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農民合作社和藥廠合作,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隴西小萬


我的家鄉,吉林省通化縣,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西南麓,渾江中游,這裡有很豐富的中藥材資源,人參、靈芝、貝母等等中藥材資源。素有“人參之鄉”、“中國中藥之鄉”之美譽。



中藥材農民合作社與藥廠的關係,這個關係可以上升到供需關係的範疇,兩者之間即相互依賴,又相互對立。兩者之間可能會出現以下幾點問題。

價格問題

作為種植者,無論是農戶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都是希望自己的努力付出能夠獲得更高的銷售價格,獲得更大的利益。但同樣的問題,藥廠也是這麼想的。這樣就要雙方對市場充分了解,只有達到雙方共贏才能夠長久。但是,價格問題,始終是兩者之間的最核心問題。



賬期問題

收購量大的廠家都會提出賬期的要求,緩解資金壓力。這樣對於一些中小型的合作社來說,即有風險又有壓力。雖說算不上最大的問題,但會影響一些合作。

質量問題

對於農戶來說,即要關心質量,還要關心產量問題。但藥廠收購的標準比較統一和固定。農戶朋友要注意,不要一味追求產量而忽視品質。否則適得其反。



雖然兩者之間存在矛盾,但這種合作又是很必要的,雙方在博弈之間尋找平衡,只有共贏的合作才能長久!

我的“雙韻白山印象”,期待大家的關注!

相互交流學習,共同進步!


雙韻白山印象


農民種植中藥材可是一個地方一種,各地都有自己的品牌或者影響力的中藥材品種和種類,於是出現了大量的中藥材合作社,也產生了一部分合作社和藥廠簽訂意向協議的事情,這本來就是一個雙贏的合作關係,但是也會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個矛盾就是中藥材種植戶要的是產量,而藥廠要的是質量,兩者之間只有一個契合點才能發展起來。

我們這裡曾經有一個藥廠和當地簽訂了丹參種植合同的時候。那個時候,丹參滴丸首次進入美國市場,因為丹參能提取有效的治療藥物成分,市場需求量非常大,但是一個問題就出現了。那就是藥廠看中的是局部地區的高質量丹參,而種植區農民卻將部分丹參種植在產量高的土壤,收購中藥材的時候,這些丹參被檢測出來有效成分含量低,要麼拒絕收購,要麼價格壓的很低。如此一來就和當地農民產生了敵對情緒,部分種植基地就這樣消失了。


第二個就是技術是否適應當地種植習慣的問題。

在當地種植丹參,技術員要求少施氮肥,甚至於不準用氮肥,部分聽話的種植戶產量很低,經濟效益一般,而有的種植戶偷偷撒施氮肥,結果生長旺盛,而且根部產量很高,藥廠在收購的時候只能硬著頭皮收購,心裡卻非常不滿意,最後只能放棄這些種植基地。

第三個應該是弄虛作假的問題。

藥廠規劃了一定的種植區域,就必須按照原有的保護價收購,而有的種植戶在市場價格低的時候,就暗地裡收購大量的市場上的中藥材,最終導致製成品數量少,因為缺失誠信,而被藥廠拉入黑名單,該基地也就無法繼續和藥廠建立長期的供求關係了。

總結:中藥材合作社其實承擔了技術指導、種子、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供應或者監督、產品營銷等,如果不進行有效的管理,該合作社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最終導致合作社無法正常運營。所以,只有從一開始就指定嚴格的制度,用制度管理,用技術約束,用管理出效益,絕不是為了蠅頭小利而喪失長期穩定的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