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後市場變革洞察:“洗牌期”真的來了

中國汽車後市場變革洞察:“洗牌期”真的來了

回顧2018年的車市,中國新車銷量出現歷史性拐點,首次出現了負增長,新車增長失速直接帶動新車價值鏈參與者紛紛盈利下滑甚至虧損,產業內玩家與資本的目光也隨著國內汽車保有量和平均車齡的提升逐漸投向汽車後市場。

售後維保市場作為汽車後市場的主要領域,具備體量大、成長性好、集中度低等特點,因而也格外受到關注。基於此,德勤的《2019中國汽車後市場白皮書——站在新零售十字路口的紅海市場》在近期發佈,為業界帶來汽車後市場正在進行中的行業變革洞察及未來趨勢的判斷。

快速成長的萬億級巨嬰市場

自2018年以來,中國新車銷量出現下滑,但絕對增量仍保持在高水平,並有望在2020年超越美國成為保有量全球最大市場。同時,車齡增長、保有量增加雙效驅動汽車後市場高速發展,使後市場逐漸成為新的產業焦點,中國汽車行業也從增量明星向存量巨無霸轉變,獨立後市場渠道進入整合階段,迎來快速發展機遇。

中國汽車售後維保市場經歷近20年高速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後市場之一,但與發展較為成熟的市場相比,中國汽車後市場經歷過快野蠻生長,在傳統模式下快速成為紅海市場,在渠道結構、市場集中度、服務質量等方面仍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

以美國汽修市場為例,70%的“脫保”車輛通過獨立後市場渠道接受售後維保服務,而在歐洲市場獨立後市場渠道同樣佔據主導,在波蘭、英國、西班牙等國家獨立後市場渠道份額達到60%以上,而在中國,獨立後市場渠道份額不足40%。

中國的售後汽配汽修市場,由於主機廠對原廠件的流通和配件技術信息的壟斷,長時間處於市場高度分散、信息不透明、質量參差不齊、流通成本高的發展初級階段,中國汽車保有量與美國接近,然而中國每千輛車擁有維修廠的數量是美國的7倍以上,卻由於市場起步晚且成熟度低,各類傳統渠道目前均存在明顯短板,無法全面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中國汽車後市場行業面臨轉型課題。

中國汽車後市場進入洗牌期

中国汽车后市场变革洞察:“洗牌期”真的来了

《白皮書》指出,中國汽車後市場快速增長的市場規模與相對落後的發展模式之間的矛盾促使行業進行變革升級,而不斷變化的消費者、互聯網數字技術的發展及行業自身的內生髮展成為推動中國汽車後市場變革的三大核心驅動力。

中國年輕消費者對汽車消費行為呈現出熱衷於線上消費、追求服務效率及服務體驗、渠道選擇更感性養車態度更理性的特徵。而互聯網滲透率增加及數字技術的發展則為服務在線化及線上線下融合提供了基礎。與此同時,產業政策、產業資本及產業技術的發展則成為汽車後市場發展升級的直接催化劑。

在此發展機遇下,以上汽為代表的傳統車企、以金固股份為代表的配件生產商、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以及保險公司、互聯網新勢力等大量玩家入局,他們帶來不同的商業模式,通過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模式創新來嘗試改善目前的消費者痛點以佔領市場,促進行業縱向整合加速,推動市場集中度走上快車道。

中国汽车后市场变革洞察:“洗牌期”真的来了

數字時代新零售的深度發展

中国汽车后市场变革洞察:“洗牌期”真的来了

中國在零售轉型的實踐及執行力層面領先全球,與零售、服務相關的眾多細分領域已經開展了深度的轉型和嘗試,汽車後市場也是各路玩家重點進行新零售嘗試的領域。

中國汽車後市場模式的探索從未停止,但由於行業的特殊性,真正的破局者寥寥,大量新的探索者憑藉新的概念和模式進入市場進行嘗試,模式創新不斷更迭,但大多都因為前期獲客成本高、市場培育週期長、重運營等特點,大多數企業仍難找到盈利模式。因此,行業轉型升級需要建立在對行業深度理解並高度整合多方資源之上才能實現相對可持續的模式,需要模式與運營同時深耕,才能有機會破局。

各路玩家和資本密切關注並進行汽車後市場新零售的大膽嘗試,但後市場重服務的獨特屬性和高技術門檻令玩家在黎明到來前頻頻受挫,汽車後市場未來仍有很大的可塑性,對於終端服務商而言,供應鏈是競爭基礎,終端服務是上層建築,在數字新零售的大背景下,推動門店走向數字化是大勢所趨,進而形成自身優勢並提高盈利能力。

中国汽车后市场变革洞察:“洗牌期”真的来了

結 語

對於後市場玩家來說,想要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必須要進一步提升線下服務履約能力,這背後需要加強的是門店的服務體驗、門店的運營管理效率以及構建高效的備件供應鏈,未來線下門店的數字化、智慧化以及供應鏈一體化能力或將成為汽車後市場破局的勝負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