀展,這可難壞了趙老師,他問我:“該怎麼向4、5歲的孩子講解?”難歸難,第二天一早,我看到群裡發的視頻資料,一個班一個班的小朋友嘰嘰喳喳的,他牽著小朋友的手,和老師一起,硬是把艱澀難懂的古畫講的淺顯易懂。趙軍的個子很高,牽著小朋友的手弓著腰背的樣子憨態十足,讓人忍俊不禁。
“大鬍子”林新勝有他的展廳,這些年,他幾乎徒步走遍了古徵大地的河川平原,山峁溝壑,村莊院落......用速寫和攝影收集了大量素材。他把對家鄉的愛訴注入筆端,飽蘸愛的筆墨,用心中唯美的色彩,留住了這些美好的記憶。他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對老父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的大孝。

文藝老頭兒楊燁老師,是個老學霸,從喜歡到鑽研,到臨習法帖,到創作提升,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日日精進,逐漸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被尊稱為小城的“書魂”。他拄著柺杖,走路顫顫巍巍,但眼神堅定,我常常能感受到他對文字的那種強烈的敬畏之心。他成立了批評群,杜絕硬傷,拒絕吹捧,小城硯田清風徐徐。
小城的著名書法家張錦華在上海辦個人畫展,我作為家鄉特邀嘉賓出席活動,著名學者鄭欣淼等文化大咖都來了,政協主席專程前往出席並致辭。一個小縣城的書法家,千里迢迢在人生地不熟的大上海辦展,難度可想而知。我感動於老先生的執著。
白巖老先生是澄城土生土長的書畫家,2003年他曾首次舉辦了個人書畫展。後來他創辦了聚賢書畫院,廣交道友,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小城電視臺曾對他的事蹟作過專題報道。白老的展出大家印象極深,開展閉展都是滴滴答答的秋雨,我腦子裡總是冒出“雨露滋潤”四個字。其實開展儀式有兩套方案:室內和室外。但部長考慮到籌備不易,堅持放在室外。當時,臺上的領導冒雨出席,臺下打傘。雨越下越大,議程絲毫沒有打折扣。雨點浸潤了我手裡的致辭,模糊了我的眼鏡,字跡看不清楚了,我依然在致辭,我用自己心底的感慨致辭,沉著、動情。臺上臺下,每個人都站的很直很正。原政協主席和我們一起,衣服淋的溼漉漉的。後來在展廳觀展時,當那個熱情似火的女攝影師替我捋去頭上的雨水時,我的心瞬間融化了。
撤展後的那個晚上,我裹著一身雨水來參加他們的活動,那些美女書畫家忙著給我熱飲料、端茶倒水,他們七嘴八舌的爭先恐後和我說話,熱情的讓我應接不暇。她們說:那天開幕式上,我站在臺上淋雨,她們很心疼,可是卻不能為我去遮雨。她們眼神純淨,可愛的像金秋樹上的紅蘋果。
每場活動,每次展出,他們都齊心協力,無私無畏,熱情洋溢。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讓這個小城因他們而更加靚麗,因他們而愈加芬芳,他們身上散發出一種歷久彌新的文藝範兒,我感覺我越來越喜歡這一群人了。
閱讀更多 渭南文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