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农民合作社和药厂合作,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陇西小万


我的家乡,吉林省通化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南麓,浑江中游,这里有很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人参、灵芝、贝母等等中药材资源。素有“人参之乡”、“中国中药之乡”之美誉。



中药材农民合作社与药厂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上升到供需关系的范畴,两者之间即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两者之间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点问题。

价格问题

作为种植者,无论是农户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希望自己的努力付出能够获得更高的销售价格,获得更大的利益。但同样的问题,药厂也是这么想的。这样就要双方对市场充分了解,只有达到双方共赢才能够长久。但是,价格问题,始终是两者之间的最核心问题。



账期问题

收购量大的厂家都会提出账期的要求,缓解资金压力。这样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合作社来说,即有风险又有压力。虽说算不上最大的问题,但会影响一些合作。

质量问题

对于农户来说,即要关心质量,还要关心产量问题。但药厂收购的标准比较统一和固定。农户朋友要注意,不要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品质。否则适得其反。



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但这种合作又是很必要的,双方在博弈之间寻找平衡,只有共赢的合作才能长久!

我的“双韵白山印象”,期待大家的关注!

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双韵白山印象


农民种植中药材可是一个地方一种,各地都有自己的品牌或者影响力的中药材品种和种类,于是出现了大量的中药材合作社,也产生了一部分合作社和药厂签订意向协议的事情,这本来就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关系,但是也会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个矛盾就是中药材种植户要的是产量,而药厂要的是质量,两者之间只有一个契合点才能发展起来。

我们这里曾经有一个药厂和当地签订了丹参种植合同的时候。那个时候,丹参滴丸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因为丹参能提取有效的治疗药物成分,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但是一个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药厂看中的是局部地区的高质量丹参,而种植区农民却将部分丹参种植在产量高的土壤,收购中药材的时候,这些丹参被检测出来有效成分含量低,要么拒绝收购,要么价格压的很低。如此一来就和当地农民产生了敌对情绪,部分种植基地就这样消失了。


第二个就是技术是否适应当地种植习惯的问题。

在当地种植丹参,技术员要求少施氮肥,甚至于不准用氮肥,部分听话的种植户产量很低,经济效益一般,而有的种植户偷偷撒施氮肥,结果生长旺盛,而且根部产量很高,药厂在收购的时候只能硬着头皮收购,心里却非常不满意,最后只能放弃这些种植基地。

第三个应该是弄虚作假的问题。

药厂规划了一定的种植区域,就必须按照原有的保护价收购,而有的种植户在市场价格低的时候,就暗地里收购大量的市场上的中药材,最终导致制成品数量少,因为缺失诚信,而被药厂拉入黑名单,该基地也就无法继续和药厂建立长期的供求关系了。

总结:中药材合作社其实承担了技术指导、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供应或者监督、产品营销等,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管理,该合作社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导致合作社无法正常运营。所以,只有从一开始就指定严格的制度,用制度管理,用技术约束,用管理出效益,绝不是为了蝇头小利而丧失长期稳定的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