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中國心——歌曲《我的中國心》誕生記

“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身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穿越三十餘年的歷史,重溫這首《我的中國心》,它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富強之路,見證了港澳迴歸祖國母親懷抱的重要時刻。身為中華兒女,早已在血脈中烙上“中國印”,無論身在何處,祖國河山始終魂牽夢繞。

我們的中國心——歌曲《我的中國心》誕生記

1984年,張明敏首次在央視春晚演唱《我的中國心》。資料圖片

歷史浪潮中的應運而生

歌曲《我的中國心》創作於1982年,它的出現,既是歷史大潮推動的必然產物,也是偶然天成的經典之作。

由於彼時的香港樂壇並未和祖國大陸貫通,音樂市場被英文歌、粵語歌和爵士樂三分天下,鮮有一線歌手演唱國語歌曲。香港永恆唱片公司老闆鄧炳恆敏銳地感受到大陸市場的機遇,試圖出版國語唱片,於是找到了著名詞作家黃霑。這位詞壇巨匠早在1968年創作的第一首歌曲《忘記他》就被鄧麗君收入專輯,此後作詞的《倚天屠龍記》《鱷魚淚》《誓要入刀山》《獅子山下》等歌曲可謂有口皆碑,激勵港人奮發圖強。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鄧小平提出採用“一國兩制”的方案收回香港主權。經過雙方反覆磋商,最終達成共識,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香港問題。消息一經傳出,國人無比振奮。但在同年,日本文部省於本國中小學教科書中篡改了二戰期間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一喜一憂的時局變化,令香港著名詞作家黃霑義憤填膺,他當即提筆寫下“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希望藉此凝聚人心,振奮海內外華人的民族精神。《我的中國心》歌詞創作完成後,由作曲家王福齡譜曲,邀請張明敏演唱錄製,並以主打歌《我的中國心》作為專輯名稱,於1982年11月公開出版發行。

黃霑的創作秉承了他一貫的豁達豪邁之風,充滿勵志的正能量。其歌詞創作歷來具有俠義之風,如作品《隨遇而安》《男兒當自強》《上海灘》等,都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在他的筆下,家國情懷得到酣暢淋漓的體現。《我的中國心》的歌詞采用了中國傳統詩詞中“十三轍”之一的“人辰轍”。將“親近”“穿在身”“中國心”“中國印”等字詞的尾音形成工整的對仗。其中上闋八句歌詞形成“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下闋在保持韻腳的基礎上,形成“長江”“長城”“黃山”“黃河”與“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這一實一虛的對應,最後點明“我的中國心”這一核心主題。歌詞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寫意之美融入具有民族精神的主題內涵,飽含著創作者真摯的愛國情感。

機緣巧合中的一鳴驚人

《我的中國心》的演唱者張明敏出生於香港一個歸僑家庭。母親曾是一位流落異國的華僑,在輾轉生活中飽嘗歧視之苦,對祖國有著濃烈的感情。她常常叮囑孩子們要熱愛祖國,不忘自己是中國人。

《我的中國心》創作完成之初,許多香港歌手對演唱此曲並沒有興趣,一則感覺不夠時尚動感,二則對國語演唱也並不擅長。黃霑聽聞張明敏擅長國語演唱,便欣然邀請。此時的張明敏正在香港一所電子錶製造廠擔任技術員,歌手是他工作之餘的另一個身份。歌曲如願錄製完成後,在香港地區反響平平,傳唱度也不高。

1984年,中央電視臺在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之後,開始著手第二屆春晚的籌備。在時任總導演黃一鶴苦思晚會創意時,偶然間看到《光明日報》上有關香港迴歸的長篇報道,他突發奇想,認為春晚應當是全球華人共同的文化活動,可以嘗試邀請香港、澳門、臺灣的演藝界人士共襄盛舉。由於內地與港臺文藝界隔絕多年,彼此十分陌生。黃一鶴派副導演袁德旺南下到深圳採風,當地隨行司機在車內播放的一首歌曲引起了袁德旺的注意——正是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如獲至寶的導演組經新華社香港分社工作人員的多方聯絡溝通,最終成功以官方之名邀請張明敏來內地參加春晚。在整個央視領導層和春晚籌備組的共同努力下,1984年2月1日晚,張明敏等三位港臺藝人第一次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的舞臺。

那一晚,張明敏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身著一身卡其色西服套裝,繫著棕色條紋領帶,戴著復古的金絲邊眼鏡。舉止溫文爾雅,落落大方。更重要的是,從他口中唱出的“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一字一鏗鏘,充滿了海外赤子對祖國的深厚情感。“長江”“長城”“黃山”“黃河”這些代表性符號令國人既親切又振奮,而當它出自於一位香港歌手之口時,其意義和價值更是“重千斤”。

經典傳唱中的赤子之情

1984年的除夕夜,張明敏和奚秀蘭兩位香港歌手分別演唱了《我的中國心》和《我的祖國》等歌曲,同時臺灣電視工作者黃益騰和香港演員陳思思還擔任主持人。這不僅開啟了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先河,而且他們的裝束、舉止、演唱風格,也成為眾多大陸歌手日後效仿的對象。回港後的張明敏收到了數以萬計的觀眾來信,這令他既驚訝又倍感榮幸。

張明敏不僅僅是演唱一首歌曲這麼簡單。在上世紀80年代初,港臺流行音樂已蓄勢待發,但國內有些人對其不屑一顧,認為是“靡靡之音”或“黃色歌曲”,定性為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我的中國心》一曲唱罷,對於“流行音樂”這一稱謂顯然有了新的解讀。正如耿文婷在《中國的狂歡節——春節聯歡晚會審美文化透視》一書中所言:“從此以後,優秀的港臺歌曲可以在大陸的舞臺上正式登場、傳唱,滿足人們蓄積已久的審美期待。”香港歌星的傾力演繹,體現出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偉大精神。時任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指示,將晚會內容剪輯之後,用以對外宣傳和駐外使館招待國賓。

此後,張明敏與《我的中國心》緊緊相連,成為全世界華人的一種精神象徵。1984年6月,上海電視臺專門錄製了《“我的中國心”電視演唱專輯》,被譽為大陸最早的MTV電視作品。同年8月,在北京晚報等媒體聯合舉辦的“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社會活動中,張明敏在北京舉辦了義演音樂會。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張明敏再度演唱這首《我的中國心》時,情不自禁地將“我的中國心”換成“我們的中國心”。在他看來,這代表了香港人民的心聲,也詮釋出港人溢於言表的激動和驕傲之情。

2008年2月21日,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傳來了來自38萬公里以外的聲音,32首經典音樂中,《我的中國心》就在其中。2012年的央視春晚,張明敏再次受邀演唱《我的中國心》,而此時距離他上一次登上春晚舞臺已跨越了28年的時間。回顧這首經典歌曲,往昔歷歷在目,記憶猶新。一首蕩氣迴腸的《我的中國心》,已成為無數華人共同的文化記憶。無論身在何處,全球華人永遠情繫祖國。

作者:餘亞飛,繫上海音樂學院在站博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