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張明敏《我的中國心》唱出世界華人的心聲

春晚已成為與“年夜飯”同等重要的精神食糧,陪伴著億萬華人共同成長

從1983年到2020年,春晚走過37個年頭,看春晚幾乎成為與包餃子、貼對聯、放鞭炮同等重要的“第四項”春節習俗。

在剛剛過去的鼠年春晚,無論是富有科技感的炫酷舞美,還是明星與藝術家組成的演員陣容,亦或是歌舞與小品的均衡程度,應該說都是非常令人滿意的。

但正所謂眾口難調,網絡上依舊出現:1983年的第一屆春晚用“難忘”形容,而1984年的第二屆春晚用“經典”形容,近幾年春晚用“差”形容,之類的稍顯過激言辭。

只是1983年的第一屆春晚為何難忘?1984年的第二屆春晚又如何的經典?

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張明敏《我的中國心》唱出世界華人的心聲

2020庚子鼠年春節聯歡晚會

春節聯歡晚會是文娛界的盛會,更是改革開放社會進步的縮影

1978年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決定,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社會的巨大變革與經濟的快速發展,電視機開始走入城市家庭,鄰里共同觀看電視節目,成為改革開放初期獨特的場景。

知識界和文化界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隨著電視廣播技術的進步,打造“文藝界聯歡”即“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成為可能。

通過《新聞聯播》與《廣播電視報》,首屆春節聯歡晚會的消息傳遍千家萬戶,觀眾可以在一個晚會上見到眾多喜愛的明星,如趙忠祥、老舍、馬季、姜昆、劉曉慶等,舉國都充滿了期待。

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張明敏《我的中國心》唱出世界華人的心聲

1983年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

首屆春晚經費很有限,錄播需要的錄影帶在當時太貴,所以最終採用了直播的方式,而這種形式至今成為春晚的特色,明星與觀眾共度除夕。

1983年春晚是開創性的嘗試,由於沒有直播晚會的經驗,導致節目切換時多次失誤,舞臺簡陋連演員的服裝都需要自備。

由於春晚影響力有限,演員需要犧牲時間與精力排練,加之國人除夕的團圓傳統,導致整場晚會演員的數量少,節目也就也極為有限。

姜昆、李谷一等老藝術家,不僅需要擔當主持串場的重任,還要按照觀眾電話的要求表演節目,以至於整場晚會下來往返穿梭於舞臺,才能達到整場晚會的時長。

即便有著諸多的失誤與不足,但是這種春節聯歡晚會的形式,帶給廣大觀眾除夕夜太多的歡笑,《難忘今宵》真的令人難忘,“瑕不掩瑜”首屆春晚成為那個時代最美好的記憶。

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張明敏《我的中國心》唱出世界華人的心聲

1983年春晚的演員劉曉慶

1984年第二屆春節聯歡晚會,張明敏《我的中國心》唱出世界華人的心聲

首屆春晚過後,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請願,希望將這場華人的文娛盛事延續下去,中央電視臺決定籌備1984年的第二屆春節聯歡晚會。

有了首屆的成功,中央電視臺不僅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時值《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際,為了突出改革開放與世界的連接,意在邀請港澳臺同胞共同攜手。

香港歌手張明敏成為春晚導演組竭力爭取的對象,因為張明敏不僅演唱《我是中國人》《我們擁有一個名字叫中國》,更是發表超百萬張的《我的中國心》。

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張明敏《我的中國心》唱出世界華人的心聲

香港歌手張明敏演唱《我的中國心》

其現實中對日本篡改教科書侵華歷史的抨擊,與歌曲中抒發深情的愛國情懷,都具備中央電視臺傳播正能量的典範,於是正式邀請張明敏先生參加"1984春節聯歡晚會"。

作為愛國歌手的張明敏欣然應允,於是成為第一個在中國中央電視臺演唱的香港男歌手,演唱《我的中國心》、《壠上行》、《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四首歌曲。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將海外遊子對祖國的眷戀唱響!

大年初一的街頭,播放最多的歌曲便是《我的中國心》,成為那一年傳唱度最高的歌曲,也成為華人音樂傳唱度最久的歌曲之一。

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張明敏《我的中國心》唱出世界華人的心聲

香港歌手奚秀蘭《阿里山姑娘》

其實1984年春晚,張明敏並非是唯一的香港籍歌手,還有兩位香港的女歌手奚秀蘭與陳思思。

奚秀蘭的節目排在第21位,是中央電視臺春晚第一位演唱的香港女歌手,共演唱《我的祖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天女散花》、《阿里山姑娘》四首歌曲。

因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希望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推動自由往來,實現通航、通郵、通商,開展經濟文化交流。

《阿里山姑娘》在臺灣傳唱度就極高,通過春晚的廣泛傳播,更是令億萬國人,依稀看到海峽對面阿里山風貌,勾起了對臺灣同胞的思念。

香港1963年拍攝電影《三笑》,因為技術原因直到20年後才引進國內播放,陳思思傳神的演繹令人印象深刻,播放後獲得巨大的反響。

春晚導演組糾結陳思思的年齡,直到見到風采依舊的她,最終邀請其參加1984年春晚,陳思思穩健優雅的演唱,博得滿堂掌聲。

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張明敏《我的中國心》唱出世界華人的心聲

香港演員陳思思《三笑》

春晚與時俱進,而觀眾的審美更是呈現多樣化

1984年的第二屆春節聯歡晚會,邀請更多的演員參與演出,包括朱時茂與陳佩斯的經典《吃麵》,朱明瑛的《回孃家》,粵劇、黃梅戲等各地方戲曲,使春晚的趣味性與影響力都得到提升,確立1984年春晚的經典地位。

物資與精神匱乏的時代,電視是視覺上接觸外界唯一的途徑,春晚的演出成為年終歲尾最期待的娛樂節目,也深深烙進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時至今日生活富足,通過網絡隨時隨地收看各種娛樂節目,而各衛視的春節晚會,也提前預支觀眾的熱情,出現諸多對春晚的挑剔。

然而演職員犧牲與家人的團聚,才能令除夕之夜不再漫長;他們的汗水與努力演出,使寒冷的冬夜變得溫暖;他們雖然不是英雄,卻是帶來新年的祝福的使者。

我們回味過往的經典,更應該尊重每一屆春晚演職人員的付出,這是所有華人共同打造的精神盛宴,春晚也必將陪伴我們走過更多的歲月,留下更多的精彩瞬間。

最後祝願大家:庚子鼠年,身體健康,萬事順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